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特拉津对SD大鼠黑质TH和Nurr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何茜 百祥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3-26,31,共5页
目的:探讨阿特拉津(ATR)对大鼠多巴胺神经元代谢途径中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租ATR 50、100、200 mg/kg剂量染毒组,每组17只。染毒组大鼠经口灌胃ATR28 d,... 目的:探讨阿特拉津(ATR)对大鼠多巴胺神经元代谢途径中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租ATR 50、100、200 mg/kg剂量染毒组,每组17只。染毒组大鼠经口灌胃ATR28 d,取大鼠脑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组化检测黑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与核受体相关因子1(Nurr1)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qPCR结果显示,用50、100和200 mg/kg浓度的ATR染毒的大鼠,其黑质内TH和Nurr1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TR染毒组大鼠黑质中Nurr1、TH蛋白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TR可能通过影响多巴胺神经元代谢途径中的相关酶及其调控酶形成的基因致大鼠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多巴胺神经元 酪氨酸羟化酶 核受体相关因子1
下载PDF
基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在《卫生毒理学》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淑英 百祥 +5 位作者 张旸 任锐 张晓峰 马焜 吴艳萍 《医学教育管理》 2021年第3期243-246,258,共5页
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各医学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逐渐向数字化教学方向转变。雨课堂将云计算、学习分析、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为混合式教学提... 为了培养更多的创新实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各医学高校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不断地探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也逐渐向数字化教学方向转变。雨课堂将云计算、学习分析、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数据化、信息化信息支持与互动平台,目前正逐渐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卫生毒理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突显很多不足,在毒理学教学中应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加强学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改变原来单一的考核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课堂 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技术 应用研究
下载PDF
氟中毒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一鸣 刘薇薇 +4 位作者 姜宇婷 祖铭蔓 杨茹茹 丙云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98-602,共5页
氟中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是地方性氟中毒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有关氟中毒的非骨相损伤研究,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研究逐渐增多。氟中毒能导致心血管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疾病,而心血管系统疾病起病隐匿、发病急,近年来... 氟中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我国是地方性氟中毒患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有关氟中毒的非骨相损伤研究,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损伤的研究逐渐增多。氟中毒能导致心血管动脉硬化及高血压等疾病,而心血管系统疾病起病隐匿、发病急,近年来死亡率逐年上升。目前氟中毒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机制尚未明确,仍需要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细胞实验3个方面概述了氟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归类、分析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为氟中毒导致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中毒 心血管系统 氧化应激 脂代谢 表观遗传学
原文传递
阿特拉津致PC12细胞损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何茜 +2 位作者 孙燕 吴艳萍 百祥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阿特拉津(atrazine,ATR)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的毒性作用及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PC1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ATR染毒,在12和24 h收获细胞和培养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测定多巴胺(Dopamine,DA)浓度...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阿特拉津(atrazine,ATR)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的毒性作用及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PC1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ATR染毒,在12和24 h收获细胞和培养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HPLC-FL)测定多巴胺(Dopamine,DA)浓度,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ATR对PC12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核受体相关因子1(nuclear receptor-related factor 1,Nurr1)、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DAT)和囊泡单胺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transporter 2,VMAT2)基因表达的影响与蛋白表达量的变化,并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PLC-FL显示随着ATR染毒剂量的增加,细胞DA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降低(P<0.05),并随时间增长减少。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用100、200和400μmol/L浓度的ATR染毒12与24 h的PC1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呈负相关性。PC12细胞中Nurr1、DAT、VMAT2、TH蛋白显著降低(P<0.05)。结论 ATR通过影响巴胺代谢途径中的相关酶及其调控酶形成的基因致PC12细胞多巴胺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特拉津 PC12细胞 帕金森病 多巴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