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病证”与“我活在人间”——鲁迅1925年的“发热”与文学
1
作者 李拉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50,共15页
鲁迅文学在1925年通过由热而冷、从肉向灵这两个有关联的辩证法完成整体转向。一方面,近四个月的发热体验和医学知识背景催生了鲁迅式的冷热话语,使得1925年鲁迅的翻译和创作如同一剂凉药,针对的是个人与民族国家同构的热病。另一方面,... 鲁迅文学在1925年通过由热而冷、从肉向灵这两个有关联的辩证法完成整体转向。一方面,近四个月的发热体验和医学知识背景催生了鲁迅式的冷热话语,使得1925年鲁迅的翻译和创作如同一剂凉药,针对的是个人与民族国家同构的热病。另一方面,鲁迅文学的主体从精神的虚空向下降落,成为“在人间”的精神界之战士。这样,鲁迅文学终于走出或“寂寞”或“无力”的困境,真正担负起撄心-立人-立国的文化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国的病证” 人间 发热
原文传递
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历史形态论(1949—1958)
2
作者 李拉利 李刚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从1943年起,赵树理逐渐走出自己的文学“路子”:以介入生活的文学动机和大众化的艺术方法构成的“通天彻地”的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后,其现实主义“路子”因为缺乏浪漫而被质疑,1958年前后尤甚。赵树理对他“不浪漫”的批评的回应,一... 从1943年起,赵树理逐渐走出自己的文学“路子”:以介入生活的文学动机和大众化的艺术方法构成的“通天彻地”的现实主义文学。1949年后,其现实主义“路子”因为缺乏浪漫而被质疑,1958年前后尤甚。赵树理对他“不浪漫”的批评的回应,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坚持,其文学之路经历了从文学事功的理想到进退失据的尴尬,但他总是从“产量不就范”的角度来限制“浪漫”,最终在1959年陷入“中央错了还是你错了”的文学与政治的双重危机。近年来,山西学者以赵树理和“晋军后”视角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成就颇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赵树理文学与政治的三个历史形态,即现实主义文学观、文学事功的理想和进退失据的现实,研究三者的历史关系,对深入认识赵树理及其时代的主流价值关系,进而反思新时代文学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都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文学与政治 历史形态 现实 浪漫
下载PDF
“从文”还是“造文”——以鲁迅1920年代的“路”与“走”书写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拉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相信"心声手泽"可以"撄心",使"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这是他"从文"的初心。但是,无论思想还是语言文字,无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自然性交流,都得经由"... 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相信"心声手泽"可以"撄心",使"沙聚之邦"转为"人国",这是他"从文"的初心。但是,无论思想还是语言文字,无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自然性交流,都得经由"手泽"中介来联通,而这个中介则被古来"业儒"垄断成为一个恶声,成为现代一切话语发生的总语境:任何个人言语的行为都可能被整合为虚伪无心的恶声,鲁迅由是陷入"从文"而无文、一"从"就违"心"的困境。实际上,其"弃医从文"经过了一个由"从文"到"造文"的转变。五四以后的1920年代,鲁迅的翻译和创作中出现大量关于"走"和"路"的意象,这是鲁迅在生活与事业的双重变动中,对"文"的性质和"从"的方法的重大修正,预示着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讲述的"从文"故事向"造文"故事的转向,开辟鲁迅不信任又不得不利用文学"为心声造文"的新的原创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 “走” “路”
原文传递
鲁迅《古籍序跋集》引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拉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6-63,共8页
一、《古籍序跋集》研究的必要性 鲁迅《古籍序跋集》收集了鲁迅先生为其多年搜集、抄校、整理的古书所作的序跋,尽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因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内容上更具体更直观地反映了鲁迅的择取标准与文化眼光,因此在单纯地... 一、《古籍序跋集》研究的必要性 鲁迅《古籍序跋集》收集了鲁迅先生为其多年搜集、抄校、整理的古书所作的序跋,尽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因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内容上更具体更直观地反映了鲁迅的择取标准与文化眼光,因此在单纯地通过创作、理论和翻译等视角研究鲁迅的方法之外,又为我们理解鲁迅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文艺创作及作品翻译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序跋集》 鲁迅 引论 文化思想 作品翻译 文艺创作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下载PDF
赵树理致徐懋庸信(1944年4月20日)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拉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2-188,共7页
2006年9月,在赵树理百年诞辰之际,董大中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赵树理全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集以编年体的形式收集了赵树理从1927年到1966年四十年的作品和文字,是目前为止收集最全的一套全集,收入不少新发现的史料性和... 2006年9月,在赵树理百年诞辰之际,董大中先生主编的六卷本《赵树理全集》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集以编年体的形式收集了赵树理从1927年到1966年四十年的作品和文字,是目前为止收集最全的一套全集,收入不少新发现的史料性和学术性极强的书信和作品,对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历史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文艺出版社 百年诞辰 历史证据 全集 编年体 学术性 史料性
原文传递
作为文化愚公的鲁迅——以《古籍序跋集》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拉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12,共9页
文字,在“非人间”,在“无物之阵”里,在四面“刀丛”和到处“实弹”的“死地”上,除了用介乎虚实、游弋是非之间的比喻、反讽或游戏,还能说出什么来而不显得无力、空虚、迂腐并且被迫沦落为人尽可用的标语、口号呢?而且,为了“... 文字,在“非人间”,在“无物之阵”里,在四面“刀丛”和到处“实弹”的“死地”上,除了用介乎虚实、游弋是非之间的比喻、反讽或游戏,还能说出什么来而不显得无力、空虚、迂腐并且被迫沦落为人尽可用的标语、口号呢?而且,为了“启蒙”,鲁迅的文字不但需要避免工具化和形式化,还需要长期具有“撄人心”的作用——这是鲁迅著作迥异于其他言说体系之处,是其成为致人善美刚健的至诚之声、出人于寒夜荒原的温煦之声的美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著作 《古籍序跋集》 文化 “启蒙” 美学基础 工具化 文字 非人
下载PDF
鲁迅小说整理和创作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李拉利 《长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3-44,共2页
鲁迅在新小说创作前后一直从事古小说的整理工作,二者之间精神上乃至表象上的交叉是必然的。对这些交叉点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小说的现代质,另一方面对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某种传统品味大有裨益。
关键词 古小说鲁迅小说 《古籍序跋集》
下载PDF
时空转变中的农民想象——赵树理、鲁迅的诗学比较研究
8
作者 李拉利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31-33,共3页
在表述农民这个话题上,赵树理和鲁迅有着共同的清醒意识。但在表述的方式、内容、情感与目的上,则有层次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和现实境遇互为因果,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农民想象。对这些异同情况的分析,对加强理解两位作家的作... 在表述农民这个话题上,赵树理和鲁迅有着共同的清醒意识。但在表述的方式、内容、情感与目的上,则有层次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和现实境遇互为因果,最终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农民想象。对这些异同情况的分析,对加强理解两位作家的作品、时代和文艺个性有不小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鲁迅 农民 时空转变
下载PDF
鲁迅对孝文化的述与作——以《铸剑》为中心
9
作者 李拉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2,共8页
从《列异传》到《太平御览》到《古孝子传》,孝文化是鲁迅整理古籍中常见的主题。鲁迅对孝文化的创作建立在他对孝文化古籍的整理和反思基础上,从《狂人日记》《随感录》相关篇目到《〈二十四孝图〉》,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到《铸剑... 从《列异传》到《太平御览》到《古孝子传》,孝文化是鲁迅整理古籍中常见的主题。鲁迅对孝文化的创作建立在他对孝文化古籍的整理和反思基础上,从《狂人日记》《随感录》相关篇目到《〈二十四孝图〉》,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到《铸剑》,鲁迅对孝文化述作不辍。《铸剑》的主题常常被解读为"复仇",但如果从"旧书上的根据"和鲁迅关于"人之子""人之父"的话语方式上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铸剑》 二十四孝 《太平御览》 《列异传》 话语方式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下载PDF
“横站”的形象——鲁迅的文化矛盾探源
10
作者 李拉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5-32,共8页
以"新"为特色的现代性与以"旧"为特色的民族性共同构成了鲁迅的文化底色,二者相反相成。现代新文化是他理性的选择,而传统的旧文化又是他感性的偏爱,这样,双方在同一纬度上向不同方向的延伸所导致的对立与冲突、妥... 以"新"为特色的现代性与以"旧"为特色的民族性共同构成了鲁迅的文化底色,二者相反相成。现代新文化是他理性的选择,而传统的旧文化又是他感性的偏爱,这样,双方在同一纬度上向不同方向的延伸所导致的对立与冲突、妥协与共存,使鲁迅渐渐成了一个难懂的,甚至矛盾重重的文化现象。不但我们这些试图接近鲁迅的"外人",即使是鲁迅自己,想要品出自己本心的味道也做不到,而存在时他也只能作个非明非暗、又明又暗的影。由此可知,作为文化现象,鲁迅是个未完成的方案,是个根于传统,指向现代的过渡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站 鲁迅 现代性 中国书
下载PDF
略论鲁迅《古籍序跋集》的内容——以小说、历史为中心
11
作者 李拉利 《运城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4-55,共2页
《古籍序跋集》的内容可以大致分成七类,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入了解鲁迅的序跋写作和古籍整理两方面的成就,也方便我们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领略他的现代文学创作。其中,小说和史学两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 序跋 古籍 《古籍序跋集》
下载PDF
“赵树理与三农文学” 纪念赵树理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12
作者 郭爱民 李拉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4,共6页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学术研讨会 赵树理 “三农”问题 中国
下载PDF
论赵树理和启蒙主义理论的实践性转换
13
作者 李拉利 《长治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37-46,共10页
从鲁迅到赵树理,启蒙主义有明显的继承也有明显的转换;从“国民”向“农民”,从“劣根性”向“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讨论这一转换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赵树理 启蒙主义 问题小说
下载PDF
“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14
作者 李拉利 周宝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9-92,共4页
关键词 研究综述 展望 回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2005年 鲁迅博物馆 学术研讨会 文学研究会 鲁迅研究 教学研究 文学院 阶段性
下载PDF
走向现代——以鲁迅1920年代中期的文学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拉利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1-90,共10页
中国文学和社会的现代化重构在五四后进人多元互动的“有机的共同体”阶段,对此,鲁迅多样化的文学实践依然具有典型性。鲁迅1920年代写小说和杂文的同时,校勘《嵇康集》并且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其文学世界建构在虚构/议论、现代/... 中国文学和社会的现代化重构在五四后进人多元互动的“有机的共同体”阶段,对此,鲁迅多样化的文学实践依然具有典型性。鲁迅1920年代写小说和杂文的同时,校勘《嵇康集》并且翻译厨川白村的作品,其文学世界建构在虚构/议论、现代/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实践 现代化 鲁迅 中期 《嵇康集》 多元互动 中国文学 厨川白村
下载PDF
鲁迅杂文话语刍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拉利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40,共12页
鲁迅的"声音"不在特定形态的文本所呈现的形象、思想、概念之中,而在以主体、语境、文本微观形态、传播能力、功能诉求等为形构要素的杂文话语中,它和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才是我们把握鲁迅"声音"的... 鲁迅的"声音"不在特定形态的文本所呈现的形象、思想、概念之中,而在以主体、语境、文本微观形态、传播能力、功能诉求等为形构要素的杂文话语中,它和中国社会历史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它才是我们把握鲁迅"声音"的渠道。因此,以杂文话语为对象的鲁迅研究,可以打通鲁迅著译文字的文体差异,形成另一种整体观,在一种超越性的"无"的维度上把握作为"暗内容"的鲁迅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话语 现代散文
原文传递
论林庚诗歌语言的诗化与主体化理论
17
作者 李拉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29-34,共6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诗歌发展经常出现林庚所说的"新瓶"和"新酒"的不平衡状态,这与其说是"新瓶"造的不成功,莫如说是"新酒"即新诗感觉的缺乏。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林庚经由"盛唐气象"...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诗歌发展经常出现林庚所说的"新瓶"和"新酒"的不平衡状态,这与其说是"新瓶"造的不成功,莫如说是"新酒"即新诗感觉的缺乏。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林庚经由"盛唐气象"、五四传统到当代新诗语言—格律建设的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尝试。新诗语言的诗化和主体化形赋理论是林庚在和传统诗学对话中卓有成效的发现,亦是当前诗歌发展可资借鉴的有益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诗歌语言 翻译 诗化 主体 新格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