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330
1
作者 日祥 徐义刚 +3 位作者 张宏福 夏群科 郑天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35-1159,共25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和深部结构响应、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探测、测试与研究.计划执行四年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发现华北克拉通...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围绕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克拉通破坏的浅部效应和深部结构响应、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与深入的探测、测试与研究.计划执行四年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1)发现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厚度以及地壳-上地幔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确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时空范围;(2)厘定了华北克拉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岩石圈的属性,发现了晚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富水而新生代岩石圈地幔贫水的特征;(3)根据岩浆作用和浅部地质响应的相关性,证实了地表地质构造受控于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4)发现太平洋板块俯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因素的证据,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在板块构造体系中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研究计划 研究进展 克拉通破坏 华北
原文传递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231
2
作者 王道轩 +3 位作者 刘国生 宋传中 徐嘉炜 牛漫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9-278,共10页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 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发生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安徽段的断陷出现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 ,苏鲁段仅发生于晚白垩世 ,而山东潍坊以北的断陷皆出现在早第三纪 ,显示了伸展活动南早北晚的迁移规律。这一伸展活动叠加在前期走滑构造之上 ,呈现为幕式的正断层运动。现可鉴别出断裂带的伸展活动经历过 5次显著的断陷事件。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构造多不同于典型的裂谷。它与中国东部同期一系列伸展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背景一致 ,是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俯冲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伸展活动 伸展时间 动力学背景 伸展盆地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及其对西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响应 被引量:196
3
作者 王道轩 +2 位作者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6-49,共14页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 1 2 7 62± 0 1 9Ma的40 Ar 39Ar年龄 ,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 Ar 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 ,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 首次从郯庐断裂带走滑糜棱岩中获得了白云母 1 2 7 62± 0 1 9Ma的40 Ar 39Ar年龄 ,其与糜棱岩的全岩40 Ar 39Ar年龄相吻合。这些年代学研究成果以及同走滑期岩浆活动 ,表明郯庐断裂带于早白垩世发生了大规模的左行平移。这一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事件是伊泽纳崎板块突然发生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晚白垩世 早第三纪郯庐断裂带转变成巨型的伸展构造 ,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太平洋板块的高角度正向俯冲使中国东部出现软流圈上涌、岩石圈拆沉 ,从而造成了郯庐断裂带与整个中国东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晚第三纪初期起动的挤压活动 ,使郯庐断裂带上的断陷盆地同步抬升和闭合 ;断裂带的逆冲活动则断续延至今日 ,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近代地震活动带。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的响应 ,而印度板块碰撞的构造挤出起着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年龄 构造演化 板块运动 太平洋板块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基于3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 被引量:154
4
作者 罗德安 +1 位作者 陆立 廖丽琼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0-42,共3页
对3维激光影像扫描仪测绘成果的误差成因、误差影响方式进行分析,论述3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在变形监测领域内应用的可行性、技术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3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 3维激光扫描技术 整体变形监测 误差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 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1
5
作者 宋传中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徐嘉炜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0-256,共7页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 选择了郯庐断裂带安徽段5处糜棱岩、超糜棱岩、千糜岩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断裂带上3处4个样品给出了128~132 Ma的40Ar/39Ar坪年龄; 北部张八岭隆起带西侧和蚌埠隆起东缘断裂带上两处样品一致给出了120 Ma的40Ar/39Ar坪年龄. 等时线分析及其他证据表明这些数据是可靠的. 这些年龄值代表了郯庐断裂带韧性左旋走滑变形的冷却年龄, 北部较年轻的年龄值可能与较缓慢的走滑隆起有关. 由此表明, 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 而不是一些学者认为的印支期. 该断裂带是滨太平洋的陆内平移断裂, 而不是大别—胶南造山带同造山的转换断层或斜向缝合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直滑时代 构造模式 早白垩世 冷却年龄 年代学
原文传递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6
作者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早白垩世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时代的同位素年龄证据 被引量:114
7
作者 徐嘉炜 孙世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52-456,共5页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 对郯庐断裂带南段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的K-Ar全岩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剪切带形成后,在99±2Ma前(早白垩世末期)冷却至封闭温度。结合其它地质现象,笔者认为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推测为110—130Ma前。这一平移时代与太平洋的伊泽奈崎(Izanagi)板块向欧亚大陆斜向俯冲的时间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糜棱岩 同位素年龄 平移时代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被引量:92
8
作者 刘国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7,共8页
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期间,郯庐断裂带究竟是何种边界仍是没有解决的重大地学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构造解释模式。关于郯庐断裂的平移距离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在华北、华南板块拼合之后,郯庐断裂带发生了... 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期间,郯庐断裂带究竟是何种边界仍是没有解决的重大地学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构造解释模式。关于郯庐断裂的平移距离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在华北、华南板块拼合之后,郯庐断裂带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其糜棱岩的40Ar/39Ar年龄为132~119Ma,指示为早白垩世的平移活动,平移活动中伴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这期左行平移标志着中国东部构造的重大转折,是滨太平洋构造对前期古特提斯构造的叠加,其动力学机制为太平洋区伊佐奈岐板块突然出现的高速斜向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别-苏鲁造山带 左行平移 构造模式 伊佐奈岐板块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前陆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00
9
作者 徐嘉炜 +2 位作者 刘国生 李双应 虞培玉 《中国区域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3-79,共7页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印支—早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时,使造山带南部的下扬子地区成为前陆变形带。下扬子前陆变形带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南运动,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北运动,总体呈两套对冲的逆冲...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于印支—早燕山期发生陆—陆碰撞时,使造山带南部的下扬子地区成为前陆变形带。下扬子前陆变形带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南运动,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为向北运动,总体呈两套对冲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长江以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华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碰撞,长江以南前陆变形的动力来自沿江南隆起带的板内造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变形 逆冲推覆构造 下扬子地区 动力学 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被引量:93
10
作者 徐佑德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41,255,共17页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走滑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86
11
作者 刘国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5-277,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挤压活动 深部过程 玄武岩喷发 地震活动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与深部过程 被引量:91
12
作者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3-404,共12页
郯庐断裂带内岩浆岩及糜棱岩的年龄及野外研究表明以中 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走滑运动的晚期 ,岩石化学以富钾、富碱为特征 ;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为特征 ;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尤其是强不... 郯庐断裂带内岩浆岩及糜棱岩的年龄及野外研究表明以中 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走滑运动的晚期 ,岩石化学以富钾、富碱为特征 ;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为特征 ;微量元素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尤其是强不相容元素 ;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来源于壳幔过渡带。带内岩浆活动明显受断裂带控制 ,走滑晚期的岩浆活动起源于地幔底侵、壳幔相互作用下的壳幔过渡带 ,在伊泽奈崎板块斜向俯冲、中国东部遭受区域性剪切—挤压的背景下出现。在此背景下中国东部发生了岩石圈减薄 ,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已深切至壳幔边界的左行平移断裂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郯庐断裂带 岩浆活动 构造背景 岩石化学 断裂活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 被引量:91
13
作者 胡召齐 +2 位作者 陈印 牛漫兰 谢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94-1604,共11页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郯庐断裂带 伸展盆地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
下载PDF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因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88
14
作者 周涛发 袁峰 +4 位作者 侯明金 杜建国 范裕 岳书仓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5-71,共7页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  江南隆起带东段皖赣相邻区南(赣东北地区)、北(皖南地区)两侧发育花岗岩类,且与成矿关系密切。对花岗岩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造山过程动力学及低Nd模式年龄分析表明,研究区至少存在两期规模较大的侵入岩浆活动,赣东北地区以燕山早—中期为主,皖南—浙西地区以燕山中—晚期为主。燕山早期两大动力学体系的转换(160Ma~170Ma),NE向赣东北深大断裂的线性拉张减薄作用,引起幔源岩浆上升并与地壳相互作用形成赣东北斑岩体;燕山中晚期(<145Ma),皖南与赣东北的动力学背景趋于一致,随着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挤压作用使上溪群或成分类似于上溪群的基底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皖南—浙西地区燕山期花岗岩、花岗斑岩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 造山过程动力学 ND模式年龄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的同造山运动 被引量:82
15
作者 王勇生 +2 位作者 牛漫兰 刘国生 谢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69-182,共14页
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时间与型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近在大别山东缘早白垩世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 ,发现了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其中三处早期糜棱岩中白云母分别给出了( 188.7± 0 .7)Ma、( 189.7± 0 .6 )Ma、( 192 .5&#... 郯庐断裂带的起源时间与型式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最近在大别山东缘早白垩世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中 ,发现了早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其中三处早期糜棱岩中白云母分别给出了( 188.7± 0 .7)Ma、( 189.7± 0 .6 )Ma、( 192 .5± 0 .7)Ma的40 Ar/ 3 9Ar坪年龄 ,指示了同造山走滑热事件。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也表明该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中就发生了活动。郯庐断裂带内的造山期构造及旁侧的前陆沉积与变形构造特征 ,指示断裂带同造山运动为转换断层型式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了约 35 0km ,同时苏鲁造山带发生逆时针旋转。在早白垩世滨太平洋构造活动中 ,该断裂进一步向北延伸 ,发生了约 2 0 0km的左行平移。因而 ,该断裂带起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大别苏鲁造山带 ^40AR/^39AR年龄 前陆沉积 前陆变形 转换断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 被引量:77
16
作者 牛漫兰 +3 位作者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李长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316,共14页
郯庐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之后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左行平移及其准确的时间,仍然是存在着争议的重要问题。郯庐断裂肥东段地表出露了大规模的、北北东走向的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显微构造与石英C轴组构分析皆指示为左旋走滑韧性剪... 郯庐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之后是否发生过大规模左行平移及其准确的时间,仍然是存在着争议的重要问题。郯庐断裂肥东段地表出露了大规模的、北北东走向的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显微构造与石英C轴组构分析皆指示为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糜棱岩中变形矿物组合与矿物变形行为指示该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中—高绿片岩相环境。通过对该段走滑糜棱岩中角闪石与黑云母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本次工作中获得了一个角闪石(N14)的40Ar/39Ar坪年龄为143.3±1.3Ma(早白垩世初),据变形温度判断其代表了该断裂带左行平移中的变形年龄。该糜棱岩(N14)中新生的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4.1±0.6Ma,而同一采场中另一糜棱岩(N13)中新生黑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30.3±0.6Ma,皆指示了左行平移活动的冷却年龄。另外4处走滑糜棱岩中黑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137.2±0.8Ma(N47)、135.6±0.6Ma(N17)、124.8±0.7Ma(N21)和125.9±0.4Ma(N22),也都属于冷却年龄,反映了该走滑韧性剪带内的不均匀冷却现象。由此变形年龄与冷却年龄可以判断该断裂带的左行平移持续时间不超过6Ma左右。由N14糜棱岩中的角闪石与黑云母坪年龄得到该处的平均冷却速率为21.7℃/Ma,属于较快速的冷却。本次40Ar/39Ar测年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40AR/^39AR年代学 ^40Ar/^39Ar测年 走滑运动 东段 韧性剪切带 左行平移 定年 r法 冷却年龄 早白垩世 糜棱岩 黑云母 不均匀冷却 角闪石 板块碰撞 左旋走滑 组构分析 显微构造 绿片岩相 变形行为 矿物组合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5
17
作者 王薇 +2 位作者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9,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被引量:83
18
作者 胡召齐 +1 位作者 刘国生 张必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42,共11页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构造带 “侏罗山式”褶皱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褶皱时代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68
19
作者 徐嘉炜 +2 位作者 吕培基 郑学信 孙世群 《安徽地质》 1995年第1期1-12,共12页
郯庐断裂带经过长期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但在年代学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及缺乏严格定时的证据,尤以确定走滑剪切运动的时限争纷更甚。走滑剪切运动是一个非瞬间又非均匀的过程。依据作者近年内进行的专门工作及现有的各种材料,从地... 郯庐断裂带经过长期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但在年代学上还存在严重的分歧及缺乏严格定时的证据,尤以确定走滑剪切运动的时限争纷更甚。走滑剪切运动是一个非瞬间又非均匀的过程。依据作者近年内进行的专门工作及现有的各种材料,从地质年代学及同位素年代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的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晚侏罗世末期(140Ma左右)开始产生剪切破裂井大规模左行平移,直至早白垩世晚期(110Ma左右)又有一次重要的走滑剪切运动。左行走滑运动延续约30Ma。随后郯庐断裂带进入以伸展为主的构造运动。从始新世中期(45Ma左右),它又转化为多次受挤压兼小幅度右滑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年代学 走滑剪切 同位素
下载PDF
皖南江南陆内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与中生代造山过程 被引量:77
20
作者 刘国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3-111,共9页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 皖南地区的江南隆起带 ,在震旦纪—中三叠世与周边一样处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环境。印支—早燕山期 ,该带成为陆内造山带 ,其中发育了一系列近东西向、向北逆冲的逆冲—推覆构造 ,使基底岩系相互叠置、强烈隆升。江南陆内造山带属板内叠置山系 ,不具阿尔卑斯式远程推覆体。地球物理资料表明 ,该陆内造山带下的地壳和岩石圈曾显著加厚。江南陆内造山带形成于北部华北与扬子板块发生陆—陆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陆内造山带 逆冲-推覆构造 中生代 造山过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