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3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华南大陆构造与问题 被引量:437
1
作者 张国伟 郭安林 +7 位作者 王岳军 董云鹏 刘少峰 何登发 程顺有 鲁如魁 姚安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53-1582,共30页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 在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以构造为主的多学科综合调研,重新审视认知华南大陆构造及其形成演化.厘定新元古代以来该大陆具有二大地块、三大类型构造单元与四大变形构造系统,由此构成华南大陆构造基本格局.研究揭示其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性质和机制及构造特征,经历了四个不同属性特点的演化阶段,包括:(1)新元古代古板块构造的拼合与裂解,尤其陆内伸展裂谷构造;(2)显生宙以来在板块构造围限下的早古生代与中生代初两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两期复合的陆内造山构造区;(3)统一华南大陆内扬子克拉通与陆内造山的长期并行演化和克拉通的多期逐次迁移活化;(4)中新生代现代全球板块构造体制下的板块构造与陆内构造的复合差异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本文旨在综合多学科研究,对比中国大陆与全球地质,总结华南大陆构造的基本特征、属性以及所反映的具有普适性的大陆特性和构造规律并梳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科学问题,从而系统地探讨大陆构造与成因及动力学机制,探索回答板块构造尚不能解决的大陆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为构建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理论系统做出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构造 陆内造山作用 中小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原文传递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勉略构造带与勉略缝合带 被引量:221
2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8 位作者 赖绍聪 郭安林 孟庆任 刘少峰 程顺有 姚安平 张宗清 裴先治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121-1135,共15页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多学科综合研究,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 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的勉略构造带是中国大陆构造中划分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构造带.同时还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除商丹缝合带外另一条古板块缝合带.多学科综合研究,确定勉略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结构与运动学特征和恢复重建原秦岭-大别造山带等中央造山系这一板块俯冲碰撞带的形成演化,不仅对中央造山系,而且对探讨中国大陆于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的良好天然实验室与研究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大别造山带 勉略构造带 中央造山系 勉略古缝合带 大陆动力学 大陆板块构造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盆地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被引量:184
3
作者 张国伟 +5 位作者 刘俊霞 滕志宏 金海龙 黄先雄 吴亚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03-214,共12页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 伊犁盆地是在天山造山带所夹持的微地块上发展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其现今垂向结构为自下而上由中、新元古代变质基底、石炭纪裂谷火山岩系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盆地沉积岩系组成的3 层结构,南北向剖面形态总体为两侧造山带相对向盆地逆冲的对冲构造几何学样式,伊犁盆地内则呈现为二山三盆的复杂次级山 盆构造组合。伊犁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尤其与其南北两侧相邻的不同性质造山带密切相关。伊犁地块和盆地的形成演化可概括为4 个大的构造阶段和4 个成盆期。现今的伊犁盆地正是不同成盆期的原型盆地复合叠置的综合产物。石炭- 二叠纪和侏罗纪是伊犁山 盆构造系统的主造山成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盆山耦合 构造特征 形成演化 盆地
下载PDF
中国胶东焦家式金矿类型及其成矿理论 被引量:93
4
作者 宋明春 +10 位作者 伊丕厚 崔书学 徐军祥 吕古贤 宋英昕 姜洪利 周明岭 张丕建 黄太岭 刘长春 刘殿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104,共18页
胶东焦家式金矿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类型,是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金矿,可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层间滑动构造带型、蚀变砾岩型和盆缘断裂角砾岩型等亚类。金矿成矿时期为早白垩世,成矿... 胶东焦家式金矿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类型,是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金矿,可分为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破碎带石英网脉带型、硫化物石英脉型、层间滑动构造带型、蚀变砾岩型和盆缘断裂角砾岩型等亚类。金矿成矿时期为早白垩世,成矿物质来源于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常具有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硅化、钾化等矿化蚀变,金矿体产出具有尖灭再现、分支复合、侧伏、斜列、叠瓦规律。岩浆热隆、流体活动、伸展拆离是导致胶东大规模金矿形成的三大关键要素;早白垩世壳幔同熔岩浆活动分凝和激活的围岩流体是金矿迁移、富集的载体;岩浆上隆产生的伸展拆离构造为金矿成矿提供了有利空间。据此,提出了焦家式金矿"热隆-伸展"成矿理论。焦家式金矿形成于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减薄阶段,受伸展构造系统控制。控矿构造沿倾向呈现陡缓相间的倾角变化规律,金矿主要沿断裂倾角变化的平缓部位和陡、缓转折部位富集,构成"阶梯式"分布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 成矿规律 热隆 伸展 阶梯式 中国胶东 金矿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变形的关键时限及其对构造的制约——以胶辽地区为例 被引量:89
5
作者 刘建 +3 位作者 赵国春 吴福元 韩宗珠 杨中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3-646,共14页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 胶辽地块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的重要组成,处于北倾的大别-苏鲁构造带的上盘。过去近十年来提出的几个关于东北亚构造演化的重要构造模型涉及到了胶辽地块。本文主要利用我们在辽东半岛南部地区获得的SHRIMP U-Pb锆石定年结果,结合华北克拉通东部野外地质调查的野外第一手资料、我们获得的渤海湾盆地中的中生代构造资料以及其它研究人员的SHRIMP定年资料,系统建立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生代的构造变形过程,并讨论相关构造模型或构造问题。最近SHRIMP定年研究发现,胶辽地块中古元古代地质体经历了~160 Ma的重熔事件。CL和BSE图象显示,在辽南新太古宙地块附近丹东花岗岩体的两个样品LJ023和LJ030中发现一些167~157Ma的自形岩浆锆石和围绕年龄大约为2100 Ma核部锆石的岩浆型锆石环带。这次重熔事件很可能为华北克拉通的下地壳原地重熔。丹东岩体呈NE走向排列,经历了强烈的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和随后NNE走向的褶皱变形。本文以丹东地区为例,准确确定了这些变形的年龄。根据辽东半岛东西向剪切带中白云母K-Ar和^(40)Ar/^(39)Ar年龄,第一幕变形界定在195~193 Ma之间。根据野外侵入体与变形叶理之间的关系,丹东花岗岩遭受的第二幕变形发生于153~145Ma之间。第三幕变形,也即为NNE向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构造 SHRIMP 辽东半岛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勉略缝合带构造变形与造山过程 被引量:76
6
作者 张国伟 +2 位作者 亚林 赖绍聪 宗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9-483,共15页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 秦岭晚古生代以来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变形研究对建立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的最终拼合过程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勉略带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其物质组成、几何学结构、变形序列、运动学和动力学作了系统解剖,认为:勉略带是有一定宽度、由一定实体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它包括不同时代、不同构造背景、不同起源的一系列构造岩片,如:基底岩片组、洋壳岩片组、岛弧岩片组、碰撞构造沉积楔形体、大陆边缘岩片组,它们被一系列的北倾南冲的断裂分割。勉略带康县—高川段的北倾南冲逆冲断裂和勉略带北部南倾北冲的逆冲断裂组合成为现今不对称的正花状几何学结构,但勉略带的北界状元碑断裂和南界康县—略阳断裂走滑特征明显。结合勉略带邻区的构造特征,分别对带内重要断裂及岩片的构造解析表明,除主造山前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外,可将勉略带构造变形序列及演化历程总体归纳为三大阶段:俯冲变形阶段、主造山碰撞变形阶段和陆内造山调整变形阶段,并对不同变形阶段的时限、变形特征、运动学和动力学分别作了描述,最后针对该区复杂的楔入、挤出(逃逸)、走滑、逆冲过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勉略缝合带 构造变形 造山过程 古生代 几何学结构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原型盆地 被引量:74
7
作者 周立宏 +1 位作者 刘建 高振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692-699,共8页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  结合近几年来渤海湾盆地区深层地震勘探与解释的成果,重点论述了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特征与盆地原型,提出燕山期构造变形样式总体在纵向上可分为三个构造层,分别称为上部、中部和下部;横向上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带,西部为向西逆冲的薄皮逆冲带,中部为冲断-走滑带,东部为厚皮褶皱-冲断带,主体由两期挤压方向皆为NW-SE向的褶皱-逆冲变形形成;并将其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和燕山晚期.但是,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的构造变形特征和原型盆地有所变化,其空间上的差异是基底构造格局及其空间差异叠合的结果.综合其它研究结果还表明,渤海湾盆地区燕山期构造是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弧的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的综合动力作用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中生代 燕山期 逆冲构造 构造变形
下载PDF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83
8
作者 王涛 +5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鑫 周小军 王岳军 张国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105,共13页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运动 三叠纪 华南 角度不整合 扬子地块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4
9
作者 董树文 胡健民 +4 位作者 施炜 高锐 刘晓春 薛怀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89-1194,共6页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 大别山造山带作为三叠纪华北与扬子大陆碰撞成因并形成超高压变质岩石已经没有异议。然而,对侏罗纪的变形性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认识还未取得一致意见。通过前陆早侏罗世地层褶皱,前陆深部反射地震探测,造山带内 SE 角闪岩相线理变形以及160~120Ma 岩浆岩记录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等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中侏罗世大别山曾发生强烈的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相当于“燕山运动”,由于扬子与华北陆块在三叠纪已经拼合成一个大陆,所以侏罗纪变形属于陆内造山性质。将侏罗纪变形事件从大别山碰撞造山过程中分离出来可以合理地解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第二次折返(从壳幔边界到地壳浅部)机理,150Ma 的混合岩化作用和广泛的130~120Ma 花岗岩-火山岩成因,以及大别山前陆 MOHO 错断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纪 陆内造山 大别山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东部中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地格局 被引量:64
10
作者 刘建 +2 位作者 周立宏 高振平 郭晓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5-54,共10页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 ,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 ,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 -台安—大洼 -敦化 -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 华北板块东部印支和燕山期构造演化差异、盆地分布格局变迁及其空间叠合关系是中国东部构造变化的结果。中生代期间 ,郯庐断裂带应对应依兰—舒兰断裂带 ,它们与兰考—聊城—盐山 -台安—大洼 -敦化 -密山断裂带呈共轭关系。两断裂带将华北板块东部分割为多个三角块体 ,三角块体的构造演化与陆内壳下拆沉和壳内挤出逃逸构造有关 ,并控制了华北东部燕山期高原隆升及岩石圈减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盆地 中生代 燕山期 构造变形 断裂带 构造演化 三角 舒兰 东部
下载PDF
湘赣桂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4
11
作者 郝义 +4 位作者 金宠 戴黎明 刘博 刘丽萍 刘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80,共15页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 系统解剖了华南早古生代地层出露较好且加里东运动比较典型的地区,包括广西的元宝山、越城岭、大明山、大瑶山、云开大山地区以及湘赣边境等地区。通过对其褶皱、断裂形态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大明山、大瑶山地区EW向的寒武系褶皱是云开地块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由南向北推覆挤压的结果,而桂北元宝山、越城岭地区及湘赣边境地区NE-NNE向的早古生代地层的褶皱是由于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沿郴州-临武断裂收缩挤压的结果,而且这一收缩挤压是属于陆内造山事件而不是前人所说的洋陆俯冲事件和陆-陆碰撞造山事件,且加里东运动先由南向北、后由东向西逐渐拓展,变形强度由强到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运动 云开地块 推覆挤压 华夏地块 扬子地块 收缩挤压 陆内
下载PDF
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58
12
作者 郝德峰 +3 位作者 赵国春 孙敏 韩宗珠 赵广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闪石、磁铁矿等暗色矿物组成的条痕状构造为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具有弱负铕异常(Eu/Eu*=0.47~0.65);tDM变化范围为2.40~2.82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2.175Ga左右.斑状花岗岩类以巨斑状和环斑状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样品弱负铕异常(Eu/Eu*=0.30~0.86);tDM变化范围为2.42~2.57 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1.875Ga左右.统计的N(tDM)-t图解分析表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深部地质过程经历了两幕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底侵时代的峰值分别为2.5~2.4Ga和2.2Ga左右.利用εNd(t)-t图解,结合Pearce构造图解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晚期底侵加热作用导致了以早期底侵体和太古代老地壳为主的物源的熔融,并在裂谷背景下侵位形成角闪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斑状花岗岩类则是之后的造山运动进入后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期时就位的.两幕底侵以及后期的造山运动构成了本地区在古元古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花岗岩 构造环境 底侵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被引量:58
13
作者 侯方辉 张志珣 +4 位作者 张训华 郭兴伟 田振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8,共8页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4类,前3类构造样式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后一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地质演化 构造样式 南黄海盆地
下载PDF
辽河群区域变质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6
14
作者 韩宗珠 +2 位作者 刘永江 杨振升 马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8,共10页
辽河群是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区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发现:同一造山带内PTt轨迹具多样性。进一步研究认为,这一碰撞造山带南、北空间上PTt轨迹的逆向性起因于造山带南、北部的结构构造、变形过程和同变... 辽河群是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区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发现:同一造山带内PTt轨迹具多样性。进一步研究认为,这一碰撞造山带南、北空间上PTt轨迹的逆向性起因于造山带南、北部的结构构造、变形过程和同变形变质花岗岩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就南辽河群和盖县岩组而言,早期、中期变质阶段,因中深部地壳大面积“辽吉花岗岩”的底垫式侵位及其诱发的沉积盖层顺层滑脱减薄作用,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压或小幅度增压而温度快速上升的过程;峰期变质阶段,又因收缩挤压增厚,表现为等温升压过程(盖县岩组)或升温升压过程(南辽河群);最后晚期变质阶段,差异剥蚀引起降温降压(盖县岩组)或近等压降温过程(南辽河群)。对北辽河群而言,早期、中期变质阶段,因盖层南辽河群及盖县岩组的大规模向北滑覆增厚作用及花岗岩浆不发育,仅有正常传导热及放射热,因而ΔP>ΔT;峰期变质阶段温、压同时达峰值,之后为等温快速降压过程,与构造剥蚀有关;至晚期变质阶段,同盖县岩组一样,经历降温降压过程。通过对比上述北、南辽河群及盖县岩组的大陆动力学过程,表明其早期大陆动力学过程正好是一个互为消长的过程,从而也决定了它们的PTt轨迹的逆反性。最后,本文提出了辽河群变质的底侵+拆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群 PTT轨迹 大陆动力学 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带 底侵-拆沉模型 岩浆作用
下载PDF
东营凹陷盐底辟作用与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成因 被引量:52
15
作者 于建国 +2 位作者 王金铎 王新红 路慎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68,共14页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 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同生断层非常发育,断层数量较多。主干正断层的下降盘上形成“逆牵引”构造,组成“负花状”地堑断裂系。这些断裂系将中央隆起带分割为一系列小断块。本文将这些断裂系和相关的小断块划分为3个构造,分别称为辛镇、东营和郝家—现河庄(简称郝—现)构造。研究证明,复杂断裂与断块组合构造主要为盐底辟作用的结果,伴生的逆牵引作用形成“包心状”的复杂断裂构造形态,总体上,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构造成因是区域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作用下局部底辟作用和逆牵引作用共同形成的,而不是走滑成因。据强度,底辟构造可分为低幅度隆起和隐刺穿构造。其形成时期主要为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开始持续到馆陶组沉积前。底辟物质由盐岩为主的塑性层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断块 东营凹陷 伸展作用 伴生 走滑 正断层 中央隆起带 沙河街组 馆陶组
下载PDF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构造-热演化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52
16
作者 郝德峰 +2 位作者 韩宗珠 赵国春 孙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8-340,共13页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由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于1.85Ga沿中部带碰撞形成,且碰撞前东部地块的西缘为活动陆缘,研究程度高。相比之下,东部地块的东缘大面积分布的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研究薄弱。根据新近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揭示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由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于1.85Ga沿中部带碰撞形成,且碰撞前东部地块的西缘为活动陆缘,研究程度高。相比之下,东部地块的东缘大面积分布的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研究薄弱。根据新近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揭示出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的构造-热演化和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如下:早期底侵可能与深部地幔柱相关,发生于2.53~2.36 Ga之间,导致2.47~2.33 Ga岩墙事件、胶辽吉裂谷带的形成和双峰式火山活动。该幕底侵不仅导致地壳上部沉积格架的不同,也导致地壳内初始热结构的分异,从而决定不同空间上变质作用类型和PTt轨迹的差异。晚期底侵导致地壳下部于2.17Ga左右产生A型辽吉花岗岩、2.2Ga与2.0Ga的伟晶岩事件和顺层伸展变形。其主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1.911~1.883Ga之间,裂谷封闭、收缩变形,在该造山带南部出现高压变质。之后,1.875~1.66Ga之间,出现小断块的拆沉、环斑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正长岩的非造山岩浆事件、伟晶岩脉和基性岩墙群事件和榆树砬子群沉积。东部地块南缘大别—苏鲁一带1.7~1.6 Ga期间应是一个重要的古元古代强烈活动陆缘带。中元古代1.6Ga以后大别—苏鲁一带经历了一系列再造事件而与东部地块主体形成显著差异。总之,胶辽吉造山带的底侵样式、碰撞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构造-热演化 深部过程 底侵 拆沉 胶辽地块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与盆地成因 被引量:44
17
作者 周立宏 +3 位作者 刘建 单业华 高振平 许淑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7-66,共10页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演化主要受左行郯庐断裂带和右行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的控制。这两条断裂都是新生代岩石圈断裂。在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以西,新生代伸展盆地为NNE走向的铲形正... 华北板块东部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演化主要受左行郯庐断裂带和右行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的控制。这两条断裂都是新生代岩石圈断裂。在兰考—聊城—台安—大洼—法哈牛断裂带以西,新生代伸展盆地为NNE走向的铲形正断层控制的箕状断陷;两断裂之间为北断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郯庐断裂以东的北黄海盆地为南断北超的NWW走向的断陷盆地。这些构造特征继承了该区中生代的构造格局,但其构造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两条走滑方向相反的断裂带控制下,这两条断裂带内古近纪以张扭作用下的裂陷为主,随后以伸展断陷为主,第四纪沿两断裂带局部发生挤压,而鲁西地块和渤海湾盆地区仍然为伸展正断。渤海湾盆地及邻区这些新生代复杂的断块或断裂构造格局受控于应力—应变—基底格局3个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新生代 断裂构造 盆地 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东部NWW向活动断裂带构造特征: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45
18
作者 索艳慧 +5 位作者 刘鑫 戴黎明 许立青 王鹏程 赵淑娟 张丙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3-966,共14页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 中国东部新构造期活动强烈,前人对该时期NE向构造已有很多研究,但NWW向构造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性四个方面对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部的NWW向活动断裂带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并控制了第四纪盆地左阶雁列的展布样式;NWW向活动断裂带是孕震断裂,诱发了多次地震活动。在动力学上,这些断裂带是板缘的不同段落变形在板内不同块体间响应调节的产物,且在周边板块的联合作用下,华北和华南南部NWW向断裂可能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占主导,而东北和华南东部NWW向断裂可能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占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NWW向断裂 左形左阶 孕震构造 板缘 板内
下载PDF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被引量:44
19
作者 王建 +4 位作者 金宠 王岳军 张国伟 刘丽萍 刘鑫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研究认为湘中地区存在三套不整合面,划分了四个构造变形期次: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并对各个构造期次的变形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加里东期与印支早期分别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印支晚期为一近似平行于祁阳弧断裂的弧形构造... 研究认为湘中地区存在三套不整合面,划分了四个构造变形期次: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并对各个构造期次的变形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加里东期与印支早期分别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印支晚期为一近似平行于祁阳弧断裂的弧形构造,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为主。通过分析各构造期次的复合叠加特征,本文提出:湘中地区的穹盆构造是由于加里东期褶皱与印支期褶皱叠加而形成的,并在燕山期时受到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层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盆构造 褶皱叠加 加里东期 印支期 燕山期
下载PDF
秦岭勉略缝合带组成与古洋盆演化 被引量:36
20
作者 亚林 张国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9-134,共6页
秦岭勉略构造带是典型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带内组成复杂、变形强烈,其主导构造样式表现为以一系列北倾逆冲断层为格架,不同岩片推覆叠置的叠瓦状构造。详细的组成及构造研究表明,缝合带由洋盆形成演化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陆缘沉积岩系... 秦岭勉略构造带是典型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带内组成复杂、变形强烈,其主导构造样式表现为以一系列北倾逆冲断层为格架,不同岩片推覆叠置的叠瓦状构造。详细的组成及构造研究表明,缝合带由洋盆形成演化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陆缘沉积岩系、不同类型蛇绿岩以及洋盆俯冲—碰撞造山过程中以不同方式出露的构造岩块组成,同时区域地层对比表明勉略古洋盆形成过程具有自西而东“剪刀式”打开扩展的性质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勉略缝合带 蛇绿岩 古洋盆 沉积岩 碰撞造山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