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和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1
1
作者 王俊 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地膜覆盖对土壤水温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对土壤的增温作用在春小麦生育期内呈“U”型变化 ,地膜覆盖可以通过防止蒸发和提升土壤深层水分至作物可利用层来增加土壤中有效水含量 ,利于作物利用 .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利于作物前期生长和水分利用 ,在生育后期覆膜 ,作物根系发育受到抑制 ,作物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影响产量的形成 .对照(CK)、播前灌水 (W )、全程覆膜 (M)、播前灌水 +覆膜 3 0d(WM3 0 )、播前灌水 +覆膜 60d(WM 60 )及播前灌水 +全程覆膜 (WMw) 6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 5 5 4、2 42 4、2 75 0、3 13 8、3 3 0 5、3 12 3kg·hm-2 ,最佳覆膜时间在 40~ 60d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水温 春小麦 产量形成 土壤水分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被引量:169
2
作者 生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40-242,共3页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 ,连续 6年 ( 11季作物 )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地区 ,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 .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降水多 ,淋失量大 ,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 .氮肥用量决... 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 ,连续 6年 ( 11季作物 )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硝态氮的淋失 .结果表明 ,在半干旱地区 ,硝态氮的淋失仍可发生 .淋失量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降水多 ,淋失量大 ,不同降水年际间表现出显著差异 .氮肥用量决定着淋失量的大小 ,而尿素和碳酸氢铵的淋失量却无本质差别 .不同深度的土壤有着不同的贮水量 ,因而也有着不同的淋失量 .实行夏季休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淋失 半干旱地区 农田生态系统
下载PDF
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3
3
作者 邵明安 +2 位作者 紫燕 伍维模 张兴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2031-2039,共9页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 本文对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小麦籽粒灌浆过程中,粒重的增长进程(即灌浆进程)呈"S"型变化趋势,目前通常用Logistic生长方程、Richards生长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对该"S"型曲线进行模拟。这些方程中的参数,如灌浆持续期、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最大粒重等均表征着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其中灌浆速率主要由遗传控制,灌浆持续期主要取决于环境因素。从现有文献看,灌浆速率是决定籽粒重量的关键性参数,而灌浆持续期与籽粒重量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小麦开花时有相当数量的贮藏性物质以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形式贮藏在叶片、茎鞘和茎秆中,在籽粒灌浆期间分解并向籽粒转移,对籽粒重量的贡献率达1/3以上,描述物质转移的指标包括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小麦遗传特性、养分供应水平和气候条件均影响小麦灌浆期间的物质转移,如杂种小麦的干物质转移效率和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明显高于亲本,适量增施氮肥能够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运转,提高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灌浆期间受到干旱胁迫时,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明显增加;环境温度、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特别是氮素)状况对小麦灌浆过程及相关参数有显著影响。过去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灌浆特性 物质转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施用氮肥对提高旱地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的作用机理和效果 被引量:165
4
作者 生秀 +3 位作者 高亚军 王喜庆 贺海香 杜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8-46,共9页
在年降水丘450~510mm的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壤质红垆土上,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大田试验。玉米生长期间,每隔10天分别测定不同栽培和施氮量处理的蒸腾强度,叶面积,伤流量,伤流液成分,叶水势,叶片糖分含量,并刈割玉... 在年降水丘450~510mm的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壤质红垆土上,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大田试验。玉米生长期间,每隔10天分别测定不同栽培和施氮量处理的蒸腾强度,叶面积,伤流量,伤流液成分,叶水势,叶片糖分含量,并刈割玉米地上部分,测定生长量,分层采取2m土层的土壤,测定含水量,以研究施用N肥对提高旱地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的作用机理和效果。试验表明,施用氮肥促进了作物根系发育,扩大了作物觅取水分和养分的土壤空间,增大了蒸腾强度和伤流量,降低了叶水势,提高了伤流液中氨基酸含量,使根系活性增强,作物吸取和运转土壤水分的能力提高。利用直接测定的结果计算,施肥不仅提高了作物蒸腾量,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增高了T/ET比值,而且提高了蒸腾效率,增加了叶片的糖分含量,使蒸腾的水分得到了更有效地利用。施氮区与无氮区相比,消耗的土壤水分无明显区别,但由于施肥区显著增产,水分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用蒸散量计算出来的水分利用效率,WUE(ET),随施氮量增高而增高;用蒸腾量计算出来的水分利用效率,WUE(T),因产物而不同:籽粒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施氮量成直线关系,而干物质的水分利用率不因施氮量而变化,表明施肥对提高经济产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旱地作物 氮肥 土壤水分 玉米
下载PDF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地膜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 被引量:122
5
作者 东方 +3 位作者 凤民 白红英 凌莉 王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9,共9页
 在年降水量415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春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冬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75d...  在年降水量415m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和年降水量632mm的黄土高原南部红油土上,分别以春小麦和冬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地膜覆盖(春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30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冬小麦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75d、覆膜150d和全程覆膜4个水平)和施氮(春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75kg2个水平;冬小麦设不施氮和每公顷施氮225kg2个水平)对土壤水分、温度、氮素有效性、土壤中CO2和N2O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年的春小麦试验中,覆膜对2m深土层的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0~20cm土层的含水量;覆膜对5cm土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中期影响较小;覆膜后虽然土壤微生物体氮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覆膜能够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从而显著影响收获后0~100cm土层中NO-3-N的累积。从2个施氮水平和底墒平均值看,1999年覆膜30,60d和全程覆膜(126d)处理土层中累积的NO-3-N分别比不覆膜的对照增加-23.0,-10.1和49.7kg/hm2;2000年覆膜30,60d和全程覆膜处理土层中累积的NO-3-N分别比不覆膜的对照增加4.6,-5.0和8.2kg/hm2。可见,全生育期覆膜能够显著增加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不同覆膜进程对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中的矿质氮,特别是N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农田 生态系统 地膜覆盖 土壤生态效应 黄绵土 年降水量 大田试验 累积量 小麦
下载PDF
养分对旱地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 被引量:78
6
作者 田霄鸿 生秀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2-28,共7页
利用不同深度渗漏池供水差异所造成的水分胁迫,分期测定冬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阻力、叶肉胞间CO2 浓度、蒸腾强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吸光强度,研究养分对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气孔阻力增加... 利用不同深度渗漏池供水差异所造成的水分胁迫,分期测定冬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阻力、叶肉胞间CO2 浓度、蒸腾强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吸光强度,研究养分对小麦水分胁迫的生理补偿效应。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气孔阻力增加,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但在水分胁迫时施用氮肥,蒸腾速率减弱,叶绿素含量、叶片吸光强度和净光合速率增加,因而,短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这表明,因水分胁迫导致净光合速率和短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减少通过增施氮肥会得到部分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养分 生理补偿效应
下载PDF
小麦根系与土壤水分胁迫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7
作者 鲁华 +1 位作者 翟军海 史俊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7,共7页
几十年来 ,大量科学工作者为拓宽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和调控根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挖掘干旱地区的生产潜力 ,实现高产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综述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构型建成和生理指... 几十年来 ,大量科学工作者为拓宽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能力和调控根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 ,挖掘干旱地区的生产潜力 ,实现高产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综述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小麦根系形态、构型建成和生理指标影响的影响。过去进行的研究表明 ,干旱胁迫条件下 ,不仅表达小麦根系形态和构型建成指标的根系数量、根系比表面积、根冠比、根生长势、根水势、根导管直径等发生显著变化 ,而且表达根系生理指标的伤流液、根呼吸速率、根系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酶及其同工酶等也发生相应改变。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不同 ,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但从总体上看 ,各种变化是对干旱胁迫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有利于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对干旱条件下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土壤水分 胁迫
下载PDF
有机物料在维持土壤微生物体氮库中的作用 被引量:84
8
作者 生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6-142,共7页
采用室内和田间培养试验 ,研究了有机物料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对矿化过程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既与有机物料本身性质和组成有关 ,也与土壤肥力水平和施氮与否有关。加入 C/N比高的有机物料后 ,微生... 采用室内和田间培养试验 ,研究了有机物料矿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 ,有机物料对矿化过程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既与有机物料本身性质和组成有关 ,也与土壤肥力水平和施氮与否有关。加入 C/N比高的有机物料后 ,微生物对矿质氮的净固定持续时间长 ,而加入 C/N比小的则固定时间短 ;高肥力土壤上的固定时间比低肥力土壤短。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不同。从加入绿豆茎叶、小麦茎叶、未腐解马粪、腐熟马粪、腐熟猪粪到厩肥 ,土壤微生物体氮依次减小 ,提供的有效能源物质丰富 (如绿豆茎叶 )或 C/N比较高 (如小麦茎叶 )时影响效果突出。土壤肥力不同 ,有机物料对微生物体的影响效果不同 ,在低肥力土壤上的效果突出 ,约为高肥力土壤的 4倍。因此 ,在评价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时 ,既考虑有机物料的性质和组成 ,也考虑土壤肥力水平、矿质氮含量和培养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矿化过程 土壤微生物 体氮库
下载PDF
覆膜对春小麦农田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86
9
作者 宋秋华 凤民 +2 位作者 王俊 刘洪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125-2132,共8页
研究了黄绵土区不同覆膜时期对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关系。丰水的 1 999年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长早 ,延续时间长 ,覆膜 60 d微生物数量最高 (3 3 .93 8× 1 0 6 /g dry soil) ,其次为全程覆膜 (3 2 .2 5... 研究了黄绵土区不同覆膜时期对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关系。丰水的 1 999年 ,土壤微生物数量增长早 ,延续时间长 ,覆膜 60 d微生物数量最高 (3 3 .93 8× 1 0 6 /g dry soil) ,其次为全程覆膜 (3 2 .2 5 9× 1 0 6 ) ;干旱的 2 0 0 0年微生物平均数量只有 1 999年的 3 6.5 % ,在后期有一定降水后微生物数量才出现高峰 ,以全程覆膜数量最高(1 4.83 6× 1 0 6 ) ,覆膜 60 d次之 (1 1 .5 2 9× 1 0 6 )。 1 999年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 0 0 0年相关系数几乎全面下降 ,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甚至微生物总量同土壤有机碳之间都已不再显著相关。 1 999年土壤全氮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解磷细菌及微生物总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2 0 0 0年只与氨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微生物总数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在 1 999年与解磷细菌显著负相关 ,而在 2 0 0 0年相关已不再显著。两年试验结束后 ,全程覆膜处理有机质下降 2 1 .2 % ,覆膜 60 d处理下降 1 7.2 % ,覆膜 3 0 d和不覆膜处理下降相对较小 (4 .3 %和 6.7% )。由于施用化肥 ,土壤全氮有明显升高。速效磷在 1 999生长季和随后的休闲期都有升高 ,在干旱的 2 0 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春小麦 农田微生物数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半干旱黄土高原区 有机质 养分
下载PDF
水肥配合对玉米产量和肥料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8
10
作者 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7-53,共7页
在杨陵中等肥力的红油土上,以玉米为指示作物进行了水肥配合试验,探讨提高旱作产量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试验表明,施肥有明显地调水作用,灌水也有显著地调肥作用。灌水量少时,水肥的交互作用随肥料用量增高而增高;灌水量高则有相... 在杨陵中等肥力的红油土上,以玉米为指示作物进行了水肥配合试验,探讨提高旱作产量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试验表明,施肥有明显地调水作用,灌水也有显著地调肥作用。灌水量少时,水肥的交互作用随肥料用量增高而增高;灌水量高则有相反趋势.灌水提高了当季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却降低了后作产量及肥料效果。但从总体来看,灌水提高产量,增加肥效的作用依然突出。管灌水与否,当季作物的肥料利用率均随用量增高而降低,而两季作物的肥效却随用量增高而升高。水肥配合可改变籽粒和茎叶的构成,改变两者中的养分分配比例,有利于形成更多的经济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水肥交互作用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不同地膜覆盖时期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75
11
作者 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王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19-1526,共8页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 在年降水量 4 1 5 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 0 d、覆膜 60 d和全程覆膜 )对土壤水分、温度和氮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对 2 m土层贮水量基本没有影响 ,能显著提高 0~ 2 0 cm土层的含水量 ;覆膜对 5 cm处土壤温度的影响呈“U”型变化 ,即在作物生长前期和后期影响显著 ,中期影响较小 ;覆膜能增加土壤呼吸和有机氮的矿化 ,因而显著影响土壤剖面中 NO- 3-N的累积 :表现为在收获时覆膜 3 0 d和 60 d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明显下降 ,而全程覆膜处理剖面中 NO- 3-N的累积显著增加 ,在覆膜的基础上施用氮肥 ,这种作用会更加突出。显然全程覆膜易造成有机质的大量矿化和 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土壤 地膜覆盖时期 土壤养分 土壤氮素 有效性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6
12
作者 孙天聪 邵明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41-1848,共8页
采集安排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上长达25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小区耕层的土样(0~20cm土层),采用干筛法将供试土样分为5~2、2~1、1~0.25mm等3个等级团聚体,研究长期施肥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 采集安排在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上长达25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小区耕层的土样(0~20cm土层),采用干筛法将供试土样分为5~2、2~1、1~0.25mm等3个等级团聚体,研究长期施肥对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长期施肥对耕层土壤5~2mm团聚体含量影响最大。长期施肥,特别是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该粒径团聚体的形成。②长期施肥处理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以及硝态氮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③与不施肥对照相比,经过长期施肥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在不同粒级的团聚体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并且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均表现为1~0.25mm粒径团聚体中的含量最高。④长期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影响较大,除化肥+中量秸秆处理外,其余处理土壤团聚体中硝态氮含量均随团聚体粒径增大而降低。⑤5~2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硝态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1~0.25mm团聚体与土壤全氮含量以及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5~2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硝态氮的主要载体。⑥在绝大部分情况下1~0.25mm的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的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土壤团聚体 氮素 褐土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长期施肥 硝态氮含量 土壤有机质 全氮含量 土垫旱耕人为土 耕层土壤 氮素
下载PDF
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13
作者 王瑞军 +2 位作者 张兴昌 伍维模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 对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过去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最终累积的氮素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灌浆期间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再转移,来自营养器官氮(内源氮)与土壤中新吸收氮(外源氮)的比例基本上是1:2。因此,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营养水平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中氮素累积量和蛋白质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浆期间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发生转移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叶片光合性能的下降和叶片的衰老。不同基因型品种在灌浆期的氮素转移程度不同,表现为随品种演替,旗叶、茎秆和叶鞘中氮素的输出率增加,而转移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却下降。氮收获指数(NHI)可以描述植物向籽粒分配氮的能力,是衡量作物对氮利用效率的指标。氮收获指数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虽然现代小麦品种吸氮量高于古老品种,但氮收获指数在现代和古老小麦品种间的差异因不同研究者而异,有的认为现代品种高于古老品种,但也有人认为与年代无关;小麦氮收获指数一般在0.55~0.80之间,很少超过0.8。过去对小麦籽粒灌浆期间的氮素转移虽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根冠关系和灌浆过程中氮素转移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素营养 籽粒灌浆期 氮素转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77
14
作者 任书杰 生秀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3,共6页
以杨陵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它时期居中;且与土壤... 以杨陵土垫旱耕人为土(中等肥力红油土)为供试土壤进行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动态变化及其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变化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它时期居中;且与土壤温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855以上;试验期间土壤水分含量在10%以上,基本能满足微生物活动所需,因而微生物体氮的变化与水分关系并不密切。应用培养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田间试验结果,即在4~36℃范围内,微生物体氮与温度呈线性相关,而在土壤含水量为6.75%~23.23%范围内,与水分呈指数相关关系,当土壤水分小于10.87%时,水分对微生物体氮有突出结果,当超过10.87%后,几乎没有影响。频繁的干湿交替会使微生物体氮显著减少,但冻融交替却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体氮 季节性 动态变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下载PDF
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 被引量:70
15
作者 高亚军 生秀 +4 位作者 田霄鸿 王朝辉 郑险峰 杜建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4,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对春玉米和冬小麦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 m土壤中累积硝态氮185.7~748.0 kg/hm2,其中1 m以上占57.9%~70.1%.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8%(N 112.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对春玉米和冬小麦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 m土壤中累积硝态氮185.7~748.0 kg/hm2,其中1 m以上占57.9%~70.1%.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8%(N 112.5 kg/hm2),50.7%(N 225 kg/hm2),56.7%(N 337.5 kg/hm2)和77.0%(N 450 kg/hm2).不施N和施N 112.5 kg/hm2时春玉米田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累积峰;施N 等于或高于225 kg/hm2时在60~80 cm土层有明显累积峰,施氮量高的峰值较高;施N 450 kg/hm2时在120~140 cm深度出现另一个累积高峰.冬小麦收获后土壤0~2 m硝态氮累积量为74.9~328.8 kg/hm2,其中1m以上占67.8%~90.7%.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9.5%(N 112.5 kg/hm2),35.6%(N 225 kg/hm2),58.9%(N 337.5 kg/hm2)和56.4%(N 450 kg/hm2).冬小麦田收获后土壤深层(1~2 m)没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即使施氮量高达450 kg/hm2时也只在表层40 cm以上累积较多.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冬小麦,当生育期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0~2 m土层均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施氮量高的累积量较高.施氮量是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累积的主要因素,灌水量对春玉米田硝态氮的向下迁移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灌水量 硝态氮累积 硝态氮分布
下载PDF
降雨强度对黄土坡面矿质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0
16
作者 张亚丽 张兴昌 +1 位作者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58,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层土壤矿质氮素作用的结果,...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区土壤矿质氮素随地表径流迁移流失和入渗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了径流与土壤矿质氮素的作用深度EDI,并提出了EDI深度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素流失是降雨、径流与表层土壤矿质氮素作用的结果,随径流流失量显著高于随泥沙流失量,地表产流过程径流养分浓度呈现高—低—较高变化;降雨(降雨强度)和径流是土壤溶质迁移的动力,对土壤矿质氮素随径流流失和入渗有着重要影响。雨强增大,土壤矿质氮素流失量、径流作用深度(EDI)和土壤硝态氮入渗锋值深度均增加;同一坡面不同坡位土壤NO-3-N与径流有效作用深度(EDI)和浓度锋值深度不同,坡中下部最深,坡顶部和坡底部较浅;土壤NO-3-N和土壤NH+4-N入渗和再分布过程截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强度 矿质氮素 黄土坡地 流失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黄土坡面矿质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5
17
作者 张亚丽 张兴昌 +1 位作者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5-88,共4页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坡面土壤矿质氮素径流流失和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侵蚀量显著减少,减沙效应十分明显。由于秸秆覆盖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增加了表层土壤与地表径流的作用强度,使溶解和解吸于径流中... 利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坡面土壤矿质氮素径流流失和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侵蚀量显著减少,减沙效应十分明显。由于秸秆覆盖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增加了表层土壤与地表径流的作用强度,使溶解和解吸于径流中的矿质氮素含量增加,但由径流显著减少,矿质氮流失总量仍减少。与裸地相比,秸秆覆盖可显著地增加土壤水分和硝态氮的入渗深度和入渗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黄土坡面 矿质 氮素 径流流失
下载PDF
半干旱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不可忽视的土壤氮库——土壤剖面中累积的硝态氮 被引量:46
18
作者 +9 位作者 王瑞军 紫燕 凤民 邵明安 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3,共13页
为了有效利用氮肥,减少残留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陕西岐山、杨凌、澄城和甘肃的定西,我们连续几年对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的累积强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 为了有效利用氮肥,减少残留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在位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陕西岐山、杨凌、澄城和甘肃的定西,我们连续几年对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土壤剖面中残留NO3--N的累积强度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半干旱半湿润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剖面中累积着大量的残留NO3- -N.在所有测定土壤剖面中,NH4+ -N含量和累积量不仅在不同土层中差异不大,而且在不同生态系统和管理条件土壤剖面中的差异也不大,其含量变化在1~3 μgN/g 之间,累积量相当于14~42 kg/hm2, 平均28 kg/hm2,显著小于残留NO3--N.残留NO3--N累积量平均占总矿质氮(NO3--N+NH4+ -N)累积量的75%以上,是土壤剖面中可浸取态矿质氮的主体.在岐山测定的129个土壤剖面中,0~100 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小于50 kg/hm2的有26个,占20%, 大于70 kg/hm2的有86个,占66.7%,大于100 kg/hm2的有47个,占36%,大于140 kg/hm2的有13个,占10%,每季作物吸氮量大约是70 kg/hm2,说明在目前施肥和生产水平下,有66.7%田块0~100 cm土层中的残留NO3--N最少与1季作物吸氮量相当;在杨凌、澄城、定西等地大部分试验小区(与当地一般施肥水平相当的小区),甚至有些不施氮肥对照小区土壤剖面中残留的NO3--N与1季作物的吸氮量也基本一致.这些结果充分说明,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石灰性土壤剖面中残留累积的NO3--N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氮库.因此,在估计土壤供氮水平和确定施氮量,或者在制定这一地区土壤供氮指标测定方法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在一定土层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土壤剖面中的残留NO3--N通过对流(Convection)和扩散(Diffusion)等途径,逐渐向深层移动, 脱离根区.在杨陵灌溉试验站和蔬菜试验站的测定结果表明,0~1 000 cm土层累积的NO3--N分别高达1 295.6 kg/hm2和710.4 kg/hm2, 0~600 cm土层累积的NO3--N分别为706.1 kg/hm2和435.1 kg/hm2.在20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剖面 残留 累积 作物 施氮量 吸氮量 氮肥 NO3^--N 淋溶 加收
下载PDF
黄土区地膜覆盖对麦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 被引量:47
19
作者 宋秋华 凤民 +2 位作者 刘洪升 王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512-1516,共5页
研究了1999年(丰水年)和2000年(干旱年)旱地条件下不同时间覆膜(不覆膜、覆膜30 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平均为335.3 mg·kg^(-1)干土,2000年... 研究了1999年(丰水年)和2000年(干旱年)旱地条件下不同时间覆膜(不覆膜、覆膜30 d、覆膜60d和全程覆膜)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农田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平均为335.3 mg·kg^(-1)干土,2000年平均为259.3 mg·kg^(-1)干土,前者高出后者29.37%。2年中最高微生物体碳均出现在全程覆膜处理。1999年,土壤微生物体碳在覆膜60d时即接近最高值,该处理籽粒产量也最高。2000年,由于春小麦生育后期降水丰富,在整个生育期中,微生物体碳增长表现为“增长-平稳甚至出现下降-再增长”的梯形方式,到生育后期,各处理之间才出现显著差异,全程覆膜处理的微生物体碳后期大幅度增加,与1999年接近。2年中各处理的C/N处于7.732~9.042之间,远低于11.3的临界值,C/P处于300.8~719.6之间,均高于300的临界值,不利于土壤微生物体碳的增加,微生物和作物对土壤有效态氮和磷的吸收处于竞争状态,表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质严重不足,已经构成了限制作物生产力发挥的重要因素,长期地膜覆盖和大量使用化肥将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土壤微生物体碳 植物营养 春小麦 土壤质量 半干旱黄土高原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膜覆盖对作物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3
20
作者 凤民 +1 位作者 宋秋华 王俊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在年降水量 415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进程(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d、覆膜 6 0d和全程覆膜 )、底墒和施N对作物产量和N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底墒、地膜覆盖和施N均会显著增... 在年降水量 415mm的半干旱地区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进程(包括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d、覆膜 6 0d和全程覆膜 )、底墒和施N对作物产量和N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底墒、地膜覆盖和施N均会显著增加作物产量和吸N量 (α <0 .0 1) ,其影响顺序为N肥 >底墒 >覆膜 .覆膜对产量的效应因底墒、施N和覆膜进程而异 .从平均看 ,在低底墒时 ,各种覆膜处理产量虽有增加 ,但与不覆膜处理间的差异并不显著 ,而在高底墒时 ,以覆膜 6 0d的产量最高 ,以不覆膜最低 .由于覆膜和底墒影响作物产量和吸N量 ,因而也影响N效率 .在低底墒时 ,以不覆膜和覆膜 30d时N效率最高 ,而在高低墒时 ,30d、6 0d和全程覆膜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综合作物产量和N效率 ,全生育期覆膜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地膜覆盖 作物产量 N效率 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