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及其动态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张继飞 邓伟 +1 位作者 赵宇鸾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厘清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引入校正参数和购买力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及统计数据测算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乡镇尺度近11年来的生态... 厘清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引入校正参数和购买力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及统计数据测算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乡镇尺度近11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人均ESV和居民福祉均呈不断增加趋势。人均ESV空间分布呈干流沿线较低、支流沿线较高的格局,人均ESV缓慢上升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居民福祉空间分布呈北部、南部高,中部低的局面,在黑水和理县-茂县交界(杂谷脑河入汇岷江处)形成一个持续性居民福祉"洼地",福祉水平相对降低的乡镇基本位于高山峡谷。(2)利用Delaunay三角聚类将研究区89个乡镇分为6种空间关系模式:高服务高福祉、中服务高福祉、中服务低福祉、低服务高福祉、低服务中福祉和低服务低福祉。研究期内研究区大部分乡镇的居民福祉得到提升,居民福祉长期低水平徘徊乡镇主要位于黑水县中部、东部;研究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状况虽整体趋好,但岷江源头区生态系统服务却出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类型,尝试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有望为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同发展及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居民福祉 空间关联 动态特征 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形梯度效应——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继飞 +1 位作者 赵宇鸾 刘春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87-1699,共13页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 山地生态系统受地形因素影响在垂向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厘清山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缘典型流域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将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及DEM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相对变化率和敏感性系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60%和30%;2000~2010年,1~4级地形位上除未利用地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指数变化较为明显,林地和耕地不断降低,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不断升高。(2)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和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随地形位的升高均呈倒V形变化;2000~2010年,研究区1~12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13~20级地形位上呈减小趋势。(3)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趋势与研究区一致;除1级地形位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幅度略高于研究区外,2~20级地形位上的变化幅度与研究区基本一致。(4)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2000~2010年各地形位上水域、草地和荒漠敏感性系数不断上升,林地和耕地敏感性系数不断下降。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明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随地形梯度变化所呈现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变化特征,为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地形位指数 地形梯度 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东缘
原文传递
岩溶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地形梯度特征——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1 位作者 薛朝浪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29,81,共9页
运用地形位指数、扩展强度、转移速率、地形分布指数、地学图谱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贵阳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用地总体向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扩展。其中盆地区建设用地扩展趋于饱和,外溢效应明显... 运用地形位指数、扩展强度、转移速率、地形分布指数、地学图谱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5年贵阳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地形梯度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用地总体向海拔较高、坡度较陡的区域扩展。其中盆地区建设用地扩展趋于饱和,外溢效应明显,盆周山区、城市新区扩展压力加大,向较高地形位梯度草地扩展,建设用地扩展与城市生态、安全的矛盾凸显。贵阳市盆地区应深入挖掘潜在用地资源,缓解向盆周山区扩展的外溢压力,盆周山区、城市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尽量减少侵占山体,缓解高地形梯度上草地等生态用地与城市扩展的矛盾,避免发生山体崩塌等自然灾害,从而推进城市安全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展强度 地形梯度 城市安全 建设用地 贵阳市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以攀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春艳 张继飞 +1 位作者 赵宇鸾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3,共10页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 国土空间功能重要性评估既是理解和识别区域多功能特征的基本途径,又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及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调控基础。以攀西为案例区,构建国土空间功能分类及其重要性评价体系,利用2种生态位计算模型对6类国土空间功能的重要性开展定量测度,集成2类单项评价结果得到综合评估结果,将3类结果与攀西主要空间规划进行一致性对比。研究表明:攀西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诸县,产业发展功能、矿产资源供给功能重要性高值区主要位于西南部诸县,人居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出现在南部诸县、西昌市及雷波县等,旅游休闲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分布于西昌市、冕宁县及盐边县等,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高值区则主要是木里、盐源、冕宁、盐边、会东及会理等诸县。综合评估结果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国土开发布局的一致性更高。本研究为区域尺度上的国土空间功能定位及其多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 重要性评价 生态位模型 攀西地区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继飞 +1 位作者 赵宇鸾 刘春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42,共8页
为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近11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测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对测... 为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近11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测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对测算结果进行检验;最后利用交叉敏感性系数定量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及方向。结果表明:(1)2000~200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转为森林、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约0.46亿元;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森林、耕地转为灌从、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0.57亿元。(2)研究期内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灌丛和草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食物生产和维持养分循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3)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大小依次为:C_(森林)>C_(灌丛)>C_(草地)>C_(水域)>C_(耕地)>C_(荒漠)>C_(裸地)。(4)导致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交叉敏感性最高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森林和水域、草地和水域的相互转换,交叉敏感性系数均大于1,大部分土地利用转换的生态意义并不明显,但水域和其他地类相互转换的生态意义略有上升。研究结论有望为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学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交叉敏感性 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所致不孕症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4年第1期115-116,共2页
将我院收治的86例盆腔炎性疾病所致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妊娠率及妊娠时间、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时间显著短于... 将我院收治的86例盆腔炎性疾病所致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妊娠率及妊娠时间、输卵管通畅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卵管通畅总有效率56.7%,观察组输卵管通畅总有效率91.1%。观察组输卵管通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不孕症,安全有效,对患者损伤小,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 不孕症 腹腔镜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喀斯特地区易地扶贫搬迁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忠发 陈全 +3 位作者 谭玮颐 冯倩 马国璇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9年第3期44-53,共10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扶贫开发工作中,对改善喀斯特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间平衡失调,协调生态与生存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环境状...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扶贫开发工作中,对改善喀斯特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间平衡失调,协调生态与生存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喀斯特地区环境状况,思考生态环境与扶贫的关联,探讨喀斯特地区精准脱贫与精准扶贫的识别机制,提出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后续扶持发展以及创新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支持体系的建议,以期为喀斯特地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生态文明建设 易地扶贫搬迁 扶贫开发 精准识别
下载PDF
1961—2013年全球茶叶生产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旷成华 赵宇鸾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4期319-323,共5页
为探究全球茶叶生产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运用双因素分析、集中度指数、区域重心等方法研究1961—2013年全球茶叶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53年间全球茶叶生产整体稳步增长,茶叶主产国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7... 为探究全球茶叶生产的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运用双因素分析、集中度指数、区域重心等方法研究1961—2013年全球茶叶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茶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53年间全球茶叶生产整体稳步增长,茶叶主产国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74%,并呈持续增长状态;茶叶主产国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分布于亚洲,其次是非洲;茶叶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是茶叶产量的影响因素;传统茶叶生产大国地位发生变迁,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向北迁移。未来东亚和南亚国家在茶叶生产上仍占主导地位,其中中国发展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全球生产时空格局 演变特征 双因素分析 集中度指数 区域重心 产量
下载PDF
医疗纠纷的防范 被引量:1
9
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3期412-413,共2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服务过程中难免出现令患者或家属不满意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服务过程中难免出现令患者或家属不满意的地方,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范,认真抓好医疗、护理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 纠纷 防范
下载PDF
开展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的体会
10
作者 李玉华 《现代医药卫生》 2002年第5期424-425,共2页
关键词 整体护理 健康教育 现场观摩会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被引量:21
11
作者 周忠发 +2 位作者 谭玮颐 陈全 冯倩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石漠化地区开发适宜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区域空间管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利用限制性系数评价和... 石漠化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对石漠化地区开发适宜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区域空间管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利用限制性系数评价和社会经济、交通、生态环境等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IDW空间插值法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9种主要影响空间开发的生态因子和社会区域经济状况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盘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区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空间上呈现出翰林街道、红果街道、两河街道和亦资街道最高,并逐渐向东部、南部和北部降低; 2)受限制性因子的影响,盘州市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主要以Ⅳ级最不适宜为主,面积为2 531. 7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2. 42%,主要分布在盘州市东部,Ⅰ级最适宜和Ⅱ级较适宜面积为973. 7 km^2,占区域总面积的24. 00%,主要分布在盘州市南部与西部; 3)盘州市空间开发协调性高的乡镇有6个,协调性一般有17个,协调性低有4个,协调性高的乡镇主要分布在盘州中部及北部,协调性低的乡镇是北部的乌蒙镇、中部的双凤镇、南部的大山镇和普田镇。石漠化地区发展受地理环境影响较大,推进石漠化地区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可持续发展 协调性
下载PDF
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8
12
作者 马国璇 周忠发 +2 位作者 吴跃 但雨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9-307,共9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甄别农户生计策略影响因子,为促进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最优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计算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简称花江示范区),农户生... [目的]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甄别农户生计策略影响因子,为促进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最优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计算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简称花江示范区),农户生计资本,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农户生计策略进行分析,探究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结果]①花江示范区农户人力资本指数最高,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指数较低。②示范区内农户以非农型生计策略为主,主要集中在查耳岩村和峡谷村。③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策略转化的最大影响因子,对于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型农户的生计策略转换影响较大。④非农业收入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多有助于促进农户选择更为多元的生计活动,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地面积及牲畜资本对于生计策略的转化为负向影响。[结论]花江示范区内各行政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生计资本存量和生计策略选择存在一定差异,提升人力资本可以有效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生计策略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计资本 生计策略 多元Logistic模型 农户
下载PDF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分析--以花江示范区峡谷村为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国璇 周忠发 +2 位作者 但雨生 吴跃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0-237,共8页
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视角,对贵州省关岭县峡谷村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及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峡谷村各村民组社会资本值在生计... 生计资本和生计稳定性对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视角,对贵州省关岭县峡谷村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及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对生计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峡谷村各村民组社会资本值在生计资本中占比最大,中部及东北部地区生计资本值较高,西北部及东南部地区生计资本值较低。(2)峡谷村各村民组农户收入来源多样,东北部村民组生计多样性较为显著;各村民组务工收入与自然资源依赖性差异明显,西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收入依赖性较高,中部及中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依赖性较高。(3)峡谷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的耦合协调度为中级耦合,马家湾组和三家寨组位于峡谷村中部为高级耦合。分析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对区域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生计资本 生计稳定性 耦合协调模型 农户 关岭县峡谷村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度及其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谭玮颐 周忠发 +1 位作者 马国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83,共7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区水土流失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喀斯特山地环境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喀斯特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荔波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提取地形起伏度最佳的... [目的]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区水土流失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喀斯特山地环境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喀斯特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荔波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提取地形起伏度最佳的分析单元,结合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分析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基于10 m空间分辨率DEM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网格大小为54×54,地形起伏度(RDLS)在0.32~2.12之间;荔波县水土流失敏感主要为微度侵蚀,占县域总面积达88.40%;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RDLS为0.7~1.7的分级范围内,RDLS在1~1.5区间对水土流失的响应最敏感,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优势因子区间。[结论]研究区内RDLS与不同敏感度的水土流失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总体上水土流失受地形起伏度变化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地形起伏度 最佳分析窗口 水土流失敏感性 荔波县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尹林江 周忠发 +1 位作者 尚梦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6,共10页
[目的]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揭示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照。[方法]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基于2005,2010和201... [目的]探讨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揭示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照。[方法]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运用GIS和RS技术,基于2005,2010和2013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石漠化数据和地貌数据,运用地形分布指数、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进行研究。[结果]①在2005-2013年间,喀斯特地区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和水域的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园地的面积在减少;石漠化的面积有所减少,石漠化程度正在逐渐减轻。②不同地貌条件下,每一个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存在的优势分布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分异基本稳定。③土地利用程度的地貌分异特征趋于稳定;2005-2013年,土地利用程度大小表现为: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④不同地貌条件下不同石漠化等级在各土地类型中的分布方面,由侵蚀台地、峰丛洼地、丘峰台地、Ⅴ型峡谷、溶蚀-侵蚀陡坡地貌的石漠化土地类型分布来看,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4种土地利用上,水域不存在石漠化现象;2005-2013年,石漠化在不同地貌条件的地类中总体呈较好转变。[结论]每一土地利用类型都有其分布的优势地貌区;不同地貌条件下,石漠化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园地和未利用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石漠化 地貌 贵州省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发展类型——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牛子浩 周忠发 +2 位作者 陈全 马国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324,共9页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对其乡村性进行评价,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盘州市为例,构建村域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盘州市474个村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生态与经济状况划分... 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对其乡村性进行评价,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盘州市为例,构建村域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盘州市474个村域单元的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生态与经济状况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探究不同发展类型下的乡村性差异。结果表明:(1)盘州市乡村性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从全局分析,乡村性指数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从局部分析,冷点区总体分布于市域西部,热点区集中分布于市域南部;次冷点区与次热点区分别分布于冷点区与热点区的周围。(3)将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生态保育优先型、经济发展优先型、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并重I型和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并重Ⅱ型4种类型,各类型村域单元分别占盘州市总面积的34.0%,18.1%,17.6%和30.3%;(4)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差异明显,生态保育优先型与并重Ⅱ型的乡村性等级总体为:弱、较弱与中等;经济发展优先型与并重I型的乡村性等级总体为:中等、较强与强。从微观视角分析盘州市乡村性分异状况与发展类型,明晰乡村发展的潜在条件与发展路径,可为区域乡村的脱贫致富和振兴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乡村性 村域 乡村发展类型 盘州市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霞 周忠发 +2 位作者 马国璇 陈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7-233,共7页
[目的]对贵州省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荔波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的概念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 [目的]对贵州省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荔波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的概念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构建村级尺度上的经济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荔波县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模型,由此分析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分布。[结果](1)荔波县的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行政村比例较大,中部和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高,东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低。(2)荔波县中度贫困所占的行政村比例最大,较重度和重度贫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3)将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6种类型,协调同步型的行政村比例仅占10.6%,协调环境滞后型行政村比例最多,主要分布在西部。[结论]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未来发展中,要协调好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度 熵权法 荔波县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相对贫困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张家硕 周忠发 +2 位作者 马国璇 牛子浩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8,共10页
相对贫困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从社会剥夺的视角,构建生活水平、可行能力和经济状况3个维度的相对贫困测度体系,对贵州省花江示范区581户农户的相对贫困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 相对贫困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从社会剥夺的视角,构建生活水平、可行能力和经济状况3个维度的相对贫困测度体系,对贵州省花江示范区581户农户的相对贫困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影响贫困的地理要素,结果显示:①花江示范区相对贫困程度较深,贫富差距较大,相对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和可行能力较差;②地处海拔高、坡度大、地形起伏度大的区域农户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③地理探测器的交互作用探测显示各因子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自然因素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力量,是相对贫困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基础,社会因素对相对贫困也具有一定影响。测度花江示范区相对贫困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这对于实现花江示范区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各国应对喀斯特山区相对贫困的难题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相对贫困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 喀斯特山区
原文传递
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荣萍 周忠发 +3 位作者 黄登红 封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24-2032,共9页
以贵州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自然发展较缓慢的聚落... 以贵州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易地扶贫搬迁驱动下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自然发展较缓慢的聚落变化较为剧烈,小规模聚落数量急剧增长,聚落规模两极分化;时间上表现出较显著的时序特征,聚落规模从8802.9 hm2增长至8913.827 hm2再减少至8001.887 hm2,斑块数量从26148个增长至30987个,聚落的演变速率是搬迁前的8.119倍;空间上则表现为沿河谷、丘陵地带呈小规模低密度与高密度并存的多带状分布和以镇区为中心的多核心分布特征。聚落的演变主要受经济活动、政策、地形坡度和城镇化综合作用的影响,2015—2020年乡村聚落出现强烈的变化主要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促使喀斯特山区乡村聚落复杂化。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聚落的优化应根据聚落的多元化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乡村聚落 易地扶贫搬迁 时空演变
下载PDF
基于易地扶贫搬迁视角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被引量:4
20
作者 封清 周忠发 +1 位作者 陈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708-2717,共10页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在助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同时,对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约占全国总搬迁人口的1/5,...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在助力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同时,对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约占全国总搬迁人口的1/5,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研究选择贵州省县域搬迁人口最多的册亨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9、2015、2020年3期土地利用和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数据,研究选用修正当量因子法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规律,并探讨了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修复成效。结果表明:(1)搬迁后2015—2020年,册亨县ESV增长8.32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7.97%,比较搬迁前2010—2015年(增幅4.13%)有显著提高。(2)坡妹、冗渡、巧马、丫他、八渡、百口6个乡镇ESV增量占册亨县总增量的82.89%,ESV增量贡献最大。(3)册亨县搬迁力度越大的乡镇其ESV增加越明显,对应的耦合协调水平越高,易地扶贫搬迁与ESV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量化易地扶贫搬迁所产生的生态修复成效,有助于提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科学性和空间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 易地扶贫搬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