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义涵 被引量:3
1
作者 赵甲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3-69,共7页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哲学家,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其著作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个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视个人为对立于“政治”、“社会”等群体性概念的范畴,对“理性”和黑格尔的学说进行了批判,...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哲学家,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其著作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个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视个人为对立于“政治”、“社会”等群体性概念的范畴,对“理性”和黑格尔的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社会的潮流是趋向群众社会,消融了个人,既剥夺了个人存在,也剥夺了个人的道德性和责任。他提出人生存在的三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中,人才能通过感受到个人的巨大苦难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对个人生命价值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选择是存在的根本任务,选择在瞬间出现,而正是在这个瞬间中,永恒得到了体现。基督教并不只是一堆信条,而关乎个人主观情感。拥有信仰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在信仰中人才能真正成为其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理性 信仰 审美阶段 伦理阶段 宗教阶段
原文传递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5
2
作者 蒋永穆 《马克思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8-153,共6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联合承办的“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6月7日至8日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四川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联合承办的“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于6月7日至8日在四川大学成功举行。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术研讨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理论与实践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大学
原文传递
现实的个人:人类解放的现实性生成 被引量:2
3
作者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2期141-143,共3页
本文集中从“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生成和现实性生成两个角度 ,讨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问题。在马克思那里 ,现实的个人的生成意味着人的解放的现实性的生成。本文基于作为现实的人的生成的环节之一的人的... 本文集中从“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生成和现实性生成两个角度 ,讨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生成问题。在马克思那里 ,现实的个人的生成意味着人的解放的现实性的生成。本文基于作为现实的人的生成的环节之一的人的精神家园的非超越性 ,即其现实性生成之维度 ,在叙述自中世纪开始经由宗教改革、德国古典哲学所开启的对教会基督教的权威的消解 ,在经由费尔巴哈的人的类崇拜到施蒂纳的“唯一者”所结束的人的精神世界世俗化的基础上 ,以展现这个过程作为人的信仰———特指指向彼岸、超越性的信仰———的逐步消解 ,并且在施蒂纳这里实现了在虚幻中的人的非超越性生存的状况 ,并进一步以施蒂纳的问题为背景和切入点 ,结合当代的重新呼唤信仰的回归现象阐发了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个人 信仰 社会关系 历史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本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6期39-41,共3页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现实的个人 关系 辨析
下载PDF
解析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性问题——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65,共5页
意识形态从“祛蔽”的观念学意义到抽象、空想及激进的政治否定性含义,再到马克思将其否定性的存在空间予以固定化和普遍化,由此便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观念雏形,即意识形态是假相、偏见本身而非对假相、偏见本身的克服。意识... 意识形态从“祛蔽”的观念学意义到抽象、空想及激进的政治否定性含义,再到马克思将其否定性的存在空间予以固定化和普遍化,由此便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观念雏形,即意识形态是假相、偏见本身而非对假相、偏见本身的克服。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问题由此而生。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文本分析,重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进入该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域及其内在展开逻辑,以展现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展开过程中本身所蕴涵的理论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虚假性 意识 经验
原文传递
马克思扬弃布鲁诺·鲍威尔的进程与本质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0,共8页
布鲁诺·鲍威尔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论战中度过的,主要是批判施特劳斯和被马克思批判。1841年,鲍威尔出版了《复类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一书,讲述了“无限的自我意识学说”,认为在纯粹批判面前,自由的人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不容许把任... 布鲁诺·鲍威尔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论战中度过的,主要是批判施特劳斯和被马克思批判。1841年,鲍威尔出版了《复类福音作者的福音史批判》一书,讲述了“无限的自我意识学说”,认为在纯粹批判面前,自由的人的无限的自我意识不容许把任何东西安立为绝对有效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被安立来被批判被否定的;任何事物一旦被肯定,马上就不再为真了。鲍威尔认为,宗教意识就像异化的人一样,和自由的人对立着。鲍威尔创造了“自我异化”(Selbstentfremdung,self-alienation)这个词汇,并将其运用于宗教批判上,然则布鲁诺·鲍威尔在整体上是被遗忘的,他在思想史上所遗留的作为一个神学家的形象也逐渐消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异化 自我意识 批判
下载PDF
美的本质 被引量:1
7
作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9年第2期68-69,共2页
人类文明走过了几万年的历史,有文字的历史也有了几千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向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中国著名启蒙主义学者梁启超先生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们过去的旧史学是“只知有陈迹而不... 人类文明走过了几万年的历史,有文字的历史也有了几千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将向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中国著名启蒙主义学者梁启超先生对历史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们过去的旧史学是“只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只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的空名之学”。因此,他提出史学革命,就是要“叙人类文明之进步”。如果我们要叙人类文明之进步,就必须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要上升到历史科学的高度。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审美的历程”使艺术在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终于被揭示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文明 历史科学 史学革命 文明发展 科学的理论 启蒙主义
下载PDF
加强审美教育改善文化生态 被引量:1
8
作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96,共3页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加强审美教育是改善国家文化生态的重要举措。现在我们谈到治理腐败,很多人寄希望于改...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加强审美教育是改善国家文化生态的重要举措。现在我们谈到治理腐败,很多人寄希望于改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有问题,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自然生态的恶化更是触目惊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文化生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审美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 审美情趣
原文传递
“唯一者”的谱系及其批判——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 被引量:1
9
作者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为了在整体上回答"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及其在德国思想界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书中对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所占的篇幅在全书的70%左右,针对《唯一者及其所... 为了在整体上回答"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及其在德国思想界所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书中对施蒂纳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批判所占的篇幅在全书的70%左右,针对《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内容及其批判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逐章逐节的批判。正是导引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才"不得不"首次初步全面展开其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论述。因此,无论是要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青年黑格尔派这一课题,还是就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来讲,从现时代的角度来重新研究和评价施蒂纳的思想以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都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唯一者 施蒂纳 利己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下载PDF
“2012每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成功举行
10
作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12年11月24日-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与无神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协办,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丁商... 2012年11月24日-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主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与无神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协办,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12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丁商大学成功举行。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清明同志,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同志,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工商大学 教育学术研讨会 思想政治 《马克思主义研究》 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央国家机关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