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熊瑞芳 +1 位作者 李承毅 唐小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7期43-46,共4页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以此反应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连续行颈动脉CTA、颈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 目的评估颈动脉周围脂肪炎症与斑块内出血(IPH)之间的关联,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技术,测量血管周围脂肪密度(PFD),以此反应脂肪组织的炎症情况。方法收集我院连续行颈动脉CTA、颈动脉HR-MRI检查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影像资料。测量患者颈动脉CTA斑块侧、对侧PFD。选取每位患者管腔狭窄最严重的颈动脉段进行分析,计算斑块侧PDF、非斑块侧PDF及二者PFD差值(ΔPFD)。根据颈动脉高分辨MRI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内出血组(IPH组)、非斑块内出血组(非IPH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PFD的差异。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先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评估IPH组和非IPH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的差异,再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评估两组患者斑块侧与对侧PFD之间差异,最后将斑块侧颈动脉PFD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4例患者,平均年龄(67.9±8.9)岁。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高于非IPH组[(-44.21±14.75)HU vs(-64.87±13.25)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颈动脉ΔPFD高于非IPH组[(53.91±24.82)HU vs(35.88±14.52)H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PH组患者最大斑块厚度高于非IPH组[(4.76±1.97)mm vs(3.88±1.4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两组患者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均值[(-44.21±14.75)vs(-97.20±20.43),P<0.001]高于对侧,非IPH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侧PFD均值[(-64.87±13.25)vs.(-99.14±11.21),P<0.001]同样高于对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颈动脉斑块侧PFD(OR=1.194,95%CI:1.059~1.3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PFD均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95%CI:0.761~0.946,P<0.001]对IPH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结论颈动脉PFD与颈动脉易损斑块特征IPH存在相关,PFD为IPH的早期预测和风险分层提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斑块 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 斑块内出血 炎症 颈动脉CTA
下载PDF
多模态MRI在脑胶质瘤IDH基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熊瑞芳 +1 位作者 李承毅 唐小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无创反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及IDH基因表型的MRI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2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及MRI资料,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DWI、DTI、MRS及3D ASL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组织Ki-67表达情况,PCR测... 目的 探讨无创反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及IDH基因表型的MRI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2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及MRI资料,MRI检查包括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DWI、DTI、MRS及3D ASL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胶质瘤组织Ki-67表达情况,PCR测序法检测胶质瘤组织IDH1、P53的突变情况。所有数据处理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Ki-67标记指数与强化、瘤周水肿、性质、年龄、病理学分级、肿瘤区rCBF值及水肿区rCBF值呈正相关(P<0.05),IDH1~(mut)与IDH1~(wild)胶质瘤组间强化程度、T_2-FLAIR失配征、肿瘤区rCBF值、水肿区rCBF值、瘤体区rADC_(min)值及肿瘤区Cho/NA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P53突变状态与性别、性质、肿瘤区rCBF值及rFA_(mea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肿瘤区rCBF值有助于胶质瘤IDH1基因分型,预测Ki-67基因表达程度。T_2-FLAIR失配征、rCBF值可成为评价IDH1基因表型MRI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异柠檬酸脱氢酶 P53基因 Ki-67增殖指数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表达变化
3
作者 熊瑞芳 +2 位作者 李承毅 赵锡海 唐小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9-703,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36只和模型组36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补体C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36只和模型组36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3、6、24 h及3 d共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9只。参照Zea Longa评分法行神经功能学评分。每组行R2StarMap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T_1加权成像、T_2加权成像扫描。测量DWI异常信号体积,检测脑梗死体积。R2StarMap原始图经后处理生成R2^(*)伪彩图,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检测脑铁沉积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C3、HMGB1、GPX4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损伤,模型组大鼠3、6、24 h及3 d神经功能评分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3、6、24 h及3 d右侧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3、6、24 h及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明显高于左侧(P<0.05,P<0.01)。模型组3、6、24 h及3 d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2^(*)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右侧(P<0.05,P<0.01)。模型组3、6、24 h及3 d的R2^(*)比值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82±0.82 vs 1.12±0.31,P<0.05;1.31±0.26 vs 1.04±0.14,P<0.05;1.94±0.74 vs 1.06±0.10,P<0.01;1.99±0.39 vs 1.02±0.11,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6、24 h及3 d补体C3和HMGB1表达明显升高,GPX4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对脑组织中补体C3、HMGB1、GPX4表达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补体C3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下载PDF
基于材料表面修饰技术的二硫化钼微粒悬浮液显现胶带粘面上手印 被引量:5
4
作者 张丽梅 +3 位作者 唐耀坤 姜瑶筝 王彦淞 张忠良 《刑事技术》 2018年第5期373-377,共5页
目的筛选用于显现胶带粘面上手印的二硫化钼微粒悬浮液最佳配制方案。方法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二硫化钼微粒表面的修饰性差异,挑选出最佳表面活性剂,再考察二硫化钼粉末的粒度对于悬浮液显现效果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微粒大小,对各类... 目的筛选用于显现胶带粘面上手印的二硫化钼微粒悬浮液最佳配制方案。方法通过考察不同表面活性剂对二硫化钼微粒表面的修饰性差异,挑选出最佳表面活性剂,再考察二硫化钼粉末的粒度对于悬浮液显现效果的影响,筛选出最佳微粒大小,对各类胶带粘面上的汗潜手印进行显现并对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表面活性剂对二硫化钼微粒表面修饰效果最好,配制出的悬浮液分散均匀,易于喷显,显现出的手印纹线清晰、流畅;粒度为4.5μm的二硫化钼微粒配制出的悬浮液吸附性最优,适用于各种胶带粘面。结论该配方显现效果较好、操作方便,适合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印显现 二硫化钼悬浮液 表面修饰 表面活性剂 胶带粘面 潜指纹
下载PDF
表面修饰的二硫化钼悬浮液在手印显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丽梅 张冬冬 +2 位作者 张忠良 唐耀坤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5-77,共3页
二硫化钼纳米颗粒悬浮液由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纳米颗粒的表面活性稳定剂制备而成。纳米二硫化钼颗粒悬浮液用于渗透性、非渗透性客体表面以及胶带黏面的汗潜指纹显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又进一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反应制备温度... 二硫化钼纳米颗粒悬浮液由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纳米颗粒的表面活性稳定剂制备而成。纳米二硫化钼颗粒悬浮液用于渗透性、非渗透性客体表面以及胶带黏面的汗潜指纹显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又进一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反应制备温度和时间等实验因素对二硫化钼纳米颗粒悬浮液显现效果的影响。利用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对制备的纳米颗粒悬浮液进行检测。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结果显示反应制备的二硫化钼纳米颗粒在2954cm^(-1)、2918cm^(-1)、2873cm^(-1)、2848cm^(-1)处出现了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特征吸收峰。通过对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的纳米颗粒悬浮液的指纹显现效果的比较,最终得到最佳配方。该悬浮液性能稳定,适合进一步研究推广,特别适用于油性客体的汗潜指纹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庭科学 汗潜指纹 二硫化钼纳米颗粒 小颗粒悬浮液(SP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