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佳 余满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能够推动这一议题实践创新与理论发展。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396篇相关文献制作研究图...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能够推动这一议题实践创新与理论发展。本文使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396篇相关文献制作研究图谱,并从文献的外部与内部特征来分析该议题的热点话题与趋势演化。分析发现:该研究热度呈现上升趋势,研究机构分布于民族类高校与研究院,期刊分布于民族学研究期刊,核心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率较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民族关系、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共同富裕以及民族工作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现有研究已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概念内涵、生成逻辑、路径探索、经验启示四大研究热点与重点;相关研究经历了研究的启蒙期、概念的探索期以及多视角、多层次研究热点爆发期。以往研究存在应用研究薄弱、缺乏微观机制解读、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未来应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立足于个案研究总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路径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设 民族工作 CITESPACE 文献计量
原文传递
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
2
作者 李佳 余满晖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逻辑基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探究如何构建这一意识。构建这一意识要从主观维度追问“人与自然”视角下...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逻辑基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理论基础。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探究如何构建这一意识。构建这一意识要从主观维度追问“人与自然”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性认识在这一视角下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是生命共同体;从客观维度把握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内容及存在样态,使各民族成员认识到这一共同体的客观存在,从而自觉认同与主动归属;此外,还须从主客一体维度处理好中华民族与自然之间的双向实践互动关系。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研究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的构建,将有助于我国在现实和理论的相互影响下,寻找适合中国生态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构建 人与自然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研究——以禄丰市高峰乡彝族 “火把节”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0-33,共4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助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发展。当前,高峰乡通过文艺演出活动,以彝族火祭祀和大刀舞体验等来推动高峰乡文化振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彝族火把节 乡村振兴战略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渊源·实践基础·价值意蕴
4
作者 李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年第19期12-15,共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厚理论渊源,还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厚理论渊源,还有丰富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了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理论渊源 实践基础 价值意蕴
下载PDF
与自然和合: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的整体性生态关怀智慧
5
作者 李佳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0,共4页
面临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而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的构建过程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智慧与哲理。哈尼人民在创造梯田过程中与自然能动和合,通过发现与尊崇... 面临全球生态危机,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而红河哈尼梯田“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的构建过程蕴含着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生态智慧与哲理。哈尼人民在创造梯田过程中与自然能动和合,通过发现与尊崇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妙造自然,最终保护与回归自然这一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生态关怀智慧,构建起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与牛羊、哈尼儿孙于一体的“民胞物与”整体性生态空间。充分挖掘这一生态智慧与哲理能够为我国当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梯田 自然 “民胞物与” 生态整体主义 生态智慧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核心内涵与价值意蕴
6
作者 李佳 余满晖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独立的篇章进行系统阐述,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论述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全部实践是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独立的篇章进行系统阐述,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论述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全部实践是这一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充分彰显出这一重要论述的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共享、人民评判、群众路线等核心内涵。这一论述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理论,既是对人民主体性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人民主体性理论的补充,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理论推向新的高度。这一重要理论既能回应现实,也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立场,还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第三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贵阳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满晖 李佳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23年第5期110-112,共3页
2023年11月10-12日,第三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贵阳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举办。会议由贵州师范大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2023年11月10-12日,第三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贵阳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贵阳成功举办。会议由贵州师范大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高校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高端智库承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思想教育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编辑部共同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与教学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史学会 思想教育研究 教学与研究
原文传递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究——基于对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堂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佳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23-29,共7页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非凡、意义重大。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教”“学”以及“教学互动”环节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寻找现实思政课...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命非凡、意义重大。自“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在“教”“学”以及“教学互动”环节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结合问卷调查寻找现实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课程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变教学模式、强化隐性教育、改善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应对策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政课 课堂教学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念 融入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兵 李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43-49,共7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而且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而且是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生态理念。作为全国最为贫困的“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脱贫攻坚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优势,立足优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从“直过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发展的实际、发展的现实困境出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统一,引导“直过民族”地区的民众增强生态发展意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发展 “直过民族”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百年演进与现实启示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佳 李兵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8期15-20,共6页
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逐步深化与升华,涵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 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逐步深化与升华,涵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丰富理论内涵。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人民观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观的基本体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人民观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观发展的现实基础。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历史演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人民观 百年演进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