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被引量:880
1
作者 方精云 郭兆迪 +1 位作者 陈安平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04-812,共9页
利用森林和草场资源清查资料、农业统计、气候等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并参考国外的研究结果,对1981-2000年间中国森林、草地、灌草丛以及农作物等陆地植被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对土壤碳汇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 利用森林和草场资源清查资料、农业统计、气候等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并参考国外的研究结果,对1981-2000年间中国森林、草地、灌草丛以及农作物等陆地植被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对土壤碳汇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森林面积(郁闭度为20%)由1980年初的116.5×10^6ha,增加到2000年初的142.8×10^6ha;森林总碳库由4.3PgC(1PgC=10^15gC)增加到5.9PgC;平均碳密度由36.9MgC/ha(1MgC=10^6gC)增加到41.0MgC/ha;年均碳汇为0.075PgC/a.中国草地面积约为331×10^6ha,总碳库1.15PgC,总碳密度3.46tC/ha,年均碳汇0.007PgC/a.中国灌草丛的面积为178×10^6ha;年均碳汇为0.014-0.024PgC/a.中国农作物的生物量按0.0125-0.0143PgC/a的速率增加.(2)在1981-2000年间,中国陆地植被年均总碳汇为0.096-0.106PgC/a,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14.6%-16.1%.利用国外结果对中国土壤碳汇进行了概算,为0.04-0.07PgC/a.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总碳汇(植被和土壤)将相当于同期中国工业CO2排放量的20.8%-26.8%.(3)文中的碳汇估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土壤碳汇的估算.为此,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草地 灌草丛 农作物 土壤 陆地生态系统 碳汇
原文传递
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384
2
作者 方精云 +1 位作者 贺金生 肖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它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 ,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 ,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 ,并利用... 草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分布最广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 ,它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中国草地资源清查资料 ,并结合同期的遥感影像 ,建立了基于最新修正的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的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估测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当年最大NDVI值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两者可以用幂函数很好地拟合 (R2 =0 .71,p<0 .0 0 1)。我国草地植被总地上生物量为 14 6 .16TgC(1Tg =10 12 g) ,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 ;总地下生物量为 898.6 0TgC ,是地上生物量的 6 .15倍 ;而总生物量是 10 4 4 .76TgC ,占世界草地植被的 2 .1%~ 3.7% ,其平均密度约等于315 .2 4gC·m-2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草地植被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水平分布趋势为 :东南地区高 ,西北地区低 ,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 ;从垂直分布看 ,在海拔 135 0m和 375 0m处分别出现了波谷和波峰 ,与我国特有的三级阶梯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 ,我国草地植被生物量为森林的 1/4左右 ,显著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中国 植被 生物量 空间分布 碳储量
下载PDF
利用CASA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被引量:353
3
作者 方精云 郭庆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03-608,T001,共7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应用技术 ,利用 CASA模型估算了我国 1997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分布。结果表明 :1997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为 1.95 Pg C,约是世界陆地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 4.0 % ;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分布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减小 ;其中海南岛南部、云南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大 ,达 90 0 g C· m- 2· a- 1以上 ,而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力最小 ,不足 10 g C· m- 2· a-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光合有效辐射 光能转化率 净第一性生产力 NDVI 植被 估算
下载PDF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被引量:296
4
作者 方精云 +1 位作者 贺金生 马文红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4-565,共12页
为阐明近20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使用第3代NOAA-AVHRR/NDVI 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NDVI的变化.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参考国际惯例,定义年NDVI≥0.1... 为阐明近20年来中国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使用第3代NOAA-AVHRR/NDVI 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了1982~1999年间中国地区NDVI的变化.为消除地表非植被因素的影响,参考国际惯例,定义年NDVI≥0.1的地区为有植被覆盖地区(简称植被地区),NDVI<0.1的地区为植被稀少地区.结果表明,18年来,我国大多数地区的NDVI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表明我国的植被活动在增强.与80年代初相比,90年代末植被地区的面积增加3.5%,植被稀少地区的面积下降了18.1%.全国平均年NDVI增加了7.4%.生长季节的延长和生长加速是我国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温度上升和夏季降水量的增加以及农业活动的加强可能是其主要的驱动因子.我国NDVI变化趋势显示了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东部沿海地区呈下降趋势或变化不明显;农业产区和西部地区增加显著.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被活动 NDVI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化过程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地区植被
原文传递
最近18年来中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53
5
作者 方精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94-302,共9页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NOAA-AVHRR数据对我国最近18年(1982~1999)来的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这种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NOAA-AVHRR数据对我国最近18年(1982~1999)来的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受气候波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这种变化的区域性差异明显。18年来,NDVI减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而NDVI增加的地区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NDVI变化趋势之间存在较大差异;90年代NDVI减小的区域明显地比80年代增加,特别是西北干旱地区NDVI的下降趋势明显。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是18年来植被覆盖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地区,表明快速城市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降水 气温 植被覆盖 中国 气候 城市化 遥感数据 土地利用
下载PDF
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263
6
作者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利用NOAA-AVHRR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研究中国1982~1999年四季植被活动的变化,探讨植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结果表明,18年来,中国植被四季平均NDVI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是中国植被平均NDVI上升趋势... 利用NOAA-AVHRR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研究中国1982~1999年四季植被活动的变化,探讨植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结果表明,18年来,中国植被四季平均NDVI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是中国植被平均NDVI上升趋势最为显著(P<0.001)、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每年平均增加1.3%;而秋季是NDVI上升趋势最不显著的季节(P=0.075).不同植被类型的季节平均NDVI的年变化分析表明,生长季的提前是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最主要方式,但这种季节响应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夏季平均NDVI增加速率达到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而东部李风区域的植被主要表现为春季NDVI增加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2-1999年 陆地 植被活动 NDVI 季节变化 气候变化 中国 二氧化碳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70
7
作者 杨元合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显著增...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态适应机制,利用1982~1999年间的NOAA/AVHRR 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20年来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8年来研究区生长季NDVI显著增加(P=0.015),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41%a^-1和0.0010a^-1。生长季提前和生长季生长加速是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春季为NDVI增加率和增加量最大的季节,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92%a^-1和0.0014a^-1;夏季NDVI的增加对生长季NDVI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其增加率和增加量分别为0.37%a^-1和0.0010a^-1。3种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春季NDVI均显著增加(P〈0.01;P=0.001;P=0.002);高寒草甸夏季NDVI显著增加(P=0.027),而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夏季NDVI呈增加趋势,但都不显著(P=0.106;P=0.087);3种草地秋季NDVI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P=0.585:P=0.461;P=0.143)。3种草地春季NDVI的增加是由春季温度上升所致。高寒草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夏季NDVI的增加是夏季温度和春季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温性草原夏季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高寒草地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高寒草原 温性草原 NDVI 气候因子
下载PDF
CO_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被引量:151
8
作者 方精云 赵淑清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4-602,共9页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 化石燃料消耗及热带林破坏导致约 7.0 Pg C· a- 1 (1Pg=10 9t)的 CO2 向大气排放 ,其中 3.0~ 3.4Pg C·a- 1 的 CO2 被用于大气 CO2 浓度的升高 ,约 2 .0 Pg C· a- 1 的 CO2 被海洋吸收 ,而陆地生物圈被认为是 CO2 净吸收与净排放基本达到平衡。因此 ,在人工源 CO2 中 ,尚有 1.6~ 2 .0 Pg C· a- 1的 CO2 去向不明。这就是著名的 CO2 失汇之谜。大气成分监测、CO2 通量测定以及模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都表明 ,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 ,但其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具有较大的时空变化。全球温暖化、CO2 施肥效应 ,氮和磷沉降的增加以及人工植被的扩大是形成碳汇的主要因素。为减少碳汇估计值的不确定性 ,除加强长期定位监测、改良现有估测模型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失汇 化石燃料消耗 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 陆地碳汇 不确定性 土壤圈 陆地生态系统
下载PDF
1982~1999年青藏高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155
9
作者 方精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3-380,共8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过程模型,利用1982~1999年间NOAA-AVHRR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相匹配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结合植被和土壤质地等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生态学过程模型,利用1982~1999年间NOAA-AVHRR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相匹配的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结合植被和土壤质地等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植被的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植被的总NPP为0.21PgC·a-1(1Pg=1015g),约占全国植被NPP总量的12.43%。NPP的总体分布趋势是,自东南至西北递减,这与水热条件的分布趋势一致。18年来,青藏高原植被的NPP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1982年的0.19PgC增加到1999年的0.24PgC,年平均增加速率约为1%;其中,青海省的东南部、西宁地区和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和雅鲁藏布江南部的部分地区的NPP增加显著。除10月和12月的月平均生产力呈减少趋势外,大部分植被类型的其它月份大都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2-1999年 青藏高原 时空变化 CASA模型 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DVI 植被类型 归一化植初指数
下载PDF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36
10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9-667,共9页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 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对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10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表征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利用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长江下游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重要值,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趋向性.研究中还对农田的数量变化特征、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环境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卫星遥感
下载PDF
上海城市用地扩展强度、模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116
11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2-422,共11页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有关城市扩展度量指标和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区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相对集中于宝山-闵行、嘉定-浦东等方向...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有关城市扩展度量指标和网格样方法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城市扩展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区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相对集中于宝山-闵行、嘉定-浦东等方向,并分别构成城市扩展的南北轴向和东西轴向,不同时期各轴向城市用地扩展性质和强度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各时期城市扩展表现为以城镇用地为主(1987~1990)到城镇用地与工业开发区并存(1990~1995)以及以工业开发区扩展为主(1995~2000)的形式;②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扩展模式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较简单的以中心市区及周边区域为主的“单核扩展”为主的模式,逐渐转变为较复杂的包括中心城区、卫星城、郊区城镇以及交通干道等周边区域的“多核扩展”和“点—轴扩展”模式,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体系发育得更为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也由简单趋于复杂和多元化;③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两种类型看,城镇用地与新开发区的扩展规模和速度及对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贡献率等数量特征各时期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城市用地 扩展强度与模式 空间分异 网格样方法
下载PDF
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 被引量:108
12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9-779,共11页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 ,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 (CBD)的距离的影响 ;2 )城市用地扩展在距CBD 10km范围内...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 ,运用缓冲分析法对上海市区及其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过程主要受距中心市区 (CBD)的距离的影响 ;2 )城市用地扩展在距CBD 10km范围内主要表现为上海市区扩展的空间异向性 ,距CBD 10km范围之外城市扩展的异向性则源于不同时期、不同方向上周边城镇的异速扩展过程 ,并受河流、渠系等小尺度地貌格局差异的影响 ;3)上海主要郊区城镇扩展可分为标准型、被动扩展型、平缓扩展型和不规则扩展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城市用地扩展 空间行为特征 缓冲带分析
下载PDF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 被引量:110
13
作者 方精云 郭庆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3-569,共7页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 ,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 1982— 1999(除 1994 )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 ,平均增加速率为 0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 ,利用植被、气候和土壤等地面空间数据 ,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 1982— 1999(除 1994 )年间我国植被年净第一性生产量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8年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量呈增加趋势 ,平均增加速率为 0 0 2 4PgC·a-1,其均值为 1 8PgC ,其中高寒植被、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的增加速度最快 ;降水是限制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净第一性生产力 地理信息系统 卫星遥感技术 全球变化 植被
下载PDF
高黎贡山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被引量:95
14
作者 王志恒 陈安平 +1 位作者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2-88,共7页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为探讨中尺度区域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 ,本文以高黎贡山为研究对象 ,利用该地区的地方植物志资料 ,结合通过GIS生成的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分析了该区域全部种... 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为探讨中尺度区域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 ,本文以高黎贡山为研究对象 ,利用该地区的地方植物志资料 ,结合通过GIS生成的区域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 ,分析了该区域全部种子植物和乔木、灌木、草本三种生活型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全部种子植物和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最大值出现在海拔 15 0 0 - 2 0 0 0m的范围 ;(2 )物种密度与海拔也呈现单峰曲线关系 ;(3)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海拔所反映的水、热状况组合以及物种分布的边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物种密度 生活型 垂直格局 海拔梯度 地形 植物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生态变化 被引量:82
15
作者 张宪洲 杨永平 +13 位作者 包维楷 汪诗平 王根绪 孙航 罗天祥 张扬建 石培礼 梁尔源 沈妙根 王景升 高清竹 张镱锂 欧阳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48-3056,共9页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 青藏高原是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近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重要物种的种群数量和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覆盖度和生产力增加,碳汇功能增强,青藏高原植被总体趋于向好,局部变差.气候变化是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正面的,但这种影响仍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尤其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产生较大影响,在干旱的年份叠加人类放牧活动等会导致这些区域,尤其是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植被产生严重的退化,但随着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人类对高原特有珍稀植物资源,如虫草、雪莲和胡黄连的过度采收以及对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盗猎等现象得到近一步缓解,近期高原的野牦牛、藏羚羊和藏野驴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对本区而且对其毗邻地区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研究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今后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加大大型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实施力度,整体提高高原地区应对全球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变化 生态系统 评估
原文传递
2000~2050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基于生物量密度与林龄关系的预测 被引量:66
16
作者 徐冰 郭兆迪 +1 位作者 方精云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87-594,共8页
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本文根据1994-1998和1999-2003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各主要森林类型的林龄组、以及各林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数据,分别为36种森林类型建立生物量密度与... 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而具有很高的固碳潜力.本文根据1994-1998和1999-2003年两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各主要森林类型的林龄组、以及各林龄组的面积和蓄积数据,分别为36种森林类型建立生物量密度与林龄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林业发展规划,预测到2050年中国森林(不包括经济林和竹林)的生物量碳汇潜力.结果显示,在自然生长状况下,到2050年,中国现有森林生物量碳库将由1999-2003年的5.86PgC增加到10.23PgC,碳汇量为4.37PgC;新造森林将增加碳汇2.86PgC;2000-2050年中国现有森林与新造森林的生物量碳汇合计为7.23PgC,平均年碳汇量为0.14PgC/a,表明中国森林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林龄关系 碳库 碳汇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 森林蓄积量
原文传递
中国冷杉、云杉和落叶松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被引量:59
17
作者 刘增力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6,共10页
根据大量的植被分布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经纬度投影的中国地图划分为1×1°的经纬网格,直观地把冷杉、云杉和落叶松3属的植物分布显示在中国地图上,并对其分布及其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丁滇北是3属植物共同的... 根据大量的植被分布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经纬度投影的中国地图划分为1×1°的经纬网格,直观地把冷杉、云杉和落叶松3属的植物分布显示在中国地图上,并对其分布及其丰富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川丁滇北是3属植物共同的现代分布中心;3属植物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沿经度方向,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在经度95~105°E之间存在高度分布极大值,而这种变化趋势由于复杂的生境出现而常常遭到破坏。文章还简要分析了3属植物分布格局的关系以及3属分布格局的地史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冷杉 云杉 落叶松 地理分布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51
18
作者 吴晓莆 朱彪 +2 位作者 赵淑清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74-181,共8页
利用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设置的 9个样方的调查资料 ,对我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 9个样方共记录到物种 137种 ,隶属于 5 3科 98属。利用TWINSPAN将 9个样方分为 3组 4个类... 利用在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设置的 9个样方的调查资料 ,对我国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在 9个样方共记录到物种 137种 ,隶属于 5 3科 98属。利用TWINSPAN将 9个样方分为 3组 4个类型 ;同时 ,TWINSPAN还将 2 7个乔木种划分为 7个群落类型。不同样方的群落结构指标相差较大 ,这与群落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年龄有关。平均胸径与立木密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 ,后者随前者增加而递减。群落结构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 ,但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不显著。对于多样性(H′)和均匀度 (E)来说 ,一般有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的趋势 ;而在各自的取样面积内 ,物种丰富度 (S)差异不大。对所有调查区域内的植物而言 ,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林在三地中拥有最高的丰富度 ,并且这主要来源于草本层和灌木层的贡献 ,乔木层的丰富度在三地并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指示种分析 最小面积 种-面积曲线 物种丰富度 乔木层 阔叶红松林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流域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54
19
作者 柯金虎 方精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64-770,共7页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CASA模型 ,利用 1982~ 1999年 18年来 8km× 8km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匹配的温度、降水、太阳辐射资料以及植被和土壤信息 ,对长江流域的植被NPP及其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18年来 ,长江流...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CASA模型 ,利用 1982~ 1999年 18年来 8km× 8km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匹配的温度、降水、太阳辐射资料以及植被和土壤信息 ,对长江流域的植被NPP及其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 18年来 ,长江流域年均NPP总量为 0 .4 6PgC·a-1,占全国总量的 2 7.2 2 % ,单位面积的年平均NPP为2 6 2gC·m-2 ·a-1,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5倍。2 )从NPP的空间分布看 ,单位面积的NPP以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接壤的山麓等地最高 ,为 5 70gC·m-2 ·a-1,而青藏高原的荒漠地区及高寒山区等地的NPP最低 ,为 5gC·m-2 ·a-1。3)在长江流域的所有植被类型中 ,以常绿阔叶林的平均NPP最大 ,达 36 5gC·m-2 ·a-1,高山稀疏植被的平均NPP则为最小 ,只有 76 .6gC·m-2 ·a-1。 4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 ,18年来长江流域的NPP整体上呈现了增加的趋势 ,年平均增加速率为 6 .7× 10 12 gC·a-1,为流域年均NPP总量的 1.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第一性生产力 时空格局 长江流域 植被 生态过程模型 CASA模型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被引量:56
20
作者 方精云 黄耀 《中国基础科学》 2010年第2期20-22,F0003,共4页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 中国是全球CO2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因此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受到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本项研究利用3种相互独立的方法,即地面清查结合遥感数据、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大气反演模型,定量描述了中国的碳收支及其变化机理。上述3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十分相近,对中国碳汇大小的估计在0.19—0.24PgC/yr之间。这表明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吸收了我国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28%—37%。同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空间分布并不均匀,主要位于中国南部。研究显示,我国人工林的增加、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尤其是灌丛的恢复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碳汇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