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特征、城乡差异与抑郁症状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婷 李乔 +1 位作者 刘皓冉 简伟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1,共7页
目的:抑郁症状的流行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城乡差异,不仅有利于了解抑郁症状在中国的流行趋势,而且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预防战略提供有利参考。方法:基... 目的:抑郁症状的流行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城乡差异,不仅有利于了解抑郁症状在中国的流行趋势,而且能够为政府部门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预防战略提供有利参考。方法: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和2020年的数据,对16198名18岁以上中国居民进行单因素分析。人格特质有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按照2018年和2020年抑郁症状的变化情况将16198名居民分为健康组、抑郁好转组、抑郁恶化组和持续抑郁组。控制性别和教育等因素后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人格特征是否与抑郁症状的改变相关,并分析了城乡差异在其中的交互作用。结果:人格特质的五个维度均与抑郁症状的变化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而神经质和开放性呈正相关。城乡差异可以调节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神经质(OR=1.14;95%CI:1.00~1.30)和抑郁好转组,以及尽责性(OR=0.79;95%CI:0.68~0.93)和持续抑郁组之间表现出更强的相关性。结论: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变化相关,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而神经质和开放性呈正相关。抑郁症状好转与神经质呈正相关,持续抑郁与尽责性呈负相关。农村居民的人格特征和持续性抑郁症状以及好转的抑郁症状之间有更强的联系,因此,在中国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干预和预防计划中,应该进一步考虑人格特质和具有城乡差异的特定策略;同时,本研究结果需要其他针对于独立人群的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城乡差异 人格特征 中国成年人
下载PDF
常态化阶段重点场所、单位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与防控要点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高鹏 李梦瑶 +5 位作者 李乔 贾雅雯 商伟静 康良钰 刘珏 刘民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9-623,共5页
目的旨在发现常态化防控阶段,重点场所、单位的防控漏洞,为今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出建议。方法疫情信息来源于《China CDC Weekly》,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1月20日,共获得11篇疫情报告。防控要点总结基于此阶段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 目的旨在发现常态化防控阶段,重点场所、单位的防控漏洞,为今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提出建议。方法疫情信息来源于《China CDC Weekly》,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1月20日,共获得11篇疫情报告。防控要点总结基于此阶段发布的一系列相关文件。结果疫情发生场所往往人员集中,流动性强,且空间较为密闭。指示病例多在医疗机构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或“常规筛查”中被发现。大多数疫情与境外输入的病例或物品相关。针对重点场所、单位,当未出现本土病例时,防控要点包括准备防疫物资、保持环境整洁通风、进行常规消毒、健全工作人员管理、落实流动人员监测以及加强防疫宣传。当出现本土病例时,防控要点包括迅速开展流调、划分风险区域以及开展核酸检测。结论当前疫情呈散发状态,应重点关注医疗机构和与境外相关的场所、单位。今后应强化风险人群识别、加强入境货物检验、严控院内感染以及严防节假日疫情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重点场所 重点单位 防控要点
原文传递
DRG付费对医生行为和医疗质量的影响研究:以踝关节和脊柱融合术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范晓琪 宋多 +4 位作者 王智帆 管宏才 李乔 简伟研 王岩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2年第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DRG付费对医生诊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从11家实施DRG付费或模拟测算的三级综合医院中选取12名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结果共识别重要陈述308条,形成治疗决策、环节把控、患者管理、医疗质量... 目的探究DRG付费对医生诊疗行为和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从11家实施DRG付费或模拟测算的三级综合医院中选取12名骨科医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法分析。结果共识别重要陈述308条,形成治疗决策、环节把控、患者管理、医疗质量4项基本结构。DRG付费后,医生更关注住院费用,以检查和手术为代表的诊疗行为发生了变化;医生诊疗行为的改变可能引起医疗质量的变化。结论医生应主动控制成本,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医院需强化临床指南的使用,加强对医疗质量的考核,以防范医生不规范诊疗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G 支付方式改革 医疗质量 医生行为 踝关节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基于DRG支付的国际监管经验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乔 周吴平 简伟研 《中国医疗保险》 2022年第3期71-74,共4页
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文献,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基于DRG支付方式的基本运行情况以及监管方法、监管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从中总结经验,为我国按DRG支付的监管审核系统的建立完善提供思路。
关键词 疾病诊断相关组(DRG) 支付方式 监管 国际经验
下载PDF
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医保门诊统筹政策实施的动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5
作者 李乔 王婷 +2 位作者 霍姗姗 苏敏 简伟研 《中国医疗保险》 2024年第4期5-10,共6页
目的:探究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基本医保门诊统筹政策的实施动力及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省份省会城市的医保部门决策者、医院管理者和一线门诊医生、药店经营者和工作人员以及职工医保参保人... 目的:探究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基本医保门诊统筹政策的实施动力及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省份省会城市的医保部门决策者、医院管理者和一线门诊医生、药店经营者和工作人员以及职工医保参保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各方在政策响应过程中的利益关联程度、政策影响力及执行意愿进行分析。通过构建核心变量矩阵识别并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发现,各利益相关者与政策的关联程度普遍较强,医保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推动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并表现出积极的实施意愿。医院管理者和零售药店经营者也展现出较强的执行意愿,但一线门诊医生和药店员工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参保患者对政策的态度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但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参保人对政策的认同感会普遍增强。结论:为确保政策顺利实施,医保部门可加强技术支持和监管保障,医院管理者和药店经营者应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各方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尤其需要加大政策实施成效宣传,确保患者能够充分理解政策的好处,进一步提升参保人对门诊共济保障政策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零售药店 门诊统筹 医保政策 利益相关者 动力分析
下载PDF
疫情常态化下我国聚集性疫情重点人群发病特征及防控策略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乔 贾雅雯 +5 位作者 李梦瑶 高鹏 商伟静 康良钰 刘珏 刘民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37-740,共4页
目的分析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本土聚集性疫情重点人群发病特征,并提出防控策略。方法整理2020年4月29日—2022年1月20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的11起本土聚集性疫情资料,对重点人群的类别、感染途径、发现方式等发病特征进... 目的分析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本土聚集性疫情重点人群发病特征,并提出防控策略。方法整理2020年4月29日—2022年1月20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来的11起本土聚集性疫情资料,对重点人群的类别、感染途径、发现方式等发病特征进行概括描述。结果疫情主要集中在港口、码头或机场工作人员,占45.45%(5/11),发生地主要是经济发达、交通繁忙、国际贸易频繁的大型国际机场和港口等交通枢纽;孕妇、慢病患者、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占18.18%(2/11);4起(36.36%)是通过重点人群例行核酸筛查发现;主要的感染途径为进口冷链产品外包装病毒感染(18.18%)、与感染者密切接触3起(27.27%)和院内感染2起(18.18%)。结论11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均涉及到重点人群的感染或由重点人群感染引起的疫情扩散。重点人群应全过程疫苗接种,同时根据疫情流行特点的变化动态调整重点人群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常态化防控 重点人群 发病特征 防控策略
原文传递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手机使用分析
7
作者 李乔 李媛 +2 位作者 付张萍 贾雅雯 尹慧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2年第6期559-563,共5页
目的运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北京某医学高校在校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某医学高校在校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并... 目的运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北京某医学高校在校生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某医学高校在校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手机使用行为的现状,并从TPB的四个维度建立影响手机使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确定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该校学生每日手机使用时长的中位数为6.53 h;87.19%的学生为长期坐位低头的错误使用姿势。有72.9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手机使用习惯是糟糕的,73.40%的认为身边人并不能阻止其长时间使用手机的行为,半数(58.13%)学生可以完全控制在未来2周长时间使用手机。67.98%的学生认为自己未来2周可能会减少使用手机时间,但认为自己可能会保持原有手机使用行为习惯的占89.66%。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仅感知行为控制对手机使用行为作用的路径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为正向作用。结论北京某医学高校学生的手机使用主要面临时间过长和姿势不正确的问题,影响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个体的主观行为控制力。对于该校学生的手机使用行为应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方程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 手机使用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