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适化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肿瘤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刘少青 聂丹 +4 位作者 陈曦 胡云 周旋 熊磊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8期56-58,共3页
目的探究舒适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在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2年9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90例首次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为研... 目的探究舒适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在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8月-2022年9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住院的90例首次进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传统技术置管组(30例)、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30例)及舒适化超声下置管组(30例)。对比3组患儿的置管情况及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舒适化超声下置管组的置管时间长于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传统技术置管组(P<0.05),且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的置管时间长于传统技术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适化超声下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传统技术置管(P<0.05)组,且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传统技术置管组(P<0.05)。舒适化超声下置管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传统技术置管组(P<0.05);超声引导Seldinger置管组与传统技术置管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化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肿瘤患儿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儿 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 Seldinger置管 舒适化超声引导 置管成功率
下载PDF
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中的效果观察
2
作者 徐美汉 周旋 +2 位作者 陈快 樊纬 陈小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观察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Function defecation disorder,FDD)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ARM患儿62例,随... 目的:观察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Function defecation disorder,FDD)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ARM患儿62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技术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肛门直肠测压,两组均治疗3 m,比较两组出院6 m后肛门直肠测压指标、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出院6 m后,观察组平均及最大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ntala评分及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可改善ARM患儿术后FDD,提高初始排便阈值,提升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排便功能障碍 小儿 肛门直肠测压 生物反馈技术
下载PDF
婴幼儿肠神经元发育规律的临床研究及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估
3
作者 徐美汉 周旋 +2 位作者 陶俊峰 刘智文 樊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82-85,共4页
探讨婴幼儿肠神经元发育规律,并对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患儿开展早期干预,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80例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5月-2023年5月,分析其肠神经元发育规律,对存在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的60例患... 探讨婴幼儿肠神经元发育规律,并对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患儿开展早期干预,对其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选择80例在我院接受诊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21年5月-2023年5月,分析其肠神经元发育规律,对存在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的60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分别采取排便训练、人工扩肛、清洁灌肠、口服微生态制剂等措施,比较患儿排便功能、直肠肛管测压、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比较不同月龄幼儿肠神经元发育情况,显示0~3月排便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其余月龄幼儿,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排便功能优良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肛管波相运动频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观察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低于对照组,肛管波相运动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3%,观察组显示更低水平(P<0.05)。结论 婴幼儿肠神经元发育与月龄呈现明显正相关,早期对其采取相应干预有利于改善其排便功能,减少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神经元发育异常症 干预 婴幼儿
下载PDF
生物反馈联合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在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应用体会及疗效观察
4
作者 陈小清 徐美汉 +2 位作者 周旋 樊纬 陈快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71-74,共4页
评估使用生物反馈辅以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婴幼儿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各含有20例患儿的研究组、对照组(时间: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方法 电脑抽号法),研究组接受生物... 评估使用生物反馈辅以肛门直肠测压技术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患有功能性便秘的婴幼儿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各含有20例患儿的研究组、对照组(时间: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方法 电脑抽号法),研究组接受生物反馈联合肛门直肠测压技术,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的不同。结果 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肛门直肠测压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的肛管静息压、直肠初始恒定感觉体积、初始排便感觉体积、最大忍受体积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接受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后的肛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生物反馈和肛门直肠测压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缓解婴幼儿功能性便秘患儿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 肛门直肠测压技术 婴幼儿 功能性便秘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