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00例次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分析 被引量:56
1
作者 于文成 吕秀文 +4 位作者 翟振国 李德 刘蓬蓬 李慧 张少燕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1998年第12期744-746,共3页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群变迁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对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清晨多次漱口后咳深部痰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用无菌吸痰管从气管内吸痰,于无菌管中进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菌群变迁及药敏试验情况,以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对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清晨多次漱口后咳深部痰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用无菌吸痰管从气管内吸痰,于无菌管中进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结果:1200例次下呼吸道感染痰培养共培养出细菌1378株,其中阴性杆菌与阳性球菌分别为80.19%和19.81%。其中不动杆菌感染率明显上升,居第2位(占19.01%);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头孢三代、丁胺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为大多数细菌敏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药敏试验中显示了很好的抗菌活性。结论: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阴性杆菌为主,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明显升高,今后可能成为下呼吸道感染首位致病菌;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强,医生应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以降低细菌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痰培养 药敏试验 治疗
下载PDF
胸膜活检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于文成 李玉军 +2 位作者 杜春华 翟振国 李德 《临床医学》 CAS 1998年第11期32-34,共3页
目的:胸膜活检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300例胸腔积液病人应用上医疗器械公司生产胸膜活检针进行胸膜活检,将活检的胸膜组织及胸水送病理检查。结果:300例胸膜活检病理结果显示特异性病理诊断140例,占52.24%。恶性胸腔积液138... 目的:胸膜活检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300例胸腔积液病人应用上医疗器械公司生产胸膜活检针进行胸膜活检,将活检的胸膜组织及胸水送病理检查。结果:300例胸膜活检病理结果显示特异性病理诊断140例,占52.24%。恶性胸腔积液138例中胸膜活检阳性率为68.84%,胸水细胞学阳性率为31.8%。128例结核性胸腔积液中胸膜活检阳性率为32.81%,胸水抗酸杆菌均为阴性。300例胸膜活检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3.90%,并发症发生率为12.67%,主要为气胸。作者认为胸膜活检安全、简单、可靠,有很高的实用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胸膜活检
全文增补中
胸膜活检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春华 王云霄 +3 位作者 李德 隋秀芳 王秀琳 冯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5年第23期3114-3115,共2页
关键词 胸膜活检 临床应用 注意事项
下载PDF
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血清铜蓝蛋白演变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蒋捍东 扬立廷 +3 位作者 刘淑红 翟振国 李德 赵永碧 《临床医学》 CAS 1997年第7期31-32,共2页
铜蓝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参与体内过氧化物质的灭活性,同时它还具有胺氧化性能,参与成纤维交联反应。近来的研究发现在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增高,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慢... 铜蓝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它是一种抗氧化剂,参与体内过氧化物质的灭活性,同时它还具有胺氧化性能,参与成纤维交联反应。近来的研究发现在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增高,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慢性肺心病病人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演变,旨在探讨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标准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肺气肿符合1984年出版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慢性肺心病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订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阻塞性 肺心病 血清 铜蓝蛋白
原文传递
茶碱类药物对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5
作者 刘淑红 蒋捍东 +2 位作者 翟振国 马希清 李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9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氨茶碱 优喘平 治疗 茶碱类药物 哮喘 气道高反应性
下载PDF
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经鼻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春华 刘淑红 +5 位作者 于文成 蒋捍东 李德 秦筱梅 张慈心 赵永碧 《医学综述》 1997年第1期59-60,共2页
经鼻气管插管并适当延长时间,抢救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可减少气管切开,提高抢救成功率.对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住院患者59例,经鼻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进行回顾对照分析,以探讨经鼻气管插管的意义及避免或减少气管切开的可能性.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下载PDF
过敏体质患者接触实验性动物后气道反应性的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蒋捍东 刘淑红 +2 位作者 于文成 李德 赵永碧 《临床医学》 CAS 1999年第4期1-2,共2页
对55例长期接触实验性动物的过敏体质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肺功能、气道反应性测定,同时记录接触动物时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发现:对动物过敏原过敏的过敏体质患者较对照组FEV_1%显著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对55例长期接触实验性动物的过敏体质患者及7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肺功能、气道反应性测定,同时记录接触动物时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结果发现:对动物过敏原过敏的过敏体质患者较对照组FEV_1%显著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提示长期接触实验性动物在过敏体质者较易出现气道高反应性及气流阻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哮喘 气道反应性
原文传递
肺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的检测及意义
8
作者 张富强 王艳青 +1 位作者 于文成 李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肺癌 患者 血清 一氧化氮 检测 胸腔积液 诊断 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伴有特应性皮炎的哮喘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sIL-2R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兆忠 刘忠强 +1 位作者 李德 秦智芬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0期1-2,共2页
采用红细胞花环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伴有特应性皮炎的哮喘患者20 例、无皮炎的哮喘患者25 例和健康对照组(29 例)的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 采用红细胞花环试验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伴有特应性皮炎的哮喘患者20 例、无皮炎的哮喘患者25 例和健康对照组(29 例)的红细胞C3b 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 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表明:全部哮喘患者RBCC3bRR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sIL2R高于对照组(P< 0001),平均RBCICR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20 例伴有特应性皮炎患者的RBCC3bRR 和sIL2R 变化更明显(P<0001),同时RBCICR较对照组和无皮炎的哮喘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相关分析显示哮喘患者的sIL2R与RBCC3bRR之间呈明显负相关(P< 001),伴有特应性皮炎的哮喘患者的sIL2R与RBCICR呈正相关(P< 005)。认为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细胞活化异常是支气管哮喘和伴发特应性皮炎的重要特征,T细胞活化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特应性皮炎 红细胞免疫 SIL-2R
下载PDF
肺癌及结核患者血清内源性一氧化氮水平探讨
10
作者 于文成 张少静 +3 位作者 杜春华 刘淑红 蒋捍东 李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678-679,共2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用化学显色法测定血清NO,同时对肺癌患者分组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并对结核性及恶性胸液患者用上述方法测定胸液中NO。结果肺癌组血清... 目的探讨内源性一氧化氮(NO)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肺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用化学显色法测定血清NO,同时对肺癌患者分组比较及治疗前后比较,并对结核性及恶性胸液患者用上述方法测定胸液中NO。结果肺癌组血清NO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Ⅰ期肺癌患者血清NO显著高于Ⅱ期患者,Ⅰ、Ⅱ期患者血浆NO显著高于Ⅲ期患者,P<005;治疗后肺癌患者血浆及胸液NO水平明显降低,P<005;鳞癌组血清NO显著高于腺癌组,P<005;恶性胸液患者胸液中NO与结核性胸液NO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NO在抑制和杀伤肺癌细胞方面起重要作用,应用药物诱导产生内源性NO可为今后治疗肺癌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肺肿瘤 内源性 肺结核
原文传递
肝素钠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 被引量:1
11
作者 时衍同 潘丽 +1 位作者 刘伟 李德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67-68,共2页
关键词 肿瘤 血栓性静脉炎 肝素
下载PDF
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在抢救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捍东 刘淑红 +1 位作者 翟振国 李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10期710-711,共2页
目的:探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对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30例慢性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患者,为减度吸气末气道压力,减少肺损伤,应用较低潮气量(5~8ml/kg),允许一定限度的高碳酸血症。结果:27例存活,无一... 目的:探讨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对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观察30例慢性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辅助机械通气患者,为减度吸气末气道压力,减少肺损伤,应用较低潮气量(5~8ml/kg),允许一定限度的高碳酸血症。结果:27例存活,无一例出现气压伤。结论:慢性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中,使用较小潮气量及容许性高碳酸血症通气,可以减少气压伤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碳酸血症 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急救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心病的病理生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兆忠 李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阻塞性肺疾病 并发症 肺心病 病理生理
下载PDF
月经性气胸5例报告
14
作者 时衍同 郭玲 李德 《临床肺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76-377,共2页
关键词 月经性气胸 治疗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 胸膜固定术
下载PDF
铁蛋白、癌胚抗原、β_2-微球蛋白联合测定对鉴别良恶性胸水的临床评价
15
作者 李晖 王云霄 李德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2000年第5期271-272,共2页
关键词 胸水 恶性 良性 鉴别诊断 铁蛋白 癌胚抗原
下载PDF
慢性肺心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117例分析
16
作者 李晖 王云霄 李德 《现代实用医学》 2004年第4期212-212,233,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百分比、菌种和预防方法。 方法 对 1981~ 2 0 0 0年收治的 118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痰、分泌物、粪真菌培养。 结果  1981~ 1990年肺部真菌感染百分比为 6 .4 % ,1991~ 2 0 0 0年为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肺心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百分比、菌种和预防方法。 方法 对 1981~ 2 0 0 0年收治的 1180例慢性肺心病患者进行痰、分泌物、粪真菌培养。 结果  1981~ 1990年肺部真菌感染百分比为 6 .4 % ,1991~ 2 0 0 0年为 13.3% ,后 10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真菌菌种以白色念珠菌最多、热带念珠菌次之。 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 ,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肺心病 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 并发症 预防
下载PDF
34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时间昼夜差异
17
作者 杜春华 李德 《临床荟萃》 CAS 1996年第13期603-604,共2页
我们对34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时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旨在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死亡时间昼夜分布的差异,以指导治疗和抢救。 1
关键词 风心病 死亡时间 昼夜差异
下载PDF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测定
18
作者 张仲义 邢昂 +2 位作者 于文成 秦筱梅 李德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3期257-258,共2页
应用单相免疫扩散法测定了3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浆FN含量为356.29±61.37μg/ml,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FN含量为259.31±52.85μg/ml,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 应用单相免疫扩散法测定了3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浆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并与4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正常人血浆FN含量为356.29±61.37μg/ml,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FN含量为259.31±52.85μg/ml,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肺心病患者血浆FN水平与PaCO_2呈负相关,而与PaO_2呈正相关。提示血浆F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肺心病患者感染程度及呼吸功能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纤维蛋白 纤维 肺心病
下载PDF
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19
作者 于文成 蒋捍东 李德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4-45,共2页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主要为:①为通气不足患者提供部分或全部肺泡通气以满足机体需要;②纠正V/Q比例失调,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效气体交换。③减少呼吸肌做功,减少氧耗及二氧化碳产生,减轻心脏负担。近年来,机械通气的应用...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主要为:①为通气不足患者提供部分或全部肺泡通气以满足机体需要;②纠正V/Q比例失调,改善气体交换功能,维持有效气体交换。③减少呼吸肌做功,减少氧耗及二氧化碳产生,减轻心脏负担。近年来,机械通气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已从治疗严重呼吸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通气方式 人工气道 呼吸机
下载PDF
癌性气胸
20
作者 张富强 李德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癌性气胸 X线检查 诊断 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 发病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