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热岩地热能研究与开发的若干重大问题 被引量:110
1
作者 李德威 王焰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58-1869,共12页
在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干热岩地热能的开发将对未来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干热岩地质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从地质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干热岩的定义;以大陆盆山热构造系统为基础,提出地热能... 在大陆动力学和地球系统动力学创新思想指导下,干热岩地热能的开发将对未来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命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目前干热岩地质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从地质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讨论干热岩的定义;以大陆盆山热构造系统为基础,提出地热能综合分类方案;根据岩石流变学和构造物理学理论,探讨在固态、半固态流变环境下干热岩的构造岩石系统;在活动盆山构造系统地壳四维非均匀流变思想指导下,探讨干热岩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提出将地球系统动力学的思想贯穿到干热岩及其关联的资源、灾害、环境、工程地质的调查研究与应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建议在华北、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东南沿海、台湾4种不同类型的热构造活动区进行联合勘查、综合评价与系统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非均匀流变 联合勘查 综合开发 地热 地球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关于东昆仑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85
2
作者 王国灿 魏启荣 +4 位作者 贾春兴 张克信 李德威 朱云海 向树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29-937,共9页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 以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东昆仑造山带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东昆仑地区3206Ma±14Ma的锆石207Pb/206Pb年龄信息表明,该区存在古太古代基底。代表东昆仑地区基底的"金水口岩群"可以解体为太古宙—古元古代的白沙河岩群和中元古代的小庙岩群,两者是2个不同构造旋回的产物。东昆仑地区万宝沟群的时代应限定在中元古代,而不能延续到新元古代。东昆仑地区的年代构造格架显示,前寒武纪存在3次强烈的区域性构造热事件,分别发生在2400~2500Ma、1800~1900Ma和大约1000Ma。1000Ma左右的聚合事件导致中元古代分隔的不同小陆块的有限裂解小洋盆闭合,陆块聚合形成"西域板块",并可能是整个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前寒武纪 基底演化 年代构造格架
下载PDF
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区域对比、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6
3
作者 张宏飞 Nigel Harris +3 位作者 Randall Parrish 张利 赵志丹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88,共14页
北喜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岩穹窿,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岗岩侵入.淡色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 北喜马拉雅出露一系列片麻岩穹窿,这些穹窿被形成于27.5~10Ma的淡色花岗岩侵入.淡色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为二云母花岗岩,它们的主量元素组成为SiO2=70.97%~74.54%、K2O+Na2O=6.27%~8.09%、K2O/Na2O=0.91~1.36及A/CNK=1.10~1.33.然而,它们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呈现出较大的变化:Rb=(41~322)×10-6、Sr=(26~139)×10-6、Ba=(135~594)×10-6、(La/Yb)N=0.97~17.31、Eu/Eu=0.29~0.72.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类似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二云母花岗岩,而在Ti、Mg、Ca、Ba含量和Rb/Sr比值上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中新世的电气石-白云母花岗岩.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87Sr/86Sr)t=0.7344~0.8503(t=10Ma),εNd(10Ma)=-12.5~-19.3,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无明显差异.在岩石成因上,北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均起因于构造减压作用,由此导致白云母发生脱水反应诱发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深熔.但北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的地质背景明显不同于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前者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开始形成于喜马拉雅渐新世的地壳增厚期,之后形成于中新世穹窿片麻岩的折返时期,而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中新世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构造挤出作用有关.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北喜马拉雅 高喜马拉雅
下载PDF
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47
4
作者 隋志龙 李德威 黄春霞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37,44,共5页
断裂构造是一种基本的构造型式。断裂构造遥感研究是高新探测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有机结合 ,是断裂构造常规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向纵深拓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总体思路、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各个不同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断裂构造遥感研究的... 断裂构造是一种基本的构造型式。断裂构造遥感研究是高新探测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有机结合 ,是断裂构造常规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向纵深拓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总体思路、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各个不同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断裂构造遥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并在断裂构造信息提取、光谱特征分析、空间结构分析 (包括分形分析 )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遥感 信息提取 光谱特征 空间结构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藏南萨迦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厘定及其成因 被引量:46
5
作者 李德威 刘德民 +2 位作者 廖群安 张雄华 袁晏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307,共5页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 藏南拉轨岗日带出露一系列穹状隆起,具有变质核杂岩体典型的3层结构型式。变质核由拉轨岗日岩群变质杂岩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组成,围绕变质核发育多层顺层拆离断层,盖层主要为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浅变质岩石。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之间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是喜马拉雅造山作用及相关隆升作用过程中发生热隆伸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拆离断层 拉轨岗日 喜马拉雅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区三阶段构造演化与成矿演化 被引量:46
6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3-742,共20页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 青藏高原具有典型的三分时空结构和3种尺度动力学体系.青藏高原由3个构造结调整的3个盆山体系组成,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盆山体系分别受控于古亚洲洋及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经历了前寒武纪超大洋一超大陆耦合、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早期自北而南的洋陆耦合和板内盆山耦合三大构造发展过程,形成于地核流层驱动的地核(或全球)动力学过程、地幔流层驱动的地幔(或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和地壳流层驱动的地壳(或大陆)动力学过程,构成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系统.青藏高原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而是形成于下地壳流动驱动的板内盆山作用,可分为以中、新生代有序向南迁移式构造隆升、水平运动、地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为特征的板内造山阶段和以脉动式快速隆升、垂直运动、地理作用和环境变化为特征的均衡成山阶段.构造谱系决定了成矿谱系,区域构造叠加演化造成地壳成熟度的不断增加和矿床密集度的不断提高.青藏高原3个构造成矿演化阶段包括1.8~1.4Ga、500~420Ma、300~260Ma、180~120Ma、65~30Ma、23~7Ma等6个主金属成矿期,1.8~1.4Ga超大陆裂解事件形成与深地幔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大红山式海相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铁铜矿、金川式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浆矿床,500~420Ma、300~260Ma和180~120Ma特提斯裂解环境下形成罗布莎式地幔剪切—改造脉型(豆荚状)铬铁矿床、呷村式海相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等,180~120Ma、65~30Ma和23~7Ma是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板内伸展环境下大规模成矿期,形成驱龙式斑岩铜矿床、哀牢山式剪切带型金矿床、金顶式陆相盆地沉积型铅锌矿床,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成矿动力学演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山 板内成矿 伸展成矿 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大陆构造样式及大陆动力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34
7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5期88-93,共6页
根据大陆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了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提出了大陆五层两域的构造模型,并从物质流变和构造变形的有机联系出发,探讨了大陆动力学的层流隆陷机制。
关键词 大陆构造 大陆动力学 层流隆陷
下载PDF
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 被引量:33
8
作者 李德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9-192,共14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和流向变化形成的,下地壳热流物质正在向云南及邻区汇聚形成下地壳"热海",导致长时间跨季度构造热干旱,其影响超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地表破裂不一定受断层控制,震源也不在断层面上,下地壳流动导致中地壳发震并进一步影响上地壳形成同震脆性破裂系统。大陆板内盆山过渡带地震密集,大陆板内地震是在下地壳层流的热动力作用下导致活动地壳分层变形的产物。在大陆盆山耦合、圈层耦合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从大洋底部的软流圈层流进入大陆底部使得地幔软流圈加厚,底辟上升为大陆下地壳流动,为地震活动提供了巨量热能;热软化的下地壳缓慢的韧性流动孕育了大陆板内地震;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易于积累能量,发生热能与应变能的转化,产生地震,形成震源层;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和地表破裂是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载体和方式之一。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地壳的活动性而不是断层的活动性。大陆活动构造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实际上是下地壳地震能量的聚散过程,体现在下地壳热主导的韧性流动构造与上地壳应力主导的脆性破裂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壳热软化物质流动过程中流速、流向等突然改变触发地震,并产生共振波。大陆下地壳流层在厚度、温度、粘度、流速、流向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度异常、流体异常及与其相关的大气层、电场、磁场、重力场、地球化学场、应力场、应变场、生物场等异常。合理布置天空网、地面网、地下网,综合立体监测有效的地震前兆,系统地开展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层流 盆山耦合 热地震机理 强震预测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不对称演化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539-545,共7页
喜马拉雅岩石圈内发育巨型多层伸展构造,形成了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普兰—亚东多层次剥离断层系,萨迦—康马链状隆伸构造,雅鲁藏布江堑-垒构造带和与大型走向滑动断层相伴生的拉分盆地。它们组成北喜马拉雅伸展剥离带,并与南喜马拉... 喜马拉雅岩石圈内发育巨型多层伸展构造,形成了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普兰—亚东多层次剥离断层系,萨迦—康马链状隆伸构造,雅鲁藏布江堑-垒构造带和与大型走向滑动断层相伴生的拉分盆地。它们组成北喜马拉雅伸展剥离带,并与南喜马拉雅逆冲堆叠带一起构成了喜马拉雅山链的构造不对称性。这种格局的形成除受造山之后重力作用的影响外,还可能与造山带隆升过程中岩石圈多层次滑脱拆离、热隆作用和均衡调整作用有关。伸展作用将有助于使本区成倍加厚的地壳逐渐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地质构造 演化 喜马拉雅山
下载PDF
地球系统动力学纲要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与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球系统多层块耦合作用的结构、过程、机理和效应,是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动力学、大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大气动力学的高度综合。本文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思路研究复... 与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研究地球系统多层块耦合作用的结构、过程、机理和效应,是地球动力学、岩石圈动力学、大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大气动力学的高度综合。本文采用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思路研究复杂的地球系统,将地球系统动力学按空间、时间和物质分为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地球表层系统动力学、地球外部系统动力学,历史地球系统动力学、现代地球系统动力学、未来地球系统动力学,气体地球系统动力学、液体地球系统动力学、固体地球系统动力学,分析了地球系统的耦合特征、耦合类型和耦合方式,初步探讨地球内部系统与地球外部系统耦合作用的耦合边界、物质运动、动力来源和耦合机制。最终将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各层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综合,认为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生热和地球外部太阳辐射生热是驱动地球复杂开放系统层块耦合的主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系统动力学 地球表层系统 全球变化 耦合
下载PDF
再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6,共8页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区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和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 采用大陆构造时空动态相关分析法,对大陆构造进行系统的分层、分块、分阶段区域构造解析,认为包括隆块、陷块和旋块等基本类型的断块构造和具有不同的物质成分、变形强度、流变状态的层状构造是大陆构造的基本型式。在构造活动期间,层流隆陷构造系统发生大规模的物质迁移,构成动态的循环体系,大陆地壳下部层圈以热动力作用为主,造成粘塑性热流物质和韧性固流物质沿着壳内流层从幔隆区流向幔拗区;上部层圈以应力作用为主,与下地壳层流相关的伸展、挤压和剪切等多重构造体制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 层块构造 物质循环 构造演化 动力学
下载PDF
载人潜水器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保华 丁忠军 +3 位作者 史先鹏 于凯本 李德威 李宝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共10页
载人深潜技术是深海技术的前沿与制高点,也是深海科考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先后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具备了在... 载人深潜技术是深海技术的前沿与制高点,也是深海科考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应用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先后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具备了在复杂海况下进行水下作业的能力,实现了对深海和大洋洋底的现场观察、探测和取样等。目前,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考察范围已经遍及全球大陆坡深水区、洋中脊、海山、海沟和洋盆等海底区域,获得了大量的深海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化学和环境方面的信息或样品,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发现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深海科学的发展。我国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了7 000m级海试,并于2013年开始开展了试验性应用,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世界载人潜水器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深海科学考察中的技术优势,综述了国内外载人潜水器在深海地质学、生物学和物理海洋学等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潜水器 深海 科学考察 地质科学 生物科学 物理海洋
下载PDF
基于Abaqus软件的轮胎有限元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宿晓峰 付平 +2 位作者 丁忠军 李德威 杨明飞 《橡胶工业》 CAS 2019年第2期121-127,共7页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轮胎有限元模型,对305/75R24. 5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胎肩应力分布、带束层应力分布、胎圈与轮辋接触应力分布进行预测分析。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静负荷状态下沉... 基于Abaqus软件建立轮胎有限元模型,对305/75R24. 5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胎肩应力分布、带束层应力分布、胎圈与轮辋接触应力分布进行预测分析。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轮胎的充气外缘尺寸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静负荷状态下沉率满足轮胎的整体刚度要求;胎肩应力最大处位于3~#带束层端部;在充气和静负荷状态下,2~#带束层的应力均小于3~#带束层;胎圈与轮辋过盈配合处及其周围应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 有限元分析 胎肩 带束层 应力分布 模型 仿真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层流作用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德威 纪云龙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9-96,共8页
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年轻的大陆构造活动区的下地壳可能因热软化而出现透入性非地震式顺层韧性流动 ,这种下地壳层流作用驱动大陆上地壳发生地震式脆性断块运动 ,形成盆山格局 ,发生圈层耦合。大陆下地壳低粘度物质顺层流动... 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年轻的大陆构造活动区的下地壳可能因热软化而出现透入性非地震式顺层韧性流动 ,这种下地壳层流作用驱动大陆上地壳发生地震式脆性断块运动 ,形成盆山格局 ,发生圈层耦合。大陆下地壳低粘度物质顺层流动可能是在地幔岩浆底侵作用为下地壳提供热能和添加幔源物质的基础上 ,并在地幔上升派生的重力和剪切力作用下 ,造成大陆下地壳热软化物质从盆地下部的幔隆区顺层流向相邻造山带之下的幔拗区。在下地壳层流过程中 ,地温场和速度场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下地壳 层流模式 大陆动力学 圈层耦合
下载PDF
含金剪切带的类型划分及成矿机理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德威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矿床类型。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含金剪切带的特征,提出了含金剪切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类方案,并以成矿源,成矿场、成矿期和成矿相等方面论述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剪切动力成矿机制,建立了过渡型和叠... 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是一种重要的新型矿床类型。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含金剪切带的特征,提出了含金剪切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类方案,并以成矿源,成矿场、成矿期和成矿相等方面论述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床的剪切动力成矿机制,建立了过渡型和叠加型两类动力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金 剪切带 成矿机理 成矿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板内造山与动力成矿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德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61-370,共10页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是板块碰撞成因还是板内造山过程 ,关系到高原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圈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冈底斯发现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其成矿时代为 2 0~ 12...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隆升是板块碰撞成因还是板内造山过程 ,关系到高原形成机制、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圈动力学与大陆动力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冈底斯发现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其成矿时代为 2 0~ 12Ma ,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时代一致 ,也与笔者10年前以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动力学为理论指导的预测结果吻合。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矿床等方面的证据根本不支持碰撞造山理论 ,如青藏高原内部伸展边缘逆冲、碰撞与隆升之间时差明显 ,壳内低速层和低阻层发育 ,造山与成盆关系密切 ,板内隆升环境下发生大规模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动力成矿等。青藏高原南部晚新生代构造隆升作用是在新特提斯开合转换、碰撞造陆之后 ,在下地壳层流作用的驱动下 ,发生板内造山、地壳增厚、热隆伸展和改造成矿的构造成矿过程 ,大规模的板内金属成矿在 3~ 4Ma以来的均衡隆升、成山过程中进一步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陆 板内造山 下地壳层流 改造成矿 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南部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流动:渠流还是层流? 被引量:26
17
作者 李德威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和模拟资料证明大陆岩石圈存在壳内流层,目前创建了渠流和层流两种假说来解释大陆下地壳的流动规律和流动机理。渠流模式是指厚地壳、高地势的造山带或高原中、下地壳低粘度物质在地貌负荷的侧向... 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和模拟资料证明大陆岩石圈存在壳内流层,目前创建了渠流和层流两种假说来解释大陆下地壳的流动规律和流动机理。渠流模式是指厚地壳、高地势的造山带或高原中、下地壳低粘度物质在地貌负荷的侧向压力梯度或剥蚀作用驱动下从山根向外侧向扩张。笔者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的层流模式是指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底辟上隆的热动力及其相关的重力驱动下的盆山地壳物质循环系统,盆地热软化下地壳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层流向相邻的山根,盆地地壳减薄,造山带地壳加厚,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物质带动深层变质岩向上运动,热-重力派生的垂直主应力形成热隆伸展的变质核杂岩和低角度拆离断层,隆升的山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侧向扩张,盆山边界形成逆冲推覆和滑覆构造,同时遭受强烈的剥蚀作用,造山带源粗碎屑沉积物快速堆积在盆缘受下地壳拖曳的壳内有限俯冲坳陷带内。渠流构造和层流构造在大陆板内变形、中下地壳韧性挤出、造山带的挤压和伸展同步转换、中深变质岩的韧性变形及剥露过程、部分熔融及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在发育背景、产出部位、流层边界、流层规模、流动型式、流动体制、流动方向、流动物质、流动效应、流动时间、驱动力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渠流构造基本上可作为层流构造时空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层流的驱动力是热能和重力,而不是地表剥蚀作用和山体负荷作用。从全球角度来看,层流只是地球多级物质循环流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层流 渠流 循环流 盆山耦合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论脏腑概念及其命名 被引量:21
18
作者 傅延龄 丁晓刚 李德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共4页
脏腑概念的含义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由解剖器官到整体功能单位的演变。这种演变发生后 ,脏腑便只是机体的整体功能单位 ,而不再是解剖器官。但是 ,脏腑虽然已演变为功能单位 ,其原有解剖器官的含义却长久地残留下来 ,二种含义错综糅杂 ,... 脏腑概念的含义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由解剖器官到整体功能单位的演变。这种演变发生后 ,脏腑便只是机体的整体功能单位 ,而不再是解剖器官。但是 ,脏腑虽然已演变为功能单位 ,其原有解剖器官的含义却长久地残留下来 ,二种含义错综糅杂 ,混乱不清。这是因为 :其一 ,功能单位的脏腑是在解剖器官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新内容而形成 ;其二 ,脏腑概念含义的演变是在没有为古代医家清楚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 ;其三 ,西方医学中译时脏腑名称被误用为解剖器官名称。脏腑含义混乱的情况严重地阻碍着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交流 ,影响着中医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将脏腑概念的二种含义从名称上分离开来 ,让心肝脾肺肾等名称仍作为解剖器官的命名 ,另为功能单位的脏腑创立一套新的名称。至于英译 ,解剖器官的心肝脾肺肾等应当一仍旧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腑 概念 命名 理论研究
原文传递
理论预测与科学找矿——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为例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李德威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4,共7页
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构造成矿带发现了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这些矿床均形成于青藏高原板内隆升过程,主要成矿年龄为17~15 Ma,其矿床类型、矿床规模、成矿部位和成矿时代与作者10 a前的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突破板块... 近年来在西藏冈底斯构造成矿带发现了多个以斑岩铜矿为主的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这些矿床均形成于青藏高原板内隆升过程,主要成矿年龄为17~15 Ma,其矿床类型、矿床规模、成矿部位和成矿时代与作者10 a前的理论预测结果基本吻合.突破板块碰撞造山和板块碰撞成矿模式,按大陆动力学和成矿动力学的新思路,认为冈底斯斑岩铜矿形成于特提斯开合转换、板块碰撞造陆之后的晚新生代构造隆升、下地壳层流、板内造山、地壳增厚、热隆伸展的动力改造成矿过程.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倡导创新科学思维、发展地质与成矿理论对于中国西部的找矿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找矿 板内造山 板内成矿 斑岩铜矿 冈底斯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3-600,共8页
作为创建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涉及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和热点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包括板块构造在内的众多模式不能合理地解释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本文从下地壳与中上地壳、造山带与... 作为创建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涉及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和热点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包括板块构造在内的众多模式不能合理地解释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本文从下地壳与中上地壳、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耦合作用出发,对青藏高原及邻区进行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构造解析,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下地壳层流构造模式,认为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构造隆升是晚新生代由于锡瓦利克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地壳的热软化岩石大量流向青藏高原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机制 下地壳 层流构造 大陆动力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