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走滑断裂分段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31
1
作者 柳永军 朱文森 +4 位作者 杜晓峰 武强 李果营 柴永波 王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7期6-10,4,共5页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4.2×108 m3油气地质储量90%以上分布于走滑断裂带。根据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剖面特征以及活动强度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中中段走滑活动最为强烈,走滑特征明显,北段和南段相对较弱。走滑断裂...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目前已发现的4.2×108 m3油气地质储量90%以上分布于走滑断裂带。根据走滑断裂的平面特征、剖面特征以及活动强度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其中中段走滑活动最为强烈,走滑特征明显,北段和南段相对较弱。走滑断裂利于烃类的生成和排出;走滑断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走滑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展布;走滑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张性断层形成了不同样式的油气输导体系;沿走滑断层走向形成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圈闭群,受右旋走滑挤压应力的影响,这些圈闭封堵性好,有利于油气的大规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走滑断裂 分段性 走滑坡折带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走滑断裂差异性与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 被引量:22
2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吴奎 张如才 朱文森 李明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5-560,共6页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 辽东湾坳陷走滑活动明显,共发育西部走滑、辽西伸展—走滑、辽中1号、辽中2号和辽东1号5条大型走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差异特征明显,表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把这些断裂分为2个带,即东部"单一强走滑带"和西部"双重弱走滑带",其中东部断裂走滑活动强,走滑特征明显;西部断裂走滑活动弱,只有局部具有走滑特征。走滑断层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走滑构造,控制了不同类型圈闭的形成以及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进而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大中型油气藏 差异性 走滑断层活动性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海中部馆陶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底界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若祥 李建平 +3 位作者 刘士磊 卢辉楠 朱文森 王保全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4,共8页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 通过以岩电性、古生物、地震层序为基础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区域研究资料,在馆陶组识别出低位、水进和高位三种体系域;利用基准面旋回技术识别出短期基准面旋回(SSC)、中期基准面旋回(MSC)和长期基准面旋回(LSC);馆陶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建立了渤海中部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D5-1井2782~2917m井段确定为东一段地层,其顶界即为馆陶组的底界。通过对馆陶组底界的确定和区域馆陶组及东上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的建立,对该区馆陶组底界进行了重新厘定,目的为解决油气勘探中遇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体系域 基准面旋回 层序地层等时对比格架 馆陶组 新近系 渤海
原文传递
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水驱后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丹磬 李金宜 +1 位作者 朱文森 信召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60,共7页
以渤海Q油田为目标,对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了基于物性特征的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对不同岩石物理相不同水淹级别储层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物性、电性参数变化规律室内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海上稠油油田疏松砂岩... 以渤海Q油田为目标,对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进行了基于物性特征的岩石物理相类型划分,利用密闭取心资料对不同岩石物理相不同水淹级别储层开展了系统的岩性、物性、电性参数变化规律室内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水驱后海上稠油油田疏松砂岩储层粒度中值增大,泥质含量下降,储层粒度非均质性增强;孔隙度增加幅度较小,渗透率明显增大,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增强;随着驱替倍数增加,岩心电阻率下降,饱和度指数n值下降且呈明显的两段式。本文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海上稠油油田注水开发,能够为油田综合调整井复杂水淹层测井定量解释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疏松砂岩 水驱 储层参数 岩石物理相 渤海油田
下载PDF
辽中南洼走滑反转带的形成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2 位作者 吴奎 张江涛 朱文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21,共6页
走滑反转带对油气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走滑反转带的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系统表现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的发育与里德尔右旋剪切模型相对应;走滑反转带的形成主... 走滑反转带对油气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结合钻井资料,分析了走滑反转带的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断裂系统表现出右旋走滑性质,断裂的发育与里德尔右旋剪切模型相对应;走滑反转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渐新世时期,在右旋走滑挤压应力影响下,辽中南洼中央沿早期正断裂发生剧烈的抬升和平移,使凹陷中央较厚地层产生隆升,形成中央走滑反转带、伴生的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反转带控制了油气的聚集成藏,中央走滑反转带油气分布在馆陶组和明华镇组,主要为重质原油;同向走滑断裂和次级同向走滑断裂带油气分布在东营组,主要为中—轻质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反转带 形成过程 油气成藏 同向走滑断裂 辽中南洼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海海域走滑反转构造带油气运聚与调整——以旅大22-27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杜晓峰 李慧勇 朱文森 柴永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6期694-697,共4页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 旅大22-27走滑反转构造带位于渤海辽东湾南部海域,是渤海油田勘探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受郯庐断裂挤压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反转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历程中始终处于较高的构造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为查明该区油气成藏规律,从地化、钻井和地震等资料入手,通过对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的分析,首次提出该区东营组存在形成古油藏和现今油藏的2期油气成藏过程:其中古油藏形成于中新世晚期,现今油藏形成于上新世晚期;同时对2期成藏事件及条件进行了重点剖析,明确了喜山运动对本区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油气逸散与富集机理,再现了本区的成藏过程,指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的层系为浅层明下段和馆陶组,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机理 成藏时间 走滑反转构造 旅大22-27地区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辽中凹陷A21构造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产状、富集因素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清斌 李建平 +3 位作者 臧春艳 赵国祥 朱文森 王晓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15,共5页
以辽中凹陷A21构造A21-2井为例,分析了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产状、富集因素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分为2期,即早期包壳状或孔隙环边状绿泥石和晚期孔隙充填绿泥石,其中晚期孔隙充填绿泥石含量较高。富火山岩... 以辽中凹陷A21构造A21-2井为例,分析了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产状、富集因素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分为2期,即早期包壳状或孔隙环边状绿泥石和晚期孔隙充填绿泥石,其中晚期孔隙充填绿泥石含量较高。富火山岩岩屑中铁镁质矿物的早期水解、微咸水湖泊的三角洲前缘环境和超高压封闭成岩环境是沙四段储层自生绿泥石富集的主要因素。早期包壳状绿泥石对石英加大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由于沙四段储层为封闭的超压系统,SiO2仍以大量微晶石英形式沉淀,所以储层孔隙度与自生绿泥石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晚期孔隙充填自生绿泥石相对发育,增加了孔隙的比表面积,使孔喉复杂化、细小化,对沙四段储层渗透率损害较大,所以储层渗透率与自生绿泥石含量呈弱负相关关系;沙四段储层所表现的强酸敏性与储层富含自生绿泥石密切相关,建议在对储层进行酸化处理时加入铁螯合剂和除氧剂,以降低储层强酸敏性对油气层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绿泥石 产状 富集因素储层物性 沙四段辽中凹陷
下载PDF
辽东湾坳陷挤压型和拉张型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柳永军 徐长贵 +3 位作者 朱文森 张江涛 宛良伟 樊建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0,共6页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 走滑转换带对油气成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辽东湾坳陷发育的走滑转换带控制了该区大中型油气藏的形成。利用三维地震精细构造解释并结合钻探结果,将走滑转换带分为右旋左阶—挤压型走滑转换带和右旋右阶—拉张型走滑转换带,并明确了两种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挤压走滑转换带可形成规模较大的背斜型圈闭,油气保存条件好,成藏深;拉张型走滑转换带油气运移条件好,成藏浅,可分为张—扭转换区、拉张调节区和走滑单控区,张—扭转换区和走滑单控区多形成背斜、半背斜圈闭,拉张调节区多形成断块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转换带 油气藏 挤压型走滑转换带 拉张型走滑转换带 辽东湾坳陷
下载PDF
渤中坳陷石臼陀凸起东段幔源CO_2充注对储集层粘土矿物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清斌 臧春艳 +3 位作者 朱文森 赵国祥 袁志刚 冯冲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4-680,共7页
探讨了渤中坳陷石臼陀凸起东段CO2来源及CO2充注对储层粘土矿物的影响。研究表明,CO2中δ13C组成较重,R/Ra值较大,CO2为幔源成因;控盆的深大断裂是CO2的主要运移通道;CO2热流体晚期充注对砂岩储集层粘土矿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O2热流... 探讨了渤中坳陷石臼陀凸起东段CO2来源及CO2充注对储层粘土矿物的影响。研究表明,CO2中δ13C组成较重,R/Ra值较大,CO2为幔源成因;控盆的深大断裂是CO2的主要运移通道;CO2热流体晚期充注对砂岩储集层粘土矿物产生了明显的影响: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热波动效应加快了储集层中伊蒙混层粘土的演化,含CO2储集层中伊蒙混层中蒙脱石含量要比同深度的泥岩低15%~30%;CO2热流体晚期侵入加剧了长石的溶蚀作用,长石溶蚀促进了自生高岭石的大量形成;CO2热流体侵位后形成的偏酸性环境抑制伊利石生长,促进了其他粘土矿物向高岭石转化;含CO2储集层以少见的高自生高岭石、低伊利石为特征,这对储层物性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CO2 碎屑岩储集层 粘土矿物 渤中坳陷
下载PDF
旋转井壁取心作业难点及解决方案 被引量:7
10
作者 信召玲 苏鹤成 +2 位作者 张国强 朱文森 李金宜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年第21期111-112,共2页
针对旋转井壁取心作业中影响取心收获率,降低作业时效的问题,本文剖析了现有旋转井壁取心仪的结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旋转井壁取心仪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把传统的旋转井壁取心仪器的机械液压节部分模块化,使旋转井壁取心仪器具有... 针对旋转井壁取心作业中影响取心收获率,降低作业时效的问题,本文剖析了现有旋转井壁取心仪的结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模块化旋转井壁取心仪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把传统的旋转井壁取心仪器的机械液压节部分模块化,使旋转井壁取心仪器具有多个机械液压节,在作业中一次入井就可以实现多套仪器的功能,为取心作业提供了保障,保证了取心收获率,将成倍的提高作业效率。研究成果为提高旋转井壁取心仪器的作业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井壁取心 作业时效 模块化旋转井壁取心仪
原文传递
渤海始新统沙四段层序地层特征及与周边油区的对比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文森 刘士磊 +2 位作者 王立红 张若祥 薛金宝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渤海湾盆地始新统沙四段(沙河街组四段)形成时的构造背景特点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多样性。沙四段在其建组剖面分为沙四上、中和下三个亚段。随着新钻井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渤海沙四段层序地层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渤海以前... 渤海湾盆地始新统沙四段(沙河街组四段)形成时的构造背景特点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多样性。沙四段在其建组剖面分为沙四上、中和下三个亚段。随着新钻井的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渤海沙四段层序地层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渤海以前的沙四段基本没有分出亚段,只是分出了南北两种类型。现在认为渤海发育完整的沙四段,分为上下两个亚段,下部为蒸发盐湖相沉积,上部为正常的砂泥岩沉积。南部发育完整的沙四段,北部只钻遇了沙四上亚段,可能缺失沙四下亚段;上下亚段以假整合接触,南北地层是统一的,而不是两种类型。沙四下亚段相当于济阳坳陷典型沙四段中、下两个亚段。沙四段分为继承和残留两种类型,二者有很大的差别。沙四段下亚段不具备生油能力,上亚段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可以形成自生自储的油气田,是深层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层序 标志层 勘探潜力 沙河街组 始新统 渤海湾
原文传递
一种对残余油饱和度合理值范围的预判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金宜 陈丹磬 +1 位作者 朱文森 信召玲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6-389,共4页
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围绕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两大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岩心物性,深入分析在相同油水黏度比下残余油饱和度随着岩心物性改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稀油相渗残余油饱和度随岩心物性变化会出现阶段性的趋势拐点,且... 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围绕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两大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岩心物性,深入分析在相同油水黏度比下残余油饱和度随着岩心物性改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稀油相渗残余油饱和度随岩心物性变化会出现阶段性的趋势拐点,且低渗和常规岩心的变化规律具有差异性。将渤海稀油相渗岩心划分为稀油低渗固结岩心、稀油中高渗固结岩心、稀油疏松岩心三大类,建立各类岩心残余油饱和度预判图版。应用预判图版能够在相渗实验前和已知常规孔渗数据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油水黏度比的图版预判残余油饱和度的合理值范围,以指导后续相渗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残余油饱和度 孔隙度 渗透率 预判
下载PDF
中药饮片片型与煎出率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全江 常承东 +2 位作者 张炳蓉 陈永刚 朱文森 《中医药学报》 CAS 1998年第5期33-34,共2页
通过实验初步探讨中药饮片片型与煎出率间的关系。经过对同一药材不同片型的煎出率的比较,为药材的切制加工提供较科学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 饮片 片型 煎出率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楹卓 杜俊杰 +2 位作者 罗卓荆 侯广平 朱文森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5期82-83,共2页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筛选标准共入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观察组使用七叶皂苷钠连续治疗,对照组接受甘露醇及地塞米...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筛选标准共入选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观察组使用七叶皂苷钠连续治疗,对照组接受甘露醇及地塞米松治疗,疗程6 d。术后3、6 d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疼痛评分,并观察患者下肢麻木感、直腿抬高试验、药物不良事件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6 d的VAS评分及JOA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 d观察组临床显效率(83.3%)高于对照组(60.0%)(χ2=28.51,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七叶皂苷钠对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症状有确切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七叶皂苷钠 神经根水肿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模块式大直径岩心旋转井壁取心仪在渤海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鹤成 信召玲 +2 位作者 张国强 朱文森 李金宜 《海洋石油》 CAS 2022年第2期73-76,共4页
大直径旋转壁心相较小直径壁心体积更大,更有利于对地层的岩电参数及地质特点进行真实的评价,因此受到各油田青睐。模块式大直径岩心旋转井壁取心仪(MRCT)是中海油服新推出的电驱型大直径旋转井壁取心设备,技术先进,创新点多。仪器的模... 大直径旋转壁心相较小直径壁心体积更大,更有利于对地层的岩电参数及地质特点进行真实的评价,因此受到各油田青睐。模块式大直径岩心旋转井壁取心仪(MRCT)是中海油服新推出的电驱型大直径旋转井壁取心设备,技术先进,创新点多。仪器的模块化结构设计、隔片放置、岩心长度测量、钻头钻速控制等方面均有技术创新和突破。MRCT在渤海油田经过现场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声波140 us/ft的软地层到声波50 us/ft的硬地层均能取到岩心,满足了渤海油田对大直径壁心的需求,提高了取心的收获率。但是电驱型大直径旋转井壁取心仪在作业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需要在后续研发中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驱型 大直径 壁心 收获率
下载PDF
渤海L油田不同开发方式下注采井钻遇隔夹层位置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宪波 李金宜 +3 位作者 段宇 朱文森 信召玲 张旭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9年第2期87-91,共5页
针对隔夹层发育的海上L油田剩余油挖潜难点,通过提取典型井组地质参数,分别设计注入井单独钻遇隔夹层和生产井单独钻遇隔夹层2种情况下的6种注采井间隔夹层分布模型,对每种隔夹层分布模型均开展水驱和早期注聚实验,一共完成12个二维平... 针对隔夹层发育的海上L油田剩余油挖潜难点,通过提取典型井组地质参数,分别设计注入井单独钻遇隔夹层和生产井单独钻遇隔夹层2种情况下的6种注采井间隔夹层分布模型,对每种隔夹层分布模型均开展水驱和早期注聚实验,一共完成12个二维平板可视化模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基础井网下,对于注水井钻遇隔夹层和生产井钻遇隔夹层,其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2/3的布井模型的采收率指标均最高。注聚井组筛选应优先考虑2种情况:第一种为注水井钻遇隔夹层且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1/3的模型,注聚采收率增幅可达18.2%;第二种为生产井钻遇隔夹层且隔夹层相对长度为井距2/3的模型,注聚采收率增幅可达1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L油田 剩余油挖潜 隔夹层 注采井位设计
下载PDF
疏松砂岩密闭取芯井新鲜样品和洗油样品相对渗透率曲线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金宜 陈丹磬 +3 位作者 周凤军 朱文森 信召玲 张旭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6,共8页
基于渤海某典型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稀油油藏密闭取岩心,对同一样品先后分别完成新鲜样品相渗实验和洗油样品相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中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后油水相渗曲线与新鲜状态下相渗曲线各关键参数均非常接近;未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 基于渤海某典型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稀油油藏密闭取岩心,对同一样品先后分别完成新鲜样品相渗实验和洗油样品相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中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后油水相渗曲线与新鲜状态下相渗曲线各关键参数均非常接近;未水淹层段样品在洗油后状态下完成的油水相渗曲线与新鲜状态下相渗曲线相比,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残余油饱和度较低,两相区范围接近,最终驱油效率较高。未水淹层段岩心若采用洗油后的柱塞进行油水相渗实验,其结果将偏离真实储层渗流规律。根据水淹程度对油水相渗曲线影响的认识,重构了考虑水淹影响的"全寿命"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矿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考虑水淹影响的重构相渗曲线的模型,在相同采出程度下,其含水率更低;在相同含水率情况下,其采出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密闭取芯井 水淹程度 油水相对渗透率
下载PDF
线调谐的长寿命TEA CO_2激光器
18
作者 朱沛然 朱文森 赵玉英 《四川激光》 1981年第2期17-20,共4页
利用红外光栅调谐的双放电TEA CO_2激光器,在CO_2的10.4μ带和9.4μ带的P支和R支的86条谱线上获得了激光输出,强线输出能量2j,10p(20)线线宽为0.19cm(-1)。激光器一次充气可正常工作几十万次。用激光引发“闪光”方法成功地纪录了激光... 利用红外光栅调谐的双放电TEA CO_2激光器,在CO_2的10.4μ带和9.4μ带的P支和R支的86条谱线上获得了激光输出,强线输出能量2j,10p(20)线线宽为0.19cm(-1)。激光器一次充气可正常工作几十万次。用激光引发“闪光”方法成功地纪录了激光输出谱线。该器件已用于激光分离同位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器 光栅调谐 TEA 长寿命 激光输出 输出能量 激光分离 同位素 谱线 红外
下载PDF
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影响因素实验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金宜 陈丹磬 +1 位作者 朱文森 信召玲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6年第5期78-80,共3页
分析了影响渤海S油田典型疏松砂岩油藏天然岩心室内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岩心物性、实验流体性质、实验驱替方式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关键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物性、注入水类型和模拟油黏... 分析了影响渤海S油田典型疏松砂岩油藏天然岩心室内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结果的各种因素,总结了岩心物性、实验流体性质、实验驱替方式对海上疏松砂岩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关键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岩心物性、注入水类型和模拟油黏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稳定流法和非稳定流法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小。高渗岩心与中渗岩心相对渗透率相比,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低,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两相流动范围平均值较大,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模拟注入水驱油效率高于地层水,地层水高于海水;样品实验原油黏度越低,其束缚水饱和度平均值较高,残余油饱和度平均值较低,驱油效率平均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相对渗透率 疏松砂岩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储层物性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文森 王清斌 +3 位作者 刘士磊 宋章强 王雪莲 陈延芳 《海洋石油》 CAS 2011年第4期59-62,67,共4页
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砂岩储层品质控制因素,探讨了测试段产能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沉积条件、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和黏土转化... 根据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渤中凹陷A2-1构造东营组砂岩储层品质控制因素,探讨了测试段产能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认为:渤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物性主要受压实作用、沉积条件、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和黏土转化阶段控制。在负胶结物投点图上,大部分砂岩都落在压实作用区间,显示了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的主要因素;沉积条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粒度和泥质含量方面的影响,随着粒度变细、泥质含量增加,渗透率明显降低。储层中普遍含碳酸盐胶结物且含量较高,是DST2测试段渗透率低、产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两测试段储层中溶蚀作用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对长石的溶蚀,DST2测试段是强超压的半封闭系统,溶出物不能有效带出系统而沉淀在孔隙和喉道中,对储层物性破坏较大。黏土转化阶段与渗透率的快速降低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渗透率变差段主要出现在伊蒙混层有序混层带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 东营组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