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6
1
作者 左景勋 彭善池 朱学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上部娄山关组岩性单一,为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为寻找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按5m的样品间距对贵州金沙地区相邻的长岩沟剖面、岩孔剖面寒武系采集了250件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 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上部娄山关组岩性单一,为蒸发相白云岩,生物化石稀少,沉积时代归属不清。为寻找地层对比与划分的岩石地球化学标志,按5m的样品间距对贵州金沙地区相邻的长岩沟剖面、岩孔剖面寒武系采集了250件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对其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金沙地区寒武系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表现出4次显著负漂移和3次显著的正漂移。负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中部(NE-1)、陡坡寺组下部(NE-2)、陡坡寺组与娄山关组的分界处(NE-3)、及娄山关组下部(NE-4),δ13C值分别降低到-2.3‰、-2.6‰、-6.2‰和-4.8‰;正漂移分布于清虚洞组底部(PE-1)、顶部(PE-2)及娄山关组上部(PE-3),δ13C值分别上升到1.3‰、2.1‰和2.6‰。δ13C的演化趋势可与世界各大陆寒武系δ13C演化趋势对比,它将娄山关组下部、中部、上部分别划归全球寒武系第二统上部、第三统及第四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地层对比与划分 寒武系 长岩沟 岩孔剖面 贵州 扬子地台
下载PDF
全球寒武系芙蓉统和排碧阶及其底界层型在我国确立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善池 朱学 林焕令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寒武系 芙蓉统 排碧阶 底界层型
原文传递
寒武系全球排碧阶及芙蓉统底界的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 被引量:11
3
作者 彭善池 L.E.Babcock +3 位作者 林焕令 陈永安 祁玉平 朱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2月批准了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的建立全球排碧阶和芙蓉统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提案,以我国地名命名的“排碧阶”和“芙蓉统”两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底界的全球层型正式确立,这是寒武系内所... 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2003年2月批准了由中美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的建立全球排碧阶和芙蓉统底界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的提案,以我国地名命名的“排碧阶”和“芙蓉统”两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底界的全球层型正式确立,这是寒武系内所确立的第一个“金钉子”。排碧阶和芙蓉统分别是寒武系的首个全球阶级标准单位和首个全球统级标准单位。排碧阶和芙蓉统的共同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位于湖南花垣排碧附近的四新村,底界划在该剖面花桥组底界之上369.06m,与球接子三叶虫Glyptagnostus retuculatus的首现一致。芙蓉统的建立,取代了长期使用的非正式年代地层单位“上寒武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排碧阶 芙蓉统 阶级标准单位 统级标准单位
原文传递
全球已批准的和潜在的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s) 被引量:9
4
作者 J. Ogg 戎嘉余 +2 位作者 李建国 张海春 朱学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8,共8页
自 1978年确立全球泥盆系底界层型和点位以来 ,国际地层委员会动员全球许多领域的地层学家为地质历史各个断代 (包括界、系、统、阶 )确立底界层型和点位 (俗称“金钉子”)。这在国际地层学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在实施原... 自 1978年确立全球泥盆系底界层型和点位以来 ,国际地层委员会动员全球许多领域的地层学家为地质历史各个断代 (包括界、系、统、阶 )确立底界层型和点位 (俗称“金钉子”)。这在国际地层学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在实施原理和方法上还有不同的意见、工作中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其功绩 ,特别是在为寻求全球地质学基础的共同语言中所建立的功勋 ,将永载史册。然而 ,当前国际地层委员会已认识到这项工作并不是、也不能代表地层学的全部。从目前情况看 ,在显生宙 13个系内约 10 0个层型剖面和点位中 ,已有 45个被批准确立 ,18个或条件已经成熟或接近完成 ,预计2 0 0 3年将被提出并批准 ;还有约 37个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新生代的大部分完成了 ;中生代 (特别是白垩系和三叠系 )的还有一大半没有定 ,任务不轻 ;古生代的以志留系和泥盆系的确立最早 ,但前者还存在一些问题 ,奥陶系的虽起步不晚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进展稍慢 ,正在加紧进行 ,石炭系和寒武系的也在努力之中。国际地层委员会已经决定这项工作必须在 2 0 0 8年全部完成 ,以利于尽早转入下一个阶段更加深入的、全球地层学各领域的协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新生界 中生界 古生界 元古宙 太古宙 层型剖面 GSSP 层型点位 全球地层学
原文传递
华北寒武系芙蓉统底界附近的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左景勋 朱学 +1 位作者 方怀宾 陈泳霖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 为了确定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对豫北沙滩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寒武系δ^13C演化表现出3次正漂移和2次负漂移,正漂移分布于张夏组下部、中部和炒米店组上部,δ^13C分别达到最大值2.0‰、1.0‰和3.0‰;负漂移分布于张夏组底部和中下部,δ^13C分别降到最低值-3.4‰和-1.0‰.炒米店组上部的δ^13C正漂移起始于三叶虫Chuangia带底部,相当于美国、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我国华南地区的芙蓉统排碧阶的SPICE正漂移.张夏组底部的δ^13C负漂移对应于三叶虫Bailiella-Lioparia带,相当于鼓山阶底部的DICE负漂移.这2次δ^13C漂移事件不仅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依据,还可作为我国华北寒武系苗岭统鼓山阶和芙蓉统排碧阶底界确定的标志.寒武纪δ^13C漂移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古生态环境演化密切相关,因海侵作用导致的古生态环境扩大及海洋初始生产力的繁盛可能是海相碳酸盐岩δ^13C正漂移演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芙蓉统底界 寒武系 豫北 华北地台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左景勋 朱学 +1 位作者 陈泳霖 翟文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势与三叶虫、牙形石、浮游植物的繁盛与萧条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苗岭世晚期三叶虫大规模绝灭时期,δ^(13)C呈逐渐降低趋势,苗岭世末期新的三叶虫科大量出现时期,δ^(13)C呈上升趋势。另外,海平面升降对δ^(13)C演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其δ^(13)C呈逐渐增大趋势,高水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高水位晚期或海平面下降期沉积的碳酸盐岩的δ^(13)C呈逐渐下降趋势。海平面变化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群落演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寒武纪苗岭世 生态环境 海平面升降 豫北和鲁西地区
下载PDF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生物地理趋议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志毅 甄勇毅 +1 位作者 彭善池 朱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包括中及晚寒武世的中天山—北山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关联。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生物地理格局的进一步探讨,主要侧重于它们台地相浅水三叶虫动物群之间的对比,特别是立足于来自动物群纪录比较完整的华南、塔里木和华北板块的证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和有关的地体在中及晚寒武世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早寒武世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仅以华北板块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地理 寒武纪 中国
下载PDF
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林天瑞 彭善池 朱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2-514,共13页
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 ,支持将EmeidiscusLi,1980 ;MianxiandiscusS .ZhangetZhuinZhangetal.,1980 ;Mianxiandiscus (Liangshandiscus)S .ZhanginZhangetal.,1980 ;HupeidiscusChanginLuetal.,1974 ;Guizhou... 对峡东和邻近地区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的再研究 ,支持将EmeidiscusLi,1980 ;MianxiandiscusS .ZhangetZhuinZhangetal.,1980 ;Mianxiandiscus (Liangshandiscus)S .ZhanginZhangetal.,1980 ;HupeidiscusChanginLuetal.,1974 ;GuizhoudiscusS .ZhanginZhangetal.,1980 ;ShizhudiscusS .ZhangetZhuinZhangetal.,1980等属作为TsunyidiscusChang ,196 6的同义名的意见。并对前人所建立的有关属的种 ,进行了重新研究和整理 ,作了大量的归并和修订。就目前所知道 ,峡东地区早寒武世水井沱组的古盘虫类三叶虫仅有TsunyidiscusChang ,196 6和SinodiscusChanginLuetal.,1974两属。Hupeidiscus经修订归入TsunyidiscusChang ,196 6后 ,原HebediscusorientalisChang ,195 3(即原Hupeidiscus的模式种 )一种的种名与Tsunyidiscusorientalis (Walcott,190 5 )重名 ,故将前者重新命名为Tsunyidiscuspertenusnom .nov .。文中还记述了湖北宜昌、秭归等地的早寒武世古盘虫类三叶虫 2属 3种 ,包括TsunyidiscusyanjiazhaiensisS .Zhang ,ZhouetYuaninYinandLi,1978;Tsunyidiscusacutus (Sun ,1983) ;SinodiscuschangyangensisS .ZhanginZhouetal.,1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 古盘虫类 早寒武世 水井沱组 湖北
下载PDF
安徽东至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动物群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学 彭善池 齐敦伦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56-566,共11页
描述了采自皖南东至庞汪剖面和潘冲剖面黄柏岭组和大陈岭组中的三叶虫,共计9种8属和1亚属,其中Chuchiaspis dongzhiensissp.nov.是1新种;认为TingyuaniaSunetChang,1937是DinesusEtheridge,1896的晚出异名。
关键词 三叶虫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 皖南东至 寒武纪 早期 安徽 NOV sp. SUN 剖面
下载PDF
三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学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3-567,共5页
讨论三叶虫标本随围岩一起遭受构造变形而形成的各种变形,并尝试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复原。同时讨论刚蜕完壳但仍处于软壳及脆壳阶段的三叶虫标本与正常标本之间的差异。全面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形和差异对于准确鉴定三叶虫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变形 复原 蜕壳后阶段 三叶虫
下载PDF
Evolution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Potential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at Luoyixi, South China, for the Base of the Unnamed Global Seventh Stage of Cambrian System 被引量:4
11
作者 左景勋 彭善池 +3 位作者 朱学 祁玉平 林焕令 杨显峰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9-22,共14页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the Luoyixi (罗依溪) Section, a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GSSP),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as-yet-undefined s...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in the Luoyixi (罗依溪) Section, a candidate of the Global Standard Stratotype-section and Point (GSSP),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as-yet-undefined seventh stage of Cambrian System at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he cosmopolitan agnostoid Lejopyge iaevigata. This level is favored in a vote of International Subcommission on Cambrian Stratigraphy (ISCS) as the biohorizon for defining the base of a global stage. Two hundred and sixty-four samples fo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analysis have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carbonate successions at an interval of 0.25 to 0.5 m in this section. Results of the carbon isotope data exhibit a remarkable disciplinarian trend. The pattern of the carbon isotope evolution is gently undulant with a relatively long period during the underlying Drumian Stage, and then the values of δ13C fluctuate sharply with a short period in provisional seventh stage. The onset of sharp fluctuation in the δ13C values begins at the proposed GSSP level,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global seventh stage, where δ13C values change from a gentle trend to a sharp trend. Distinct covariant-relationships among δ13C,δ18O, and sea level fluctuations suggest that a warming change in paleoclimate took place during the early global seventh stage, which led to a positive shift in δ13C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global seventh stage of Cambrian System Luoyixi Section northwestern Hunan (湖南).
下载PDF
广西靖西寒武纪三叶虫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及畸形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学 彭善池 +1 位作者 杜圣贤 胡有山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5-231,共7页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块畸形标本,并认为该畸形是因被捕食者咬伤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 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 个体发育 畸形 晚出异名 寒武纪 广西靖西
下载PDF
皖南寒武纪三叶虫Cheiruroides primigenius的个体发育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学 彭善池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62,共10页
描述采自皖南东至庞汪剖面黄柏岭组黄绿色页岩中的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Cheiruroidesprimigenius标本的形态特征和各器官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
关键词 似手尾虫 个体发育 早寒武世 黄柏岭组 皖南
下载PDF
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GSSP候选剖面的碳同位素地层 被引量:2
14
作者 左景勋 彭善池 +3 位作者 祁玉平 林焕令 朱学 杨显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45,共9页
湘西罗依溪剖面包含有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表决通过的、确定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底界的球接子三叶虫Lejopygelaevigata的首现点位,是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GSSP的候选剖面。野外按0.25—0.5m的样品间距,对该点位附近的碳酸... 湘西罗依溪剖面包含有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表决通过的、确定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底界的球接子三叶虫Lejopygelaevigata的首现点位,是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GSSP的候选剖面。野外按0.25—0.5m的样品间距,对该点位附近的碳酸盐岩采取了264件碳、氧同位素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寒武系第三统Drumian阶上部δ13C值呈恒幅波状演化、波动范围较小,δ18O波动强烈、幅度较大;而第七阶下部δ13C值跳跃强烈、幅度较大,总体表现为高值,δ18O值波动减弱、趋向低值;全球寒武系第三统第七阶底部的候选GSSP正好处于δ13C值由恒幅波动向剧烈跳跃的转折处。第七阶早期δ13C值、δ18O值及海平面三者之间存在较好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到最高位置、δ13C值较高、δ18O值较低,造成耦合的原因可能为全球气候变暖,大量淡水流向海洋、海域扩大,初始生产率提高,较多12C为生物所摄取,导致海水中13C的浓度相对升高,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同时,由于最大海泛期洋流活动频繁,对江南斜坡带沉积作用有一定影响,致使碳酸盐岩沉积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地层 寒武系第七阶 寒武系 罗依溪剖面 湖南 中国南方
原文传递
湖南桃源瓦尔岗剖面层序地层框架下的寒武系第10阶旋回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梅冥相 王龙 +3 位作者 李屹尧 彭善池 朱学 左景勋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32,共18页
很多地层学与沉积学特征,如显生宙较高的海平面位置以及最高的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性温暖的气候(温室效应条件)、后生动物骨骼生物礁的贫乏、三叶虫的主导性、典型的方解石海、SPICE碳同位素事件所代表的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气圈增氧... 很多地层学与沉积学特征,如显生宙较高的海平面位置以及最高的大气圈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性温暖的气候(温室效应条件)、后生动物骨骼生物礁的贫乏、三叶虫的主导性、典型的方解石海、SPICE碳同位素事件所代表的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气圈增氧事件,将寒武纪芙蓉世特征化。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全新的芙蓉统年代地层格架已经得到了系统的确立,芙蓉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排碧阶、江山阶和没有得到最后定义的第10阶。湖南桃源县瓦尔岗剖面,以丰富的斜坡相三叶虫的发育著称,是全球寒武系芙蓉统第10阶底界GSSP的候选剖面。为了配合第10阶层型剖面的年代地层学研究,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对该剖面第10期地层为主的地层序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旋回地层学研究。基于基本的岩相和沉积相的观察与研究,将该剖面沈家湾组中主要归为第10期的大部分地层归为一个三级沉积层序,并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四级海平面变化层序;该三级沉积层序大致包含48个准层序级别的六级米级旋回,这些米级旋回常常4个一组构成五级旋回(准层序组)而表现出明显的沉积旋回的1∶4的叠加样式,成为较为典型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属性而可以作为代表性的"定时器"。结果表明,第10期地层的形成时限大致为4.80Myr(百万年),稍大于地球化学测年得出的4.10Myr(~495.0-489.5Ma);而且层序界面代表的沉积环境变化要超前于阶的界面代表的生物变化。因此,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的旋回地层学研究,丰富了瓦尔岗剖面的地层学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旋回地层学 芙蓉统第10阶 瓦尔岗剖面 湖南省桃源县
原文传递
湘西寒武系鼓山阶底界附近碳同位素组成演化趋势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景勋 彭善池 +3 位作者 朱学 方怀宾 祁玉平 陈泳霖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3-462,共10页
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0.5‰~–3.0‰之间,δ^(18)O值分布于–4.0‰~–12.0‰之间,少数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低于–10.0‰,指示岩石经历成岩期后蚀变作用影响,但δ^(13)C、δ^(18)O... 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0.5‰~–3.0‰之间,δ^(18)O值分布于–4.0‰~–12.0‰之间,少数碳酸盐岩样品的δ^(18)O值低于–10.0‰,指示岩石经历成岩期后蚀变作用影响,但δ^(13)C、δ^(18)O之间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负漂移幅度为4.0‰,最低值出现在鼓山阶底界之上9 m处,与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负漂移(DICE)出现的位置基本一致,负漂移幅度可与美国内华达州Desert Range剖面、Panaca Hills剖面、犹他州House Range剖面、Drum Mountains剖面对比,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可对比性,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与对比的工具。湘西王村剖面寒武系第二统顶部清虚洞组、第三统底部敖溪组白云岩为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进积序列,寒武系第三统花桥组下部黑色泥灰岩、钙质泥岩夹富含黄铁矿结核的硅质条带为深水斜坡相沉积,超覆于白云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发生在寒武纪第三世鼓山期海侵时期,与美国Drum Mountains剖面鼓山阶DICE负漂移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DICE负漂移 鼓山阶 寒武系 湘西王村
下载PDF
是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不是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s)--评申震等《寒武纪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s及其地层意义》一文
17
作者 彭善池 朱学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9,共6页
彭善池等(2015)指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似节头虫亚属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和漂游虫属Haliplanktos三者都是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us的晚出异名,应予废弃。申震等(2016)《寒武纪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 彭善池等(2015)指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似节头虫亚属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和漂游虫属Haliplanktos三者都是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us的晚出异名,应予废弃。申震等(2016)《寒武纪似节头虫Arthricocephalites及其地层意义》一文,继续使用了"似节头虫"这一无效名称,并对彭善池等推断节头虫独模种乔氏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的"正模"(视为已指定的选模)提出质疑。本文回应这一质疑。文中介绍P.D.兰等(1988)一文指定"选模"的经过。根据P.D.兰本人提供的信息、该文英文原稿的相关论述与中方第三作者译文的差异、以及由英方第二作者认定和发表的与该文不一样的选模等信息,说明P.D.兰等(1988)的英文原稿为乔氏节头虫指定的选模与彭善池等的推断一致,为一背壳。P.D.兰等(1988)所指定的"头盖",是论文发表时中方第三作者临时更改所致。本文论证了"正模"背壳也是Arthricocephalus命名者Bergeron(1899)的原始插图和原始描述所依据的唯一标本。P.D.兰等(1988)的指定既违背命名者的意愿也违背该文英方作者的意愿。《依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的相关规定,P.D.兰等(1988)一文中所指定的"选模"是无效的。文中再次指出,Arthricocephalites是无效的废名,申震等(2016)归于Arthricocephalites的标本都应重新归入Arthricocepha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头虫属 似节头虫属 三叶虫 选模 晚出异名 寒武纪
原文传递
论寒武纪三叶虫定远虫与双岛虫
18
作者 朱学 袁金良 +2 位作者 边荣春 胡有山 杜圣贤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1-687,共7页
新材料表明定远虫(Tingyuania)和双岛虫(Dinesus)这两个三叶虫属是有效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晚出异名。双岛虫类的地质延限被下延至传统早寒武世晚期的清虚洞组。补充描述首次发现的定远虫的尾部,并描述双岛虫的一新种。
关键词 定远虫 双岛虫 叶尔伯虫 三叶虫 寒武纪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寒武纪中、晚期三叶虫研究
19
作者 朱学 胡有山 +2 位作者 边荣春 杜圣贤 丁德龙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对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意义十分重要的滇东南地区的寒武纪中、晚期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分子是对该地区三叶虫动物群面貌的重要补充,同时依据新发现的丰富材料对前人的部分分类意见进行了厘定,并... 对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意义十分重要的滇东南地区的寒武纪中、晚期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分子是对该地区三叶虫动物群面貌的重要补充,同时依据新发现的丰富材料对前人的部分分类意见进行了厘定,并建立一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虫动物群 寒武纪 滇东南
原文传递
论寒武纪三叶虫节头虫属:概念和异名 被引量:9
20
作者 彭善池 朱学 +1 位作者 L.E.Babcok I.V.Korovnicov 《贵州地质》 2015年第2期83-89,F0003,共8页
节头虫属(Genus Arthricocephalus)的概念一直较为混乱,在为它的模式种乔氏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指定"选模"后,又进一步加剧。经对A.chauveaui的原始手标本上保存的所有三叶虫研究后,发现命名者Bergeron所附A.c... 节头虫属(Genus Arthricocephalus)的概念一直较为混乱,在为它的模式种乔氏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指定"选模"后,又进一步加剧。经对A.chauveaui的原始手标本上保存的所有三叶虫研究后,发现命名者Bergeron所附A.chauveaui的唯一图片,依据的是其中一枚背壳,特征吻合,从而认定该背壳是A.chauveaui的正模,代表了模式种和节头虫属的概念,是该种和该属名称的载体。也表明为A.chauveaui建立"选模",既无必要,也违背命名者的本意。而且选择一个不归属于A.chauveaui的标本来代表该种、该属的概念,就更不妥当。经研究,手标本上的三叶虫不是同一个种,而是隶属于三个不同种,这三个种又应归属于三个不同的属,即Arthricocephalus,Oryctocarella和Duyunaspis。A.chauveaui"选模"头盖并不属于该种,应归属于Oryctocarella duyunensis。研究还表明,有三个分类单元是Arthricocephalus的晚出异名,即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Haliplanktes Blaker et Peel,1997,和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sensu Yuan et al.,2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头虫属 概念 异名 贵州铜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