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375
1
作者 李吉 方小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5期1568-1574,共7页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 简要的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尤其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青藏项目执行以来 ,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和挑战 .它表明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一个多旋回复杂的过程 ,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开始于中新世早、中期 ,广大高原本部此时主要仅做被动的、相应的应力调整和变形 ,青藏高原的整体快速隆升始于 3 6Ma的青藏运动 ,而开始于 1 1~ 0 6和 0 1 5Ma的昆仑 黄河运动及共和运动 ,则使高原最终达到观今高度 .相应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亚洲季风 季风 环境变化
原文传递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1
2
作者 李吉 方小敏 +2 位作者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1-391,共11页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2~ 0 .6MaB .P .)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 ,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 ,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 ;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 ,青海湖孤立 ,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 8MaB .P .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 ,亚洲夏季风 2 2MaB .P .已经开始 ,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 .P .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大气环流 黄土堆积
下载PDF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被引量:322
3
作者 李吉 方小敏 +3 位作者 马海洲 朱俊杰 潘保田 陈怀录 《中国科学(D辑)》 CSCD 1996年第4期316-322,共7页
黄河上游地貌和新生代地层研究表明,30~3.4Ma是一个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和红色盆地广泛发育的时期,形成分布很广的夷平面,即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上有风化壳及古岩溶残留。3.4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抬升,主夷平面被分割、解体,盆地中... 黄河上游地貌和新生代地层研究表明,30~3.4Ma是一个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和红色盆地广泛发育的时期,形成分布很广的夷平面,即青藏高原的主夷平面,上有风化壳及古岩溶残留。3.4Ma开始,青藏高原整体抬升,主夷平面被分割、解体,盆地中红色碎屑建造强烈变形,开始以扇砾岩为主的内陆磨拉石沉积。其后,在2.5Ma和1.7~1.66Ma相继发生强烈隆升,青藏高原地貌总轮廓形成,黄河现代水系格局出现,总称之为青藏运动(A,B,C三幕)。随后,黄河及其支流发育一系列阶地,记录了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及黄河溯源侵蚀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新生代 地貌地层 隆起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量:183
4
作者 李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3
5
作者 潘保田 李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 新生代出现的几次重大气候变化事件与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几次强烈构造运动在发生年代上的良好对应关系表明两者存在紧密的联系.或许正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气候的巨大变化和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及加强.高大的高原对大气系统有两个重要影响,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它们在亚洲冬季形成蒙古高压、夏季形成印度低压,从而导致东亚季风出现.青藏高原越高,其对大气的作用越显著,形成的蒙古高压、印度低压和东亚季风越强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是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东亚季风的加强和高原动力作用使西风带波动增加,造成冰期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侵、气候波动变大.青藏高原抬升和季风造成的化学风化增强还使大气CO2含量降低、气候变冷.因此,青藏高原隆起是控制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隆起 驱动机 放大器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被引量:164
6
作者 李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中气候冷湿,内陆湖面普遍升高;而在全新世的高温期则夏季风十分强大,包括新疆和藏北高原气候均以暖湿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环境 冰期 雨期 季风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被引量:122
7
作者 方小敏 李吉 +2 位作者 朱俊杰 陈怀录 曹继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4期1457-1471,共15页
青藏高原和广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新生界研究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绝大多数地层的划分仅依据岩性和发现的少量生物化石进行,缺少绝对年代测定山.本文以临夏盆地为层型地点,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新生界开始逐步展开详细研究.
关键词 临夏盆地 年代测定 地层划分 新生代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被引量:93
8
作者 潘保田 高红山 +1 位作者 李炳元 李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7,T005,共9页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 ... 夷平面、剥蚀面和河流阶地等层状地貌面是长周期地貌演化研究的主要对象 ,它们不仅记录了区域地貌的发育历史 ,而且可以用来反演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内动力过程的演变。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上这些地貌面的特征、变形、成因和形成时代 ,是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年代、幅度和过程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与室内制图表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普遍存在两级夷平面 (山顶面、主夷平面 )、一级剥蚀面和多级河流阶地。主夷平面形成于 7.0~3.6MaB .P .,形成时其高度在 1 0 0 0m以下。大约 3.6MaB .P .前主夷平面开始大规模解体 ,标志着青藏高原强烈抬升的开始。剥蚀面和河流阶地揭示 ,1 .8MaB .P .,1 .2MaB .P .,0 .8MaB .P .和 0 .1 5MaB .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剥蚀面 河流阶地青藏高原 隆升时代 幅度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被引量:92
9
作者 方小敏 赵志军 +4 位作者 李吉 颜茂都 潘保田 宋春晖 戴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 河西走廊新生代沉积敏感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过程.酒泉盆地玉门老君庙剖面高分辨率磁性地层研究表明,疏勒河组胳塘沟段和牛胳套段的年龄分别为>13~8.3 Ma和8.3-<4.9 Ma,玉门砾岩、酒泉砾石层和戈壁砾石层的年龄分别为3.66-0.93,0.84-0.14和0.14-0Ma.岩性和岩相变化表明祁连山自约8 Ma起,6.6 Ma略有加速,由较低的高度开始逐步隆起,盆地沉积从细粒的湖相砂岩-泥岩逐步转变成粗粒的洪积扇沉积,至约3.66 Ma后,祁连山开始急剧地整体快速隆升,并经约<2.94-2.58,<1.8-1.23,0.93-0.84和0.14 Ma多次阶段性快速隆升,祁连山最终被抬升到今天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藏高原 酒泉盆地 磁性地层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原文传递
民勤盆地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千百年尺度夏季风快速变化 被引量:80
10
作者 陈发虎 朱艳 +3 位作者 李吉 施祺 靳立亚 B. Wunemann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7期1414-1419,共6页
利用夏季风边缘区石羊河终闾湖泊沉积记录, 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存有两个大的变化阶段, 早中期夏季风强盛, 晚期干旱. 湖泊记录进一步揭示出, 全新世夏季风更多的表现为千百年尺度快速变化, 研究区全新世出现多达10次干旱事件, 夏季风... 利用夏季风边缘区石羊河终闾湖泊沉积记录, 发现中国全新世夏季风存有两个大的变化阶段, 早中期夏季风强盛, 晚期干旱. 湖泊记录进一步揭示出, 全新世夏季风更多的表现为千百年尺度快速变化, 研究区全新世出现多达10次干旱事件, 夏季风具有1.6 ka显著周期, 早全新世更表现出0.8 ka的周期变化. 全新世气候的快速变化具有全球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湖泊沉积记录 快速变化 民勤盆地 夏季风 千年尺度气候 周期性波动
原文传递
六盘山东麓朝那剖面红粘土年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77
11
作者 宋友桂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 安芷生 杨东 吕连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57-463,共7页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之下的红粘土的年代和形成可为六盘山隆起、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以及青藏高原隆升等构造事件提供重要证据。六盘山东麓厚达303m的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的磁性年代地层学表明朝那红粘土开始堆积于8.1MaBP,是目前黄土高原上发现的最老的红粘土。8.1MaBP前后一次强烈构造运动使得鄂尔多斯夷平面解体,相对下沉地区接受红粘土沉积,六盘山地区开始隆起,这可能与青藏高原强烈的构造抬升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磁性地层 构造运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表土颜色和气候定性至半定量关系研究 被引量:81
12
作者 杨胜利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 安芷生 陈诗越 福泽仁之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75-181,共7页
通过中国现代土壤的颜色测定,发现土壤颜色与成土过程和现代气候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函数关系,土壤红度和黄度主要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在热带-暖温带湿润区表现最好,而明度与有机质积累、腐殖质过程和碳酸盐化过... 通过中国现代土壤的颜色测定,发现土壤颜色与成土过程和现代气候因子之间有良好的函数关系,土壤红度和黄度主要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含量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在热带-暖温带湿润区表现最好,而明度与有机质积累、腐殖质过程和碳酸盐化过程等密切相关,与气候的关系仅存在于温带湿润-干旱区.土壤的湿度和表面糙度对土壤颜色有较大影响,野外土壤颜色的直接测定有较大误差.同时,对经典黄土剖面进行的千年尺度和万年尺度颜色气候记录的分析表明,颜色气候记录在这两个尺度上均可很好地再现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并表现出了磁化率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地区所不能指示出的成土过程和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颜色 黄土-古土壤 气候变化 定性关系 定半性关系 磁化率 土壤气候地层学
原文传递
兰州东盆地最近1.2Ma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 被引量:74
13
作者 潘保田 苏怀 +4 位作者 刘小丰 胡小飞 周天 胡春生 李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180,共9页
毗邻青藏高原的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系列是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及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了兰州东盆地1.2Ma以来主要有两个阶地发育时期。第1个时期是1.24—0.86Ma,黄河至少发育了4级... 毗邻青藏高原的兰州地区的黄河阶地系列是地面抬升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载体。通过古地磁、光释光测年及黄土一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了兰州东盆地1.2Ma以来主要有两个阶地发育时期。第1个时期是1.24—0.86Ma,黄河至少发育了4级阶地,其形成时代分别为:1.24Ma,1.05Ma,0.96Ma和0.86Ma;第2时期为最近0.13Ma,黄河发育3级阶地,时代分别为0.13Ma,0.05Ma和0.01Ma。每级阶地河漫滩顶部都有一层古土壤发育,表明黄河下切形成阶地发生在古土壤开始发育的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阶段,但是并非1.2Ma以来的每次冰期一间冰期的气候交替都能引起黄河下切形成阶地。气候变化只是阶地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不是充分条件。对比黄河下切速率和阶地年代序列发现,地面上升仍然是影响黄河下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地面上升速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例如:1.2~0.8Ma和最近0.13Ma),气候变化才能导致黄河堆积与下切交替形成阶地;而在地面上升缓慢时期(例如:0.80—0.13Ma),即使发生了大幅度的气候变化,黄河也没有阶地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气候变化 地面抬升 黄河 兰州东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缘酒西盆地13Ma以来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量:63
14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3 位作者 李吉 高军平 赵志军 范马洁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B12期155-162,共8页
13 MaBP以来从祁连山剥蚀的物质广泛沉积于酒西盆地南缘,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组合,其沉积演化分为4个阶段.酒西盆地的沉积与高原隆升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自13 MaBP以来先后经历了:稳定期(>8.26 Ma)、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8.26~<4.9... 13 MaBP以来从祁连山剥蚀的物质广泛沉积于酒西盆地南缘,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组合,其沉积演化分为4个阶段.酒西盆地的沉积与高原隆升响应关系揭示出高原自13 MaBP以来先后经历了:稳定期(>8.26 Ma)、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8.26~<4.96Ma)和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3.66~0 Ma).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晚新生代 酒西盆地 青藏高原 隆升过程
原文传递
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 被引量:56
15
作者 方小敏 吕连清 +4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 安芷生 蒋平安 陈秀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7-184,共8页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 昆仑山北坡黄土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同期相关沉积. 对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80多米厚的黄土古地磁和古气候记录研究表明, 昆仑山黄土形成于距今约88万年 前, 指出塔里木盆地现代形式环流格局与极端干旱气候和塔克拉玛干沙漠雏形大致于同时出现. 青藏高原、 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隆起是导致上述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 适应于高原隆升的大气环流变化是干旱化过程进行的机制. 随高原和周边山地的隆升, 中国内陆和塔里木盆地持续干旱化和沙漠化, 沙漠逐步扩大至今天规模, 并在距今约50万年前有一次突变,全球变化仅是叠加于这一变化趋势之上, 并在长期变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演化上, 均表现为西风环流越强, 降水越大, 但水热搭配似仍与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黄土-古土壤 青藏高原隆升 昆仑山黄土 中国西部 干旱化 沙漠化
原文传递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被引量:65
16
作者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20-526,共7页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 ,夷平面的形成有 4种基本方式 :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 ,夷平面的形成有 4种基本方式 :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 ;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 ,大致形成于 2 0~ 3 .6MaB .P .期间 ,完成时的高度低于 10 0 0m ;剥蚀面形成于 3 .6~ 1.7MaB .P .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平面 形成方式 时代 高度 剥蚀作用 夷平作用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人文机制研究 被引量:60
17
作者 杨永春 李吉 +5 位作者 陈发虎 Jacquie Burgess 李瑞成 李丁 常跟应 李忆春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9-458,共10页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 本文根据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进而从用水行为和水量均衡角度讨论了绿洲变化的人文作用机制 ,认为石羊河流域下游绿洲变化与传统农业外延式扩张机制密切相关 ,而传统农业扩张机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短时期内难以打破。而不打破导致绿洲环境恶化的人文机制 ,任何试图扭转此类地区绿洲环境恶化趋势的措施都可能是无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盆地 绿洲变化 人文机制 石羊河 用水行为 农业 水量均衡
下载PDF
天山黄土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发育及北疆干旱化 被引量:60
18
作者 方小敏 史正涛 +2 位作者 杨胜利 李吉 蒋平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40-545,共6页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 天山北坡海拔2400~700 m间不同高度的地貌面上分布大片风成黄土,是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同源异相沉积.黄土在沙湾和石河子一带最厚,其中沙湾清水河出山口河流最高阶地上71m厚的黄土发育9大层浅褐色古土壤,其层序结构和特征与黄土高原古土壤非常相似.古地磁测定表明B/M界线位于 69.5 m深处的黄土 L8底,推测剖面底部年龄约 800ka前,指示准噶尔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和现代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雏形最迟大致于同时形成.高分辨率粒度古气候记录揭示出距今约650和500ka年前有两次显著的干旱化增强和沙漠扩大,然后逐步增强最终形成今天的环境格局.这些干旱化和沙漠扩大事件与中更新世全球气候巨大变化基本同步.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区大范围变化所导致的巨大环境效应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和中更新世系列气候事件发生的重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黄土 干旱化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临夏地区30.6~5.0Ma红层孢粉植物群与气候演化记录 被引量:50
19
作者 马玉贞 李吉 方小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1-304,共4页
对临夏盆地毛沟第三纪 (30 6~ 5 0Ma)红层剖面进行了系统而密集地孢粉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 ,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 ,划分出 7个孢粉组合带和 4个植被与气候演化阶段 .阶段A(30 6~ 2 1 8Ma)为疏 (森 )林—草原植被 (带Ⅰ ) ,阶段B(2 1 8... 对临夏盆地毛沟第三纪 (30 6~ 5 0Ma)红层剖面进行了系统而密集地孢粉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 ,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 ,划分出 7个孢粉组合带和 4个植被与气候演化阶段 .阶段A(30 6~ 2 1 8Ma)为疏 (森 )林—草原植被 (带Ⅰ ) ,阶段B(2 1 8~ 8 5Ma)为森林 (带Ⅱ~Ⅴ ) ,阶段C(8 5~ 6 0Ma)为草原 (带Ⅵ ) ,阶段D(6 0~ 5 0Ma)为森林 (带Ⅶ ) .在此期间发生过几次重大气候事件 :1次降温期 (18 6~ 13 0Ma) ,3次温暖湿润期 (2 1 8~ 16 8Ma ,13.0~ 8 5Ma和 6 0~ 5 0Ma)和 1次旱化事件 (8 5~ 6 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植被演化 第三纪 红层 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45
20
作者 李吉 舒强 +2 位作者 周尚哲 赵志军 张建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5-243,共9页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 自从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先生提出庐山和中国东部山地的第四纪冰期理论以来,关于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发生过第四纪冰川的问题困惑着国内外的地学工作者,并为此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80年代,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室内分析工作,在施雅风、崔之久和李吉均等撰写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得到以下基本认识:1)确认在中国东部有确切证据的古冰川遗迹仅在陕西太白山、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台湾的雪山和玉山等,而在庐山及中国东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在第四纪期间从来没有发生过冰川;2)"泥砾"是"混杂堆积"的一种,某些疑似的古冰川地形完全可以用其它非冰川成因予以解释,所谓的冰川沉积多数情况下是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古泥石流堆积;3)中国东部第四纪环境发生过很大变化.第四纪冰期中中国北方多年冻土南界向南扩展约10°,到达长城一线,中国东部地区年平均温度降低10~12℃.喜冷动物群如猛犸与披毛犀则向南分布得更远,到达长江口一带.海平面下降约140m,古海岸远离现代海岸达600km.由于冬季风加强,气候以干冷为主,不利于冰川发育;4)根据过去几十年的资料,中、晚更新世中国西部山地发生过3~5次冰期,但不存在统一的大冰盖.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年轻,只是在0 8MaBP之后才抬升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第四纪冰川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