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3
1
作者 袁涛萍 +2 位作者 王卉 杨长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利用2013年8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海洋生态调查所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及环境参数,研究了夏季大亚湾海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其中环节动物81种、软体动物37... 利用2013年8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海洋生态调查所采集的底栖动物样品及环境参数,研究了夏季大亚湾海域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53种,其中环节动物81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25种、棘皮动物6种、其他类动物4种;环节动物种数占总种数的52.94%,是构成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类为短吻铲荚螠和波纹巴菲蛤。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ind·m^(–2)和84.83g·m^(–2)。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将大亚湾的底栖动物分为5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夏季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沉积物石油类。BIOENV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种类丰度与有机质和重金属的铅、铜和镉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丰度 生物量
下载PDF
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中微塑料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磊 +3 位作者 徐向荣 袁晓婕 林朗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627-2635,共9页
西沙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珊瑚礁区,目前对于微塑料这类新型海洋污染物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西沙群岛海域30个表层海水中采集的微塑料为样本,对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组成及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微塑料广泛... 西沙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珊瑚礁区,目前对于微塑料这类新型海洋污染物的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西沙群岛海域30个表层海水中采集的微塑料为样本,对微塑料的空间分布、组成及可能的来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微塑料广泛存在于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中,丰度在10~130个/m^3,长度多在1~3 mm之间(64.8%),形态主要为纤维和薄膜,颜色多属透明(56.8%)和蓝色(40.2%),化学组分主要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6.2%)和聚丙烯(20.3%).(2)微塑料在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水体中空间分布不均,其分布主要受海水运动、人类活动以及地形地貌特征的影响.与国内外已有研究结果相比,西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中的微塑料整体处于较低的含量水平.(3)对微塑料形态特征和化学组成的分析表明,西沙海域高强度的渔业活动以及岛上人类活动释放的塑料垃圾可能是其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表层海水 分布组成 西沙群岛
原文传递
大亚湾秋季小型底栖生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唐玲 张洪波 +1 位作者 严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4-111,共8页
2009年10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93±265)ind.(10cm)2,呈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568.39±294.49)μg.(10cm)2(干重)和(5115.53±... 2009年10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93±265)ind.(10cm)2,呈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568.39±294.49)μg.(10cm)2(干重)和(5115.53±2811.14)μg.(10cm)2(干重)。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达92.24%,其次是多毛类和桡足类,分别为2.05%和1.98%。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38.47%)和多毛类(29.97%)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寡毛类(13.82%)和介形类(9.15%)。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02%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1.44%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含水率、中值粒径和黏土+粉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毛类的生物量与小型底栖动物表现的显著相关性相同,桡足类的生物量与中值粒径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沉积物的黏土+粉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线虫生物量与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用N/C表示)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可以在一定尺度上为海洋环境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小型底栖动物 线虫 丰度 生物量
下载PDF
珠江口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俏君 苗素英 +3 位作者 于秀娟 唐玲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5962-5971,共10页
于2010年8月在珠江口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83±174)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45±334)μg干重/10 cm2,平均生产量为(3104±3008)μg干重/10 cm2。共鉴定出小型... 于2010年8月在珠江口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83±174)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45±334)μg干重/10 cm2,平均生产量为(3104±3008)μg干重/10 cm2。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6个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双壳类幼体为优势类群,其丰度分别占调查水域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62.61%和22.62%。按生物量,优势类群由双壳类幼体(50.57%)、线虫(13.33%)和多毛类(12.47%)等组成。81.15%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沉积物中。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调查水域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N/C)呈现出由河口上游向下游递增,且西岸明显高于东岸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小型底栖生物 丰度 生物量
下载PDF
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宝权 严岩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394-399,共6页
2004年10月—2005年9月在广东大亚湾西部海域(114°30′-114°39′E、22°31′-22°39′N)逐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周年调查中共捕获鱼类98种,隶属于11目,4... 2004年10月—2005年9月在广东大亚湾西部海域(114°30′-114°39′E、22°31′-22°39′N)逐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周年调查中共捕获鱼类98种,隶属于11目,41科,72属。优势种类以黄斑篮子鱼、中颌棱鲲、条鳐等经济价值不高及体型较小的种类为主,带鱼、平鲷等传统经济鱼类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个体小型化严重。夏秋季调查航次的种类数量及渔获生物量高于冬春季,个别调查站位种类数及生物量受周围生态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分析发现西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为0.0883—2.5660;同时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调查月份间的多样性指数有差异,休渔期过后的7月最高,冬季2月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鱼类群落 生物量 丰度 多样性
下载PDF
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斌 王莹 +8 位作者 黄伟 冯志华 杜蕴超 力昂 王菊英 张凯 徐向荣 王有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85,213,共20页
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 海洋塑料污染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其中海洋微/纳塑料成为关注的重点。纳塑料与微塑料相比,粒径更小,比表面积更大,环境丰度更高,更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对海洋生物产生的毒性更强。因此,纳塑料的海洋环境效应研究成为近年来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迄今为止,关于海洋纳塑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清晰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综述了海洋纳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概述了纳塑料的海洋环境行为,分析了纳塑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并展望了海洋纳塑料环境效应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评估海洋纳塑料的生态风险及有效应对海洋纳塑料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塑料 环境行为 检测方法 毒性效应 致毒机制
原文传递
大亚湾春季小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唐玲 严岩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5-409,共5页
2010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及其它生物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8.96±57.22)/cm2和(94.31±33.40)μg/cm2干质量,生产量为(848.76±300.61)μg/(cm2.a)。在... 2010年4月对大亚湾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及其它生物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8.96±57.22)/cm2和(94.31±33.40)μg/cm2干质量,生产量为(848.76±300.61)μg/(cm2.a)。在分选的16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97.64%)和生物量(65.83%)上均为绝对优势类群,桡足类(0.91%)在丰度上居其次,而多毛类(14.32%)在生物量上为第二优势类群。在垂直分布上,约49.82%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2cm层中;各类群中,桡足类的表层分布更为显著,线虫、桡足类以及多毛类位于0~2 cm表层的比例分别为49.55%、75.19%和44.71%。Pearson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各站位间的丰度与生物量差异均极显著(P<0.001)。通过对香浓威纳、Pielou均匀度等生物指数的计算以及N/C比值的统计均可总结出,位于澳头养殖区的站位群落的多样性较差,稳定度较低,因此得出生物指数和N/C值可作为生态评估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小型底栖动物 线虫 丰度 生物量
原文传递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向正林 曾俏俏 +4 位作者 苏跃涵 卢耀斌 骆海萍 刘广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4期97-101,共5页
为保障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的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文章以大万山岛为例,在海水水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模拟拟建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万山岛周边海域水质较好,COD浓度在0.2 ... 为保障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的环境友好和生态安全,文章以大万山岛为例,在海水水质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模拟拟建海水抽水蓄能电站运行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万山岛周边海域水质较好,COD浓度在0.2 mg/L以下;当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的COD排放浓度不超过50 mg/L时,周边海域的COD最高浓度为2.29 mg/L,满足海水水质要求,但当COD排放浓度超过100 mg/L时即存在超标风险;受水温和潮流的影响,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周边海域COD的浓度、扩散方向、聚集位置和影响面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海水抽水蓄能电站排水口周边海域的COD最高浓度随排水量增大而提高,COD最高浓度海域与排水口的距离约为1.6 km。研究结果可为控制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的COD排放对周边海域的环境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 有机污染物 海洋环境 化学需氧量 海水水质
下载PDF
珠海市大万山岛海水抽水蓄能电站温排水对周边海域影响的模拟分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建秋 曾俏俏 +4 位作者 苏跃涵 卢耀斌 骆海萍 刘广立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3期9-15,共7页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温度升高可能对下水库海域海水水温产生影响,文章对珠海市大万山岛拟建的海水抽水蓄能电站温排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在设计水量12.3m^(3)/s的条件下,下水库排水8h后,不会对所在海域海流流场...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温度升高可能对下水库海域海水水温产生影响,文章对珠海市大万山岛拟建的海水抽水蓄能电站温排水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抽水蓄能电站在设计水量12.3m^(3)/s的条件下,下水库排水8h后,不会对所在海域海流流场产生显著影响;当排放温度为30.2℃时,春季温排水影响的面积为1.76 km^(2),最大温升为1.35℃,最大温升面积为0.006 km^(2);夏季影响面积约1.58 km^(2),最大温升为0.7℃,最大温升面积为0.013 km^(2);秋季影响面积约为1.66 km^(2),最大温升为0.8℃,最大温升面积约为0.085 km^(2);冬季影响面积约为1.95 km^(2),最大温升为1.9℃,最大温升面积约为0.030 km^(2)。周边海域最大温升随着排水温度增加逐渐增加,但对应的最大温升面积变化较小。在排水温度为32.2℃时,夏季最高温升约0.9℃,冬季最高温升约2.3℃;排水温度为34.2℃,夏季最高温升约1.15℃,冬季最高温升约2.6℃。最大温升面积在0.019~0.027 km^(2)。排水流量从10.3m^(3)/s逐渐增加到20.3m^(3)/s,周边海域的最大温升值增加,但最大温升面积增幅较小,当排水流量达到20.3m^(3)/s时,最大温升值达到最大值2.25℃,最大温升面积为0.007 km^(2)。文章的研究结果为未来大万山岛海水抽水蓄能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周边海域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抽水蓄能电站 大万山岛 温排水 最大温升
下载PDF
大亚湾大型海藻丛的大角玻璃钩虾种群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卉 +1 位作者 严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58,共7页
大角玻璃钩虾Hyale grandicornis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常见的藻栖甲壳动物,但目前关于其与栖息海藻的作用关系极少报道。2016年2—5月在大亚湾岩礁潮间带采集了石莼Ulva lactuca和半叶马尾藻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chinense海藻,结... 大角玻璃钩虾Hyale grandicornis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常见的藻栖甲壳动物,但目前关于其与栖息海藻的作用关系极少报道。2016年2—5月在大亚湾岩礁潮间带采集了石莼Ulva lactuca和半叶马尾藻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chinense海藻,结果显示大角玻璃钩虾在两种海藻丛中均有分布,其中在石莼藻丛中分布的钩虾个体数量、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均大于在半叶马尾藻藻丛中。在半叶马尾藻藻丛中,大角玻璃钩虾种群的性比、抱卵雌性比例和幼体比例相对较高,而性成熟体长、抱卵雌性体长和卵粒体积则相对较小。研究表明,大角玻璃钩虾在两种海藻中的种群分布与繁殖特征存在着差异,可能受到栖息海藻形态结构及其生境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钩虾亚目 大型海藻 种群分布 繁殖特征
下载PDF
追踪海洋中的微塑料
11
作者 林朗 徐向荣 《科学世界》 2019年第3期90-95,共6页
近年来,媒体上频频爆出'海洋被微塑料污染,海产品还能不能吃''食盐中也有微塑料'等新闻。微塑料是什么?吃海产品就等于吃塑料吗?
关键词 桡足类 浮游生物 塑料垃圾
原文传递
碣石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及其季节变化
12
作者 段美霞 严岩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65-871,共7页
于2008年4(春)、8(夏)、11(秋)月和2009年2(冬)月对碣石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季节分布特征、优势种和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浮游植物与水温、营养盐、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 于2008年4(春)、8(夏)、11(秋)月和2009年2(冬)月对碣石湾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进行采样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季节分布特征、优势种和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并讨论浮游植物与水温、营养盐、溶解氧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碣石湾及邻近海域共记录浮游植物3门71属187种(含变种、变型、未定种),由硅藻(135种)、甲藻(49种)和金藻(3种)组成。浮游植物丰度季节性变化显著,变化范围为5.90×103—1 084.00×103 ind?L?1,呈单一周期型,平均丰度春季最高(346.99×103 ind?L?1),冬季(66.11×103 ind?L?1)和秋季(41.30×103 ind?L?1)次之,夏季最低(14.67×103 ind?L?1)。丰度平面分布特征为:春、冬季丰度水平分布格局变呈现湾内向湾外渐减分布趋势,而夏、秋季则相反,水文特征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浮游植物优势种类多,不同季节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碣石湾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碣石湾 浮游植物 物种多样性 生态分布
下载PDF
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严岩 +1 位作者 何伟宏 邹晓理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8-113,共6页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其中优势种为...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并调查该海域码头和养殖网箱的污损生物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港湾污损生物生态特点。调查记录污损生物共82种,其中优势种为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有孔右旋虫Dexiosprira foraminosus、左旋虫Spirorbis papillatus、多室草苔虫Bugula neritina、大室膜孔苔虫Membranipora grandicella、美丽琥珀苔虫Electra tenella、缘齿牡蛎Dendostrea crenulifera、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和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生物全年附着,2006年5—10月为附着高峰期。北部湾白龙邻近海域的月板、季板和年板平均附着生物量分别为200.54、2 550.37和15 121.67g.m-2,均比大亚湾和湛江港的低,而比清澜港和北部湾涠州岛的高。码头附着生物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高潮带为滨螺区,中潮带为牡蛎—笠藤壶分布带,低潮带主要为藻类。在调查的基础上,还针对海洋工程、海水养殖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给出不同的防污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白龙半岛 污损生物 生态学 生物防除
下载PDF
西沙海域甘泉岛和全富岛海滩上的塑料垃圾与微塑料分布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方周 谭飞 +3 位作者 杨红强 徐辉龙 徐向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塑料污染现象在世界各地海滩随处可见,日益成为海洋环境中的重要威胁。文章调查了西沙海域甘泉岛和全富岛海滩的塑料污染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域远离大陆,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但是海岛海滩上的塑料污染普遍存在,塑料垃圾(>5mm... 塑料污染现象在世界各地海滩随处可见,日益成为海洋环境中的重要威胁。文章调查了西沙海域甘泉岛和全富岛海滩的塑料污染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尽管研究区域远离大陆,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但是海岛海滩上的塑料污染普遍存在,塑料垃圾(>5mm)的平均分布丰度为(85.07±70.48)个·m^(-2),平均重量为(40.23±78.15)g·m^(-2);微塑料(<5mm)的平均分布丰度为(1774.75±1534.37)个·m^(-2)或(100.82±87.18)个·kg^(-1)。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不同海岛间的丰度分布均无显著性的差异,但无论是塑料垃圾的丰度还是微塑料的丰度,在环礁内侧海滩都显著高于环礁外侧海滩。此外,微塑料的丰度分布与塑料垃圾的丰度分布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红外光谱分析得出塑料聚合物主要成分有聚苯乙烯、聚丙烯和聚乙烯等,其中以聚苯乙烯泡沫的比例占优。甘泉岛和全富岛海滩的塑料污染主要是通过其他地区的外源性塑料输送而来,其在海岛上的不均匀空间分布受到区域海流作用、水动力条件、塑料降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塑料垃圾 海岛 污染 分布
下载PDF
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潘云凤 +3 位作者 林朗 刘珊 何伟宏 徐向荣 《环境生态学》 2019年第3期15-25,共11页
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海洋微塑料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被生物摄入,因此成为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近5年国内外在珊瑚礁生态... 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海洋微塑料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易被生物摄入,因此成为影响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近5年国内外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微塑料在珊瑚礁海域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2)微塑料对珊瑚生长发育、摄食及病害的影响;(3)微塑料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其他关键物种的影响。最后,结合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提出未来研究工作应重点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调查与监测、建立珊瑚礁相关的微塑料研究方法体系、探究微塑料毒性及其复合污染效应、评价微塑料污染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风险、解析微塑料污染来源及建立微塑料污染的管理控制体系几个方面,以提升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微塑料研究水平和污染监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珊瑚礁生态系统 污染 生态效应
下载PDF
广东沿海养殖牡蛎中多氯联苯残留水平及人体饮食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丽莎 谢文平 +4 位作者 田斐 尹怡 单奇 郑光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19,共9页
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广东沿海主要养殖区(汕头、汕尾、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养殖牡蛎体内30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s,PCBs)的含量,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养殖牡蛎中普遍检出PCBs,检... 文章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了广东沿海主要养殖区(汕头、汕尾、深圳、珠海、江门、阳江、湛江)养殖牡蛎体内30种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s,PCBs)的含量,评价了其污染水平和致癌风险。结果表明,广东养殖牡蛎中普遍检出PCBs,检出率为97.6%,其质量分数为nd~8.62 ng·g^(-1)(湿质量,下同),平均值为(0.57±1.23)ng·g^(-1),其中以深圳水域养殖牡蛎体内的PCBs含量最高,珠海次之,汕头、阳江、江门、湛江及汕尾较低。不同地区养殖牡蛎中PCBs的组成模式类似,均以五氯代和六氯代PCBs为主。与国内外部分沿海海域贝类相比,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广东省养殖牡蛎中PCBs残留量低于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及欧盟国家的贝类卫生标准,食用牡蛎的致癌风险及危害商数均小于美国环保局(EPA)推荐的可接受风险水平,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多氯联苯残留 风险评估 广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