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金融如何助力企业创新——基于融资约束和信息约束的视角 被引量:44
1
作者 周振江 郑雨晴 李剑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9-65,共17页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金融如何助力企业创新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基于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第... 数字化时代下数字金融如何助力企业创新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基于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金融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大于创新产出,数字金融广度指数与深度指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相比数字化指数更为显著。第二,数字金融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与信息约束进而促进了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融资约束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大于创新产出,而信息约束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大于创新投入。第三,异质性分析方面,数字金融对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作用大于对国有企业,对创新产出的作用则相反;数字金融更能增加小企业的创新投入,不过其对大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则更大;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中部地区企业中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企业创新 融资约束 信息不对称 数字化指数
下载PDF
传统金融可得性、数字金融发展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剑 刘振鹏 顾乃华 《当代财经》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80,共14页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稳定且充足的外源性融资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2009—2020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数据并将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纳入企业数字化转型外部动因分...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稳定且充足的外源性融资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基于中国2009—2020年A股上市制造企业数据并将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纳入企业数字化转型外部动因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传统金融可得性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约束、融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是传统金融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数字金融的发展同样能够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与传统金融是互补关系。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传统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而在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数字金融的作用则更为明显,发挥着锦上添花的效果。传统金融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低金融错配、高生产效率和高创新水平的优质企业中,而数字金融的促进作用则更具普惠性。因此,要在筑牢传统金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数字金融的互补作用,从而协同服务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金融 数字金融 企业数字化转型 金融地理结构
原文传递
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基于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视角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剑 顾乃华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28,67,共11页
基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视角,构建了中国2003-2016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U型效应,即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户籍... 基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视角,构建了中国2003-2016年27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U型效应,即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利于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而当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新型城镇化的创新驱动效应才逐渐释放。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创新产出的影响在东部城市、非省会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三线城市以及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对城市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创新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U型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制造业省际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剑 顾乃华 潘捷 《国际经贸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0-68,共19页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发挥内需市场的作用"这一问题,文章构建了制造业省际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模型,实证探究了需求规模、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对制造业省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中国制造业省际贸易中,存...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发挥内需市场的作用"这一问题,文章构建了制造业省际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模型,实证探究了需求规模、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对制造业省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中国制造业省际贸易中,存在需求规模作用下的正向本地市场效应和需求结构作用下的反向本地市场效应;传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制造业省际贸易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机制分析表明,随着本省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厂商和要素不断向本省集聚,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促进了本省制造业产品销往其他省份相对贸易量的提升。(3)本地市场效应在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不同区位省份和15类制造业细分行业省际贸易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省际贸易 本地市场效应 内需
原文传递
海洋产业政策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度评价与非线性效应分析
5
作者 李剑 陈蕾 张瑞志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85,共21页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政策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成为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议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方面35个细分维度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政策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成为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议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方面35个细分维度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2009—2020年中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和特征事实。同时,基于北大法宝数据库和《海洋产业分类》收集整理历年各地区出台的海洋产业政策数据,明晰海洋产业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并评估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1)2009—2020年间中国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海洋产业政策表现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动态性,形成“中央先行、地方发力”的局面。(2)海洋产业政策显著促进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较低省份的推动作用更强,而北部海洋经济圈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域。(3)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洋产业政策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政府干预能力的提升呈现先递增后逐渐减弱的非线性效应。因此,应强化海洋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加强海洋产业政策供给,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经济 产业政策 高质量发展 门槛效应 政府干预能力
下载PDF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佟孟华 郭娜娜 李剑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5-70,共16页
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匹配后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制和效应。基准分析表明,政府环境信息... 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匹配后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机制和效应。基准分析表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整体上能够显著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但不同类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中高收入群体和不健康群体,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通过降低城市的客观环境污染、降低居民感知的主观环境污染和增强居民对政府满意度来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政府和公众环境关注度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本文为客观评估城市层面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居民主观福利效应提供了新的微观证据,同时也为实现环境治理和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居民主观幸福感 主观环境污染 政府满意度 环境关注度
下载PDF
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效益分析--基于中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分解的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韩佳容 李剑 顾乃华 《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7,共13页
本文基于Eaton-Kortum模型,运用Arkolakis等(2012)提出的贸易量化模型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纳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量化比较三者对中国加入WTO后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结果表明:(1) 2002-2012年间全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 本文基于Eaton-Kortum模型,运用Arkolakis等(2012)提出的贸易量化模型将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纳入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量化比较三者对中国加入WTO后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的贡献。结果表明:(1) 2002-2012年间全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在产出-需求侧和投入-供给侧的分解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供给侧计算的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大于产出-需求侧;(2)无论是从产出-需求侧还是投入-供给侧来看,非农部门对全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的贡献远远大于农业部门,劳动力市场的贡献在三大市场中最大;(3)从产出-需求侧来看,国内市场对全国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大于国际市场,从投入-供给侧来看国际市场的贡献大于国内市场;(4)东部省份的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最高,东北部省份的增长率则最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本文为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市场 国内市场 劳动力市场 人均实际产出增长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