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定性的终结——大数据时代的伦理世界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莹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116,共5页
现代技术遮蔽了生活世界中其他维度的生存空间,塑造着伦理情景的格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存的时空秩序;数字技术颠覆了信息传播模式。伦理情景的确定性消解,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其新的重要特征。主体是确定的,与之相对的客体是匿名的... 现代技术遮蔽了生活世界中其他维度的生存空间,塑造着伦理情景的格局。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存的时空秩序;数字技术颠覆了信息传播模式。伦理情景的确定性消解,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其新的重要特征。主体是确定的,与之相对的客体是匿名的、未知的。技术所造成的这种伦理情景是现代主体无法逃避的。随着伦理客体的隐匿未知,主体的义务、责任、权利甚至自由的基本内涵变得不确定。大数据为伦理世界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确定性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隐匿 陌生的熟人
原文传递
试论石介“道统中国”视域中的荀子角色 被引量:2
2
作者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7-32,共6页
石介袭用"道统"以兴儒学的做法为理学家所认可。他将"中国"与"道统"视为一体的同时,突出了空间意义上"中国"的身份认同,"道统中国"亦成为其处理问题的视角。儒学在化身"道统&qu... 石介袭用"道统"以兴儒学的做法为理学家所认可。他将"中国"与"道统"视为一体的同时,突出了空间意义上"中国"的身份认同,"道统中国"亦成为其处理问题的视角。儒学在化身"道统"代表的同时演化为"中国"的本质规定性。石介将荀子视作道统谱系的重要环节,并未从心性与工夫等议题来深入探讨荀子。他基本上是以大儒救世的形象提及荀子,尤其是荀子议兵等主题成为其佐证儒学具有外王济世功能的重要凭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 中国 荀子
下载PDF
巫筮与理性——从天人关系的衍化看荀子礼学的根源 被引量:1
3
作者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5-17,共3页
荀子礼学根源于原始宗教的瓦解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天代表巫筮传统,人代表理性传统。天、人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绝地天通",到"不语怪力乱神"、"尽心知性",再到"明于天人之分"的衍化。这是荀子礼... 荀子礼学根源于原始宗教的瓦解和人文精神的觉醒。天代表巫筮传统,人代表理性传统。天、人内涵经历了一个从"绝地天通",到"不语怪力乱神"、"尽心知性",再到"明于天人之分"的衍化。这是荀子礼学的理论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筮 知天
下载PDF
“归家”:斯多葛派伦理学的指归 被引量:2
4
作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8,共3页
人们通常重视斯多葛派伦理学的理论贡献,但受制于将伦理学视为哲学一个分支的解释框架,因而难以深入挖掘其哲学指归。诚如列维纳斯所言,伦理学是第一哲学。斯多葛派的伦理学也是如此,并以oikeiosis一词为理论出发点探讨人如何成就主体... 人们通常重视斯多葛派伦理学的理论贡献,但受制于将伦理学视为哲学一个分支的解释框架,因而难以深入挖掘其哲学指归。诚如列维纳斯所言,伦理学是第一哲学。斯多葛派的伦理学也是如此,并以oikeiosis一词为理论出发点探讨人如何成就主体自身。oikeiosis本意即为回归精神家园。因此,人如何安身立命是斯多葛派伦理学的指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éthos oikeiosis 德性 斯多葛派伦理学
下载PDF
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问题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3,共7页
无论是儒学宗教化、儒学现代化还是民族认同、民族复兴,"中国意识"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然而此处的儒学信仰并不是类似于西学知识体系中的"神学",而是儒学的生存论信条。儒学信仰的建构也不是从宗教的立... 无论是儒学宗教化、儒学现代化还是民族认同、民族复兴,"中国意识"始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核心问题。然而此处的儒学信仰并不是类似于西学知识体系中的"神学",而是儒学的生存论信条。儒学信仰的建构也不是从宗教的立场来创建"儒学",只是寻求厘清儒学得以完成自我救赎的基础价值理念。而这恰恰正是儒学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民族认同意识与民族复兴问题也应运而生。文化价值层面的"中国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传统儒学信仰建构的信条,同时,它也是民族认同、民族复兴的核心内涵之一。虽然民族认同、民族复兴的"中国意识"文化价值理念并不等同于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但鉴于儒学对于中华民族生成的重要影响,那么厘清儒学信仰建构中的"中国意识"既是儒学拯救自身的关键环节,也是民族复兴的真正展开、完成的前提之一。当儒学"平天下"的价值理念不再囿于政治治理,而从"教化"普世性层面来重新审视时,传统儒学可能会因此而成为现代社会普世智慧的一泉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正朔 平天下 中国意识
下载PDF
从理性拯救到信仰救赎:斯多葛主义伦理学之于基督教 被引量:1
6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25,共5页
早期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塑造深受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世界城邦、顺应自然作为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启发了基督教"天国生活"、"信奉上帝"诸多信条的阐释模式。主体如何才能获得拯救,这是二者共同的现实关注... 早期基督教理论形态的塑造深受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影响,世界城邦、顺应自然作为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启发了基督教"天国生活"、"信奉上帝"诸多信条的阐释模式。主体如何才能获得拯救,这是二者共同的现实关注。理性的自足与上帝的恩典分别是斯多葛主义与基督教为人们提出的两种解决思路。表面上二者都显得极为消极,但斯多葛主义强调主体与万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转化为伦理关系,这一现实活动本身就是成就"主体"。这种以人为本的理性立场是迥异于以神为本的信仰立场的。辨析基督教思想中的异质文化,对于思考"非基督教文化"的伦理学说如何面对现世问题、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有着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 顺应自然 无动于衷 弃绝
下载PDF
从孔孟思想的分歧探究荀子礼学 被引量:1
7
作者 肖芒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5,共7页
从理论承继角度看,荀子的礼学直接源于孔孟学说的分歧。孔子主张"仁礼并重",人们常用"仁内礼外"来概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孟子则把为学的工夫化约为"求放心"、"简约",背弃了孔子依礼言仁的传统... 从理论承继角度看,荀子的礼学直接源于孔孟学说的分歧。孔子主张"仁礼并重",人们常用"仁内礼外"来概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孟子则把为学的工夫化约为"求放心"、"简约",背弃了孔子依礼言仁的传统,对人文世界建构过程中的客观性维度缺少关注。荀子宗主孔子,批评和重新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法先王",提出"性恶论"、"法后王",以申张自己的礼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苟子 孔子 孟子 礼仁
原文传递
逃离此刻与专注当下——柏格森与伊尼斯时间观对西方文明危机的解答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和风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94,121,共5页
针对牛顿绝对时间观造成的工业社会中人思维的断裂与局限问题,柏格森提出了"绵延"概念来解答。哈罗德·伊尼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在对时间的思考中和柏格森产生了碰撞。二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牛顿绝对时空观对人... 针对牛顿绝对时间观造成的工业社会中人思维的断裂与局限问题,柏格森提出了"绵延"概念来解答。哈罗德·伊尼斯作为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在对时间的思考中和柏格森产生了碰撞。二人的共同点在于,都承认牛顿绝对时空观对人类时间观的破坏和割裂,并且同样认为时间中的不同瞬间相互渗透和影响。柏格森提出"绵延"概念,反对空间化时间的做法,强调绵延的时间的异质性与创造性,提倡"专注于当下"。在此基础上,伊尼斯提出了他的"时间偏向"理论,用以解释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过分重视空间而忽视时间。并且他不赞成柏格森"专注于当下"的倡导,认为对现实价值的过分重视和对超越性价值的忽视导致了现代西方文明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绵延 伊尼斯 时间偏向 传播
下载PDF
权利、伦理与权力——媒介伦理的哲学基础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莹 《前沿》 2014年第9期50-53,共4页
新媒介在改变人们原有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同时,解构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颠覆了主体表现形式。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关乎人们面对世界的水平,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被视作定位新媒介社会功能及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路。这种基于道德立场的解... 新媒介在改变人们原有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的同时,解构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颠覆了主体表现形式。媒介素养状况直接关乎人们面对世界的水平,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被视作定位新媒介社会功能及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思路。这种基于道德立场的解决思路有待从根本上研究拓展。梳理媒介伦理的哲学基础方可有益于推进我们在相关问题上的思考。真理与意见、欲望与自由、权利与秩序是理解媒介伦理的三对基本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控制 权利平等 欲望 自由 媒介素养
原文传递
德性还是律法?——一个现代版道德学解决方案的得与失 被引量:1
10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1,共4页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由自然人与戒律两个部分构成。由于缺少自然人在接受教化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的,因而始终无法摆脱道德无力的理论困境。有鉴于此,麦金泰尔独树一帜地提出"回到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麦金泰尔将道德... 现代伦理学基本上由自然人与戒律两个部分构成。由于缺少自然人在接受教化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的,因而始终无法摆脱道德无力的理论困境。有鉴于此,麦金泰尔独树一帜地提出"回到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麦金泰尔将道德和律法作为判别一种学说的标准和依据,并以此来断定其是否能够作为德性传统中的一个理论环节,以有益于解决人类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他的解决方案和评判标准都很有意义,但存在着很多不符合实际,甚至是独断论式的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律法 共同体 麦金泰尔 斯多葛主义
下载PDF
儒学“治国”之“道”与“术”的重新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28,共6页
以"德"与"天命"为核心的世界观支配着儒学的生活世界,直至乡土社会瓦解之前都还适用。随着西学知识体系垄断现象的出现,儒学如何衔接现代社会就成为一个问题。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对原有的世界观作出令人信服的... 以"德"与"天命"为核心的世界观支配着儒学的生活世界,直至乡土社会瓦解之前都还适用。随着西学知识体系垄断现象的出现,儒学如何衔接现代社会就成为一个问题。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对原有的世界观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其中,"治国"是儒学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儒学治国的主要问题是弄明白如何以德性养成原则为模式来调控政治权力的总体运作,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干预使得德性原则在社会每个点上都能发挥调节作用。儒学治理所分析的不是行为活动的策略规划,而是分析实现过程的历史逻辑,试图利用修身养德性来破解各种非道德领域关系。儒学经世致用的合法性取决于官方认定,但儒学在现代社会到底推崇什么,这一问题仍然有待厘定。对于治国之"道"的笃信,使得儒学仅仅局限于"术"层面的反省。然而这远远不够,有必要重新反省"治国"之道与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天命 利益 权谋 教化 治国
下载PDF
以“敬畏为阶”谈儒家“存而不论”的意义世界 被引量:1
12
作者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51,共9页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思无法反映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因为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有一套相应的丧祭礼仪,规范着人们行为,影响、塑造着民俗人情。丧葬礼仪并不简单地是基于神道设教的理论预设需要,而是以内在敬畏的真实情感为基础的意义表达。现代社会对儒家敬畏感的缺失和对鬼神"在场"的消解导致人们避谈儒家的鬼神观念,将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这种方式视为否弃对象。缺乏敬畏的儒家意义世界难以展开,敬畏对象的普世性是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礼记》中的鬼神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探析儒家另一种"知天"的基本内涵,思考儒家修身学说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神魂魄丧祭 福报 敬畏意义 世界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行为“可数据化”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莹 《前沿》 2016年第6期20-25,共6页
信息存储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人类以往的知识生产模式。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深深嵌入社会结构各个方面,重构经验与转变主体功能成为把握时代问题的关键。作为处理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搜索"与"定位"使湮没于... 信息存储与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颠覆了人类以往的知识生产模式。大数据时代,数据化深深嵌入社会结构各个方面,重构经验与转变主体功能成为把握时代问题的关键。作为处理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搜索"与"定位"使湮没于海量数据中的主体找回自我得以实现,但行为可数据化使得人潜在地时刻处于受监视状态、人的自由选择过度受制于"数据"支持下的计算结果。这种改变将影响人类关注、改进主体生存状况,实现自身期望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数据化 计算能力 搜索 监视
原文传递
论大数据时代的儒家慎独工夫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34,共7页
未知"隐匿"的他者,随时关注、预测着主体活动,普遍监视正成为人类生存境遇中的构成性要素,威胁着人之为人的生存根基。基于保证安全而制定的仪文形式建立了维护生存权利的秩序,却有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风险。作为儒家处理... 未知"隐匿"的他者,随时关注、预测着主体活动,普遍监视正成为人类生存境遇中的构成性要素,威胁着人之为人的生存根基。基于保证安全而制定的仪文形式建立了维护生存权利的秩序,却有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的风险。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修养、自我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论,慎独强调主体在权衡德性与外在境遇的利害关系中,始终都能恪守原则,做出适宜的行动以维护人的尊严。大数据时代行为的可数据化催生了诸如监视、隐私等问题侵蚀着人的尊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刺激人们审视身处的境况。慎独是儒家在不断进行理论层积的基础上,为应对现实境遇中的此类问题而提出的学说,旨在为整个生存秩序奠定价值基础,从而挺立道德主体、确保人之为人的尊严。这是人类生存的最深层需求,也是儒家与现代社会展开积极对谈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谈大数据时代儒家慎独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慎独 监视 仪文 德性
下载PDF
天下观念、民族国家与现代认同——权力与教化变奏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27,共6页
如何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梳理清楚国家与民族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其中,爱国主义中"国"的含义应该从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层面来把握。权力和教化是支配其生存诉求的不同逻辑。辨析二者的正确关... 如何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关键在于梳理清楚国家与民族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其中,爱国主义中"国"的含义应该从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层面来把握。权力和教化是支配其生存诉求的不同逻辑。辨析二者的正确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在资本逻辑占据主导的当代社会中人类的基本权利诉求是什么,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认同,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平等 国家 天下
下载PDF
叶适对荀子的思想定位:别样的“大本已失”而非“思想盟友” 被引量:1
16
作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4,共8页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 叶适思想有两大支点:一是圣贤治世谱系的阐释,一是依据形上学以建构道统。他从形上学的高度回应理学“由内圣推出外王”的偏执和批评荀子因“无体道之宏心”而造成见识甚浅,并以学说的治世效力来衡量先贤能否入列道统。知言(知圣贤言)被视为实现治世的重要依据,其核心要义是“知势”。他突出“利”“力”在治世中的价值优先性,将周公视为治世典范的同时,将孔孟视为迂阔的最大代表。包括荀子在内的前贤都被置于这一视域下来予以评判。与心性之学相比,叶适和荀子重视外王,人们容易将荀子视为叶适抗衡理学的思想盟友,误以为荀子会获得叶适的赞许。的确,叶适与荀子皆关注治世、崇儒、崇周公、“非孟”。然而叶适仅从教化世人的角度肯定荀子性恶与孟子性善具有同等价值,对荀子的“隆礼”“论学”“非十二子”等思想近乎予以逐一批驳。叶适论定荀子“无甚见识”,这表明两者并非思想盟友,在叶适的审视下,荀子无疑是另一意义上的“大本已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儒 道统 知言 荀子 叶适
下载PDF
试论朱熹理学思想建构中的荀子思想形象
17
作者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0-196,239,共8页
随着"朱熹是荀学"命题的提出,朱熹笔下荀子的真实思想形象值得聚焦探讨。朱熹用"参杂法家"甚至"全是申韩"的评语表达对荀子取法法家以建构学说的不满,但依然认为与韩非等法家人物相较,荀子是有救世情怀... 随着"朱熹是荀学"命题的提出,朱熹笔下荀子的真实思想形象值得聚焦探讨。朱熹用"参杂法家"甚至"全是申韩"的评语表达对荀子取法法家以建构学说的不满,但依然认为与韩非等法家人物相较,荀子是有救世情怀的儒家圣贤,是"大醇"。朱熹沿用了程颐"论性"时性与气兼备的义理架构,认为孟荀皆有得失,荀子于"大本处不透彻,只见得人性之不好";孟子"只见得大本,未说到气质之性",这构成了性恶论兴起的理论源头。不识性之大本,导致荀子虽强调践履工夫却因流于细节而无从落实。朱熹认为应该从孟子四端说来阐明"礼乃性之固有",可破荀卿之说。总之,朱熹体察、肯定荀子的救世情怀下的良苦用心,从义理上有意识地统合孟荀来寻求发展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荀子 醇儒 识性 工夫
原文传递
利玛窦《二十五言》的爱比克泰德思想——兼谈中西哲学比较何以可能
18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4-152,共9页
只有具备共同基础,中西哲学比较才是可能的。基督教曾借助斯多葛主义实现其在罗马帝国的本土化,利玛窦在其《二十五言》中亦将儒家学说理解为中国式的斯多葛主义,希望借助它来实现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二十五言》的基本素材源自斯... 只有具备共同基础,中西哲学比较才是可能的。基督教曾借助斯多葛主义实现其在罗马帝国的本土化,利玛窦在其《二十五言》中亦将儒家学说理解为中国式的斯多葛主义,希望借助它来实现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二十五言》的基本素材源自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强调人的修身实践,关注如何实现人的主体自身。这与儒家关注的修身学说极为相似。利玛窦探求儒家、基督教和斯多葛主义的共同特征,旨在从儒家学说自身来证明基督教在中国实现本土化的可能性。《二十五言》呈现了斯多葛主义和儒家学说在明末清初之际的历史交融,可谓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现实范例,为我们深入思考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二十五言》 爱比克泰德 儒家 基督教 中国化
下载PDF
略述唐君毅《大学》诠释
19
作者 《宜宾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17,共7页
诠释《大学》是新儒家架构义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唐君毅诠释经典的组成部分。唐君毅认为《大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相涵相贯方式呈现了"明明德于天下"的道理,在义理上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是异于荀学的。他笃信内圣必能外王,认... 诠释《大学》是新儒家架构义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唐君毅诠释经典的组成部分。唐君毅认为《大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相涵相贯方式呈现了"明明德于天下"的道理,在义理上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是异于荀学的。他笃信内圣必能外王,认为以天下一家为怀抱,可以与世界哲学、文化等展开交流。他还提出了重订《大学》,并认为见闻之知从知识谱系上可以联通科学,"格物"是儒学会通西学的重要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荀学 孟子 平天下 格物
下载PDF
资本与个体性原则博弈下的社会正义
20
作者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3-57,共5页
社会正义如何实现?劳动者个体如何在平等经济伦理关系中确保自身权益,享受社会正义,是其核心议题之一。对资本原则进行批判和限制,改变私有制奴役他人性质这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宣言》仍然是21世纪的人... 社会正义如何实现?劳动者个体如何在平等经济伦理关系中确保自身权益,享受社会正义,是其核心议题之一。对资本原则进行批判和限制,改变私有制奴役他人性质这是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党宣言》仍然是21世纪的人类追寻正义的宣言。文章将个体性原则分梳为国家、地区和个人三个层面,认为妥善处理好三者关系,是建构平等经济伦理关系的关键,同时也会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个体性 差异性 同一性 生态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