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超细碳酸钙及其在水性塑胶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廖海达 秦燕 +1 位作者 南洋 李青青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92-96,106,共6页
采用无机物(六偏磷酸钠)作为改性剂,机械化学力和水热法相结合的工艺对超细碳酸钙进行改性,且通过透过率、粒度分析、红外、XRD、SEM对超细碳酸钙的改性效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超细碳酸钙的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宽度变窄,在水相中... 采用无机物(六偏磷酸钠)作为改性剂,机械化学力和水热法相结合的工艺对超细碳酸钙进行改性,且通过透过率、粒度分析、红外、XRD、SEM对超细碳酸钙的改性效果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改性超细碳酸钙的粒径变小,粒径分布宽度变窄,在水相中分散稳定性变高,能很好地分散在水性塑胶涂料中,提高水性涂料的硬度与耐磨圈数,大大提高了涂料的力学性能.无机物改性超细碳酸钙的水热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20 min,填充度为50%,超细碳酸钙的摩尔溶度为0.4 mol/L,摩尔比是12∶0.5时改性的效果最佳.改性碳酸钙应用到水性涂料中,固含量低于35%时,可以提高涂料的力学性能,并且在30%应用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碳酸钙 表面改性 六偏磷酸钠 透过率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超细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秦燕 廖海达 +1 位作者 南洋 李青青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CAS 2015年第2期52-55,共4页
采用双复合法新工艺(工艺复合和物相复合,前者是"机械化学力与水热法复合",后者是"纳米物相与超细粉体复合")改善超细碳酸钙的颗粒大小、分散性以及分散稳定性。利用自分散型和晶型结构好的纳米AlOOH对超细碳酸钙... 采用双复合法新工艺(工艺复合和物相复合,前者是"机械化学力与水热法复合",后者是"纳米物相与超细粉体复合")改善超细碳酸钙的颗粒大小、分散性以及分散稳定性。利用自分散型和晶型结构好的纳米AlOOH对超细碳酸钙进行改性,并用透过率、粒度分析、Zeta电位、红外和SEM表征超细碳酸钙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超细碳酸钙的粒径明显变小,颗粒分布均匀,在水相中分散稳定性变高,能很好地分散在水性涂料中。水热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180min,填充度为50%,超细碳酸钙的溶度为0.4mol/L,物质的量比3∶1时改性的超细碳酸钙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碳酸钙 表面改性 纳米AlOOH 透过率 水热反应
下载PDF
宽高频波导功分网络精密制造技术
3
作者 孙大智 梁宁 +1 位作者 南洋 江涛 《电子工艺技术》 2023年第5期29-33,共5页
波导功分网络是某宽高频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功分网络性能直接影响雷达系统功能的实现。基于前期工艺摸底和指标测试结果,系统开展功分网络精密制造工艺优化。通过结构工艺性设计、工艺路径优化、数控加工策略改进、焊接参数优化及工艺... 波导功分网络是某宽高频雷达系统的核心部件,功分网络性能直接影响雷达系统功能的实现。基于前期工艺摸底和指标测试结果,系统开展功分网络精密制造工艺优化。通过结构工艺性设计、工艺路径优化、数控加工策略改进、焊接参数优化及工艺装备改进措施,保证了功分网络尺寸精度、加工质量和焊接可靠性,解决制造过程中多余物防护和可靠传输问题,获得了性能指标满足要求的功分网络实物,为宽高频波导功分网络的制造提供了一种工艺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导功分网络 精密制造 工艺优化 加工质量 可靠传输
下载PDF
三乙烯四胺基蔗渣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Cu(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南洋 邓啟敏 +1 位作者 廖海达 黄雪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06-311,共6页
为了处理Cu(Ⅱ)低浓度污染的水溶液,对天然高分子原料蔗渣纤维素改性,接入三乙烯四胺,制备三乙烯四胺基蔗渣纤维素,并对制备过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蔗渣纤维素与环氧氯丙烷固液比为1∶7,纤维素与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为25℃,反应... 为了处理Cu(Ⅱ)低浓度污染的水溶液,对天然高分子原料蔗渣纤维素改性,接入三乙烯四胺,制备三乙烯四胺基蔗渣纤维素,并对制备过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蔗渣纤维素与环氧氯丙烷固液比为1∶7,纤维素与环氧氯丙烷反应温度为25℃,反应介质NaOH溶液的质量浓度为2.5%时,吸附性能最好。当溶液Cu(Ⅱ)初始浓度为20 mg/L,吸附剂加入量为10 g/L,溶液pH为6,吸附时间为40 min,吸附温度为15℃时,吸附后Cu(Ⅱ)浓度为0.72 mg/L,达到国家地面Ⅱ类水质标准,并对吸附过程作了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基纤维素 Cu(Ⅱ) 低浓度污染
下载PDF
双相Mg-Li合金的α→β相变及热加工性能研究
5
作者 冯英豪 孙朝阳 +3 位作者 徐斯诺 南洋 王青磊 王春晖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27-1237,共11页
在温度为250-400℃、应变速率为0.1-10 s^(-1)条件下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双相Mg-Li合金的热加工性能、显微组织演变和相组成。建立了整合加工和α-Mg相含量的最佳热加工窗口。结果表明,所建立的Arrhenius本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软化... 在温度为250-400℃、应变速率为0.1-10 s^(-1)条件下进行了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双相Mg-Li合金的热加工性能、显微组织演变和相组成。建立了整合加工和α-Mg相含量的最佳热加工窗口。结果表明,所建立的Arrhenius本构模型能够准确预测软化过程中的应力流动行为。通过对合金显微组织的观察,发现动态回复(DRV)、动态再结晶(DRX)和α-Mg相变是主要的软化机制。α-Mg相以球化和α-Mg相内析出的形式转变为β-Li相,尤其是在300℃以上相变现象显著。同时,DRX行为容易在β-Li相中发生,而在α-Mg相中会被抑制。基于动态材料模型和微观结构分析,获得最佳加工窗口:温度300-350℃/0.1-1 s^(-1)和温度250℃/0.1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合金 热变形行为 动态再结晶 加工优化 相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