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88
1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肖湘生 刘士远 李成 陶晓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9-372,共4页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 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213/436支,48.85%)及降主动脉(207/436支,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363/371支,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95/207支,45.89%),其次是前壁(88/207支,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272/363支,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最多(57/77支,74.03%)。60.11%(223/371支)的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95/371支,25.61%)和后缘(53/371支,14.28%)。49.31%(215/436支)的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155/436支)走行于下缘。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L1)者最多见(192/359例,53.48%),右2支左1支(R2L1)其次(63/359例,17.55%)。结论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解剖学
原文传递
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2
2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10 位作者 刘士远 刘惠民 李玉莉 李惠民 李成 张沉石 陶志伟 杨春山 姜庆军 欧阳林 于红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62-1068,共7页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 目的 利用 4层螺旋CT动态增强技术定量评价不同性质的明显强化孤立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并初步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阳性的孤立性肺腺癌血管生成与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78例孤立明显强化肺结节 (直径≤ 4cm ,6 8例恶性 ,10例活动性炎性 ) ,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值 ,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等于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除以主动脉强化值。其中 30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患者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并标定VEGF ,评价肺腺癌血流模式定量CT参数 (强化值、灌注值、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及平均通过时间 )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恶性结节强化值 (35 79± 10 76 )HU与活动性炎性结节 (39 76± 4 5 9)HU差异无显著意义 (t=1 14 8,P =0 2 5 5 )。恶性结节的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 (14 2 7± 4 37) %及灌注值 (3 0 2±0 96 )ml-1·min-1·kg-1均低于活动性炎性结节 (18 5 1± 2 71) % ,(6 34± 4 39)ml-1·min-1·kg-1(t =2 978,P =0 0 0 4 ;t=5 5 90 ,P <0 0 0 0 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强化值 (33 0 6± 13 5 7)HU、结节 动脉强化值比 (14 2 5± 4 92 ) %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腺癌 灌注 孤立 炎性 血流 恶性 平均 记录 参数
原文传递
螺旋CT靶扫描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4
3
作者 李惠民 肖湘生 +1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CT靶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筛选同时具有常规 10mm层厚和靶扫描的CT资料共 70例 ,诊断证实途径包括手术切除、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抗炎治疗或随访 2年以上。结节大小为 0 .5~ 3 .0cm ,平均 2 .2cm。C... 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CT靶扫描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筛选同时具有常规 10mm层厚和靶扫描的CT资料共 70例 ,诊断证实途径包括手术切除、经皮肺穿刺、痰脱落细胞学、抗炎治疗或随访 2年以上。结节大小为 0 .5~ 3 .0cm ,平均 2 .2cm。CT常规扫描采用 10mm层厚 ,靶扫描采用小FOV( 14~ 2 0cm) ,包括一侧肺和纵隔 ,层厚 2~ 5mm ,pitch =1~ 2 ,重建时重叠 40 %~ 67%。 3 6例作了三维重建 (表面遮盖显示法 ,SSD)。诊断依据可靠程度分为四等级 :明确诊断、可能性大、可能、无诊断倾向或未诊断 ,分别对常规扫描和靶扫描进行回顾性评价并对比。统计检验采用参照单位分析法和卡方检验。结果  70例扫描中经靶扫描作出明确诊断者 3 6例 ( 5 1.4% ) ,可能性大者 2 7例 ( 3 8.6% ) ,可能者 4例 ( 5 .7% ) ;前三级诊断准确率为 95 .7% ( 67/ 70 ) ,显著高于常规扫描( 68.6% ,48/ 70 ;χ2 =8.64 ,P <0 .0 1) ;明确诊断比率为 5 1.4% ( 3 6/ 70 ) ,显著高于常规扫描 ( 8.6% ,6/ 70 ;χ2 =3 3 .77,P <0 .0 1)。靶扫描诊断可靠性明显优于常规扫描 (前者R值为 95 % ,可信区间为 0 .2 79~ 0 .417,后者为 0 .10 8~ 0 .2 46,两者无重叠 ,P <0 .0 5 )。结论 螺旋CT靶扫描有助于肺部结节的鉴别诊断 ,是肺部结节检查的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肺癌 靶扫描 螺旋CT 诊断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72
4
作者 肖湘生 吴华伟 +2 位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4-347,共4页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 目的 用CT、MRI评价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性质 ,并探讨CT、MRI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周围型肺癌 38例 ,影像、手术及大体病理均显示胸膜凹陷征。分别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MRI横断及冠状面T1WI、T2 WI及脂肪抑制成像。测量胸膜凹陷间隙内容物的CT值 ,分析MRI信号特点 ,并与手术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典型胸膜凹陷征 2 1例 ,凹陷间隙内CT值为 7.5 3± 6 .91HU ,符合水样密度。MRI上呈水样信号 ,脂肪抑制后T2 WI仍呈高信号 ;线状胸膜凹陷征 11例 ,仅 2例CT值示水样密度 ,MRT2 WI上 6例胸膜凹陷区见小三角形水样信号 ;叶间裂胸膜凹陷 4例 ,仅见于CT肺窗 ,局部无喇叭口状阴影形成 ,MRT2 WI上局部无水样信号改变 ;复合型胸膜凹陷 2例 ,其表现与以上所述相同。上述各型均于手术及大体病理显示脏层胸膜凹陷 ,局部胸膜光滑无增厚、无脂肪及软组织充填。CT、MRI对胸膜凹陷征内水的总显示率为 85 .3% ,与病理结果对照无显著差异 (χ2 =0 .2 0 6 ,P >0 .0 5 )。结论 CT及MRI进一步证实肺癌胸膜凹陷间隙内为水 ;CT及MRI基本能够反映胸膜凹陷的病理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病理对照 影像学表现 周围型肺癌 胸膜凹陷征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瘤内基础及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64
5
作者 吴华伟 肖湘生 +3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惠民 李成 刘会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31-735,共5页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瘤内基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周围型肺癌 86例 ,按有无胸膜凹陷征分为实验组 ( 3 4例 )和对照组 ( 5 2例 ) ,并分析其间质情况 ;然后对 7个变量 (瘤内纤维化、肿瘤 胸壁距离、组织学类型、肿...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瘤内基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周围型肺癌 86例 ,按有无胸膜凹陷征分为实验组 ( 3 4例 )和对照组 ( 5 2例 ) ,并分析其间质情况 ;然后对 7个变量 (瘤内纤维化、肿瘤 胸壁距离、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性别 )分别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 1)胶原纤维为瘤内主要间质纤维 ,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t=3 0 74 ,P <0 0 1) ;实验组Ⅰ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 (t=2 896,P <0 0 1) ,成纤维母细胞百分含量高于对照组 ( χ2 =10 785 ,P <0 0 5 )。 ( 2 )实验组瘤内纤维化程度高于对照组 (t=3 0 74 ,P <0 0 1) ,瘤 壁距离及瘤灶直径均小于对照组 (t=5 4 4 4 ,2 874 ,P <0 0 1) ,两组组织类型构成不同 ( χ2 =13 5 3 ,P <0 0 1) ;( 3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 ,影响胸膜凹陷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瘤内纤维化( χ2 =6 85 1,P <0 .0 1)、瘤 壁距离 ( χ2 =6 684 ,P <0 0 1)、组织类型 ( χ2 =5 3 3 8,P =0 0 2 1) ,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性别无明显关系 ( χ2 =0 0 0 0 ,2 3 0 8,1 116,3 0 3 4 ,P >0 0 5 )。结论 周围型肺癌胸膜凹陷征形成的主要基础是间质Ⅰ型胶原纤维 ,成纤维母细胞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统计学 周围型肺癌 胸膜凹陷征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肺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53
6
作者 肖湘生 于红 +3 位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 刘靖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2-305,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三维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肺癌血供。方法收集原发性肺癌147例及正常对照4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显示支气管动脉(BA)和肺动脉(PA)三维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探讨肺癌血供。方法收集原发性肺癌147例及正常对照46例,采用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BA、PA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肺癌关系。结果肺癌组BA在VR中清晰显示136例,显示率为92.5%,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为69.6%,平均2.0支/例。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和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肺癌侧BA扩张扭曲呈蚓状走向肿瘤或进入肿瘤内,多分支网状吻合。肺癌组PA均清晰显示,54例PA穿过肿瘤或从瘤旁经过,未见异常变化;25例PA显影完整,受肿块推挤并从周围包绕肿块,形成手握球征;40例PA基本完整,肿块从外对PA环状包埋,PA管腔呈扁平状、偏心性或向心性缩窄或枯树枝征;28例PA受肿块包绕并残缺截断形成残根征。结论原发性肺癌BA明显扩张,总供血量明显增加;PA穿过肿瘤或狭窄截断。多重螺旋CTA同样证明肺癌主要为BA供血,未见PA供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支气管动脉 肺动脉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不典型肺结核CT诊断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惠民 于红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并探讨其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典型肺结核63例,所有病例均得到证实,CT扫描包括常规层厚和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5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不典型CT表现有6种,粟粒性病变缺乏临床症状8例,肺炎实变...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并探讨其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不典型肺结核63例,所有病例均得到证实,CT扫描包括常规层厚和薄层扫描或HRCT扫描,5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不典型CT表现有6种,粟粒性病变缺乏临床症状8例,肺炎实变型16例,磨玻璃密度阴影4例,气管支气管结核20例,结节或肿块9例,纵隔淋巴结结核6例。结核诊断率39.7%(25例),误为肿瘤19.0%(12例)。结论:不典型肺结核CT表现多样,类似肺炎和肺癌,多数诊断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典型肺结核 CT诊断 肺癌 肿瘤 结核分支杆菌
下载PDF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8
作者 李相生 肖湘生 +4 位作者 张挽时 徐家兴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曲线在周围型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研究 116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4cm) ,其中肺癌 88例 ,结核球 10例 ,炎性结节 15例 ,良性肿瘤 3例。在注入造影剂 1 5ml/kg前后 ,对病灶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测量增强前后各次扫描时病灶的CT值 ,根据CT值绘出动态增强曲线。结果 :三者动态增强曲线的峰值中每两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 ,肺癌的增强峰值高于结核球而低于炎性结节。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多呈慢升慢降型 ,抛物线状 ;炎性结节多呈快升慢降或快升快降型 ;结核球多呈一低平曲线。炎性结节达峰值的时间较肺癌快。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峰值、达峰值的时间、曲线形态不同于结核球、炎性结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 炎性 周围型肺癌 结节 结核球 病灶 诊断价值 曲线 峰值 动态扫描
下载PDF
孤立肺结节诊断中CT容积显示的价值 被引量:27
9
作者 李惠民 肖湘生 +3 位作者 刘士远 于红 李成 杨春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CT容积显示技术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横断面最大直径≤30mm的周围型肺癌32例和非肺癌结节30例,采用四层螺旋CT扫描仪,准直1.0mm,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FOV 180~220mm,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 目的:探讨CT容积显示技术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共收集横断面最大直径≤30mm的周围型肺癌32例和非肺癌结节30例,采用四层螺旋CT扫描仪,准直1.0mm,层厚1.3mm,重建间隔0.6mm;FOV 180~220mm,对每个病例均完成容积显示(VR)处理,确保有横轴面VR图像、结节-肺门方向的横截位和正交纵向VR图像.结果:肺癌与非肺癌大多表现为圆形结节(22/32;25/30),22例肺癌圆形结节征的病例中7例横断面上表现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良性的25例中未见这种变化;16例典型的分叶在横轴面VR上表现为多结节样;肺癌分叶、毛刺、血管集中、胸膜凹陷征表现率高于非肺癌(P<0.05);肺癌血管集中表现率并无异于肺部炎性病灶(P>0.05).结论:VR更好地显示了孤立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肺结节 诊断 CT 容积显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估肺腺癌血管生成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4 位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 张沉石 陶志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09-61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评估肺腺癌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对 2 7例肺腺癌(直径≤ 4cm)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用随机软件 (timelapse)计算主动脉及病灶强化值 (Apa) ,并计算肿瘤 主动脉强化...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评估肺腺癌血管生成的可行性。方法 对 2 7例肺腺癌(直径≤ 4cm)患者行MSCT动态增强增强 (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用随机软件 (timelapse)计算主动脉及病灶强化值 (Apa) ,并计算肿瘤 主动脉强化值比率。用随机软件 (functionalCT)计算灌注值及平均通过时间 ,获取灌注值及平均通过时间图 ,并与文献结果对照。结果 肺腺癌强化值为 (36 6 6± 13 5 3)HU ,与文献的结果 (34 1HU)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t=0 981,P =0 335 )。肿瘤 大动脉强化值比率 [(15 72± 4 6 6 ) % ]与文献的结果 (14 6 % )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 (t =1 2 4 4 ,P =0 2 2 5 )。灌注值 (平均 3 2 78ml·min-1·kg-1)在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 (SPECT)测量的肿瘤灌注值 (1 36~ 2 98ml·min-1·kg-1)范围内。平均通过时间为 (17 6 0± 4 5 2 )s。结论 MSCT研究肺腺癌血管生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血管生成 多层螺旋CT检查
原文传递
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 被引量:27
11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 肖湘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 目的:利用16层CT血管造影(CTA)研究评价肋间支气管动脉(ICBA)三维影像解剖学特征.材料和方法:CTA清晰显示右支气管动脉(BA)的399例胸部扫描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和分析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结果:254例(63.66%)右BA源自肋间后动脉,其中243例为最粗或唯一的右BA.ICBA主要起自第3及第4肋间后动脉(87.40%).全部的右肋间动脉-BA干均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绝大多数为降主动脉上第1支肋间后动脉.所有ICBA开口对应于T3~T6椎骨范围,向右未超过肋骨小头,63.0%的ICBA开口在椎体正前方.结论:右BA多数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开口位置大多在椎体正前方,16层CT血管造影可较好评价ICBA影像解剖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动脉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解剖学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李慎江 李惠民 +3 位作者 肖湘生 刘士远 李成 贾宁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 ,做多层面重建 (MPR) ,最大强度投影 (MIP) ,三维重建 (3D) ,四维重建 (4D) 4种后处理。结果 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 ,做多层面重建 (MPR) ,最大强度投影 (MIP) ,三维重建 (3D) ,四维重建 (4D) 4种后处理。结果 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MPR准确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 ;MIP及 3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 ;4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及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 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原始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及骨膜反应的形态。结论 MSCT后处理对病变的显示全面准确 ,结合横断面图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处理 骨肿瘤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被引量:23
13
作者 于红 李惠民 +3 位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李成 陶晓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结论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支气管动脉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肺结节的不均匀灌注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 张沉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62-865,共4页
目的利用16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是否均匀。方法85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0cm,57例恶性结节,15例活动性炎症,13例良性结节)患者,在增强前、后采用16层(30例)及64层(55例)螺旋CT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注入对比... 目的利用16及64层螺旋CT评价孤立性肺结节容积灌注是否均匀。方法85例孤立性肺结节(直径≤4.0cm,57例恶性结节,15例活动性炎症,13例良性结节)患者,在增强前、后采用16层(30例)及64层(55例)螺旋CT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注入对比剂后11—41s,每秒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扫描层厚:病灶直径3.0—4.0cm时8.0mm;2.0—3.0cm时6.0mm01.5—2.0cm时4.0mm;1.0—1.5cm时3.0mm;〈1.0cm时2.0mm(其中病灶直径3.0cm时,层厚8.0mm;2.0cm时,6.0mm;1.5cm时,4.0mm)。64层螺旋CT扫描层厚:病灶直径3.0—4.0cm时5.0mm;〈3.0cm时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3个中央有效层面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使用均数间方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个中央层面强化CT值分别为(30.95±14.53)、(25.10±13.32)、(32.37±15.85)HU、灌注值分别为(33.01±21.35)、(23.70±12.87)、(29.00±15.47)ml·min^-1·100g^-1,结节-主动脉强化值比分别为(13.58±6.41)%、(10.95±5.76)%、(13.64±6.20)%,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11.61±5.74)、(11.97±3.55)、(13.44±3.74)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913、6.464、5.333、3.837,P值分别为0.003、0.002、0.005、0.023)。平扫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2,P=0.968)。结论孤立肺结节容积灌注是不均匀的,推荐采用CT容积灌注成像的方式对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硬币病变 图像增强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肺结节血流模式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4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惠民 李成 张沉石 陶志伟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 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患者 ,经屏气训练后 ,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80 0 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以 4ml/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技术方法。方法  5 7例恶性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患者 ,经屏气训练后 ,在增强前、后采用MarconiMx80 0 0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以 4ml/s的速度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90ml,动态扫描选择肺结节最大层面进行。其中 2 9例于第 15~ 45s、75~ 10 5s时 ,每间隔 1s扫描一次 (程序 1) ;2 8例于第 11~ 41s、71~ 10 1s时 ,每间隔 1s扫描一次 (程序 2 ) ;两组患者均于 2~ 9min时每间隔 3 0s扫描一次。病灶直径为 3~ 4cm时 ,扫描层厚5mm ;病灶直径≤ 3cm时 ,扫描层厚 2 .5mm ,以常规算法重建图像。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并计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所得强化值、灌注量、结节 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5 16,P =0 .60 9,P =0 .3 5 6,P =0 .693 )。程序 1只测得部分患者 ( 2 2 / 2 9)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 ;程序 2得到了全部患者 ( 2 8/ 2 8)的结节平均通过时间。结论 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是定量评价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无创性技术 ,具有研究肺癌血管生成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 恶性孤立肺结节 血流模式
下载PDF
肺内良恶性结节微血管结构的差别及其对CT强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4 位作者 李成 李惠民 李瞋江 李玉莉 刘会敏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及良性结节CT增强与微血管结构 (包括微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基底膜 )的关系 ,探讨肺内孤立结节 (SPN)CT强化的基础。方法 应用MarconiMX 80 0 0或SiemensPlusS螺旋CT机对 3cm以下的 3 8例肺癌、5例错构瘤、10例活...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癌及良性结节CT增强与微血管结构 (包括微血管密度和毛细血管基底膜 )的关系 ,探讨肺内孤立结节 (SPN)CT强化的基础。方法 应用MarconiMX 80 0 0或SiemensPlusS螺旋CT机对 3cm以下的 3 8例肺癌、5例错构瘤、10例活动性炎性结节进行动态增强 ,绘制时间 密度曲线。以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微血管和微血管基底膜 ,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肺癌的CT强化值明显高于错构瘤 [( 4 9.0 5± 16.0 8)HUvs ( 8.98± 4.5 6)HU ,t =7.48,P <0 .0 5 ) ] ,与活动性炎性结节无显著性差异 [( 4 9.0 5± 16.0 8)HUvs ( 4 9.5 9± 2 1.3 0 )HU ,t =0 .76,P >0 .0 5 ) ] ;活动性炎性结节与错构瘤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 (t=8.3 5 ,P <0 .0 5 )。活动性炎性结节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快且略高于肺癌 ,两者达到峰值后交叉形成一平台 ;错构瘤仅有轻微上升 ,曲线平直。周围型肺癌MVD为 48.45± 10 .0 9,活动性炎性结节49.60± 19.94,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t=-0 .2 6,P =0 .799) ,但均明显高于错构瘤 ( 8.70± 7.3 0 ) (t =11.64 ,P<0 .0 0 1;t=6.0 9,P <0 .0 0 1)。结节CT强化值与MVD呈正相关 (r =0 .80 5 1,P <0 .0 0 1)。以强化值 3 0HU为界将 5 3例结节分成两组 ,两组基底膜完整性无显著性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癌 孤立性肺结节 微血管结构 CT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18
17
作者 袁正 高文军 +3 位作者 李惠民 李成 刘士远 肖湘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88-690,共3页
目的评价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特征性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恶性胸腔积液和56例良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良性积液中,双侧占41.1%,胸膜增厚占19.6%,呈弥漫均匀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占10.7%,胸膜外脂肪层明确显示占71.4%,厚度>... 目的评价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特征性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恶性胸腔积液和56例良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良性积液中,双侧占41.1%,胸膜增厚占19.6%,呈弥漫均匀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占10.7%,胸膜外脂肪层明确显示占71.4%,厚度>3mm占41.1%,平均厚度5.7mm;恶性积液中,双侧占15.8%,胸膜增厚占57.9%,主要呈不规则弥漫或局限性增厚,累及纵隔胸膜占36.8%,胸膜外脂肪层显示占60.5%,>3mm占26.3%,平均2.9mm。结论单侧、大量积液且张力高,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对恶性诊断有特异性;而胸膜无或轻度弥漫规则增厚,胸膜外脂肪层增厚多提示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胸膜 脂肪组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恶性胸腔积液 CT特征 鉴别诊断 良性胸腔积液 胸膜增厚 平均厚度
下载PDF
孤立性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8
作者 李相生 肖湘生 +2 位作者 李惠民 李成 刘士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83-385,共3页
目的:分析孤立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CT动态增强扫描后,观察其增强表现及动态变化,对周边增强,在开始注入造影剂后不同时刻测量病灶周边部分和中心部分CT增强率... 目的:分析孤立肺结节的CT动态增强的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13例孤立性肺结节行CT动态增强扫描后,观察其增强表现及动态变化,对周边增强,在开始注入造影剂后不同时刻测量病灶周边部分和中心部分CT增强率,然后计算出周边部分和中心部分CT增强率的比值(R值),对肺癌和结核球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以不均匀增强或周边增强为主,增强的实体部分厚薄不一,周边增强区的内缘不规则。结核球以不增强或内缘规则的薄壁周边增强为主。炎性结节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对周边增强,注入造影剂后6min和7min时肺癌和结核球的R值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CT动态增强表现可以较好地反映瘤体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很有帮助。内缘规则的薄壁周边增强是结核球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肺结节 CT 动态增强 诊断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的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4 位作者 李惠民 刘士远 李成 张沉石 陶志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48-753,共6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 ,2 4例恶性 ,6例良性 ,7例炎性 )患者 ,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流模式定量评价中的作用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37例孤立性肺结节 (直径≤ 4cm ,2 4例恶性 ,6例良性 ,7例炎性 )患者 ,行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 4ml/s的流率注入对比剂 90ml)。记录孤立性肺结节增强前的CT值、强化值及灌注值 ,孤立性肺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灌注值 =时间 密度曲线最大斜率 /大动脉强化值。结果 恶性 (37.98± 17.97HU)与炎性 (43.86±14.2 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 (5 .6 5± 6 .43HU)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 (P =0 .6 47>0 .0 1)。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 (2 0 .78%± 4.14%)明显高于良性 (2 .0 0 %± 2 .2 6 %)与恶性(14.6 3%±6 .2 2 %)结节 (P <0 .0 0 1;P =0 .0 2 1<0 .0 5 )。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强化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 <0 .0 0 1)。炎性 (78.39± 5 5 .18ml/min/10 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 (2 .13± 2 .84ml/min/10 0g)与恶性 (33.91±15 .5 8ml/min/10 0g)结节 (P <0 .0 0 1;P =0 .0 0 1<0 .0 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 (P <0 .0 0 1)。炎性(39.36± 9.5 7HU)与良性 (37.73± 8.39HU )结节增强前的CT值明显低于恶性 (45 .73± 4.2 1HU)结节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动态增强 孤立性肺结节 血流模式 定量评价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孤立肺结节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慎江 肖湘生 +2 位作者 刘士远 李成 张沉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20-122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灌注成像在孤立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85例孤立肺结节(直径≤4cm,57例恶性,15活动性炎性,13例良性)患者,在增强(从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前、后采用ToshibaAquilionMarconi16层螺旋CT(采用4×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及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采用8×i或16×i模式,i代表扫描层厚)进行同层动态扫描。11~41S,每1S扫描1次;90S扫描1次。16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8mm;2~3cm时,扫描层厚6mm;1.5~2cm时,扫描层厚4mm;1—1.5cm时,扫描层厚3mm;〈1em时,扫描层厚2mm。64层螺旋CT:病灶直径3~4cm时,扫描层厚5mm;〈3cm时,扫描层N2.5mm。记录孤立肺结节增强前后各时相的CT值。分别计算肺结节有效层面的强化值、灌注值、结节一主动脉强化值比、平均通过时间,有效层面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肺结节的容积灌注成像定量参数。结果恶性(36.52±11.07)HU与炎性(37.69±7.10)HU结节强化值明显高于良性(7.02±5.85)HU结节(P〈0.001;P〈0.001)。恶性与炎性结节强化值无显著差异(P=0.686〉0.05)。炎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17.49±3.78)%明显高于良性(2.78±2.23)%与恶性(14.73±4.28)%结节(P〈0.001;P=0.019〈0.05)。恶性结节与大动脉增强峰值比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47.83±31.29)ml·min-1·100g。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3.03±3.01)ml·min-1·100g-1与恶性(31.15±9.66)ml·min-1·100g-1结节(P〈0.001;P〈0.001)。恶性结节灌注值明显高于良性结节(P〈0.001)。炎性(33.00±8.87)HU与恶性(4(40.45±7.03)HU结节平扫的CT值明显低于良性(50.51±10.87)HU结节(P〈0.001;P〈0.001)。炎性低于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P=0.002〈0.01)。结论多层螺旋CT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孤立性肺节结 灌注成像 血流动力学 定量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