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叶绿素计(SPAD-502)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荐追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0
1
作者 李刚 丁艳锋 +1 位作者 薛利红 王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12-416,共5页
叶绿素计(SPAD-502)在监测水稻氮素营养水平和及时提供追肥所需的信息方面有快速、简便、无损的特点,但其精度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荐追肥精度的水稻品种、生育时期、测定叶位... 叶绿素计(SPAD-502)在监测水稻氮素营养水平和及时提供追肥所需的信息方面有快速、简便、无损的特点,但其精度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和推荐追肥精度的水稻品种、生育时期、测定叶位、测定叶片的位点、生态环境等因素。并综述了通过量化SPAD读数与氮的关系,提高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精度;通过量化SPAD读数与追肥关系,提高SPAD-502叶绿素计诊断法推荐施肥精度的研究现状;提出进一步提高利用SPAD-502叶绿素计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与推荐追肥精度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D 水稻氮素营养 氮肥推荐
下载PDF
水稻氮素和叶绿素SPAD叶位分布特点及氮素诊断的叶位选择 被引量:120
2
作者 李刚 薛利红 +4 位作者 尤娟 王绍 丁艳锋 吴昊 杨文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27-1134,共8页
【目的】研究分析水稻氮素和SPAD值的叶位分布特点,并试图提出SPAD计诊断氮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测定叶位。【方法】在95-38、武育粳3号、镇稻5394、9915等4个粳型品种和1个籼型品种R161-10的盆播氮肥试验和宁粳2号大田氮肥试验的基础上,研... 【目的】研究分析水稻氮素和SPAD值的叶位分布特点,并试图提出SPAD计诊断氮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测定叶位。【方法】在95-38、武育粳3号、镇稻5394、9915等4个粳型品种和1个籼型品种R161-10的盆播氮肥试验和宁粳2号大田氮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水稻氮素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随叶位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含氮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之间及其与总叶片含氮率和植株含氮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叶位叶片SPAD测定值的变异系数。【结果】水稻不同叶位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存在差异,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同时减少叶位间的差异;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性顺序为顶4叶、顶3叶和顶2叶,而顶1叶的敏感性排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均以顶3叶与总叶片及植株含氮率相关系数最高;且适宜氮素水平下,穗分化期顶3叶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结论】以某一特定叶片的SPAD值或以叶色差的大小来诊断水稻氮素营养状况和推荐水稻穗肥施用时,顶3叶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或参照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诊断 SPAD值 叶位 氮含量
下载PDF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2
3
作者 闫川 丁艳锋 +3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 黄丕生 王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0-536,共7页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 以籼稻品种丰优香占和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行距(30.0 cm×13.3 cm)处理的产量最高,窄行距产量最低,差异显著(P<0.05)。中等行距配置较宽、窄行距处理显著减少了节间长度,增加了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及维管束数目,植株抗折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中等行距处理下水稻茎秆在齐穗期和灌浆后期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含量及灌浆期干物质转运量最大。此外,中等行距配置群体具有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不同行距配置群体内部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等微气象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中等行距配置具有良好的群体微气象环境。阐述了适当扩大行距是水稻高产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行株距配置 形态特性 生理特性 小气候
下载PDF
缓控释肥组配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1
4
作者 邢晓鸣 李小春 +6 位作者 丁艳锋 王绍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李刚 魏广彬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4892-4902,共11页
【目的】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13—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以当地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进行机插种植,试验设置3种缓控释肥(掺混肥、4个... 【目的】研究不同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对机插常规粳稻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13—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试验基地进行,以当地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进行机插种植,试验设置3种缓控释肥(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以及一次性施肥和一基一蘖两种施肥方式,共7个处理,分别为掺混肥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PCU)、硫包衣尿素的一次性基肥施用(B-SCU)、掺混肥的一基一蘖施用(BT-BSRB)、4个月树脂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PCU)、硫包衣尿素的一基一蘖施用(BT-SCU)和当地高产施肥方式(CK)为对照,各处理的施氮量一致,磷钾肥用量均相同。【结果】水稻产量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2年结果一致;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产量最高,2年产量分别为11.6 t·hm^(-2)和10.1 t·hm^(-2),较常规高产施肥(CK)处理2年产量分别提高9.4%、12.2%。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均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群体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2年结果一致。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在拔节期表现为掺混肥>硫包衣尿素>4个月树脂尿素,但是在成熟期表现为掺混肥>4个月树脂尿素>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一次性施肥。【结论】掺混肥在提高水稻群体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产量上优于4个月树脂包衣尿素和硫包衣尿素,一基一蘖施肥方式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与当地常规高产施肥相比,组配的掺混肥配合分蘖期速效氮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群体的光合物质生产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缓控释肥 施肥方式 产量 光合势
下载PDF
ABA缓解水稻孕穗期干旱胁迫生理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73
5
作者 郭贵 刘海艳 +6 位作者 李刚 刘明 李岩 王绍 刘正辉 唐设 丁艳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4380-4391,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耐旱性水稻品种抗旱机理、研究ABA缓解水稻干旱胁迫生理机制。方法以粳型旱稻品种早玉香粳和常规粳稻品种南粳44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喷施150 mg·kg-1的脱落酸(ABA)对2个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 目的明确不同耐旱性水稻品种抗旱机理、研究ABA缓解水稻干旱胁迫生理机制。方法以粳型旱稻品种早玉香粳和常规粳稻品种南粳44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孕穗期干旱胁迫下喷施150 mg·kg-1的脱落酸(ABA)对2个抗旱性不同水稻品种抗氧化酶(SOD、CAT)活性、膜脂过氧化程度(MDA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糖(SS)含量生理特性和生物量积累、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并比较两个品种抗旱性不同的生物学及生理原因和对ABA响应的差异。结果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干旱胁迫下水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丙二醛积累;大量合成可溶性糖,维持细胞渗透调节;净光合速率持续下降;气孔导度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亦呈现下降趋势;蒸腾速率表现与气孔导度较一致;叶绿素a合成受抑制,含量下降;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每盆产量下降,两品种对干旱胁迫响应差异明显,早玉香粳抗旱性显著强于南粳44。喷施ABA,短期内降低了水稻净光合速率与干物质积累,但进一步提高了水稻干旱胁迫时叶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同时诱导干旱胁迫时气孔关闭和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过度消耗,提高水分利用率;对干旱胁迫时水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减轻干旱对水稻生理代谢功能损伤,加快复水后功能修复,保持较高叶绿素a含量,防止叶片早衰。其中对抗旱性强的品种早玉香粳作用更为明显,复水后Pn、Gs、Tr快速恢复,叶绿素a含量显著上升,促进干旱胁迫时可溶性糖合成,干物质积累更迅速,最终显著提高其干旱胁迫时单盆产量。外源ABA对南粳44的影响相对较弱,南粳44本身耐旱性弱,受干旱胁迫影响大,生理及生长特性恢复慢;对ABA较钝感,ABA虽显著提高南粳44干旱胁迫时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但未显著提高每盆产量。结论 ABA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水稻 孕穗期 脱落酸 生理特性
下载PDF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稻米淀粉结构、糊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53
6
作者 张艳霞 丁艳锋 +3 位作者 李刚 王强盛 黄丕生 王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01-1205,共5页
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研究其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发现不同品种的淀粉体结构、糊化特性随直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直链淀粉含量从3.43%至21.65%,其晶体类型为A型,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消减值表现为升高趋... 选用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种,研究其淀粉结构和糊化特性。发现不同品种的淀粉体结构、糊化特性随直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直链淀粉含量从3.43%至21.65%,其晶体类型为A型,相对结晶度呈下降趋势,消减值表现为升高趋势,相对结晶度和消减值与直链淀粉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r=-0.964*,r=0.997**),消减值与结晶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0*)。米粒的背部和腹部间淀粉体大小和排列有所不同,糯性或低直链淀粉含量与相对非糯性或高直链淀粉稻米的胚乳结构存在差异,淀粉体排列以糯稻较紧,粳稻次之,籼稻最松。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可能与胚乳中淀粉体的形状和紧密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相对结晶度
下载PDF
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50
7
作者 于林惠 李刚 +2 位作者 徐晶晶 凌启鸿 丁艳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1-456,共6页
考查了机插常规粳稻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等群体特征。2008年对江苏武进区邹区(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镇(品种均为武运粳7号)等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品种为宁粳3号)的百亩连片... 考查了机插常规粳稻超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等群体特征。2008年对江苏武进区邹区(品种为武香粳9号)、漕桥和前黄镇(品种均为武运粳7号)等3个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2009年对江苏省如东县(品种为宁粳3号)的百亩连片超高产示范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机插稻产量与颖花量的相关达极显著,要达到10.5t/hm2以上的产量,每1m2颖花量需≥45 000;籽粒产量10.5t/hm2以上高产机插水稻的花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高产机插稻氮素积累的优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和抽穗后两个阶段。足够的颖花量是机插粳稻高产群体的基本特征;保证后期氮素供应、发挥后期干物质积累优势、促进大穗的形成是提高机插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机插 群体 高产示范方
下载PDF
穗肥施量对水稻植株形态、群体生态及穗叶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48
8
作者 闫川 丁艳锋 +6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 刘正辉 缪小建 郑永美 魏广彬 王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76-2183,共8页
以2个籼、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穗肥处理,以空白为对照,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穗肥施量对植株形态和群体生态及穗叶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施量对穗长、穗弯曲度、叶长和叶角有明显影响;不同穗肥处理群体内部温度、湿... 以2个籼、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中、低3个穗肥处理,以空白为对照,构建不同的群体结构,研究穗肥施量对植株形态和群体生态及穗叶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肥施量对穗长、穗弯曲度、叶长和叶角有明显影响;不同穗肥处理群体内部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微气象因子具有一定差异,中肥处理具有良好的群体微气象环境;此外,中肥处理群体具有适宜的LAI、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冠层温度较低;施肥水平显著影响植株器官的温度,穗叶的温度随穗肥施量的增加而降低,中肥与高肥处理植株穗叶的温度差异不显著,但与低肥和空白处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说明通过优化田间管理如合理的施肥来构建良好的群体,对降低植株穗叶和冠层温度以提高水稻抗热害能力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肥 形态 群体生态 穗叶温度
下载PDF
超高产常规粳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 被引量:44
9
作者 李刚 张国发 +3 位作者 陈功磊 王绍 凌启鸿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6-1114,共9页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 2007—2008年对宁粳1号和宁粳3号的丰产示范方进行调查,2008年以宁粳3号为材料进行氮肥用量和前后比例试验,研究常规粳型超级稻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对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常规粳型超级稻宁粳1号和宁粳3号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占籽粒产量的70%~80%,茎叶等营养器官的表观转运率少,易高产稳产。足够的颖花量是高产稳产的保证,要达到11.0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42000m?2;要达到11.7thm-2以上的产量,颖花数要≥45000m-2,同时结实率≥90%,粒重≥26mg。超高产群体抽穗期适宜叶面积指数(LAI)为7.0~7.5,叶色呈"黑黄"节奏变化,后期生长速率(CGR)高,收获指数(HI)≥0.5。氮肥的适量施用和适当后移,不仅可以保证宁粳1号和宁粳3号生育期"黑黄"节奏变化,建立抽穗期适宜LAI的群体,还可以保持超高产株型特征,提高抽穗后LAI、叶面积维持期、CGR和HI,最终实现超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粳稻 超级稻 超高产 群体
下载PDF
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被引量:46
10
作者 丁艳锋 李刚 +7 位作者 李伟玮 高深 汪瑜辉 刘正辉 陈琳 丁承强 唐设 江瑜 《中国稻米》 2020年第5期11-15,共5页
针对机插水稻凸显的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稻田氮肥损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高产水稻氮肥阶段吸肥规律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 针对机插水稻凸显的氮肥施用量大、施肥次数多、稻田氮肥损失严重等问题,根据高产水稻氮肥阶段吸肥规律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将不同释放速率的缓控释肥进行科学混合组配,使得混配肥料养分释放规律与优质高产水稻二次吸肥高峰同步,创新了一次施肥满足水稻一生优质高产所需的"缓混肥";将缓混肥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相结合,构建了"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性施肥技术",实现机插水稻"一次施肥、一生供肥"的效果。多年多点示范结果表明,该技术减少机插水稻施氮量20%左右、增产6%以上、节省施肥用工3~4次、稻米食味值增加5%以上,并能有效减少氨挥发和径流氮排放,氮肥利用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55%~60%,是一项经济、环保、高效可行的先进实用技术,适合有机插条件的水稻产区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一次性施肥 缓混肥 侧深施肥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分蘖芽生长和内源激素变化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43
11
作者 刘杨 丁艳锋 +4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 许俊旭 刘正辉 王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0-676,共7页
以扬稻6号和南粳44为材料,研究了外源ABA、GA3和NAA对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GA3和NAA可以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只是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而没有完全抑制其生长。外源GA3和NAA均提高了分... 以扬稻6号和南粳44为材料,研究了外源ABA、GA3和NAA对水稻分蘖芽生长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外源GA3和NAA可以完全抑制分蘖芽的生长,而外源ABA只是减缓了分蘖芽的生长速率而没有完全抑制其生长。外源GA3和NAA均提高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ABA含量,抑制了分蘖节和分蘖芽中Z+ZR含量的提高,而且外源GA3还提高了分蘖节中IAA含量,另外,IAA和Z+ZR含量的变化早于ABA含量的变化。分析试验结果表明,IAA、ABA和Z+ZR三种内源激素与水稻分蘖芽生长密切相关,IAA和Z+ZR是生长的主要调控因素,而ABA不是,外界因素对分蘖芽生长的调控主要通过调控这3种激素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芽 生长 激素
下载PDF
^(15)N示踪的水稻氮肥利用率细分 被引量:42
12
作者 林晶晶 李刚 +5 位作者 薛利红 张巫军 许慧阁 王绍 杨林章 丁艳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4-1434,共11页
以粳稻武运粳23和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不同阶段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不同时期施肥的最佳阶段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基肥在基肥阶段(移栽后的8 d左右)的吸收利用较低,2012年水稻基... 以粳稻武运粳23和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应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肥对水稻不同阶段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确定不同时期施肥的最佳阶段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基肥在基肥阶段(移栽后的8 d左右)的吸收利用较低,2012年水稻基肥氮(15N)吸收量不到5 kg hm–2,2013年最大为7.5 kg hm–2,回收利用率在1.5%~11.5%之间;基肥主要是在蘖肥阶段(分蘖肥与穗肥之间)被吸收,其回收利用率在6.6%~24.9%之间,平均为15.6%;穗肥阶段(穗肥后到成熟)基本不再吸收基肥。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不高,在9.1%~22.8%之间,品种及氮肥运筹对基肥氮的总体恢复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蘖肥主要在蘖肥阶段发生作用,施穗肥后水稻基本不再吸收蘖肥。蘖肥的总体恢复吸收利用率和基肥相当,在17%~34%之间,Y两优2号高于武运粳23。穗肥的回收效率最高,在54.0%~82.1%之间,武运粳23低于Y两优2号。水稻在整个生育期的总体氮肥恢复效率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在32%~64%之间。水稻一生中吸收积累的氮素中,基肥的贡献占4.13%~10.59%(平均6.92%),蘖肥占3.98%~11.75%(平均7.58%),穗肥占13.32%~37.56%(平均26.02%),土壤的贡献在45.71%~70.83%(平均59.91%)之间。基蘖肥用量越大,其损失也越大,总体氮肥利用率也越低。研究结果证明,在水稻氮肥管理中必须考虑水稻各阶段对不同时期施肥的吸收利用情况,从而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管理 15N示踪法 不同施肥阶段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地力下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范立慧 徐珊珊 +4 位作者 侯朋福 薛利红 李刚 丁艳锋 杨林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872-1884,共13页
【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 【目的】研究不同地力条件下,水稻基蘖肥运筹比例对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群体质量的影响,并探明水稻高产适宜的基蘖肥运筹比例以及其是否受土壤地力条件的影响。【方法】选用武运粳23号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了5种基蘖肥运筹比例R_1(10﹕0)、R_2(7﹕3)、R_3(5﹕5)、R_4(3﹕7)、R_5(0﹕10)在2种地力水平(高地力、低地力)下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低地力土壤下,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分蘖速度先增加后减少,高峰苗数降低,干物质积累、氮素利用率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基蘖肥比例在施氮量300 kg·hm^(-2)时以3﹕7最佳,施氮量240 kg·hm^(-2)时以5﹕5最佳,此时产量及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可达13.12、13.16 t·hm^(-2)及27.00、29.28 kg·kg^(-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高地力土壤中,随着蘖肥比例的增加,穗数先增加后减少,穗粒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产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高地力条件下的分蘖发生速率大于低地力条件,达到高峰苗时间缩短,高峰苗数高于低地力条件。高地力条件下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有利于后期向籽粒中转运光合产物,因此结实率和千粒重要高于低地力条件,从而导致高地力条件下产量整体高于低地力。在2种地力条件下,不施基肥(R_5)处理的分蘖数及高峰苗数最低,分蘖发生时间推迟,表明基肥对于水稻实现分蘖快发、早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基肥用量的增加,分蘖发生时间缩短,缓苗加快,但是蘖肥期氮素供应不足,分蘖速率降低,使得群体到达有效穗数的时间延长。合理协调基肥和蘖肥的比例,低地力条件下基肥用量以50—60 kg·hm^(-2)、基蘖肥比例为1﹕1时,可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总氮肥用量(从300 kg·hm^(-2)降低到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蘖肥比例 地力水平 产量及其构成 氮素利用率 分蘖动态
下载PDF
镁肥对水稻镁吸收与分配及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杨文祥 王强盛 +2 位作者 王绍 李刚 丁艳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473-2478,共6页
以‘宁粳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单季粳稻施用镁肥后对镁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拔节到始穗期,水稻体内镁的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度最高,分别为7.22kg·hm^-2和0.40kg·hm^-2·d^-1;从拔节期到... 以‘宁粳2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单季粳稻施用镁肥后对镁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拔节到始穗期,水稻体内镁的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度最高,分别为7.22kg·hm^-2和0.40kg·hm^-2·d^-1;从拔节期到齐穗期,镁肥的施用促进了水稻对镁的吸收,其它生育期对外界镁浓度变化不敏感;镁肥的施用降低了镁在茎鞘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提高了镁在穗部的分配比例;齐穗后15~30d为穗部积累镁的高峰期;在本实验范围内,随施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的镁含量升高,RVA(Rapid of viscosity analysis)谱中最终黏度、回复值及消减值显著下降,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显著上升,糊化温度没有明显差异。施用镁肥提高了稻米食味品质,这其中以120kg·hm^-2用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吸收 分配 RVA谱
下载PDF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及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38
15
作者 金鑫 蔡林运 +2 位作者 李刚 侯朋福 王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0-85,共6页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6.3% ~6.9%和2.4%~10.0%,但使有效分蘖期(...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设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和不还田两个处理,研究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田氧化还原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高了水稻穗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6.3% ~6.9%和2.4%~10.0%,但使有效分蘖期(移栽后25 d)稻田水体含氧量降低了19.2% ~ 68.4%,土壤还原物质总量和活性还原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6.2%~14.2%和15.1% ~86.5%,水溶性Fe2+含量提高9.7% ~30.1%,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水稻根系活力分别下降3.6% ~ 22.4%和13.5%~21.1%,拔节期分蘖数量和叶面积指数(LAI)分别减少9.5%和1.8%~4.3%.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增加了水稻生长前期稻田水体氧消耗量,促进了土壤还原物质积累,降低了土壤Eh和水稻根系活力,对水稻前期的群体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影响最终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全量还田 土壤 氧化还原物质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郝建 丁艳锋 +5 位作者 王强盛 刘正辉 李刚 乔晶 刘杨 王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8,共6页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表明:麦秸还田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群体质量,全量还田作用最为明显,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群体构建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 水稻
下载PDF
穗肥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李刚 王惠芝 +3 位作者 王绍 王强盛 郑永美 丁艳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 以粳稻品种武育粳3号和86优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0、60、120、180、240 kg·hm^(-2)穗肥施氮量对水稻穗分化期碳氮代谢及颖花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分化前期(抽穗前32~20 d)水稻氮代谢旺盛,后期碳代谢旺盛。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主要在库器官中积累。增加穗肥施氮量,加速了器官的氮积累却推迟了NSC的积累。氮积累量随穗肥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NSC积累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穗分化始期至抽穗期氮积累量与颖花数呈二次曲线关系,NSC积累量与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86优8号R^2=0.891 8^(**),武育粳3号R^2=0.880 0^(**)。说明适宜的穗肥氮有促进大穗的作用,主要与促进穗分化期NSC积累量有关。不同品种对氮供应量的反应不一致,穗分化期86优8号施氮量为120 kg·hm^(-2)、武育粳3号施氮量为180 kg·hm^(-2)处理的NSC总积累量最高,穗粒数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穗分化期 碳氮代谢 颖花数
下载PDF
氮素穗肥对不同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艳霞 丁艳锋 +3 位作者 王强盛 李刚 李福春 王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0-1085,共6页
以4种不同类型的稻米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利用黏度分析仪和XRD技术测定其淀粉特性,探索氮素穗肥对稻米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素穗肥对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支/直比和胶稠度的影响,品种间存在差异... 以4种不同类型的稻米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利用黏度分析仪和XRD技术测定其淀粉特性,探索氮素穗肥对稻米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素穗肥对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支/直比和胶稠度的影响,品种间存在差异。各品种稻米的黏滞谱曲线随着氮肥的增加均呈整体下降趋势;相对粳稻而言,杂交籼稻和糯稻黏滞谱曲线在不同的氮肥处理下降幅度较小。各品种稻米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均表现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小,17°和18°的两个衍射峰的分离状态逐渐减小。氮素穗肥施用量与稻米品质和淀粉特性关系密切,可通过调控氮素穗肥水平来改善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穗肥 黏滞谱 相对结晶度
下载PDF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被引量:32
19
作者 吴晓然 张巫军 +7 位作者 伍龙梅 翁飞 李刚 刘正辉 唐设 丁承强 王绍 丁艳锋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705-2717,共13页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31.8%。与Ⅱ优084比较,Y两优2号成熟期田间倒伏率明显减少,倒伏指数下降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原因是Y两优2号基部节间显著缩短,茎壁明显增厚,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了茎秆粗度方面的劣势;其基部节间单位长度茎干重虽略有降低,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抗倒伏性提高。随施氮量增加,超级杂交籼稻基部节间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导致倒伏指数显著上升。大幅增加氮肥水平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单茎鞘干重和灌浆后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叶鞘干重,从而使得茎秆质量变劣,且叶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持能力降低;此外,基部节间茎、鞘中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随之下降,倒伏风险增加。Ⅱ优084在较低的施氮水平下,折断弯矩大幅降低,甚至低于Y两优2号高氮水平,导致倒伏指数明显上升,尽管增加氮素用量未能显著增加其倒伏率,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量。【结论】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以弥补茎秆粗度不足的劣势,增加叶鞘充实程度,提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撑作用,是增强超级杂交籼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的主要途径。氮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籼稻 抗倒伏 氮素 茎秆强度 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秧苗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刚 李德安 +6 位作者 宁加朝 黄庆宇 顾伟 杨从党 王绍 凌启鸿 丁艳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10-616,共7页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 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组合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10.3、20.7、31.0和41.4g/m2N)和秧苗密度处理(353、706、1059和1412苗/m2)双因子试验,旨在探讨施氮水平、秧苗密度和秧龄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秧苗密度降低或施氮量增加,均降低出叶所需的有效积温,加快秧苗的出叶,且秧苗密度的效应更显著;2)高密度或低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或低密度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7叶期)内呈增加趋势,之后进入分蘖衰减期;3)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单株干质量的增加以及植株含氮量的提高均有正效应;4)秧苗密度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单株干质量的增加均有负效应,并比氮效应明显;对植株含氮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负效应;对苗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秧苗密度 秧龄 杂交水稻 秧苗素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