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華夷之辨、華夷之辯:從《左傳》談起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李惠儀
-
机构
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
-
出处
《岭南学报》
2020年第1期-,共32页
-
文摘
蠻、夷、戎、狄等稱謂可以是具體專指,亦可以是類别泛稱,但是中文没有一個字或詞涵蓋所有外族,同時貫徹始終地包羅"外來"與"野蠻"的語意。論者多謂《左傳》以及其他載籍中"我者"與"他者"的分際是文化習俗而非種族。但是文化習俗差異如何精準地界定,並不容易。本文探究三個問題。(1)華夷之"辯":如何界定華夷之辨?戰事方式、土地運用、禮制儀節是否爲決定因素?楚、吳形象,爲何游移於"華化"與"夷化"之間?魯與"東夷"的關係,顯示"他者"的描摹與自我定位不可分割。同源近俗似乎正是衍生突顯差異的原動力。(2)文化聯繫的存在或否定,往往建基於歷史回顧。承認"戎化"或刻意淡化與周的歷史淵源,可以是抗拒周王之要求、不受其羈縻的方法。相反的,重寫歷史,泯滅"他者"身份,也許是圖霸的途徑。作者分析"有史爲證"的辯論方式,探討華夷同、異的觀點如何藉重塑歷史尋找論據。(3)貶損蠻、夷、戎、狄的論點往往出現於人物的言説,所以我們應該考慮"他者"屬性道德化背後的修辭框架。辯論的焦點可能是軍事策略、和與戰的選擇、"獻捷"的儀節、周王與盟主的關係等等。《左傳》透過追捕歷史事件的因果關係及歷史人物的動機,超越了簡單化、道德化的華夷之辨程式,呈現了一個複雜而多元的畫面。
-
关键词
蠻夷
夷狄
戎狄
東夷
華夷之辨
《左傳》
-
Keywords
barbarians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difference
early China
Zuozhuan
-
分类号
K225.0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女英雄的想像與歷史記憶
- 2
-
-
作者
李惠儀
-
机构
哈佛大學
-
出处
《岭南学报》
2015年第1期85-108,共24页
-
文摘
明季女英雄是一個具彈性的象徵符號,代表異彩紛呈的議論、抒情和想像空間。歷史與文學如何交錯?滄桑巨變的經歷與記憶,為何藉女英雄想像為媒介?不同的歷史環境如何塑造歷史記憶?明季女英雄的壓抑與重構,如何應運而生?清末民初與抗戰期間述説明末女英雄,激勵人心,救亡圖存的目標極明顯。相對而言,明末清初的同題書寫複雜而多元。其中有記實的層面,即不願獨立特行的奇女子湮没無聞,亦有馳騁想像,純屬虚構的故事。然而無論虚實,均呈現晚明以來對此話題之特殊興趣。廣義而言,這主題也許可溯源於'好奇'的文學傳統,其中包涵追求解脱、投射理想、抒發憤懣,種種創作動機。間或緊扣時代,成為歷史判斷的關鍵,歷史記憶的依附。同時,世變與女詩人的英雄想像息息相關。明清之際女性文學主流之一是憂國傷時的詩詞。從戎靖亂的記憶或幻想,間或引發對性別定位的質疑,間或醖釀詩心之覺醒。書寫19世紀離亂的女詩人,乃至晚清秋瑾,均屬於此一隱約的系譜。
-
关键词
女英雄
想像
歷史記憶
明清之際
明季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