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肥水平对不同生育类型粳稻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2
1
作者 高辉 马群 +8 位作者 杨雄 雪侨 殷春渊 张庆 张洪程 戴其根 魏海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4543-4552,共10页
【目的】研究4种氮肥水平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指标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食味值的关系,并对食味值的氮素敏感... 【目的】研究4种氮肥水平下粳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指标的差异以及各指标与食味值的关系,并对食味值的氮素敏感性及其品种类型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1)在施氮量0—300kg·hm-2范围内,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随施氮量增加而有所下降。(2)生育类型间,胶稠度随着生育期的延迟而略有下降;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随生育期的延迟呈上升趋势。(3)根据食味值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供试品种可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改善蒸煮食味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食味值较高且在各氮肥水平下表现比较稳定的品种,另一类在高氮肥水平下食味值较低,但其对氮肥响应较为敏感,通过适当减少施氮量也能改善其食味。【结论】在施氮量0—300kg·hm-2范围内,3个生育期类型水稻品种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稻米食味值对氮肥的敏感性因品种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类型 氮肥水平 蒸煮食味品质
下载PDF
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规律 被引量:61
2
作者 张洪程 马群 +9 位作者 杨雄 葛梦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刘艳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98,共13页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沙壤土上,50个早熟晚粳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主要集中在225~300kghm-2,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因种而异,变动在7.42~11.02thm-2,差异显著。(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与群体颖花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高效叶面积与单穗重增加而增长,顶层和高层水平品种的基本株型性状均显著优于中层和低层水平品种,主要表现为株高105~110cm,基部节间粗0.65cm左右,高效叶面积大(高效LAI大于5),穗型较大。(4)品种间理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对应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相同对应施氮量下,品种生产力亦有一定差异。(5)筛选出6个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thm-2)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且协调统一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水平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积累 被引量:51
3
作者 马群 杨雄 +7 位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4159-4169,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物质生产积累特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群体(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群体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将50个供试材料分成4个生产力等级:低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00 t.hm-2)、中层水平(9.00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9.75 t.hm-2)、高层水平(9.75 t.hm-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顶层水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0 t.hm-2)。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1)在总施氮量0—337.5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群体的增加,50个粳稻品种在拔节、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而成熟期则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减小,抽穗期4个生产力等级间的干物质积累量差异较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3)水稻生育前期(播种至拔节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负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减小;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表现为随生产力等级增加而增加。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变化规律与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一致。(4)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的经济系数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5)拔节前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差异较小,而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则随着生产力等级的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 干物质积累 光合生产
下载PDF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 被引量:47
4
作者 霍中洋 杨雄 +10 位作者 张洪程 葛梦婕 马群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朱聪聪 王亚江 颜希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5-1045,共11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hm2),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群体最高生产力,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根据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从高到低将50个品种分为4个产量水平,对不同产量水平品种间各器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等特性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抽穗期叶片的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成熟期叶片和穗的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拔节至抽穗阶段茎鞘的干物质积累率以及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也随产量水平递减逐渐降低;抽穗至成熟阶段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转运贡献率比其他产量水平低,但穗部干物质和氮素增加量却比其他产量水平高。在满足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施肥条件下,拔节至抽穗阶段叶片的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5,r=0.539),抽穗至成熟阶段叶片的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0),而叶片的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3)。产量大于10.50 t/hm2的水稻品种叶片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比其他产量水平品种在抽穗后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穗部物质积累与氮素积累量较高。抽穗后在保持茎鞘适宜的物质和氮素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叶片的物质和氮素积累,进一步加大穗部的物质和氮素积累,是获得高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器官 干物质 氮素 积累与转运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1
5
作者 张军 张洪程 +13 位作者 霍中洋 董啸波 花劲 郭保卫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130-2141,共12页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为适宜栽培方式及相匹配粳稻品种类型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迟熟中粳、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和迟熟晚粳4种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手栽、抛秧、机插3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不同品种类型晚粳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类型品种晚粳稻产量均表现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不同栽培方式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手栽比较,两年抛秧方式减产率为6.05%—25.70%,机插方式减产率为9.94%—39.04%;手栽方式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其总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较高。抛秧和机插的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全生育期亦缩短,其中抛秧方式全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机插平均缩短10.3 d;不同类型品种间,晚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较中粳稻大;同一熟期类型品种,杂交稻全生育期较常规稻缩短天数多。各类型品种全生育期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均表现出手栽>抛秧>机插的趋势,其中机插方式全生育期温光利用率较少,分别为85.66%和80.7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不同栽培方式适宜性及配套适宜品种类型进行了初步归划,认为手栽、抛秧、机插均适宜在该区采用,不同栽培方式应配套适宜粳稻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晚粳稻 栽培方式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优势及技术关键 被引量:37
6
作者 董啸波 霍中洋 +7 位作者 张洪程 曹开蔚 程飞虎 黄大山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中国稻米》 2012年第1期25-28,共4页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 根据我国"十二五"方针政策,对南方稻区双季晚稻"籼改粳"进行了历史回顾,并综述分析了"籼改粳"在温光资源的利用、稻米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同时提出了"籼改粳"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肥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措施,为南方双季晚稻"籼改粳"提供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区 双季晚稻 籼改粳 技术关键
下载PDF
双季稻区晚稻“籼改粳”品种筛选 被引量:36
7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582-4594,共13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2010—2013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杂交粳稻(包括籼粳交偏粳型杂交稻、籼粳交偏籼型杂交稻和粳型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方式,系统比较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温光利用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表现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杂交籼稻相比,4年杂交粳稻的实产增产率为19.20%—28.95%,常规粳稻实产增产率为9.21%—12.17%;通过足量的群体穗数与较大的穗型协调形成足够的总颖花量,并有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粳稻综合改良产量结构获得高产的基本途径。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各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且两者生育期亦延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17.1 d,常规粳稻生育期平均延长9.5 d。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不同生育阶段温光利用率均表现出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的趋势,其中杂交粳稻生育积温和光照时数及其利用率最多,分别为3 713.3℃、931.9 h、90.9%、93.5%。【结论】双季晚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差异大,适宜的粳稻品种可充分利用生育期长优势,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最终提高产量。据此按照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双季稻接茬特点与热量条件以及栽培轻简化机械化的需求,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种植的晚粳稻高产品种,供大面积生产选用,即甬优538、甬优8号、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长江19、长江21、小叶迟熟、镇稻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区 品种类型 晚稻 产量 生育期 温光利用
下载PDF
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洪程 +4 位作者 魏海燕 殷春渊 马群 杨雄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57-1063,1056,共8页
提高氮效率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水稻基因型间氮效率差异的客观事实,从根系、叶片光合与衰老、库容量、氮代谢、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 提高氮效率是当前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水稻基因型间氮效率差异的客观事实,从根系、叶片光合与衰老、库容量、氮代谢、物质生产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水稻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机理。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水稻氮效率与高产的协同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效率 基因型差异 机理 高产 协同
下载PDF
熵权多目的地TCM模型及其在游憩资源旅游价值评估中的应用——以武夷山景区为例 被引量:28
9
作者 许丽忠 张江山 +1 位作者 王菲凤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6,共9页
多目的地环程旅行问题是TCM模型研究应用的难点和热点,减少费用分成权重确定中的主观因素成为旅游价值评估的关键性问题。论文提出基于熵权的费用分成法,综合考虑了游客在旅游区的消费情况、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等多方面影响因... 多目的地环程旅行问题是TCM模型研究应用的难点和热点,减少费用分成权重确定中的主观因素成为旅游价值评估的关键性问题。论文提出基于熵权的费用分成法,综合考虑了游客在旅游区的消费情况、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权重确定完全基于组合景点间的差异,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费用分成合理、科学。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国内旅游价值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2年武夷山景区游憩资源的国内旅游价值为22.301×108元,其中消费者支出15.407×108元,人均实际支出1 452元;消费者剩余6.894×108元,人均消费者剩余为650元。研究结果表明,熵权多目的地TCM模型是正确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的地 游憩资源 旅游价值 旅行费用法(TCM) 熵权 武夷山景区
下载PDF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13 位作者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23-1034,共12页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甬优系列 籼粳杂交稻 超高产 群体形成特征
下载PDF
双季晚粳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生理特征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13 位作者 张军 董啸波 花劲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方明珍 戴其根 霍中洋 魏海燕 高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3-300,共18页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 于江西鄱阳、上高县,选用代表性晚粳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镇稻11、常优1号、常优5号、甬优8号),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当地代表性晚籼稻品种为对照,系统比较了粳、籼稻间产量、品质和效益的差异,初步阐明了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并从温光利用、株型、光合物质生产等方面探讨了其优势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结果表明,3年晚粳平均产量分别为9.6、8.3、9.9 t hm–2(2011年上高县甬优8号最高产量田块达10.6 t hm–2),极显著高于晚籼,而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加工品质、食味品质优于晚籼(晚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显著或极显著高;籽粒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胶稠度显著或极显著长),外观品质逊于晚籼(粳稻的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晚粳效益高于晚籼(3年晚粳的纯收益分别为11 890.6、10 252.1、16 565.9元hm–2,分别高23.8%、23.6%、26.7%)。双季晚粳生产力优势形成的相关生理生态特征为,较籼稻全生育期特别是结实期明显延长,抽穗结实期较籼稻适应凉爽气候,增加对温光资源利用,能正常成熟;后期有较高光合生产能力,增大了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量,源库协调性好,库容总充实量高;生育后期在偏低温气候下不早衰,维持较强根系和较大茎鞘强度,具有较强群体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双季稻区 生产力 生态生理特征
下载PDF
水稻氮高产高效与低产低效两类品种株型特征差异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庆 殷春渊 +5 位作者 张洪程 魏海燕 马群 杭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1-1021,共11页
以氮利用高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的12个粳稻品种的大田试验研究了225kghm-2纯氮水平下株型特征的类型间差异,以及株型特征、倒伏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显著低于氮低... 以氮利用高产高效型和低产低效型的12个粳稻品种的大田试验研究了225kghm-2纯氮水平下株型特征的类型间差异,以及株型特征、倒伏性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显著低于氮低产低效型,平均分别低9.29%、65.3%;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氮高产高效型平均分别比氮低产低效型高29.25%、8.27%、13.32%、6.66%和5.82%。相对于氮低产低效型品种,氮高产高效型品种植株茎秆节间配置合理,抗倒能力增强。水稻的产量、氮肥利用效率与植株上三叶的叶长、叶披垂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上三叶的叶宽、群体LAI、有效LAI、高效LAI和比叶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弯曲力矩和秆型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尤其是剑叶、倒三叶的叶长和叶宽对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较大。说明良好的株型结构是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株型特征 氮效率 产量
下载PDF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洪程 +3 位作者 马群 杨雄 魏海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300,共8页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46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大田条件下的裂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水平升高,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46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大田条件下的裂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水平升高,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逐渐升高,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回复值、消减值和糊化温度逐渐升高,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先升后降。(3)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氮肥水平对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分别由优化调控至调控钝感到调控失效。(4)相关分析表明,胶稠度和食味值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相关性均不显著,而与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食味值与崩解值、最终黏度、糊化温度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稻米食味值,使RVA对稻米食味的评价定量化。以长江中下游地区3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46个常规粳稻品种为试材,采用大田条件下的裂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及其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氮肥水平升高,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消减值、糊化温度逐渐升高,而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变化无明显规律。(2)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峰值黏度、崩解值逐渐下降,回复值、消减值和糊化温度逐渐升高,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先升后降。(3)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氮肥水平对稻米RVA谱特性的影响分别由优化调控至调控钝感到调控失效。(4)相关分析表明,胶稠度和食味值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相关性均不显著,而与最终黏度、崩解值、回复值、消减值、糊化温度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食味值与崩解值、最终黏度、糊化温度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能较好地预测稻米食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生育期 氮肥水平 RVA粳稻 生育期 氮肥水平 RVA
下载PDF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24
14
作者 马群 +2 位作者 顾海永 杨雄 张洪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129,共4页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和单产都取得了大幅的提高,同时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氮肥利用率一直较低,氮肥损失严重,并由此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氮肥施入稻田主要以淋洗、硝化-反硝化、径流和...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和单产都取得了大幅的提高,同时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氮肥利用率一直较低,氮肥损失严重,并由此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氮肥施入稻田主要以淋洗、硝化-反硝化、径流和挥发等途径流失,通过氮高效水稻育种、新型氮肥的研发与应用、氮肥运筹等技术措施,能显著的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利用率 技术措施
下载PDF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 被引量:21
15
作者 梁长虹 +4 位作者 黄飚 黄美萍 郑君惠 谭绍恒 曾琼新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33-536,共4页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分析51例鼻咽癌经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自旋回波T1WI及超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增强后T1WI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果脑干放射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表现。方法分析51例鼻咽癌经放射治疗后,脑干放射性损伤的MRI自旋回波T1WI及超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增强后T1WI表现及临床表现。结果脑干放射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及颅神经损伤症状。MRI显示中脑、脑桥和延髓内呈斑片状改变分别为2、7及3例;脑桥基底部广泛受累9例;脑桥基底部下份及延髓前上份者30例。自旋回波T1WI病灶均呈低或等信号改变;超快速自旋回波T2WI呈等、高信号混杂改变,脑桥水平病灶内高信号呈横行条纹状。增强后扫描显示病灶区无强化者9例,斑点状强化者3例及不规则花环状强化者39例。占位效应与病灶的大小不相称。14例经治疗后MRI复查,4例病灶消失,8例病灶形态及位置无变化,2例病灶增大。结论MRI可显示脑干放射性脑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放射疗法 脑干损伤 辐射损伤 MRI
原文传递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被引量:22
16
作者 霍中洋 顾海永 +9 位作者 马群 杨雄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芦燕 张洪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61-2068,共8页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颖花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各生育阶段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在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积累比例差异均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顶层水平品种在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为14.94%。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初步筛选出13个集高产与氮高效于一体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吸收利用
下载PDF
水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殷春渊 张洪程 +7 位作者 张庆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马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42-1354,共13页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类型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0、225和300kghm-2纯氮),研究精确定量施氮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即基础产量吸氮量,随...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类型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0、225和300kghm-2纯氮),研究精确定量施氮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即基础产量吸氮量,随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计算基础产量吸氮量的参数即100kg稻谷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间差异较小,产量为6thm-2(4.87~6.58)时为1.58kg(1.50~1.63)。(2)施氮条件下,100kg籽粒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间的变化较稳定,平均为7.5thm-2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86kg(1.85~1.87),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1kg(1.98~2.05);9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4kg(1.91~2.04),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8kg(2.01~2.19);10.5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5kg(1.93~2.01),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9kg(2.08~2.10)。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kg籽粒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00kg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其中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相关系数小于其他3种类型。(3)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除中熟晚粳外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25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31.32%、37.64%、38.5%、41.08%和38.11%,300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28.74%、36.13%、37.16%、40.15%和39.42%。(4)欠适宜种植的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施氮参数相对于其他类型变异较大;相对于非主推品种,主推品种(当家品种)的施氮参数值较高且更趋稳定。说明在合理的品种选择和布局条件下,施氮参数变化规律较强,生产上利用斯坦福方程精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施氮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同生育期类型 施氮量 精确定量施氮 100kg籽粒吸氮量
下载PDF
房间隔穿刺定位法 被引量:18
18
作者 熊遂秀 其果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4-26,共3页
介绍用右房造影定位和左房高定位两种房间隔穿刺定位法,各行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BPMV)15例,结果是:前法全部成功;后法成功14例,失败1例。术中各具利弊。同时找到一种右房高定位法,比前二法定点更为简易、实用。此外提示,掌握芷确的进... 介绍用右房造影定位和左房高定位两种房间隔穿刺定位法,各行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BPMV)15例,结果是:前法全部成功;后法成功14例,失败1例。术中各具利弊。同时找到一种右房高定位法,比前二法定点更为简易、实用。此外提示,掌握芷确的进针方向对穿刺的成败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 穿刺定位法 BPMV
原文传递
不同氮肥水平下早熟晚粳氮和磷的吸收利用特性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杨雄 马群 +9 位作者 张洪程 魏海燕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张庆 郭保卫 葛梦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4-180,共7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kgh...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kg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kg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kg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300.0~337.5kghm-2间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kg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晚粳 施氮量 氮吸收速率 磷吸收速率 籽粒生产效率
下载PDF
经皮纽扣式补片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传荣 黄奕高 +6 位作者 黄涛 周颖玲 黄新胜 慎阳 杨向太 E.B.Sideri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34-436,共3页
应用经皮纽扣式补片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14例.结果表明,纽扣式补片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肯定,避免开胸手术,适应于有外科手术指征的各种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病例.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纽扣式补片 经皮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