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59
1
作者 翁习生 邱贵兴 +5 位作者 张嘉 杨新宇 赵宏 金今 沈建雄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62-665,共4页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类型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5例各种脊柱疾患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6例,平均年龄(49.1±16.5)岁;女259例,平均年龄(48.7±13.9)岁。包括:腰椎滑脱217例,... 目的评价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同类型脊柱疾患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75例各种脊柱疾患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6例,平均年龄(49.1±16.5)岁;女259例,平均年龄(48.7±13.9)岁。包括:腰椎滑脱217例,腰椎管狭窄7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32例,胸腰椎骨折72例,脊柱侧凸60例,其他18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Dick55例,Steffee79例,CD54例,RF82例,DRFS59例,TSRH29例,USS19例,SOCON44例,Dynalock24例,Diapson22例,Tenor5例,CDH3例。融合范围:一个节段310例,二个节段96例,三个节段9例,与钩合用60例。结果428例(占90.1%)获(6.0±3.7)年随访。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退变性腰椎不稳及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79.9%、87.9%、77.0%、89.3%和62.7%;脊柱活动改善率分别为90.5%、90.9%、83.6%、92.9%和52.5%;腰背痛改善率分别为89.9%、87.9%、85.2%、89.3%和84.8%;下肢疼痛改善率分别为93.9%、90.9%、93.4%、92.9%和79.7%。退变性腰椎滑脱、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及胸腰椎骨折的椎体复位满意率分别为90.5%、87.9%和91.5%。SOCON技术对滑脱椎体复位满意率最高,为92.3%;其次是RF,为90.8%;Dick、Steffee及DRFS技术复位满意率为81.2%;其余内固定技术对滑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 骨螺丝 脊柱疾病 椎弓根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63
2
作者 邱贵兴 +3 位作者 翁习生 赵卫东 田野 林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和CCD螺钉置入正常成人椎体标本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最大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对椎弓根的锚固作用。方法将27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和CCD螺钉置入正常成人椎体标本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及最大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对椎弓根的锚固作用。方法将27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9个椎体(18侧椎弓根),分别置入GSS、SOCON和CCD椎弓根螺钉,行螺钉拔出试验,测试并记录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三组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分别为(1.83±0.27)Nm、(2.09±0.51)Nm和(1.66±0.34)Nm,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为(1131.0±255.4)N、(1034.0±262.3)N和(886.1±152.9)N。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最大,且与CCD螺钉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GSS螺钉具有很强的椎弓根锚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内固定器 骨螺丝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 被引量:53
3
作者 仉建国 +2 位作者 杨新宇 田野 邱贵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53-456,共4页
目的评价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2月~1997年10月924例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发现感染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32岁,平均17.5岁;特发... 目的评价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对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1984年2月~1997年10月924例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病例,发现感染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11~32岁,平均17.5岁;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8例;内固定系统包括Harrington+Luque3例,Harrington8例,CD4例。结果7例诊断为术后早期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15d,清创术后除2例内固定物取出外,其余5例均予保留。8例迟发感染,平均发现时间为术后5.5个月,所有病例均予彻底清创,4例内固定物完全取出(其中1例因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2例内固定物部分取出,2例保留。所有病例清创术后均置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一期关闭伤口。平均置管冲洗2.8周,清创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19d。14例患者平均随访3.5年,未见感染复发。结论清创术后置管冲洗、负压吸引及一期关闭伤口,是治疗脊柱侧凸后路矫形融合术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保留植入物,对多数病例并不影响对感染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冲洗法 手术后
原文传递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椎弓根螺钉翻修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邱贵兴 +3 位作者 翁习生 林进 田野 赵卫东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48-652,共5页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TSRH和Diapason螺钉置入椎体的拔出力及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的翻修作用。方法将36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个椎体(24侧椎弓根... 目的测试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spinesystem,GSS)椎弓根螺钉以及SOCON、TSRH和Diapason螺钉置入椎体的拔出力及旋入力矩,评价GSS螺钉的翻修作用。方法将36个正常成人腰椎椎体标本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个椎体(24侧椎弓根)。各组标本每个椎体的每侧椎弓根均先拧入CCD螺钉(直径6.0mm,长45mm),行螺钉拔出试验,测试并记录螺钉的最大旋入力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然后各组标本每个椎体均随机选择一侧椎弓根经原钉道拧入GSS螺钉(直径6.5mm,长45mm);第一组另一侧拧入SOCON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二组另一侧拧入TSRH螺钉(直径7.0mm,长45mm),第三组另一侧拧入Diapason螺钉(直径6.7mm,长45mm)。分别测试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及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第一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14%,SOCON螺钉为CCD螺钉的108%;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小于SOCON螺钉,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二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7%,TSRH螺钉为CCD螺钉的64%;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GSS螺钉最大旋入力矩大于TSRH螺钉,差异有显著性(P<0.01)。第三组GSS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为CCD螺钉的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椎弓根螺钉 翻修 生物力学 研究
原文传递
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翁习生 邱贵兴 +7 位作者 张嘉 杨新宇 王以朋 仉建国 叶启彬 林进 田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分析治疗脊柱疾病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在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便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本科1988~1999年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病的47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8例获随访(... 目的分析治疗脊柱疾病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在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便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本科1988~1999年采用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疾病的47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结合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8例获随访(占90.1%)。术中并发症26例,发生率5.5%;术后并发症64例,发生率15%。并发症主要发生在采用CD、DRFS、Dick、RF及Steffee等5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时,共72例,占总并发症例数的80%。上述5种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CD技术0~12.9%、DRFS技术6.8%~11.9%、Dick技术7.3%~12.7%、RF技术2.4%~19.5%、Steffee技术10.1%~21.5%。主要并发症包括假关节、椎弓根螺钉断裂、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等。引起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包括对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掌握不熟练、内植物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等。结论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引起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熟练程度不够及内植物本身设计上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发症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术 脊柱疾病 疾病预防
下载PDF
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翁习生 沈建中 +3 位作者 邱贵兴 杨新宇 赵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30例来源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所取得的椎间盘组织(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30年...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30例来源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中所取得的椎间盘组织(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病程3个月~30年,平均9年11个月)与6例来源于脊柱侧凸患者前路松解术所取得的椎间盘组织(对照组,男女各3例,年龄10~17岁,平均14.2岁)进行对比。首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退变椎间盘组织和正常椎间盘组织,然后将两组椎间盘组织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自椎间盘组织中的bFGF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30例均为退变椎间盘组织,免疫组化阳性率为90%(27/30),原位杂交阳性率为20%(6/30);对照组6例均为正常椎间盘组织,其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均为阴性。两组间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阳性率在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bFGF在正常和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bFGF可能作为增生刺激因子促进椎间盘组织中的软骨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进而加速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腰椎间盘退变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改良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与椎间盘镜及传统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恒岩 +3 位作者 仉建国 田野 沈建雄 赵宏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年第2期112-116,共5页
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用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但目前采用的多数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其设备昂贵、学习周期长,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研究采用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提供了... 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用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发展,但目前采用的多数微创手术方法由于其设备昂贵、学习周期长,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本研究采用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为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目的:比较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椎间盘镜下及传统椎板切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3例,分为3组,分别接受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术(47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4例)及传统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52例),并对各组的治疗情况和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组425d,椎间盘镜手术组533d,传统手术组797d,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3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7.9%、95.5%、96.2%,治疗后平均改善率分别为:92.2%、87.6%、90.1%,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直视下小切口微创手术较传统手术显现了明显的优势,手术时间也较椎间盘镜组明显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的直视下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肯定,创伤小,对脊柱正常结构的破坏轻微,患者恢复快,满意度高,而且学习曲线短、无需借助专用通道及光源等特殊手术器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小切口 开窗髓核摘除 椎间盘镜 疗效
下载PDF
短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邻近节段椎间角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乃国 王以朋 +5 位作者 邱贵兴 仉建国 沈建雄 赵宇 于斌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06-510,共5页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角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2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岁;侧凸范围3~6个椎节,平均4.8个椎节。采用后方椎板切...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角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2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岁;侧凸范围3~6个椎节,平均4.8个椎节。采用后方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融合范围限制在侧凸范围内,平均融合3.3个椎节。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拍摄站立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及侧位椎间角,并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97个月,平均50个月。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平均矫形率33.7%,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7°,术前及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正位椎间角与术前、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明显假关节形成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对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椎间角的矫正有限,且不能阻止其进一步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22
9
作者 朱勇 赵宏 +6 位作者 邱贵兴 王以朋 仉建国 沈建雄 田野 胡建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34-638,共5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1985年4月至2005年5月,5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或二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或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男25例,女26例;年龄2~80岁,平均44.8岁。病灶分布:C3-S2,其中颈椎6例,... 目的探讨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治疗的安全有效性。方法1985年4月至2005年5月,5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或二期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或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男25例,女26例;年龄2~80岁,平均44.8岁。病灶分布:C3-S2,其中颈椎6例,胸椎19例,胸腰段16例,腰骶椎10例。单节段6例,双节段30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及以上4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8例,D级36例,E级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至少两周的抗结核治疗。手术清除脓液,刮除干酪样坏死物,摘除椎间盘,用骨刀切除坏死骨质直至有正常血运的骨组织。使用内固定Luque6例,Z—plate3例,TSRH8例,Ventrofix5例,Kenada4例,Moss—Miami5例,Isola6例,CDH3例,Caspaz2例,C—D2例,Zielke、Dick、Oriell、Ozion、Zephir、Tenor、USS各1例。术后继续三联抗结核治疗1年。结果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术前有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术后复发,经清创及调整药物治疗后未再复发。1例胸椎结核术后伤口延迟愈合,出现脓肿窦道,经长期换药后愈合。1例T10椎体结核,术前双下肢肌力3级,术后降为0级,经保守治疗2周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23.5年,平均8.3年。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24例术前伴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角从入院时乎均34.17°矫正至术后平均10.45°,末次随访矫形平均丢失3.2°。结论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结核 内固定器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椎弓根螺钉不同翻修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翁习生 邱贵兴 +3 位作者 赵卫东 军伟 连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622-626,共5页
目的研究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钉孔内植骨以及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这四种椎弓根螺钉翻修方法所各自产生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和最大置入扭矩变化,以确定椎弓根螺钉的最佳翻修方法。方法将6具成人T10~L5椎体标本,分为:(1)增加椎弓根螺钉... 目的研究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钉孔内植骨以及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这四种椎弓根螺钉翻修方法所各自产生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和最大置入扭矩变化,以确定椎弓根螺钉的最佳翻修方法。方法将6具成人T10~L5椎体标本,分为:(1)增加椎弓根螺钉直径组,(2)延长椎弓根螺钉长度组,(3)增加直径+延长长度组,(4)植骨组,(5)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组,(6)退出后再置组。将最初置入的直径5.0mm、长40mm螺钉时所测得的最大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作为对照组数据;记录翻修螺钉最大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与相应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变化量,各组之间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增加螺钉直径和(或)长度的方法中,当螺钉直径增加2mm且长度增加10mm时,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的增加最明显,分别为37.06%和18.22%;螺钉直径增加2mm,扭矩增加20.15%,最大轴向拔出力增加19.99%;螺钉直径增加1mm、长度增加5mm,扭矩增加19.23%,最大轴向拔出力增加10.07%;螺钉长度单纯增加5mm与10mm,扭矩分别下降32.80%和14.02%,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下降27.36%和增加43.25%;钉孔内植骨后再置入螺钉,扭矩和轴向拔出力分别下降了14.99%和29.34%;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后再置入螺钉,扭矩显著增加,而轴向拔出力下降了37.40%;螺钉退出后再置,扭矩下降了34.22%。结论螺钉直径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翻修方法 生物力学 内固定 螺钉直径 螺钉长度
原文传递
我国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许德荣 宋友东 +1 位作者 王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5期3606-3609,共4页
目的 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21岁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病例,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5篇,报道了1208例患者,其中74.2%... 目的 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21岁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献病例,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45篇,报道了1208例患者,其中74.2%为男性,由外伤引起者占65.9%;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不平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86.8%);单节段突出占92.0%,其中L4/5突出占54.7%,L5/S1突出占37.6%,腰部侧弯畸形(38.2%)、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甚至腰椎后凸(41.4%)、椎间隙异常变窄或前窄后宽(33.6%)等影像学改变较成人多见;不同的治疗方案各有其优缺点,椎间盘镜(MED)及开放手术的成功率均在90.0%以上.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男性,外伤是其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为L4/5、L5/S1的单节段突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棘突及椎旁压痛、代偿性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以及椎间隙异常较成人多见.X线平片、腰椎CT、MR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资料.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保守治疗是首要的,微创介入手术、MED及开放手术在保守治疗无效时也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椎间盘移位 综合分析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与自体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翁习生 邱贵兴 +3 位作者 军伟 金今 王以朋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77-580,共4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前瞻性对6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矫形融合术,男19例,女41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B组(30例)采...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前瞻性对6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矫形融合术,男19例,女41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B组(30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A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神经纤维瘤病和马凡氏综合征各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4.5岁(6~32岁),术前胸弯平均86.6°(47°~116°),平均融合节段8个(4~10个).B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3.7岁(11~21岁),术前胸弯平均77.8°(42°~101°),平均融合节段7个(5~10个).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矫形丢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年5个月.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大大减少.最终随访时,A组平均Cobb角为44°(31°~73°),平均丢失8°;B组平均Cobb角为41°(24°~68°),平均丢失6°.A组和B组中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了假关节.A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在平均矫形丢失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中有6例出现了供骨部位疼痛.结论在脊柱后路融合术中,尤其需要大量骨移植时,同种异体骨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自体骨移植 治疗 脊柱侧凸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钉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3
作者 盛林 +3 位作者 赵宏 仉建国 翟吉良 朱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36-739,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行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导航组),一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 目的探讨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5例行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植入椎弓根螺钉(导航组),一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法结合术中透视定位植入椎弓根螺钉(常规组)。比较两组间的螺钉钉道准备时间、螺钉位置的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导航组36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06枚,其中优169枚(82.0%)、良29枚(14.1%)、差8枚(3.9%),优良率96.1%。有9例患者因故未能行导航。常规组50例患者共植入椎弓根螺钉285枚,其中优257枚(90.2%)、良28枚(9.8%),无位置差的螺钉,优良率100.0%。两组螺钉优良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准备时间导航组为(9360±22)S,常规组为(56±8)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CT扫描三维虚拟图像导航技术与传统解剖标志定位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精度无明显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问,其在脊柱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计算机辅助 脊柱疾病 骨钉
原文传递
通用型脊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邱贵兴 +7 位作者 翁习生 田野 林进 王以朋 仉建国 金今 赵宏 沈建雄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3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均接受了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术前Ⅰ度滑脱10例,...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均接受了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85岁(42~72岁)。术前Ⅰ度滑脱10例,Ⅱ度滑脱6例,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症状改善、滑脱复位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6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18~24个月),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X线摄片显示滑脱腰椎均完全复位,于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消失,滑脱复位满意且无丢失,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与植入物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初步结果显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用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滑椎复位效果和良好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腰椎滑脱 并发症 随访 术后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复位 消失 记录 发现
原文传递
特发性脊柱侧凸远端融合椎的选择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仉建国 张新华 +5 位作者 邱贵兴 邢泽军 王以朋 沈建雄 赵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标准。方法前瞻性分析按LIV标准进行融合的随访2年以上(24-36个月,平均29个月)的AIS患者共33例,男4...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标准。方法前瞻性分析按LIV标准进行融合的随访2年以上(24-36个月,平均29个月)的AIS患者共33例,男4例,女29例。按照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分型Ⅰb2例,Ⅰc2例,Ⅱa3例,Ⅱb23例,Ⅱc13例,Ⅱd117例和Ⅲb3例。患者手术时年龄11~16岁,平均14.2岁。LIV的选择标准:术前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即触及椎体,其旋转范围在Ⅰ度以内,并在凹侧Bending像上2/3以上椎体落在Harrington稳定区内,不伴腰段或胸腰段后凸畸形。所有患者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观测指标包括躯干偏移、LIV倾斜度和LIV尾侧椎间盘开角,并分析LIV与稳定椎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躯干偏移由(1.87±1.18)cm矫正至(0.97±0.69)cm(t=3.24,P=0.004);术前和末次随访时LIV倾斜度由20.95°±7.51°矫正至4.57°±2.80°(矫正率为76.2%,t=10.10,P〈0.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LIV尾侧椎间盘开角分别为4.90°±3.83°和5.43°±2.23°(t=0.14,P=0.626)。选择触及椎体作为LIV比选择稳定椎平均节省(1.14±0.73)个椎体。结论按此触及椎体标准选择LIV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并可保留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青少年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邱贵兴 +5 位作者 田野 林进 翁习生 王以朋 赵卫东 黄文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81-585,共5页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 目的 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 12具正常成人新鲜尸体T12 ~S3 节段脊柱标本 ,制成L2 3 、L4 5滑脱模型 ,测试标本在正常、滑脱、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eneralspinesystem ,GSS)与SOCON固定后、疲劳试验后、GSS与SOCON翻修后、再次疲劳试验后 6种请状况下的三维运动状况 ,比较各个工况数据的差异。 结果 L2 3 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3° ;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4 7° ;SOCON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0°,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减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SOCON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6°,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经过疲劳试验SOCON固定仍有良好的稳定作用。L4 5节段 ,正常状态前屈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8 6°;制成滑脱标本后 ,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13 7° ;GSS固定后 ,节段运动范围减至 3 2°,该节段的稳定性得到加强 ,运动范围比正常状态时还要小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说明GSS固定后可产生明显的即刻稳定作用。疲劳试验后节段运动范围平均值为 3 7°。与正常状态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O 0 5 ) ,说明经过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椎弓根螺钉
原文传递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1
17
作者 于斌 仉建国 +4 位作者 邱贵兴 王以朋 赵宏 赵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2495-2499,共5页
目的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 目的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ml,异体输血平均1109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早期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骨切开术 畸形
原文传递
改良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宋友东 +4 位作者 任志楠 蔡思逸 纪强 志斌 许德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0-545,共6页
目的总结改良360。融合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椎改良360。融合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采用改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76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50例;... 目的总结改良360。融合术式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探讨腰椎改良360。融合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采用改良360。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76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50例;年龄51~74岁,平均(64.3±7.8)岁。按Meyerding分级,Ⅰ度滑脱65例,Ⅱ度滑脱11例。腰痛伴下肢疼痛55例(72.3%),腰痛伴下肢麻木16例(27.7%),均有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表现。合并椎间盘突出33例(43.4%),椎间盘膨出43例(56.6%),黄韧带增厚58例(76.3%),关节突增生内聚65例(85.5%),侧隐窝狭窄42例(55.3%)。融合器置于L3.4 者2例,L4.5者64例,L5S1者10例。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对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x线片及cT平扫加矢状重建评价融合及复位丢失情况。结果76例患者均获至少1年随访。滑脱手术复位率为96.8%;术后6个月复位丢失率为1.1%,术后1年为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滑脱率、腰椎前凸角度、椎间盘高度、滑脱角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为76.3%,术后1年为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融合器沉降1例,螺钉松动1例。结论改良360。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疗效确切,复位丢失率低,植骨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椎前移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管波青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年第2期113-116,共4页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固定 撬拨复位
下载PDF
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畸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宾 邱贵兴 +7 位作者 沈建雄 仉建国 王以朋 赵宇 赵宏 田野 彭慧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对预测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医原性神经功...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TcMEP)+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对预测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医原性神经功能损害的意义。方法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同时应用TcMEP和(或)SEP进行神经功能监测。MEP监测采用经颅刺激C3、C4,记录外周肌源性MEP,SEP监测采用刺激双侧胫后神经,记录置于Cz—FPz。阳性诊断标准为,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75%,SEP波幅下降50%。结果153例脊柱畸形患者中,150例成功进行了术中MEP监测,83例进行了术中SEP监测。联合MEP、SEP监测的检出率为100%。MEP监测阳性共12例,所有患者中有1例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4例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MEP监测的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98.6%;SEP监测敏感性为54.5%,特异性为94.3%;联合MEP、SEP监测的敏感性达92_3%,特异性为99/3%。结论联合MEP+SEP的多模式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可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预测术中神经功能损伤事件的发生。MEP是多模式监测的基础,而SEP是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诱发电位 运动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矫形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