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成藏与勘探 被引量:83
1
作者 朱伟林 钟锴 +2 位作者 李友 徐强 房殿勇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833-1841,共9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继荔湾3-1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后,相继获得了一系列商业性油气发现,并证实了其勘探潜力;然而深水勘探实践和相关研究也同时揭示了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对我国南海深水区勘探历程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勘探进展和研究成果,对深水盆地油气成藏的主控关键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深水盆地的主力烃源岩,海相烃源岩也有生烃贡献,并可能成为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深水-超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东部来自珠江物源的白云凹陷陆架边缘三角洲沉积体系是目前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的主要勘探领域,来自深水区西部的红河三角洲-海底扇沉积体系可能是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要的储层类型,并已得到了该盆地深水钻探的初步验证;深水区大中型构造圈闭是当前深水勘探的首选目标,珠江口-琼东南盆地以南的深水-超深水区是今后深水勘探的潜在领域.南海深水油气勘探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推动南海地区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带动我国深水相关产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油气勘探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其邻区原油分类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61
2
作者 李友 陶维祥 +2 位作者 孙玉梅 何士斌 贺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0-834,842,共6页
20多年来,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邻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凹陷及邻区原油可分为3类: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具有高的C304-甲基甾烷和低的双杜松烷含量;Ⅱ类原油主... 20多年来,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及邻区发现了一批油气田和含油气构造。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凹陷及邻区原油可分为3类: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具有高的C304-甲基甾烷和低的双杜松烷含量;Ⅱ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恩平组烃源岩,具有高的双杜松烷和低的C304-甲基甾烷含量;Ⅲ类原油为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和恩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C304-甲基甾烷和双杜松烷含量均较高。从平面分布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远离凹陷的凸起区;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惠州凹陷内恩平组烃源岩发育的地区;Ⅲ类原油分布于惠州凹陷内文昌组中深湖相和恩平组烃源岩共同发育的地区。从纵向分布看,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浅层的韩江组和珠江组;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中深层的恩平组和珠海组;Ⅲ类原油在珠海组、珠江组和韩江组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原油分类 油源分析 原油分布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的分带性 被引量:55
3
作者 李友 邓运华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12,共7页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烃源岩的分带性表现为"内带腐泥,外带腐殖":内带主要为腐泥型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很少;外带烃源岩类型较复杂,有海陆过渡相... 中国近海海域烃源岩和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烃源岩的分带性表现为"内带腐泥,外带腐殖":内带主要为腐泥型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陆生高等植物的贡献很少;外带烃源岩类型较复杂,有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海相烃源岩和湖相烃源岩,以前二者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以腐殖型烃源岩为主。油气的分带性表现为"内油外气":腐泥型烃源岩具有倾油性,因而内带以油为主,天然气主要为油伴生气;腐殖型烃源岩具有倾气性,因而外带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主要为煤型气和凝析油伴生气,部分盆地或凹陷存在数量有限的原油。南海北部深水区处于外带,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烃源岩 油气分布 分带性 南海北部深水区
下载PDF
“源热共控”中国近海盆地油气田“内油外气”有序分布 被引量:49
4
作者 张功成 陈国俊 +3 位作者 张厚和 李友 梁建设 杨树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9,共19页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形成、资源潜力与分布模式。中国近海沉积盆地主要属于新生代伸展盆地或张扭盆地,古近纪发生裂陷,早—中中新世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新构造活动在多数盆地比较活跃。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古近纪裂陷期断陷,根据沉积充填特征分为陆相断陷和叠合断陷,陆相断陷指断陷期地层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凹陷,叠合断陷指除陆相地层充填外,还存在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充填的断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和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陷都属于陆相断陷,处于克拉通内部或大陆架,称为内带;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坳陷带、琼东南盆地及莺歌海盆地的古近纪断陷都属于叠合断陷,处在活动大陆边缘或被动大陆边缘陆坡区,称为外带。内带陆相断陷主要烃源岩为中深湖相源岩,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以始新世为主;外带叠合断陷烃源岩包括湖相烃源岩、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为主,分布时代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以始新世—渐新世为主。内带湖相烃源岩倾向生油,外带海陆过渡相和海相烃源岩倾向生气。近海盆地内带热流值低—较高,外带热流值高—超高。烃源岩与热场耦合,内带倾油型烃源岩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油,外带倾气型烃源岩在较高的温度场作用下主要生气。因此,近海内带主要生油是找油的领域,外带主要生气是找天然气领域。中国近海石油的主要勘探领域在内带的渤海、南海北部北带和南黄海海域断陷,天然气主要勘探领域在外带的南海北部陆坡及东海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流 油气田分布 有序性 源热共控论
下载PDF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 被引量:49
5
作者 蔡东升 冯晓杰 +5 位作者 高乐 梁建设 李友 刘学考 段九春 卢景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1期1-17,共17页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存在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烃源层系 ,其中南海北部和东海发育T3(?)—J1+ 2 烃源岩 ,南黄海和渤海主要发育C—P烃源岩 ,北黄海发育J3—K1烃源岩。利用地震、重磁和钻井资料 ,参考海域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和陆区具相同或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第三系油气田资料 ,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关键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了分析。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期生排烃过程 ,保存条件是制约其油气发现和勘探潜力的关键。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勘探开发风险整体较大 ,但如果立足“多源兼找、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 ,那么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领域 :①以中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潮汕盆地和南黄海北部盆地 ;②以“新生古储”或“新生中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渤海和东海天台 钓北斜坡带。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前第三纪 残余盆地 原型盆地 石油地质条件 海上石油勘探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东营组烃源岩的烃源前景 被引量:49
6
作者 黄正吉 李友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营组烃源岩远比周围陆域各坳陷发育.有机地化分析结果表明,渤中坳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自上而下依次属中等、好和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尤其是东下段下部烃源岩,有机质十分富集、母质类型好、成... 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东营组烃源岩远比周围陆域各坳陷发育.有机地化分析结果表明,渤中坳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自上而下依次属中等、好和很好级别的烃源岩,尤其是东下段下部烃源岩,有机质十分富集、母质类型好、成熟条件具备.钻井揭示东下段泥岩最大厚度在坳陷西南部超过700m,在东南部超过1000m;地震资料揭示东营组在坳陷中广泛分布,沉积巨厚.油气源对比研究表明,东下段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已聚集成藏,并具有一定的产能.东下段烃源岩是渤中坳陷重要的油源岩,也是重要的气源岩,具有良好的烃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分析 油气地质 渤海湾盆地 渤中坳陷 东营组 烃源岩 烃源前景
下载PDF
区分渤中坳陷三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组合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培荣 张大江 +4 位作者 宋孚庆 徐冠军 李友 傅宁 郭永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渤中坳陷有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三段等 3套烃源层。如何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区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 ,进而确定该区的主力烃源层 ,是长期困扰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者的问题之一。文中对渤中坳陷及其周边陆区 31块烃源岩样品和 35个... 渤中坳陷有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三段等 3套烃源层。如何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区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 ,进而确定该区的主力烃源层 ,是长期困扰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者的问题之一。文中对渤中坳陷及其周边陆区 31块烃源岩样品和 35个原油样品的饱和烃、芳烃进行了色谱 质谱分析和研究 ,提出用伽马蜡烷 /C31升藿烷 (S +R)、4 甲基甾烷 /C2 9规则甾烷、三芳甾烷 /三芳甲藻甾烷和稳定碳同位素等 4个地球化学参数组合 ,可以有效地区分渤中坳陷的 3套烃源层 ,并初步确定了用于判断该区混源油的 3个地球化学参数的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渤海 渤中坳陷 油源 蜡烷 石油地质 有机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烃源岩形成和分布研究 被引量:47
8
作者 李友 米立军 +2 位作者 张功成 傅宁 孙玉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0-979,共10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以中生界裂陷期湖相和坳陷期海相烃源岩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低等生物。南海北部深水区裂陷期可能发育第三系湖相烃源岩,但油气源分析结果表明,第三系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为本区主力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煤系烃源岩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河流—三角洲体系是控制陆生高等植物生长和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因素,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存在由陆向海降低的趋势。南海北部深水区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或凹陷周缘,以煤系烃源岩为主,部分为海相烃源岩,但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主要为有机质丰度相对较低的海相烃源岩,烃源岩条件较盆地或凹陷周缘地区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盆地 海相烃源岩 煤系烃源岩 形成和分布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蒸发分馏”成藏机制 被引量:47
9
作者 傅宁 李友 +3 位作者 陈桂华 陈明 高伟义 章海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 3 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 ;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 ... 根据东海西湖凹陷 3 0个原油样品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及地质资料 ,综合分析确定了西湖凹陷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成熟度、油源及成藏机制。认为西湖凹陷原油主要源自各地区煤系烃源岩 ;具有原油近源成藏、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和先油后气 ,两期成藏的特征 ;各气藏均为“蒸发分馏”作用形成的次生凝析气藏。首次提出蒸发分馏效应是该区油气成藏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图 7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湖凹陷 蒸发分馏 油气成藏机制 油源对比
下载PDF
渤中坳陷东下段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 被引量:42
10
作者 李友 黄正吉 张功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4-48,共5页
通过近几年来对渤中坳陷烃源岩的研究认识到东下段存在一套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的中等-很好的成熟烃源岩,其中好-很好的烃源岩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东下段有效烃源岩厚度大。但渤中坳陷东下段烃源岩的平面分布是不均匀的,表现... 通过近几年来对渤中坳陷烃源岩的研究认识到东下段存在一套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的中等-很好的成熟烃源岩,其中好-很好的烃源岩占有较大的比例,并且东下段有效烃源岩厚度大。但渤中坳陷东下段烃源岩的平面分布是不均匀的,表现为坳陷的南部优于北部,东部优于西部。东下段源岩生成的油气的分布与东下段烃源岩的分布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渤中坳陷 东下段 烃源岩评价 油源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渐新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文浩 张枝焕 +4 位作者 李友 傅宁 黄俨然 黎琼 张慧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0-708,共9页
琼东南盆地新生界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油源岩、渐新统气源岩及中新统海相气源岩。勘探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都达到了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 琼东南盆地新生界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湖相油源岩、渐新统气源岩及中新统海相气源岩。勘探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在琼东南盆地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渐新统烃源岩。渐新统煤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都达到了好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渐新统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崖城组和陵水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主要为镜质组,富氢组分腐泥组和壳质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型和Ⅲ型,以生气为主。崖城组煤系烃源岩正构烷烃以高碳数分布为主,Pr/Ph值较高,伽马蜡烷指数低,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氧化环境;崖城组泥岩以氧化环境为特征,藿烷系列化合物中检测到高含量的奥利烷,表明高等植物生源输入明显,煤抽提物中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主要以高等植物的陆源输入为主,崖城组和陵水组泥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V"型分布,表明生源除了高等植物,藻类也有一定的贡献,部分陵水组烃源岩样品藻类输入明显增多,生烃条件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潜力 显微组分 生物标志物 地球化学特征 琼东南盆地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李友 邓运华 +2 位作者 张功成 傅宁 孙玉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9-225,共7页
孢粉组合及有机质组成等分析表明,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其形成与河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发育的环境密切相关。平面上,盆地或凹陷边缘发育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而盆地或凹... 孢粉组合及有机质组成等分析表明,南海北部第三系海相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其形成与河流—三角洲和海岸平原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发育的环境密切相关。平面上,盆地或凹陷边缘发育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而盆地或凹陷沉积中心的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低。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海侵体系域能够形成还原的沉积环境,有利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保存及海相烃源岩的发育。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发现的原油明显存在珠海组海相烃源岩的贡献,海相烃源岩可能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外围盆地的主要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第三系 海相烃源岩 深水区 油气勘探潜力
下载PDF
南海北部叠合断陷盆地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及成藏贡献——以珠二坳陷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43
13
作者 傅宁 邓运华 +1 位作者 张功成 李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59-565,共7页
伸展盆地裂谷期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充填的叠合断陷盆地,与断陷期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陆相断陷盆地在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沉积相和烃源岩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中国近海叠合断陷盆地一般主要沉积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个层... 伸展盆地裂谷期为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充填的叠合断陷盆地,与断陷期完全为陆相地层充填的陆相断陷盆地在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沉积相和烃源岩等方面有显著区别。中国近海叠合断陷盆地一般主要沉积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3个层系的烃源层,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断陷盆地珠二坳陷、琼东南盆地的主力烃源岩,该层系生烃成藏均晚于断陷期沉积的陆相地层。该类烃源岩具有陆源生烃母质和海相生烃母质双源输入的混合特征,干酪根类型为Ⅱ—Ⅲ型,以生气(煤型气)为主,但浅部烃源岩有一定的生油能力,其生成的油气亦有双源成因的特征。油气源对比研究表明,白云凹陷番禺地区和LW3-1气田油气成藏的主要贡献者是白云凹陷海陆过渡相的恩平组烃源岩,但也有渐新统珠海组海相烃源岩的贡献。勘探实践证明,这种海陆过渡相烃源岩目前已成为南海北部断陷盆地最为重要的烃源层系,是该区有效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白云凹陷 叠合断陷盆地 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油气成藏 油气源对比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盆地烃源条件和油气源 被引量:40
14
作者 李友 傅宁 张枝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7-254,共8页
南海北部深水区在古近纪经历了多幕裂陷作用,至新近纪开始进入坳陷阶段。裂陷期发育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坳陷期发育海相烃源岩,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海陆过渡... 南海北部深水区在古近纪经历了多幕裂陷作用,至新近纪开始进入坳陷阶段。裂陷期发育湖相和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坳陷期发育海相烃源岩,其中海陆过渡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主要烃源岩。南海北部深水区已发现的油气主要来源于海陆过渡相的崖城组和恩平组,海相的珠海组烃源岩对珠二坳陷深水区原油有重要贡献。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属于典型的煤型气,主要气源岩为崖城组腐殖型烃源岩;而珠二坳陷天然气既非典型的煤型气,也非典型的油型气,而是二者之间过渡类型天然气,气源岩为恩平组腐殖-腐泥混合型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烃源岩 原油 天然气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二元分布模式——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 被引量:34
15
作者 张功成 王琪 +5 位作者 苗顺德 李友 杨海长 陈莹 沈怀磊 赵钊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9-1308,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已证实的富气凹陷,对烃源岩的研究是该凹陷关键的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地震、钻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恩平组沉积时期,白云凹陷北坡发育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凹陷深部为浅海相沉积。受控于...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近海盆地已证实的富气凹陷,对烃源岩的研究是该凹陷关键的地质问题之一。通过地震、钻井、地球化学和古生物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恩平组沉积时期,白云凹陷北坡发育海陆过渡相三角洲,凹陷深部为浅海相沉积。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分布,烃源岩呈二元分布特征,分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和浅海相泥岩。三角洲煤系分布在凹陷的缓坡区,烃源岩包括煤层、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沉积有机质来自陆源,这类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以高双杜松烷、低奥利烷和高Pr/Ph值为特征。浅海相泥岩烃源岩分布于深凹陷部位,有机质可细分为2类:一类为陆源海相有机质,地球化学指标以低双杜松烷、高奥利烷和中等Pr/Ph值为特征;另一类为海生藻类,地球化学指标以不含双杜松烷及奥利烷、低Pr/Ph值为特征;这2种类型的烃源岩形成了2种不同类型的气藏。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在中国近海外带多个凹陷中都发育,其生烃能力与热演化程度有关。成熟和过成熟时,生成大量天然气;成熟和低成熟时生成一定量的石油。烃源岩分布位置的差异导致天然气富集区主要在热成熟度足够高的煤系三角洲区,生烃灶处在"缓坡区";另外成熟度足够高的浅海相泥岩区,也是天然气的富集区域,生烃灶处在"深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二元模式 煤系烃源岩 海相烃源岩 源热共控论
原文传递
中国近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共9页
中国近海渤海海域、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三坳陷及北部湾盆地发育湖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生油能力强等特点。对中国近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富营养水体是形成古湖有机质高生... 中国近海渤海海域、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三坳陷及北部湾盆地发育湖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生油能力强等特点。对中国近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富营养水体是形成古湖有机质高生产力的基础,湖相烃源岩中无机元素的组成和含量与藻类含量和烃源岩的质量存在密切关系,而河流和火山活动是中国近海湖盆浮游藻类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2稳定的水体分层是有机质保存的必要条件,在中国近海始新世湿热气候条件下,高的控凹断层活动速率和沉降速率有利于形成深凹陷和深湖沉积环境,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水体分层、优越的有机质保存条件和优质的湖相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湖相盆地 优质烃源岩 营养水体 水体分层 渤海 珠江口盆地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源热共控”中国海油气田“近岸油、远岸气”有序分布 被引量:33
17
作者 张功成 李友 +1 位作者 刘世翔 赵钊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4年第5期1-22,共22页
中国海及邻区自中生代末以来经历5期成盆,形成多个新生代盆地。该区烃源岩形成期分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4期。烃源岩类型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其中陆相有半深湖相、湖沼相泥岩;海陆过渡相包括煤系三角洲与浅海相,主要为... 中国海及邻区自中生代末以来经历5期成盆,形成多个新生代盆地。该区烃源岩形成期分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4期。烃源岩类型有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其中陆相有半深湖相、湖沼相泥岩;海陆过渡相包括煤系三角洲与浅海相,主要为煤层、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海相分陆源海相和海源海相。中国东部海域、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海西部海域均具有近岸带以陆相半深湖相烃源岩为主、远岸带以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为主的特征;南海南部近岸带和远岸带都是海陆过渡相—海相烃源岩。中国海及邻区大地热流具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高的趋势,烃源岩上覆层有自近岸带向远岸带增厚的趋势。因源热耦合作用,中国海及邻区形成以生油为主的近岸带和以生气为主的远岸带。近岸带从渤海盆地,经南黄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河内凹陷、中建南盆地西部、万安盆地西部、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巴林坚坳陷、文莱—沙巴盆地中南部,向东北方向延伸到巴拉望盆地东部,是巨型石油生成区,已发现石油储量上百亿吨。远岸带包括东海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南部、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盆地莺中坳陷、中建南盆地东南部、万安盆地东南部、曾母盆地康西坳陷、文莱—沙巴盆地北部、巴拉望盆地西部,是巨型天然气分布区,累计发现天然气储量数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主要在成熟区的构造圈闭领域、特别是中浅层构造圈闭领域和生物礁领域勘探,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勘探刚刚起步,勘探新层系和新类型广阔;中国海勘探新区较多,尚有一批极具资源潜力、勘探程度很低的盆地或凹陷,特别是远岸带的深水区,预测其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近岸带 远岸带 源热共控论 巨型石油带 巨型天然气带 中国海
下载PDF
中国近海潜在富烃凹陷评价方法与烃源岩识别 被引量:33
18
作者 张功成 梁建设 +3 位作者 徐建永 赵志刚 李友 何仕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9,102,共7页
除了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外,中国近海还有一批勘探程度较低、潜力未被证实的潜在富烃凹陷,因此加强潜在富烃凹陷评价,寻找新的富烃凹陷很有必要。提出了潜在富烃凹陷评价方法,其关键是定富凹(洼)—选富带—优选领域性突破目标,其中定富凹(... 除了已证实的富烃凹陷外,中国近海还有一批勘探程度较低、潜力未被证实的潜在富烃凹陷,因此加强潜在富烃凹陷评价,寻找新的富烃凹陷很有必要。提出了潜在富烃凹陷评价方法,其关键是定富凹(洼)—选富带—优选领域性突破目标,其中定富凹(洼)的核心是识别有效烃源岩。分别应用油源追踪法和地震相分析法进行了辽西凹陷、恩平凹陷和乌石凹陷等潜在富烃凹陷烃源岩识别(包括定性与定量),钻探结果已证实它们均为富烃凹陷,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潜在富烃凹陷 评价方法 烃源岩识别 油源追踪法 地震相分析法
下载PDF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系烃源岩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1
19
作者 张功成 邓运华 +8 位作者 吴景富 李友 赵志刚 杨海长 苗顺德 陈莹 何玉平 沈怀磊 张义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5,共11页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主要是指由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地层充填的古近纪凹陷,这类凹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外带,在叠合断陷期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有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海相泥岩等3种,其中以海陆过渡相... 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主要是指由陆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地层充填的古近纪凹陷,这类凹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边缘外带,在叠合断陷期形成的烃源岩主要有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和海相泥岩等3种,其中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包括煤、碳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煤层主要形成于古新世—渐新世,其识别方法主要有测井资料多方法综合识别和地震多属性线性回归等2个技术系列,其形成主要受古气侯、古地形和补偿沉降等因素控制,主要形成于潮湿气候条件下的三角洲环境,多分布在凹陷的缓坡部位。中国近海古近纪断陷期煤层具有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横向变化快等特征,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煤系地层和海相泥岩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均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型,生烃门限高,R o值一般达1.5%以上才能大规模生气,但生气窗宽,R o值在4.38%以下均能生成大量天然气,所以天然气生烃期一般较晚,主要在中新世及其以后。中国近海新生代叠合断陷天然气成藏模式有垂向运聚、侧向运聚及近距离运聚等3种,其中垂向运聚受断层控制,侧向运聚受构造脊控制。东海盆地西湖凹陷、钓北凹陷、丽水凹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莺歌海盆地莺中凹陷及琼东南盆地诸凹陷均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其中西湖凹陷、白云凹陷、崖南凹陷、莺中凹陷是已证实的深大叠合断陷,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潜力大,是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陵水凹陷、乐东凹陷、丽水凹陷已有天然气突破,勘探潜力较大,属于战略扩展的主要领域;而荔湾凹陷、钓北凹陷、华光凹陷等尚未钻探,但其生烃条件优越,煤系三角洲发育,也具有相当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新生代 叠合断陷 煤系烃源岩 识别方法 控制因素 天然气勘探方向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永才 李友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5-72,共8页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三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以及渐新统东营组烃源岩。前两套烃源岩普遍发育于整个渤海湾盆地,而后一套烃源岩在渤中凹陷最为发育。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中深湖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 渤中凹陷古近系发育三套烃源岩,即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以及渐新统东营组烃源岩。前两套烃源岩普遍发育于整个渤海湾盆地,而后一套烃源岩在渤中凹陷最为发育。沙三段烃源岩主要形成于中深湖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属于优质烃源岩。沙三段烃源岩展布面积大、厚度大、埋藏深,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沙一段烃源岩为湖盆收缩期半咸水-咸水环境形成的烃源岩,同样具有高的有机质丰度和很好的有机质类型,属于优质烃源岩,但厚度小,烃源岩规模较小。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渤中凹陷沉积了巨厚的东营组地层。东营组三段烃源岩以中深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为好-优质烃源岩;东二下亚段与东三段烃源岩相比,有机质丰度降低,有机质类型变差,但主要仍属于中等-好烃源岩。东三段和东二下亚段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在渤中凹陷主体处于成熟阶段,是本区重要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沙三段 东营组 烃源岩 有机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