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参总黄酮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1
作者 古玉凤 邓丙英 +5 位作者 曾译萱 鲁思凡 朱晨 陈磊 刘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969-2978,共10页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 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观察苦参总黄酮治疗后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情况、病理形态改变,以及脂质累积、炎症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数据库获取苦参总黄酮活性成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GSE33814数据集,筛选出“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交集靶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R4.3.2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通过验证集GSE89632验证核心基因;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核心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苦参总黄酮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显著抑制斑马鱼脂质和转氨酶水平的升高(P<0.05);调节炎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②网络药理学中获得168个共同靶点,Cytoscape拓扑分析综合筛选出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分别为HSP90AA1、STAT3、PIK3R1、MAPK1、AKT1、RXRA、PIK3CA、EGFR、JAK2、ESR1;GO和KEGG分析通路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生物信息分析共获得59个“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差异表达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及验证集验证得到6个核心靶点在健康人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能够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脂质累积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总黄酮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JAK2 STAT3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疏肝降脂片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鲁思凡 朱晨 +4 位作者 古玉凤 邓丙英 曾译萱 刘怡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75-1881,共7页
目的:研究疏肝降脂片(SGJZ)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斑马鱼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2 mg·mL^(–1)蛋黄粉浸泡诱导构建NAFLD斑马鱼模型,分别给予1.63、3.26 mg·mL^(–1)SGJZ... 目的:研究疏肝降脂片(SGJZ)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斑马鱼的干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2 mg·mL^(–1)蛋黄粉浸泡诱导构建NAFLD斑马鱼模型,分别给予1.63、3.26 mg·mL^(–1)SGJZ干预,连续处理3 d,油红O染色法评判脂肪肝发生率;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微板法检测斑马鱼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RT-qPCR法检测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相关mRNA表达水平。结果:蛋黄粉处理后,NAFLD斑马鱼模型造模成功;与Model组相比,SGJZ干预后幼鱼肝脏部位脂质沉积减轻,脂肪变性减轻;TG、TC、ALT、AST、LDL-C含量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SGJZ能下调TLR4、MyD88、IL-6、IL-1β、TNF-α、NF-κB的表达水平,高剂量下调作用更为显著(P<0.05)。结论:SGJZ对蛋黄粉诱导的NAFLD斑马鱼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肝降脂片 非酒精性脂肪肝 斑马鱼 降脂 炎症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调节铁死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3
作者 曾译萱 +5 位作者 邓丙英 鲁思凡 古玉凤 朱晨 陈磊 刘怡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55-1468,共14页
本研究旨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Yiyi Fuzi Baijiangsan,YYFZBJS)调节铁死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分子机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成分与作用靶点,随后获取其与UC疾病基... 本研究旨在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Yiyi Fuzi Baijiangsan,YYFZBJS)调节铁死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潜在分子机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取薏苡附子败酱散的成分与作用靶点,随后获取其与UC疾病基因和铁死亡相关基因的交集,通过GSE206285数据集提取出“YYFZBJS-UC-铁死亡”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KEGG与GO分析。使用LASSO与SVM机器学习两种方法,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基因,对其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以评价这些基因在不同表达时作用途径的差别。将关键基因进行免疫浸润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建立ceRNA调控图,探究lncRNA-miRNA-mRNA之间的联系,并通过GSE87473验证集验证上述基因的准确性,使用Cytoscape 3.9.1软件进行degree排序;使用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相关靶点的可靠性。共获得27个“YYFZBJS-UC-铁死亡”差异基因,筛选发现关键基因与M0巨噬细胞、M2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具有密切联系;验证集发现其中BRD2、HIF-1A、IDH1、PPARG、PPARA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degree排序得到前三的基因HIF-1A、PPARG、NQO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YYFZBJS有效成分豆甾醇、苯甲酰乌头原碱、异红草苷与HIF-1A、PPARG具有稳定的结合效应。综上,本研究发现薏苡附子败酱散调节铁死亡治疗UC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HIF-1A、PPARG等基因发挥药效作用,本研究为U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 溃疡性结肠炎 铁死亡 生物信息学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原文传递
金蓉颗粒抗乳腺增生和抗乳腺癌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弦 崔姣 +8 位作者 周群 刘娟 黄丹 蔡霈 周若鹏 严洁 顺祥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5-299,共5页
金蓉颗粒(消癖颗粒)是中药创新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蓉颗粒可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改善乳腺组织病理症状,同时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自噬及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抑制乳腺癌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和癌症部位的转移,促进... 金蓉颗粒(消癖颗粒)是中药创新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蓉颗粒可调节机体性激素水平,改善乳腺组织病理症状,同时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自噬及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抑制乳腺癌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和癌症部位的转移,促进胆汁酸代谢,具有抗乳腺增生和抗乳腺癌作用。本文对金蓉颗粒抗乳腺增生和抗乳腺癌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讨论,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研究策略,以期为金蓉颗粒的深入研究与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蓉颗粒 乳腺增生 乳腺癌 药理作用 临床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