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焦炉作业计划与优化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敏 朱华 +1 位作者 曹卫华 杨静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0,共5页
针对钢铁企业焦炉生产计划编排问题,建立一个适合正常工况和异常工况的焦炉作业计划与优化调度系统。该系统由决策支持模块、正常工况计划编制模块和异常工况计划编制模块组成。决策支持模块根据获取的现场数据进行工况判断;在正常工况... 针对钢铁企业焦炉生产计划编排问题,建立一个适合正常工况和异常工况的焦炉作业计划与优化调度系统。该系统由决策支持模块、正常工况计划编制模块和异常工况计划编制模块组成。决策支持模块根据获取的现场数据进行工况判断;在正常工况下采用"5-2"推焦串序操作来编制计划;在异常工况下针对乱笺、推焦事故和病号炉等异常状态,建立优化调度模型,基于蚁群算法进行求解来获得推焦计划。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焦炉作业计划的自动编排与优化调度,保证了结焦时间,提高焦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炉 作业计划 优化调度 蚁群算法
下载PDF
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
2
作者 崔佳森 庄舜玖 +4 位作者 戚韶红 李黎 周俊文 张婉 朱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11期864-8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4个月,患肢发凉、无力、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4条下肢足靴部溃疡缩小或者愈合,1条下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得到治疗的23条患肢ABI由术前0.29±0.15升至术后0.56±0.17。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ASO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肱动脉入路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黎 庄舜玖 +5 位作者 戚韶红 崔佳森 周俊文 张婉 朱华 赵云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4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 目的 观察并总结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严重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技术经验.方法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55例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采用INVATEC-DEEP长球囊,进行下肢动脉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的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 55例患者共55条肢体接受了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4.5%(41/55),无并发症发生.共随访6m,失访率为0;其中,技术成功组所有患肢血供明显增加,相应节段肢体皮温升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麻木感和痛感显著减轻,生存率为95.1%,肢体存活率97.6%;技术失败组患者生存率为78.6%,肢体存活率71.4%,随访期间ABI为(0.78±0.13).结论 腔内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疾病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糖尿病血管病变 动脉造影术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佳森 庄舜玖 +4 位作者 戚韶红 李黎 周俊文 张婉 朱华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4年第2期90-92,130,共4页
目的 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可靠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18条犬左侧开胸后侧壁阻断降主动脉近端,环形切开外膜、中膜约1/2周径,找到动脉壁分层裂... 目的 探讨一种较为理想的、稳定可靠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 18条犬左侧开胸后侧壁阻断降主动脉近端,环形切开外膜、中膜约1/2周径,找到动脉壁分层裂隙,沿裂隙用特制剥离子向下、侧方、向上分离.再环形剪开内膜约1/2周径,将已切开的内膜下唇双角处分别缝合固定于邻近的侧动脉壁,即内膜片双角进行缝合,然后将远端外膜及中膜缝合于近端主动脉壁上.再行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腹主动脉前壁穿刺,用Omnipaque造影剂以10~15 mL/s速度经猪尾巴导管DSA造影及彩超跟踪检查.再经穿刺点置入覆膜支架至主动脉弓降部夹层裂口处,准确定位后释放.结果 直视下、术中彩超影像跟踪、即时DSA造影均显示动脉夹层立即形成并向远端撕裂,置入覆膜支架后夹层裂口被完全修复.结论 应用主动脉内膜片双角缝合法,可建立与人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on,AD)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1,2],经覆膜支架置入后形成腔内修复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片双角缝合法 Stanfor 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腔内修复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徐敏 黄晓武 +5 位作者 代智 朱华 顾方明 周少来 周俭 樊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 目的建立近交系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分析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及该模型的稳定性,并总结该模型区别于常规使用的SD、Wistar等封闭群大鼠间原位肝移植的特点。方法实验组选择近交系雄性LEWIS及BN大鼠各30只分别作为供、受体,对照组选择雄性BN大鼠各9只作为供、受体。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实施原位肝移植术,不吻合肝动脉;于术后3,5,7,9,11,13,15d处死受体获取肝脏组织,用中性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判定急性排斥的程度。结果原位肝移植术成功率约为74%,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依次为:肝上下腔静脉出血,门静脉出血,麻醉意外和其他;LEWIS→BN组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现象,而BN→BN组则无排斥现象。与封闭群大鼠肝移植比较,该模型具有自身特点,即在排斥出现的时间、程度和结果转归上表现并非完全一致,然而所有受体均出现了排斥现象。结论大鼠肝移植是目前研究肝移植理想模型,本研究采用Kamada的"二袖套"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大鼠 原位肝移植 急性排斥模型
下载PDF
腔内微创技术治疗膝下段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6
作者 崔佳森 庄舜玖 +4 位作者 戚韶红 李黎 周俊文 朱华 张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9年第11期954-956,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微创技术在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患肢顺行穿刺加长球囊,对46例膝下段ASO患者51条肢体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患肢PTA技术成功率88.2%(45/51)。术后随访6个月~2年,94.1%(48/51)患... 目的:探讨腔内微创技术在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患肢顺行穿刺加长球囊,对46例膝下段ASO患者51条肢体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患肢PTA技术成功率88.2%(45/51)。术后随访6个月~2年,94.1%(48/51)患肢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88 2%(45/51)患肢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5条患肢足踝部溃疡愈合;2条患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8±0.13升至术后的0 89±0.15,最近一次随访测量值为0.85±0.14。结论:顺行穿刺加长球囊行PTA技术治疗膝下段ASO近期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成形术 气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