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2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 被引量:42
1
作者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4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 ,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 ,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 ;唐以后则是边疆... 文章主要对传统夷夏观在中国疆域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认为如果从汉族和边疆民族对中国疆域形成的贡献看 ,中国疆域的形成可以分为两大时期 ,唐以前是汉族起着主导作用 ,汉、唐的两次大统一都是以汉族为主体实现的 ;唐以后则是边疆民族主导着疆域发展的进程 ,元、清两次大统一都是由边疆民族实现的。传统的夷夏观是导致这种状况一个很主要的因素。受传统夷夏观的束缚 ,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往往难以突破人为设置的“夷夏”界限 ,对边疆地区采取羁縻统治或“不治” ,因而阻碍了疆域形成的进程 ;而边疆民族所建王朝则没有这些束缚 ,并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夷夏观 ,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就是伴随着这种观念的不断突破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疆域 汉族 边疆民族 儒家文化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疆域诠释视角:从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 被引量:46
2
作者 大龙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5-182,208,共19页
对中国疆域理论的探讨是构建中国特色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是,传统的王朝史观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的理论探索又受到“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主权... 对中国疆域理论的探讨是构建中国特色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但是,传统的王朝史观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新的理论探索又受到“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主权国家和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观察可以发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产生的主权国家理论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大致在同一时期,主权国家理论和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构成异曲同工,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和欧洲主权国家的出现都是从传统国家发展为主权国家。因此,采用从传统王朝国家到主权国家的视角构建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话语体系更为恰当和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国家 主权国家 中国疆域
原文传递
“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 被引量:40
3
作者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21,212,共11页
"边疆"是一个含义有待明确但却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民国时期由"边政学"引发了对"边疆"含义的讨论,但该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其具体实施以来,不... "边疆"是一个含义有待明确但却广泛使用的词汇。尽管民国时期由"边政学"引发了对"边疆"含义的讨论,但该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问题,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及其具体实施以来,不同学科学者纷纷撰文对"边疆"加以界定,导致分歧愈加明显。作者认为"中国边疆"的内涵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属性是"边疆"得以形成的第一要件,或称之为决定性因素;"主权国家"理论较"民族国家"理论更适合阐述多民族中国尤其是"中国边疆"的形成与发展;"边疆"是动态的,会随着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陆疆"和"海疆"是构成今天"中国边疆"的两大基本要素;"边疆"具有地缘优势,既是军事防御的前沿,也是连接两个乃至多个国家的纽带;"边疆"不能脱离"疆域"而存在,将其泛化也不利于对"中国边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 政治属性 主权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 被引量:39
4
作者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下 古代中国疆域 形成轨迹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大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最初的使用是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分指不同时期多民族国家境内的国民,与民族学界所言一般性的"民族"并不相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 "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最初的使用是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联系在一起的,分指不同时期多民族国家境内的国民,与民族学界所言一般性的"民族"并不相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虽然是国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促成的,但也和我国学界之前的研究倾向于一般的"民族"密切相关。通过"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而共同家园、密切的家人关系及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团结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基于DEA理论的交通安全评价模型 被引量:23
6
作者 宇仁德 张洪宾 大龙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9-166,共8页
对不同地区进行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时,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引入二次相对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讨论了不同地区交通安全状况的相对安全性.
关键词 道路交通安全 数据包络分析 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原文传递
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大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共10页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大一统”思想萌芽自先秦时期的服事制统治理念和族群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核心内容。“大一统”思想为秦、汉、隋、唐、明等农耕族群所建王朝继承与... “大一统”是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主导思想。“大一统”思想萌芽自先秦时期的服事制统治理念和族群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其核心内容。“大一统”思想为秦、汉、隋、唐、明等农耕族群所建王朝继承与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但强调“大一统”的同时又强化“华夷中外之分”,是这些王朝“大一统”思想共有的显著弊端。这或许是只有北魏、辽、金、元、清等非农耕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继承与发展才能持续推动中国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最终底定于清代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农耕王朝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试论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 被引量:24
8
作者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213,共12页
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是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认为中国边疆学具有独立学科的特点,中国边疆历史(基础)学和中国边疆应用(现状)学构成其学术体系,其下以区域构成研究方向,而话语体系则由中国边疆、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 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是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认为中国边疆学具有独立学科的特点,中国边疆历史(基础)学和中国边疆应用(现状)学构成其学术体系,其下以区域构成研究方向,而话语体系则由中国边疆、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与发展、东亚传统“天下秩序”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治边思想及其实践、海疆与海洋、中国边疆学学科等六个方面的话语体系建设构成基本内容。进而从四个方面对当前中国边疆学面临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认为将以少、散、乱为特点的研究队伍“团结凝聚”为“中国边疆研究学术共同体”是中国边疆学“三大体系”建设和中国边疆稳定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边疆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队伍建设
原文传递
试论游牧王朝对“大一统”思想的继承与实践 被引量:22
9
作者 大龙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9,共15页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族群及其所建政权大体可以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类,二者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国家中国。"大一统"思想诞生于中原农耕族群,但为游牧族群所继承并发展:从匈奴到鲜卑呈现对抗、...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族群及其所建政权大体可以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类,二者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国家中国。"大一统"思想诞生于中原农耕族群,但为游牧族群所继承并发展:从匈奴到鲜卑呈现对抗、认同与发展的特征;从突厥、契丹、女真到蒙古则呈现努力实现"中国"一统的特点;清朝集历代王朝之大成,在定型和实践"大一统"的同时,也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准确认识农耕和游牧族群对"大一统"思想的认同,有助于清晰认识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准确评价两大族群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王朝 “大一统”思想 继承与实践
原文传递
“用夏变夷”与西汉初期刘敬的“和亲”建议 被引量:16
10
作者 大龙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0-54,共5页
西汉王朝初期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来源于刘敬的“和亲”建议 ,这一建议是在详细了解匈奴、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特点基础上而提出的 ,是利用西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来“同化”匈奴的具有进攻性的策略。西汉王朝初期 ,刘邦武力... 西汉王朝初期对匈奴采取的和亲政策来源于刘敬的“和亲”建议 ,这一建议是在详细了解匈奴、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特点基础上而提出的 ,是利用西汉王朝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来“同化”匈奴的具有进攻性的策略。西汉王朝初期 ,刘邦武力讨伐匈奴的失败为刘敬“和亲”建议的被采用提供了可能性 ,但这一“和亲”建议产生的思想基础则是儒家所主张的“用夏变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初期 刘敬 和亲政策 用夏亦夷
下载PDF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被引量:21
11
作者 大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38-49,共12页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 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建元六年(前135年)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核心内容即是"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先后对匈奴、南越、卫氏朝鲜、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的统一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的借口多是汉武帝主动制造的,反映着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行动是有计划的。汉武帝构建的"大一统"王朝,不仅为其后昭、宣二帝进一步拓展有效管辖区域、完善西汉王朝的"大一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汉武帝构建起来的"大一统"王朝疆域的规模,也成为后代各朝显示"大一统"的比照对象。因此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王朝建构
下载PDF
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被引量:20
12
作者 大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75,共8页
"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准确解读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历史。在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下,对多民族中国形成的轨迹从自成体系的环境及独特的"族群"观、"中国"含义由指称"王幾"到指... "民族国家"理论不能准确解读多民族中国形成的历史。在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下,对多民族中国形成的轨迹从自成体系的环境及独特的"族群"观、"中国"含义由指称"王幾"到指称多民族国家的变化、"大一统"是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主导思想、多民族国家建构主导者的换位及多民族国家国民建构的努力等方面做了理论解读。认为在民族国家或国民国家、近现代主权国家的理论传入东亚之前,中华大地上的众多族群在建立众多王朝或政权的同时一方面推动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大地上被称为"夏"的农耕族群和被称为"夷"的族群共同创造的;另一方面也实现着对区域内族群的不断整合,"中华民族"概念是凝聚的最终结果的体现。"自然凝聚"是多民族国家疆域和国民(中华民族)形成轨迹的突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凝聚 多民族主权国家 “大一统”主导思想 农耕族群 游牧族群
下载PDF
蓝靛果多糖功能特性、结构及抗糖基化活性 被引量:21
13
作者 徐雅琴 刘柠月 +4 位作者 大龙 任耀宇 董晓彤 杨昱 王丽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4,共7页
以蓝靛果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经D4006大孔树脂纯化,制得蓝靛果多糖。并对多糖的功能特性、结构特征和抗糖基化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靛果多糖具有一定的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蓝靛果多糖为典... 以蓝靛果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经D4006大孔树脂纯化,制得蓝靛果多糖。并对多糖的功能特性、结构特征和抗糖基化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蓝靛果多糖具有一定的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蓝靛果多糖为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呈现剪切稀释现象,具有作为食品或者生物医药的质地改性剂或增稠剂的潜力;同时蓝靛果多糖热稳定性较好,可作为功能性添加剂应用到食品工业中。气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蓝靛果多糖为酸性杂多糖,单糖组成及物质的量比为:半乳糖醛酸-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2.84∶10.02∶15.47∶1.00∶2.48∶36.12。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表明,蓝靛果多糖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不含核酸、蛋白质和花色苷。刚果红实验、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蓝靛果多糖不具有三股螺旋结构,呈现无定形片状结构。体外抗糖基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蓝靛果多糖对糖基化反应3个阶段产物(Amadori产物、二羰基化合物和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5.24±1.44)%、(33.41±1.01)%和(42.62±0.70)%,均高于对照氨基胍。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蓝靛果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 多糖 功能特性 结构表征 抗糖基化
下载PDF
“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志扬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6,共12页
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 本文从学界对“藩属”、“宗藩”的认识和使用,“藩属”的含义和使用,“宗藩”的含义和使用等三个方面,对古今“藩属”、“宗藩”二词的用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藩属”一词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用于指称清朝和边疆民族乃至周边邻国的政治隶属关系,但这种关系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称为“藩臣”、“外臣”与“属国”。“宗藩”一词则早在《史记》中就已经出现,是用于指称皇室宗族或宗族成员分封于地方者。现代学者用“宗藩”一词指称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和邻国关系的做法并不科学,其“宗藩”的含义和用法不仅与古人对该词的用法明显不同,而且容易形成更多的误解,故而应该改用“藩属”才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属 宗藩 中国历代王朝 边疆民族 周边邻国
原文传递
“有疆无界”到“有疆有界”--中国疆域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18
15
作者 大龙 铁颜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53,共12页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 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为界,划分为4个不同时期。历代王朝的疆域固然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王朝之外,尤其是边疆地区存在的众多族群及其所建政权的疆域,也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自古以来”并无不妥。《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疆域开始从传统王朝国家“有疆无界”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域外殖民势力东来并构建殖民体系,不仅终止了中国疆域的“自然凝聚”过程,而且已经明晰的疆域也遭到了蚕食鲸吞。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邻国签订一系列边界条约才得以最终确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疆域 有疆无界 有疆有界 话语体系建构
下载PDF
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 被引量:17
16
作者 郭长虹 马筱聪 +2 位作者 大龙 董志奎 姜桂荣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6,共6页
CDIO是当前国际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措施,两者都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师为目标。介绍了当前图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施CDIO教学改... CDIO是当前国际上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实现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措施,两者都以培养国际化工程师为目标。介绍了当前图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实施CDIO教学改革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践,探讨如何构建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CDIO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保证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实验证明,该教学模式对于启发与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造性有效,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与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CDIO 教学改革 工程图学 立体动态教学平台
下载PDF
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 被引量:15
17
作者 大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3,121,共5页
通过对元朝的"四等人"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等人"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宋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而以蒙古为国之根本、色目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 通过对元朝的"四等人"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等人"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宋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而以蒙古为国之根本、色目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以往学界仅仅以民族歧视和压迫来评价元朝"四等人"政策的历史作用似乎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统治政策
下载PDF
榫卯:走廊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17
18
作者 大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52,共7页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的六大走廊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用"榫卯"来重新阐... 在综合分析国内学界走廊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不同学科对走廊的界定不同,研究目的各异,费孝通先生倡导走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诠释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民族学界提及的六大走廊做了具体分析,并提出可以用"榫卯"来重新阐述这些走廊在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廊 中国疆域 中华民族 榫卯作用
原文传递
“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元晖 大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42-50,共9页
"大一统"思想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大一统"思想虽然萌芽于先秦时期,但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其核心是"汉为天下宗",董仲舒等对"大一统"的解读是对这一观... "大一统"思想对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认为"大一统"思想虽然萌芽于先秦时期,但形成于西汉武帝时期,其核心是"汉为天下宗",董仲舒等对"大一统"的解读是对这一观念的完善。"大一统"思想形成后为后代所继承,隋唐两朝是积极的实践者,但边疆族群尤其是游牧族群的继承和发展则使其成为了缔造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主导者。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清王朝则更加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最终促成了多民族主权国家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 农耕族群 游牧族群 多民族主权国家
下载PDF
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 被引量:16
20
作者 大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32,148,共11页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认为我们研究的"中国疆域"应该是指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这一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自... 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期研究,认为我们研究的"中国疆域"应该是指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这一疆域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自然凝聚时期,时间是从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的出现,到《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疆域明晰时期,时间是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的蚕食鲸吞时期,时间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现代疆域巩固时期,时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疆域 发展历程 分期特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