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152
1
作者 张善文 +2 位作者 宋国奇 肖焕钦 王永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0,共8页
该文从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构造运动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陷盆地"断坡控砂"模式;研究了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构成要素,提出了&q... 该文从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实际出发,以隐蔽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主线,系统分析了以断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构造运动对沉积(储层)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断陷盆地"断坡控砂"模式;研究了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类型及构成要素,提出了"网毯式"、"T-型"、"阶梯型"和"裂隙型"输导体系及其空间构成的复式输导关系;系统分析了"相"、"势"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及耦合关系,提出了"相势控藏"的理论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坡控砂 复式输导 相势控藏 隐蔽油气藏 断陷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油气勘探现状及主要研究进展 被引量:98
2
作者 金之钧 +3 位作者 张善文 庞雄奇 肖焕钦 姜在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济阳坳陷勘探 40年共发现 70个油气田 ,资源探明程度达 5 6.97% ,已属中高勘探程度区。济阳坳陷剩余石油资源总量为 46.72× 10 8t ,占坳陷剩余资源总量的 5 5 % ,整个坳陷还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勘探存在 3方面问题 :①有待... 济阳坳陷勘探 40年共发现 70个油气田 ,资源探明程度达 5 6.97% ,已属中高勘探程度区。济阳坳陷剩余石油资源总量为 46.72× 10 8t ,占坳陷剩余资源总量的 5 5 % ,整个坳陷还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勘探存在 3方面问题 :①有待重新评价资源潜力和重新总结油气分布规律 ;②隐蔽油气藏 (尤其是岩性油气藏 )在新发现油气藏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大 ,但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理论和勘探技术 ;③岩性圈闭含油气性变化大 ,成藏机理还认识不清。用门限控烃理论研究的结果 ,济阳坳陷进入成藏门限的 19个成藏体系的剩余资源潜力为 1.42× 10 8~ 6.3 1× 10 8t,7个成藏体系尚未进入成藏门限 ;根据三元复合成藏理论 ,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必须满足 3个条件 :一是砂体的成因类型要有利 ,二是包裹砂体的烃源岩生、排烃要达到一定数量 ,三是砂体的物性要达到一定的临界条件。图 8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勘探现状 隐蔽油气藏 成藏门限 发现过程 三元成藏
下载PDF
砂岩透镜体成藏门限及控油气作用机理 被引量:74
3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3 位作者 张善文 姜振学 肖焕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41,45,共5页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 砂岩透镜体成藏须经历供烃门限和聚烃门限 ,供烃门限与源岩向砂体排烃的临界地质条件相对应。在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 114个主要砂岩透镜体油藏中 ,有 112个处于排烃门限 ( 2 5 0 0m )以下。聚烃门限系指砂岩透镜体接收外来油气的临界地质条件 ,与之对应的砂岩孔隙度为 12 % ,渗透率为 1× 10 -3 μm2 。在济阳坳陷已发现的主要透镜体油藏中 ,98%以上的油藏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超过以上临界值。在砂岩透镜体埋藏过程中 ,一般要经历 4个阶段 ,处在第三阶段的透镜体砂岩既满足源岩供烃条件 ,又满足自身的聚烃条件 ,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透镜体油藏 地质门限 成藏机理
下载PDF
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成因及成藏研究——以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72
4
作者 张善文 +1 位作者 王永诗 马立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31,共4页
以区域动力系统为背景 ,以构造的时空演化为主线 ,以断陷盆地为单元 ,提出了潜山的成因及结构分类方案 ,研究了断陷盆地潜山成因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潜山类型的多样性、分带性及时空展布规律。探讨了潜山内幕层状储层形成机理 ,提出了... 以区域动力系统为背景 ,以构造的时空演化为主线 ,以断陷盆地为单元 ,提出了潜山的成因及结构分类方案 ,研究了断陷盆地潜山成因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潜山类型的多样性、分带性及时空展布规律。探讨了潜山内幕层状储层形成机理 ,提出了内幕层状油气成藏理论新概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潜山成因 结构分类 动力学机制 内幕储层 成藏模式 潜山多样性体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 被引量:67
5
作者 庞雄奇 +4 位作者 张善文 陈冬霞 宋国奇 王永诗 张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41-652,663,共13页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具有"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的基本特征。文中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详细阐述了"相""势"控藏特征和"优相-低势耦合控藏"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相...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具有"断坡控砂、复式输导、相势控藏"的基本特征。文中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详细阐述了"相""势"控藏特征和"优相-低势耦合控藏"的基本模式。研究表明,"相"控油气作用可分4个层次,即构造相控油气作用、沉积相控油气作用、岩相控油气作用和岩石物理相控油气作用,它们反映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油气分布规律和富集机制。"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高孔-优相控藏"。"势"控油气作用可分为4种类型,即位能控油气作用、压能控油气作用、界面能控油气作用和动能控油气作用。不同类型势能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富集。"势"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为"低势控藏"。优相-低势耦合作用控制了东营凹陷90%以上的油气藏分布,决定了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的分布及势能差异,解释了主要目的层有效储层临界孔隙度随埋深增大而变小的规律性,阐明了各类圈闭内部势能较外部势能低50%以上才能开始聚集油气的机制。应用"近源-优相-低势"控藏模式可以对陆相断陷盆地潜在隐蔽油气藏进行分布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势 相势控藏 隐蔽油气藏 陆相断陷盆地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济阳成熟探区非构造油气藏深化勘探 被引量:47
6
作者 张善文 +3 位作者 宋国奇 肖焕钦 王永诗 宗国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5,共6页
济阳探区是一个经过 40多年勘探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区 ,近年来地质风险和工程风险较高的隐蔽油气藏成为主要储量目标。通过深化盆地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认识 ,揭示了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成藏模式。上第三系河道砂岩油藏主... 济阳探区是一个经过 40多年勘探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区 ,近年来地质风险和工程风险较高的隐蔽油气藏成为主要储量目标。通过深化盆地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认识 ,揭示了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成藏模式。上第三系河道砂岩油藏主要受“网 毯”式疏导体系的控制。下第三系低位扇和浊积砂体油气藏集中分布在断裂坡折带 ,断裂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扇油藏组合不同。盆地发育的阶段性和构造动力学条件决定了古潜山多样性 ,多样性古潜山油藏按压性带、张性带和溶蚀带有规律地成带出现。上述三类、三个世代的隐蔽油气藏通常在空间上复合成带 ,横向上叠合连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探区 隐蔽油气藏 “网-毯”式疏导体系 断裂坡折带 古潜山油藏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央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被引量:46
7
作者 翟庆 +2 位作者 荣启宏 蒋有录 谭丽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共3页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 以渤海湾盆地最大的复式油气聚集带──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构造带为例,分析凹中隆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油气运移聚集特征和成藏模式,探讨该构造带中断层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多方面影响。根据油气来源、运移特点和流体压力状况,将该带油气藏的形成归纳为下部自源原生型、中部它源原生型、上部它源次生型3种成藏模式。研究区具有早第三纪末和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末─明化镇组中期这两个主要成藏期,以晚期成藏为主。油气沿断裂间歇式运移,并沿断层形成多套叠瓦式油藏组合。断裂的纵向发育层位与油气的赋存层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中央背斜带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特征
下载PDF
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36
8
作者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26-28,共3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 以济阳坳陷为例 ,从构造、地层、沉积及油气源、圈闭、储层、油气运聚、油气成藏等方面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二级构造带油气聚集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总结出了主要的油气聚集模式及其与油气藏 (田 )规模的关系 ,并探讨了它们形成的受控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表明 ,低凸式、陡坡式、中央隆起式油气聚集带是济阳坳陷最有利和最重要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洼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动态 聚集模式 复式油气聚集带 动力学
下载PDF
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 被引量:42
9
作者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本文以东营凹陷为例 ,阐明了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特征 ,并从构造、沉积、油气运聚诸方面论述其形成的机理 ,采用地质类比法 ,指出了惠民凹陷的勘探方向。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油气环状分布 形成机理 油气勘探方向 油气运聚
下载PDF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被引量:38
10
作者 庞雄奇 +3 位作者 陈冬霞 张善文 金之钧 姜振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143-151,共9页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透镜体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透镜体的详细剖析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砂岩透镜体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砂岩透镜体能否成藏,取决于围岩(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和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作用力和膨胀力的动力与流体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的是否达到平衡.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储集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圈闭内才具有成藏的条件,三方面条件均较好时,圈闭含油气性好.文中对济阳坳陷新近系沙三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透镜体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油气藏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 被引量:37
11
作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共3页
与中国东部陆相盆地相比,准噶尔盆地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其盆地演化与烃源岩时空展布特点、构造发育特征及异常高压与油气运聚模式决定了该盆地大油气田的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油气藏,其次为背斜油气藏;同时也决定了大油气田的形成... 与中国东部陆相盆地相比,准噶尔盆地具有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其盆地演化与烃源岩时空展布特点、构造发育特征及异常高压与油气运聚模式决定了该盆地大油气田的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油气藏,其次为背斜油气藏;同时也决定了大油气田的形成和时空展布,地层油气藏主要发育于盆缘和古隆起边缘,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南部山前带。该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和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构造演化 地层油气藏 异常高压 油气运聚模式
下载PDF
岩性油气藏成因机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0
12
作者 陈冬霞 庞雄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在分析岩性油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因机理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成藏动力系统、成藏过程、含油气性、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成因机理 研究现状 成藏动力 成藏模式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胜利油区勘探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0
13
作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1期9-12,共4页
简要回顾了胜利油区的勘探历程 ;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油区勘探现状 ;认为勘探优势与困难并存 ,油区仍有很大的勘探空间 ;根据油区潜力分布状况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胜利油区 油气勘探阶段 现状 勘探潜力
下载PDF
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与油气初次运移 被引量:30
14
作者 张金功 王定一 +1 位作者 邸世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1,共5页
黄骅坳陷沧东-南皮凹陷下第三系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表明,具有开启状态裂隙的泥岩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区间,该带在横向上是区域性分布的。在开启泥岩裂隙带内,泥岩孔隙度、蒙脱石含量、残留总烃/有机碳及等指... 黄骅坳陷沧东-南皮凹陷下第三系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表明,具有开启状态裂隙的泥岩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区间,该带在横向上是区域性分布的。在开启泥岩裂隙带内,泥岩孔隙度、蒙脱石含量、残留总烃/有机碳及等指标较上下层段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据此认为,异常超压带内泥岩裂隙产生后便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排液,直至泥岩排液潜力趋于丧失裂隙才会闭合,该过程以一次性为主。开启泥岩裂隙带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超压 开启泥岩裂隙 油气初次运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相控油气特征及其基本模式 被引量:34
15
作者 庞雄奇 +3 位作者 陈冬霞 张善文 张俊 于轶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5-74,共20页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 地质相是沉积地层内沉积物(岩)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由宏观到微观分为4个层次,即构造相、沉积相、岩石相和岩石物理相。不同层次地质相的控油气作用具有不同形式的表现。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内不同的构造单元、不同的沉积相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的沉积相的储油气层的临界孔隙度和渗透率随埋藏深度增大而降低;在不考虑构造和沉积相背景条件下,不能依据地层的绝对孔渗条件判别和评价有效储集层。沉积颗粒不粗不细的优相砂岩类地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相同背景条件下相对高孔渗的储集层控制着油气的富集成藏。优相与相对高孔渗控藏是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利用相控油气作用的基本模式可以预测有利成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陆相盆地 断陷盆地 地质相 油气成藏 油气藏分布预测
下载PDF
油气成藏门限研究及其在济阳坳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6
作者 庞雄奇 +3 位作者 金之钧 张善文 左胜杰 陈冬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4-209,共6页
成藏门限从定量角度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它是指确定的成藏体系内形成油气聚集所需要损耗的最低烃量 ,包括源岩残留、储层滞留、盖前排失、围岩损耗、水溶流失和扩散等 6个方面。地史过程中 ,油气生成量达到或超过成藏体系内能够... 成藏门限从定量角度阐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它是指确定的成藏体系内形成油气聚集所需要损耗的最低烃量 ,包括源岩残留、储层滞留、盖前排失、围岩损耗、水溶流失和扩散等 6个方面。地史过程中 ,油气生成量达到或超过成藏体系内能够损耗的最低烃量时 ,油气聚集作用才能开始进行。在源岩生油气总量一定的情况下 ,成藏体系内油气的成藏时间、运聚烃量和油气藏最大规模等都受成藏门限的制约。对济阳坳陷 2 8个成藏体系的应用研究表明 ,油大量聚集成藏前最低损耗烃量介于 0 36× 10 8~ 18 4× 10 8t,它主要随排烃强度、油气运聚范围和目的层的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随砂地比、构造变动次数和剥蚀厚度的增大而减小。济阳坳陷最有利的成藏体系包括沾化凹陷的渤南 -孤岛成藏体系 ,东营凹陷的中央背斜带、北部陡坡带、滨县凸起南坡、王家港 -八面河和惠民凹陷的中央背斜带以及车镇凹陷的义和庄凸起北坡、车镇凹陷北等 ,它们均已进入成藏门限 ,远景资源量 2 18× 10 8~ 6 31× 10 8t,能够形成的最大油气藏储量规模可达 0 16× 10 8~ 4 79× 10 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门限 成藏体系 资源评价 济阳坳陷
下载PDF
R_o反演的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与相关问题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任战利 阎汉杰 刘爱永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同一盆地不同深度的镜质体反射率 (Ro)是盆地所受热流密度变化的反映。因此 ,可通过建立盆地的古热流、古地温及镜质体反射率模型来反映盆地演化历史。但是 ,Ro 在多旋回盆地中存在多解性及不可逆性。所以 ,在用Ro 进行盆地反演时 ,应... 同一盆地不同深度的镜质体反射率 (Ro)是盆地所受热流密度变化的反映。因此 ,可通过建立盆地的古热流、古地温及镜质体反射率模型来反映盆地演化历史。但是 ,Ro 在多旋回盆地中存在多解性及不可逆性。所以 ,在用Ro 进行盆地反演时 ,应从原始盆地恢复入手 ,最大限度地挖掘可靠的Ro 资料 ;为了克服Ro 的不可逆性及可掩盖性 ,可将lgRo H剖面进行分段综合解释 ,对于被不整合分隔的沉积层 ,分段求取平均Ro 值作为该段的Ro 值 ,对于突变的lgRo H曲线 ,则应注意局部火山活动的影响 ,剔除异常值 ;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反演 盆地热史 恢复方法 叠合盆地 热演化史 综合约束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八面河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庞雄奇 素梅 +3 位作者 金之钧 黎茂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A01期152-161,共10页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油气区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定量估算该油田的油源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运移通道和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八面河油田附近埋藏较浅的沙四段烃源岩提供的“未熟-低熟油”在八面河地区原...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原理与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八面河油气区进行系统测试和分析,定量估算该油田的油源分配,提出了相应的运移通道和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八面河油田附近埋藏较浅的沙四段烃源岩提供的“未熟-低熟油”在八面河地区原油中占一定的比例,但这些原油的主体应来自相邻的生油洼陷——牛庄和广利洼陷内埋深超过2700 m的沙四段成熟烃源岩.定量计算表明,八面河地区未熟-低熟油的含量不超过20%,其余为正常原油.来自生烃洼陷的油气的运移受断层、砂体运载层等优势通道共同控制,八面河油田只是运移优势通道的指向之一.新提出的原油来源与运聚模式已为近期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八面河地区 油气运聚 定量地球化学计算 混源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动力学
原文传递
合肥盆地构造热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刚 赵重远 +3 位作者 任战利 陈建平 谭明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6-1374,共9页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 运用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合肥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段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AFl)数据主体表现为靠近部分退火带顶部温度(±65℃)有轻度退火,由此估算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早期合肥盆地断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38℃/km,高于盆地现今地温梯度(27.5℃/km).下白垩统、侏罗系及二叠系样品的AFT年龄(97.5~2.5Ma)和锆石裂变径迹(ZFT)年龄(118~104Ma)均明显小于其相应的地层年龄,AFT年龄-深度分布呈现冷却型曲线形态,且由古部分退火带、冷却带或前完全退火带及其深部的今部分退火带组成,指示早白垩世的一次构造热事件和其随后的抬升冷却过程.基于AFT曲线的温度分带模式和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综合约束,推算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压陷阶段的古地温梯度接近67℃/km.径迹年龄分布、AFT曲线拐点年龄和区域抬升剥蚀时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之后的104Ma以来总体处于抬升冷却过程,后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主要发生在±55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锆石裂变径迹(ZFT) 构造热演化 合肥盆地
下载PDF
济阳坳陷“富集有机质”烃源岩及其资源潜力 被引量:22
20
作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7-322,共6页
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结了“富集有机质”烃源岩的沉积和地化特征 ,分析了其资源潜力。“七五”期间在牛 38井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沙三下亚段 (E2 -3 s下3 )“富集有机质”烃源岩 ,其后又相继发现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 (E2 -3 s上4和E2 -... 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结了“富集有机质”烃源岩的沉积和地化特征 ,分析了其资源潜力。“七五”期间在牛 38井钻探过程中发现了沙三下亚段 (E2 -3 s下3 )“富集有机质”烃源岩 ,其后又相继发现了沙四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 (E2 -3 s上4和E2 -3 s下1 )两套“富集有机质”烃源岩。这 3套“富集有机质”烃源岩均对应着盆地深断陷期三级层序的湖侵体系域 ,岩性以深湖相页岩、油页岩和纹层泥岩为主 ,具有较强的沉积韵律性 ,表明沉积环境具有闭流性质 ,利于有机质的形成和保存。这些烃源岩均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生烃潜力大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资源评价历史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 ,区内的大型油气田主要与“富集有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富集有机质”烃源岩 分散有机质 沉积韵律 资源潜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