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制剂发展的回顾 被引量:89
1
作者 徐莲英 陶建生 +2 位作者 冯怡 张彤 朱卫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21,共16页
回顾了我国20 世纪中药制药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丰富了中药药剂学理论,中药制药前处理技术及剂型成型技术的改进与创造,优化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扩大了中药剂型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 回顾了我国20 世纪中药制药的发展历程,对文献追踪、整理分类、分析归纳,丰富了中药药剂学理论,中药制药前处理技术及剂型成型技术的改进与创造,优化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扩大了中药剂型的品种和应用范围,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剂 回顾 发展
下载PDF
乳香、没药药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9
2
作者 朱小芳 管咏梅 +3 位作者 刘莉 金晨 朱卫 刘红宁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12期72-75,共4页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药物性能及功用,可应对临床疾病多症多变而确定下来的中药复方用药基本单元。本文总结分析乳香、没药药对的临床应用经验及实验研究进展,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揭示药对在复方中的作用机理、开发新...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依据药物性能及功用,可应对临床疾病多症多变而确定下来的中药复方用药基本单元。本文总结分析乳香、没药药对的临床应用经验及实验研究进展,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揭示药对在复方中的作用机理、开发新型给药制剂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对 理论基础研究 临床研究 实验研究 综述
下载PDF
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3
作者 朱卫 李佳莉 +3 位作者 孟晓伟 张普照 吴文婷 刘荣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1-1325,共15页
豆科蝶形花亚科葛属植物作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国家常用药,药用历史悠久,分别载录于《中国药典》《日本药典》《韩国药典》《印度阿育吠陀药典》和《泰国植物志》等。全球现有葛属植物15~20种,我国有7种加2变种,目前具有... 豆科蝶形花亚科葛属植物作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国家常用药,药用历史悠久,分别载录于《中国药典》《日本药典》《韩国药典》《印度阿育吠陀药典》和《泰国植物志》等。全球现有葛属植物15~20种,我国有7种加2变种,目前具有药用价值的主要有葛根、粉葛等6种;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异黄酮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类、香豆素类、葛酚苷类和苯并吡喃类等,目前已从该属植物中分离鉴定出240个化合物,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改善心血管系统、抗氧化、降血糖、解热、抗炎、解酒护肝和雌激素样作用等。该研究对国内外药用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及深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属植物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葛根 粉葛
原文传递
中药质量评价研究思路及创新发展趋势 被引量:45
4
作者 陈丽华 肖发林 +4 位作者 黄诗雨 朱卫 管咏梅 应鹏云 吕志豪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41-2547,共7页
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中药国际化、产业化的关键,通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关联链辨识质量标志成分,将化学物质与临床疗效关联,以此评价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实现中药整体质量评价。从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出发... 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是保障中药国际化、产业化的关键,通过中药有效性-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关联链辨识质量标志成分,将化学物质与临床疗效关联,以此评价中药有效性、安全性,实现中药整体质量评价。从中药质量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出发,对围绕中药性状的传统质量评价模式及活性成分的现代质量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与多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探讨Q-Marker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提出创新方法导入中药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评价 中药 质量标志物 研究思路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及其皮肤血流促透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朱小芳 罗晶 +4 位作者 管咏梅 余雅婷 金晨 朱卫 刘红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0-685,共6页
该文拟探索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从皮肤血流变化角度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的促透机制。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的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测定川芎阿魏酸的累积透过量,考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 该文拟探索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并从皮肤血流变化角度探讨乳香、没药挥发油可能的促透机制。通过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的小鼠皮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测定川芎阿魏酸的累积透过量,考察乳香、没药挥发油对川芎透皮特性的影响,同时,采用激光多普勒法测定皮肤血流量。研究结果显示,川芎阿魏酸24 h的累积透皮量为(8.13±0.76)μg·cm^(-2),氮酮组、乳香组、没药组、乳没单提混合组、乳没混合提取组分别为(48.91±4.87),(57.80±2.86),(63.34±4.56),(54.17±4.40),(62.52±7.79)μg·cm^(-2),各组挥发油的增透倍数分别为7.68,8.26,7.26,8.28,均大于氮酮组的6.55。而且,乳香组、没药组、乳没单提混合组及乳没混合提取组大鼠分别在涂药10,20,30,10 min时,血流量相比涂药前有显著性差异,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表明乳香、没药挥发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皮肤血流量。可知,乳香、没药挥发油配伍前后对川芎均有一定的促透作用,且可能通过增加皮肤血流量,促进药物从皮肤表皮到真皮层毛细血管的消除,从而实现促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 乳香没药 挥发油 透皮吸收 皮肤血流 促透机制
原文传递
不同基质丹参凝胶剂的释放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沈岚 朱卫 +1 位作者 蔡贞贞 徐莲英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8-120,共3页
目的 :从释放的角度 ,比较、筛选出适合于丹参凝胶剂的基质。方法 :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 ,以HPLC测定丹参素的累积释放量 ,比较了不同浓度各基质 (HPMC、Carbopol、PVA)对丹参素释放的影响。 结果 :不同基质的释药能力各... 目的 :从释放的角度 ,比较、筛选出适合于丹参凝胶剂的基质。方法 :采用透析膜扩散法进行体外释药试验 ,以HPLC测定丹参素的累积释放量 ,比较了不同浓度各基质 (HPMC、Carbopol、PVA)对丹参素释放的影响。 结果 :不同基质的释药能力各不相同 ,同种基质不同浓度的释药能力也各不相同。随着浓度的增大 ,释药能力呈下降趋势 ,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透析膜扩散法 凝胶剂 释放比 中药
下载PDF
中药穴位贴敷的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7
作者 朱卫 王雅琦 +5 位作者 吴文婷 李哲 刘丽丽 关志宇 陈丽华 管咏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9-587,共9页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起源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及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某些树枝、草茎采用熏蒸、涂敷、贴敷等外用方法使其直接作用于体表可发挥治疗疥疾、祛虫等功效,外治法由此形成。“凡病多从外入,...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起源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及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某些树枝、草茎采用熏蒸、涂敷、贴敷等外用方法使其直接作用于体表可发挥治疗疥疾、祛虫等功效,外治法由此形成。“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最大的优势及特色所在,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运用穴位具有通过经络沟通脏腑以调和阴阳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中药外治法的优势。穴位贴敷法萌芽于早期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宋明时期,成熟于清代,期间各朝代医家对该法的探索、认识以及应用,使穴位贴敷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外治理论。经现代研究证明,贴敷给药可避免肝首过效应以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穴位贴敷是结合了中医中药与经络理论的治疗手段,可产生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两者的叠加作用,对机体产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多重影响,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穴位贴敷法的应用概况、对皮肤免疫的影响、对神经-炎症机制的调节、与人体循环网络之间的联系及其剂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穴位贴敷 研究进展 皮肤免疫细胞 皮肤微生物组 神经调节 循环系统 制剂发展
原文传递
元胡止痛胃漂浮型控释片初步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胡志方 朱卫 郭慧玲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73-575,共3页
目的 :探讨元胡止痛片剂型改进为胃漂浮型控释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筛选漂浮型成型辅料 ,并选用延胡索乙素作为对照品 ,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供试品起漂时间为 1~ 3min ;主要有效成分延胡... 目的 :探讨元胡止痛片剂型改进为胃漂浮型控释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筛选漂浮型成型辅料 ,并选用延胡索乙素作为对照品 ,采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供试品起漂时间为 1~ 3min ;主要有效成分延胡索乙素 3h相对溶出度为 32 % ,9h相对溶出度为 86 % ;初步制订质量控制方法。结论 :为制备元胡止痛胃漂浮片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漂浮型控释片 元胡止痛片 制备工艺 质量控制 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对丹参酮透皮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马树人 钟天耕 +3 位作者 于筛成 郭美花 姜凌 朱卫 《中成药》 CAS CSCD 2000年第11期749-752,共4页
目的 :筛选丹参酮经皮给药制剂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提高丹参酮的透皮扩散速率。方法 :选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进行丹参酮溶液和丹参酮亲水凝胶的透皮渗透。结果 :使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使... 目的 :筛选丹参酮经皮给药制剂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提高丹参酮的透皮扩散速率。方法 :选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进行丹参酮溶液和丹参酮亲水凝胶的透皮渗透。结果 :使用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 ,使在溶液和亲水凝胶中丹参酮的增渗倍数分别达到 3.5 9和 2 .84。结论 :卡必醇和油酸为主的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适用于丹参酮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皮渗透促进剂 丹参酮 亲水凝胶 经皮给药
下载PDF
“阴虚癌瘤相关”假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被引量:35
10
作者 孙有智 刘红宁 +1 位作者 朱卫 赵益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从中医阴阳理论入手,在总结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肿瘤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恶性肿瘤的起因进行研究,提出机体"阴虚"是恶性肿瘤发病主要起因的"阴虚癌瘤相关"假说... 从中医阴阳理论入手,在总结中医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肿瘤病因、病理机制的研究成果,对恶性肿瘤的起因进行研究,提出机体"阴虚"是恶性肿瘤发病主要起因的"阴虚癌瘤相关"假说,并认为滋阴可有效地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 恶性肿瘤 病因病机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葛根解热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冰涛 翟兴英 +7 位作者 李佳 涂珺 张启云 徐国良 黄丽萍 邵峰 朱卫 刘荣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09-1416,共8页
采用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确定葛根解热作用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生物信息学技术富集通路及生物过程,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阐述葛根解热作用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葛根49个有效成分可能调控PTGS2和EGFR等21个靶点,显著影响... 采用活性成分筛选、靶点预测技术,确定葛根解热作用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生物信息学技术富集通路及生物过程,分子对接验证网络分析结果,阐述葛根解热作用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葛根49个有效成分可能调控PTGS2和EGFR等21个靶点,显著影响环氧化酶通路、前列腺素合成、正向调节发热、炎症反应等11条生物过程及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突触、HIF-1信号等7条代谢通路。分子对接验证显示, 65%以上的有效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结合活性,相关文献也显示结果所得活性成分能够抑制关键靶点PTGS2表达,说明结果可靠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葛根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作用发挥解热作用,为葛根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发热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生物过程 通路分析
原文传递
葛根解酒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管咏梅 许攀 +5 位作者 沈倩 姜鄂 陈丽华 朱卫 吴文婷 臧振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17,共8页
我国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夏朝的杜康酒。加之当代餐桌文化发展迅速,推杯换盏很是常见。但是酒精摄入过多易造成酒精性肝脏损伤,轻则腹痛、静脉栓塞,重则低血糖、脂肪栓塞、昏迷休克甚至危害生命。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 我国酿酒技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夏朝的杜康酒。加之当代餐桌文化发展迅速,推杯换盏很是常见。但是酒精摄入过多易造成酒精性肝脏损伤,轻则腹痛、静脉栓塞,重则低血糖、脂肪栓塞、昏迷休克甚至危害生命。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透疹、解酒等多种功能,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自古以来被中医列为解酒专药,如古医书《本草纲目》等记载称葛根具有解酒保肝之功效。葛根具有悠久的药食两用历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将之列入其中,因此有多种含葛根解酒护肝产品上市。在此前,就已经有众多学者对葛根解酒的功效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缺乏系统地归纳总结,笔者查阅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葛根解酒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及相关产品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葛根解酒主要成分除了葛根素、葛根总黄酮和葛根多糖外,还有葛根多肽及葛根黄豆苷元及其衍生物;其主要机制有抑制酒精吸收、加快酒精代谢、抗氧化作用、保护肝脏与心肌细胞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相关产品种类丰富、评价良好;但相关基因方面的研究有待加深。该文对葛根解酒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及相关产品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期望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解酒 主要成分 作用机制 相关产品
原文传递
雷公藤减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陶玲 肖芳 +4 位作者 朱卫 陈丽华 管咏梅 金晨 吴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9-234,共6页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 雷公藤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疾病、肾脏性疾病、皮肤性疾病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尤为显著。但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肝肾毒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故雷公藤的减毒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课题组主要研究雷公藤的经皮给药对其减毒增效的作用,但目前雷公藤的应用困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故对2006年至2016年近10年来雷公藤减毒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包括传统的炮制减毒、配伍减毒和现代的制剂减毒、结构修饰减毒、生物技术减毒以及其相互的联合应用等,分析雷公藤的减毒现状和困境,对比现存减毒方式间的差异,为雷公藤减毒增效研究提供思路,促进其合理开发和临床安全应用,也为其他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雷公藤甲素 减毒 增效 有毒中药合理应用
原文传递
复方罗布麻胃漂浮型控释片质量控制探讨 被引量:20
14
作者 胡志方 朱卫 +2 位作者 喻伟华 郑琴 郭慧玲 《中成药》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1-13,共3页
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系统原理,将复方罗布麻片改剂型为胃漂浮型控释片,从而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并对其定性和定量等质控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复方罗布麻片 胃漂浮片 控释 溶出度
下载PDF
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明 冯怡 +5 位作者 徐德生 朱卫 唐斌 廖正根 谢兴亮 付超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6年第5期10-15,共6页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 以“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等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大川芎复方释药系统等的实践研究,结合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构建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思路并界定其概念,同时阐明了现代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构架体系、基本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并客观地提出了研究难点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药 复方 释药系统
下载PDF
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标准汤剂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管咏梅 万鑫浩 +7 位作者 吴文婷 孟晓伟 臧振中 钟凌云 陈丽华 刘义豪 董欢欢 朱卫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535-5542,共8页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建立桂枝加葛根汤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 目的建立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其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建立桂枝加葛根汤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12年版),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不同批次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质量差异,并找寻造成批间质量差异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建立了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29个共有峰,并对各共有峰进行药材归属,其中3~14、16~19、21~25号峰来自葛根;26号峰来自桂枝;1、15号峰来自白芍,20、27~29号峰来自甘草,2号峰来自大枣。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1个成分,分别为1号峰没食子酸、8号峰3′-羟基葛根素、11号峰葛根素、12号峰葛根素芹菜糖苷、13号峰3′-甲氧基葛根素、15号峰芍药苷、16号峰大豆苷、20号峰甘草苷、22号峰染料木苷、26号峰肉桂酸、28号峰甘草酸铵。15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0.94;3种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均可将样品分为2类;筛选出了11种主要差异成分,其中已指认出的为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芹菜糖苷、大豆苷、3′-羟基葛根素、没食子酸。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数据准确可靠,可为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桂枝加葛根汤 物质基准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HPLC 质量评价 化学模式识别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葛根素 大豆苷、没食子酸 芍药苷 甘草苷 染料木苷 肉桂酸 甘草酸铵
原文传递
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 被引量:26
17
作者 韩立炜 果德安 +3 位作者 刘菊妍 朱卫 陈士林 姚仲青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671-1678,共8页
[背景]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科协办函学字[2020]18号)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遴选工作。3月24日发出《关于征集2020中医药重大科学问... [背景]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征集2020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科协办函学字[2020]18号)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遴选工作。3月24日发出《关于征集2020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的通知》,并组建专家推荐委员会,由张伯礼院士担任主任委员。该工作得到相关专家的大力支持,共征集建议18项,其中前沿科学问题10项,工程技术难题8项。经专家推荐委员会主任委员审定,最终遴选前沿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各3项并报送中国科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协 专家推荐 中华中医药学会 重大科学问题 中医药 遴选工作 张伯礼院士 技术难题
原文传递
藏药独一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袁涛 王森 +4 位作者 顿珠 朱卫 管咏梅 吴德智 陈丽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58-1961,共4页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和资料,总结独一味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物制剂和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其在资源保护、药效物质基础、剂型开发、质量监督上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好独一味提供参考。
关键词 独一味 镇痛抗炎 质量控制 8-O-乙酰山栀苷甲酯
下载PDF
葛(葛根、粉葛)不同炮制品的药效与肠道菌群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钟凌云 邓小燕 +5 位作者 黄艺 廖晶晶 朱卫 于欢 周世成 谌瑞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4403-4409,共7页
研究葛(葛根、粉葛)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差异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运用番泻叶致腹泻模型、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模型、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致高血压病模型,比较葛根、粉葛的生品、煨制品及醋制品在抗腹泻、降血... 研究葛(葛根、粉葛)生品及其不同炮制品的药效差异及对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运用番泻叶致腹泻模型、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模型、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致高血压病模型,比较葛根、粉葛的生品、煨制品及醋制品在抗腹泻、降血糖、降血压方面的药效作用差异;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法评价葛根、粉葛的生品及炮制品对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止泻方面,葛根、粉葛经过煨制后,止泻作用均增强,且煨制葛根作用要优于煨制粉葛;在降血糖方面,葛根及其炮制品均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且经醋制后降血糖作用最佳;粉葛生品降糖作用不显著,经煨制、醋制后降糖作用增加;在降血压方面,葛根和粉葛均具有一定程度的降血压功效,葛根的降血压作用强于粉葛,醋制葛根降血压效果最佳。葛不同饮片品种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呈现差异,煨葛根Lactobacillus(乳酸菌属)丰度最高,与其止泻作用最显著密切相关;醋葛根降血糖和降压作用最佳,与其Blautia(布劳菌属)与Prevotella9(普氏菌属)丰度均较高相关。该实验为阐明葛炮制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为葛临床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 粉葛 药效 肠道菌群 炮制机制
原文传递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 被引量:24
20
作者 申宝德 连王权 +4 位作者 沈成英 徐玲霞 刘肖 朱卫 袁海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413-4418,共6页
目的探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NS)的可行性。方法以磁力搅拌器为动力装置,西林瓶为研磨室,采用氧化锆珠子为研磨介质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槲皮素(QCT)、黄芩苷(BCN)、葛根素(PRN)及水飞蓟素(SLR)4种... 目的探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纳米混悬剂(NS)的可行性。方法以磁力搅拌器为动力装置,西林瓶为研磨室,采用氧化锆珠子为研磨介质构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槲皮素(QCT)、黄芩苷(BCN)、葛根素(PRN)及水飞蓟素(SLR)4种黄酮类化合物NS,以平均粒径、多分散度指数(PDI)和稳定性指数(SI)为指标,对工艺参数转速、研磨介质用量和研磨时间进行优化。结果 QCT-NS、BCN-NS、PRN-NS和SLR-NS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转速、研磨时间、氧化锆用量与药物混悬液比例分别为QCT-NS 800 r/min、8 h、1∶1,BCN-NS 800 r/min、24 h、1∶1,PRN-NS800 r/min、24 h、2∶1,SLR-NS 800 r/min、12 h、1∶1;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备所得QCT-NS、BCN-NS、PRN-NS和SLR-NS的平均粒径均在400 nm以下,QCT-NS、BCN-NS和SLR-NS的PDI在0.3以下,SI高于0.75;PRN-NS的PDI和SI分别为0.41和0。结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难溶性黄酮类化合物NS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化介质研磨法 纳米混悬剂 工艺优化 难溶性 黄酮类化合物 槲皮素 黄芩苷 葛根素 水飞蓟素 多分散度指数 稳定性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