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苏毅 刘玉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500-2502,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发生肝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2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组、健康恢复组及非肝硬化组,对比各组患者相关指标及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多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变量间相关度检验。结果肝硬化组HBsAg水平临界指数≥2 000患者26例,占42.62%;明显高于非硬化组的2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恢复组、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分别为50.85%、87.65%、96.72%;呈上升趋势,肝硬化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长、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家庭史、饮酒是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肝硬化组的ALT、HBV-DNA、甲胎蛋白、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指标均高于非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时对具备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重视,进行系统性干预,以延缓或阻止患者肝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危险因素 评价
原文传递
恩替卡韦治疗骨髓干细胞移植乙肝肝硬化患者HBV血清检测的水平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苏毅 杨方万 +3 位作者 侯丽 刘丽娟 刘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1期2286-2288,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治疗72周后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同时,进行BMSCs移植,在治疗前及治疗中(12,24,48及72周)收集血清,用PCR法进...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的乙肝肝硬化患者恩替卡韦治疗72周后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同时,进行BMSCs移植,在治疗前及治疗中(12,24,48及72周)收集血清,用PCR法进行HBV DNA检测,以COBAXE全自动电化学免疫发光分析系统进行血清HBsAg、HBeAg定量检测。分析恩替卡韦治疗BMSCs移植乙肝肝硬化患者过程中HBsAg、HBeAg及HBV DNA定量值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2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过程中HBeAg及HBVDNA定量值均呈下降趋势,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HBeAg与HBV DNA定量值持续下降,血清HBsAg与HBeAg定量值变化呈负相关关系,(R=-0.487,P<0.01);HBsAg与HBV DNA定量值变化也呈负相关关系(R=-0.358,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BMSCs移植乙肝肝硬化患者中,HBeAg与HBV DNA定量值呈显著相关性,HBsAg定量变化与HBeAg及HBV DNA定量变化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骨髓干细胞 乙肝病毒 肝硬化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苏毅 刘玉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038-4040,共3页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为HCV感染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5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HCV感染患者156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CHC)96例和...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为HCV感染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07年5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HCV感染患者156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组(CHC)96例和肝硬化组(LC)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和治疗情况并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C组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比例较LC组更高,CHC组患者伴有代谢综合征(MS)危险因子患者比例显著高于LC组,IL-28B基因型rs12979860CT/TT、rs8099917TG/GG以及HCV基因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与LC相关因素发现,患者感染年龄、抗病毒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是影响LC的因素。结论 CHC转化为LC与患者感染年龄、是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MS危险因子和rs12979860、rs8099917基因型直接关联,这对往后临床预测慢性HCV感染患者的转归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临床转归 影响因素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毅 候丽 +2 位作者 杨方万 杨福秀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67-268,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 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无菌采集骨髓140~180ml,采用负收集法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肝脏超声...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 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无菌采集骨髓140~180ml,采用负收集法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肝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肝脏超声及CT检查。结果在术后24周,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由108.7±245.3U/L降至39.8±20U/L(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由117.0±185.3U/L降至39.1±42.9U/L(P〈0.05),总胆红素由88.5±169.4μmol/L降至59.2±151.3μmol/L(P〈0.05);血浆白蛋白由30.3±4.5g/L升至37.9±6.6g/L(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由55.1±6.1%升至82.1±23.7%(P〈0.0001)。术后全部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均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骨髓干细胞 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