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被引量:786
1
作者 李秀彬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43-650,共8页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 近几年来,各类指数模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并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指数方法包括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转移矩阵、流向百分比、动态度、相对变化率、邻接度、多度、重要度、景观指数等。但有关文献对这些指数的表述与计算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混乱与误用。文章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中所涉及的各类指数方法,将其按资源变化的分析、变化方向分析、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目的取向加以归类,然后在此类型框架下,详细阐述了各种指数方法的概念、计算方法、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指数方法 资源变化 变化方向 变化空间形式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515
2
作者 李秀彬 +1 位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60,共8页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 根据 1 985和 1 995年 2期 TM影像资料 ,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 ,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 3省 2市 1 985~ 1 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遥感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被引量:358
3
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32-1338,共7页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85%和2.16%。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生产用地因其生产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则更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土地分类 土地功能 生态用地 中国
原文传递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6
4
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8,共10页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人口 农业经济增长 城市化
下载PDF
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8
5
作者 刘述林 贾绍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5-432,共8页
资源管理、灾害管理、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强化了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研究的重要性。这些要素空间插值的核心是建立充分逼近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函数方程。对于给定的区域与要素样本值 ,插值函数可以有多种模型形式... 资源管理、灾害管理、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强化了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研究的重要性。这些要素空间插值的核心是建立充分逼近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函数方程。对于给定的区域与要素样本值 ,插值函数可以有多种模型形式。各类模型的精度受其理论基础、模型算法、时空尺度效应、样本数据属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国际主要插值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文章认为各类模型插值精度的差异缘于模型对插值要素空间变异性与空间相关性的反映 ,具体应用中 ,只有对已知样本数据进行变异性与相关性分析才能选出适当的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要素 空间插值 空间变异性 空间相关性 时空尺度
下载PDF
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被引量:160
6
作者 李秀彬 辛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07-915,共9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耕地利用中,农户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追求逐步由耕地产出最大化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在下降,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中耕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1998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耕地利用中,农户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追求逐步由耕地产出最大化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方向发展,粮食生产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在下降,导致我国粮食生产中耕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在1998年后出现下降趋势,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省(市)区甚至出现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下降的情况。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这一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上述情况后认为,为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需要在耕地保护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效益,以缓解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农户目标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变化 粮食安全 耕地粮食生产效率
下载PDF
降雨信息空间插值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23
7
作者 贾绍凤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42,共9页
文章以潮白河流域为样区,根据58个雨量站1990年的降雨观测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克立格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等插值方法,分析了站点数量变化、时间尺度变化、栅格像元的尺度变化、插值方法的差异对降雨数据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剖... 文章以潮白河流域为样区,根据58个雨量站1990年的降雨观测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克立格法、样条函数法、趋势面法等插值方法,分析了站点数量变化、时间尺度变化、栅格像元的尺度变化、插值方法的差异对降雨数据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剖析降雨插值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1)插值站点数量越大,区域降雨插值的不确定性越小;(2)像元尺度在50m^1000m间变化对降雨插值的不确定性只有微弱的影响;(3)对应于时间尺度由年到月到日的变化,降雨插值的不确定性随时间尺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4)不同插值方法影响到降雨空间插值的不确定性水平。为了减少降雨信息空间插值的不确定性,根本途径是要引入第三方相关变量,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的插值算法中。高相关性变量的选取及其与插值模型的整合方式将成为降雨插值研究的主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信息 空间插值 不确定性
下载PDF
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 被引量:121
8
作者 李秀彬 +1 位作者 谈明洪 辛良杰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17,共6页
针对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混乱的状况,文章从投入指标还是产出指标、实物指标还是价值指标、综合测度还是分项测度、单纯测度还是复合测度以及初级集约度还是次级集约度测度等五个方面,辨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评价了各种测度方法的... 针对土地利用集约度测度混乱的状况,文章从投入指标还是产出指标、实物指标还是价值指标、综合测度还是分项测度、单纯测度还是复合测度以及初级集约度还是次级集约度测度等五个方面,辨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概念,评价了各种测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或粗放利用,本身不是土地利用的目标,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两种基本途径。其本质是资源的替代。把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为用资本和劳动来替代土地资源的现象,使集约度变化与用途转换这两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联系起来。提出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基本测度指标应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数量,产出指标只可以作为代用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需求的角度,对土地集约度指标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集约度 测度指标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动因分析 被引量:87
9
作者 何书金 李秀彬 +1 位作者 张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52,共8页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 环渤海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也导致了城镇迅速扩张和耕地不断减少。根据环渤海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对环渤海地区近20年的耕地变化态势及非农业人口增加、非农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退耕与灾毁、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和土地管理政策等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耕地变化 动因分析 耕地面积 土地整理开发 土地管理 土地使用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GIS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3
10
作者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尤其是空间变化研究 ,离不开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数据基础主要是矢量格式的土地利用图件和遥感解译制图成果 ;模型基础包括 GIS的时空数据模型、属性数据模型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原理模型 ;而数据处理过...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尤其是空间变化研究 ,离不开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数据基础主要是矢量格式的土地利用图件和遥感解译制图成果 ;模型基础包括 GIS的时空数据模型、属性数据模型和提取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原理模型 ;而数据处理过程则涉及GIS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编辑功能、空间分析功能、数据库操作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功能以及图形显示功能等。本文结合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实例分析 ,从上述三方面详细阐述了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及其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GIS空间分析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市 空间统计分析 数据库
下载PDF
典型相关分析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5
11
作者 张明 何书金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61-767,共7页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 典型相关分析是一种揭示两组多元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模型方法。本文通过介绍这一多元统计方法的内涵、特点和思路 ,将其引入有关地学问题的分析———判别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通过数据准备、操作过程和统计检验等几个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典型相关分析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农户土地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及其解释的印证——以吉林省为例 被引量:63
12
作者 辛良杰 李秀彬 +3 位作者 刘学军 谈明洪 田玉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76-1284,共9页
依据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的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数理模型对吉林省农户土地规模-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当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于30亩时,负向... 依据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的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数理模型对吉林省农户土地规模-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当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于30亩时,负向关系并不明显,但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超过30亩后,两者之间则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系;(2)吉林省大规模农户土地产出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化肥投入,劳动投入因素的影响位列次席,这与前人的研究有所差别;(3)农户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率与农户土地规模存在正向关系。鉴于目前吉林省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在20亩以下,因此笔者建议鼓励土地流转,进一步推动耕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大规模农户可适当地增加化肥和劳动投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土地规模 生产率 影子工资
原文传递
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工作重点 被引量:46
13
作者 孙明慧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46-1357,共12页
土地利用集约化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使其向可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兴起于20世... 土地利用集约化是粮食安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作用下人类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积极推进土地利用集约化进程,使其向可持续集约化方向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而言,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土地利用集约化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源流更远的农业生产潜力研究、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研究等与土地集约利用有关的研究成果,同样加深了人们对土地利用集约化规律的认识。由于这些工作分散于多个学科领域,相关成果并未得到很好梳理。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本文重点围绕基本特征与测度指标、极值问题与潜力研究、驱动因素与限制因素、环境影响与可持续集约化等4个方面,简要回顾了至今为止土地利用集约化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概要介绍了监测和制图、路径选择、政策选择、城镇用地"集约化"等有待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化 研究回顾 工作重点
原文传递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被引量:41
14
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3 位作者 摆万奇 包维楷 刘燕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9,共7页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生计方式 土地覆被变化
下载PDF
基于自然地理分区的1990-2010年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被引量:43
15
作者 徐海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2-590,共9页
1978年以来,在全球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尺度上的粮食供销格局,也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甚至区域生态安全。以往的研究大多在南北地区、三大... 1978年以来,在全球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影响到国家尺度上的粮食供销格局,也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甚至区域生态安全。以往的研究大多在南北地区、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等分区基础上考察这一变化,难以充分反映这一变化的自然地理特点。利用1990-2010年县域粮食产量数据和粮食生产集中度指标,通过考察不同雨量带、温度带和地貌类型区集中度指数的变化来揭示格局变化的自然地理特点。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中国各区粮食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由于增长幅度不同,中国粮食生产中心由800mm以上雨量带向400~800mm雨量带偏移,由亚热带向中温带和暖温带转移,并逐渐向平原地区集中。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不利于水热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却有利于发展机械耕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对格局变化,中国粮食生产应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格局 格局变化 自然地理分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对农户耕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以河南省睢县为例 被引量:41
16
作者 陈瑜琦 李秀彬 +1 位作者 张雯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67-1074,共8页
农户耕地利用决策分析是研究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农户的决策必然要考虑其劳动力的务农机会成本。本文以河南省睢县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首先区分不同劳动力从业类型和非农从业情况,用不同劳动力类型的非农从业机会对非... 农户耕地利用决策分析是研究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一个重要视角,而农户的决策必然要考虑其劳动力的务农机会成本。本文以河南省睢县为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首先区分不同劳动力从业类型和非农从业情况,用不同劳动力类型的非农从业机会对非农工资进行修正,以此估算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不同劳动力机会成本水平下农户的耕地利用决策行为,揭示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对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非农收入较高,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较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耕地转出行为;在种植结构决策中,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劳动生产率较高的粮食作物,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单一化;在集约度上,表现为伴随机会成本上升,劳动集约度迅速下降,资本集约度中增产性投入有所减少,省工性投入增加,农户通过增大机械投入来替代劳动力的现象明显;耕地利用中增产性投入的减少在粮食生产中的表现为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粮食单产水平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机会成本 种植结构 劳动集约度 资本集约度 河南省睢县
原文传递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41
17
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2 位作者 摆万奇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河谷区通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了人口压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森林退化;中山区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畜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退化;山原区的劳动力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解决生计,牧民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草料不足的问题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在大渡河上游,最脆弱的区域是中山区和山原区,而不是人口压力大的河谷区。②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将是一个新的方向。③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退化 响应 大渡河上游 生计方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秀彬 马志尊 +2 位作者 姚孝友 景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8年第1期9-15,共7页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对策 北方土石山区
下载PDF
北京周围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及解释 被引量:35
19
作者 谈明洪 +1 位作者 刘林山 郭广猛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1-869,共9页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 城市对其周围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历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城市周围建设用地比例高,分析和解释大城市周围的建设用地格局可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本文以2005年北京中心区周围50km范围内的建设用地数字化图件为基础,由内而外,建立5个宽度为10km的缓冲带,分析了北京2005年建设用地空间格局的变化,并从自然、历史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格局作出诠释。主要结论如下: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格局呈现出四条非常清晰的放射带,这几条放射带和2200多年前的秦朝驰道吻合;北京市周围建设用地图斑的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并没有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缓冲带30-40km可能是北京城市中心区在平面上的影响界线;在缓冲带10-20km和缓冲带30-40km内,城市用地比例呈现出两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缓冲带 建设用地 空间格局
下载PDF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 被引量:34
20
作者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4-754,共11页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步向新疆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耕地的扩张,也强化了新疆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域功能,同时还加速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尺度,... 1980年以来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空间上逐步向新疆集中,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新疆地区耕地的扩张,也强化了新疆地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域功能,同时还加速了该地区的荒漠化进程。目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区域尺度,关注棉花生产对当地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区域棉花产业的优势与发展战略,对生产格局变化的成因还缺乏清晰认识。本文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通过比较全国主要植棉省市棉花生产中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的差异,来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的主要原因。这一结论对于判断中国棉花生产格局变化的未来趋势以及其他农产品生产格局变化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生产格局 土地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资本产出率 新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