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104
1
作者 姚伯初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7-35,共9页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 本文利用中、美联合调查南海海洋地质项目所采集的双船地震扩展排列剖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其特征为:从陆架到深海平原,地壳呈阶梯状减薄,地壳厚度分别为26—28km,23—24km,13—15km,以及南海洋盆中5—7km厚的洋壳,反映了地壳在新生代早期是幕式拉张的.地壳底部存在高速地壳层,地震波速度为7.1—7.4km/s.它是在地壳被拉张后,上地幔熔融物质上涌到地壳底部冷却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地壳构造
下载PDF
南海西沙海槽,一条古缝合线 被引量:48
2
作者 姚伯初 +5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D.EHayes J.Diebold P.Buhl S.Spangler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0,共10页
西沙海槽是一条水深1500-3400m、长420km的水槽,新生代沉积厚2-6km。槽内发现北倾的地壳断裂。海槽的南北两侧之地壳结构差异很大。从区域地质资料看,我们认为西沙海槽是一条印支时期的古缝合线。
关键词 西沙海槽 地壳结构 古缝合线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东部中生代沉积的地震反射特征 被引量:38
3
作者 姚伯初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 本文介绍了中美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进行的双船地震(合成排列剖面)工作,讨论了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特征。在今日陆架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表现杂乱、低振幅和不连续特性,而在今日上陆坡新生代沉积之下的中生代沉积之地震反射呈现连续、较强振幅和可长距离对比的特征。根据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区域地质资料,我们指出燕山运动时间广东大陆边缘的构造格架:今日东沙群岛—彭湖列岛—带为火山弧,今日陆架区及广东大陆为弧后区,而今日陆坡区则为弧前区。故今日陆架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弧背盆地之沉积,表现为陆相沉积;今日陆坡下的中生代沉积为前弧盆地之沉积,表现为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缘 中生代 沉积 地震反射
下载PDF
南海区域构造沉降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吴能友 +3 位作者 宋海斌 周祖翼 杜德莉 万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以南海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拉张单元,运用McKenzie盆地模拟方法,分析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史。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以海盆为中心,南北陆缘差异沉降十分明显。北部陆缘在向海盆倾斜沉降的背景上出现波动性,而南部陆缘具有北陡南缓的不对称性。... 以南海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拉张单元,运用McKenzie盆地模拟方法,分析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史。南海区域的构造沉降以海盆为中心,南北陆缘差异沉降十分明显。北部陆缘在向海盆倾斜沉降的背景上出现波动性,而南部陆缘具有北陡南缓的不对称性。纵向上,南海区域新生代沉降历史具有幕式和非均匀性。南海北部陆缘东西两侧岩石圈区域拉伸状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构造沉降 南海 新生代 深部构造作用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域新生代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 被引量:28
5
作者 姚伯初 万玲 +4 位作者 刘振湖 吴能友 李唐根 方念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77,共9页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 南海南部海域在中中新世末发生了一次区域构造运动,被命名为万安构造运动。这次构造运动在新生代沉积中的表现是断裂、块断、挤压背斜和向斜,部分地区发育逆冲构造等。根据南海区域构造分析,产生这次构造运动的起因可能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于13MaBP在民都洛岛处发生碰撞,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在苏拉威西岛处发生碰撞(10MaBP)有关。这两次碰撞事件均对南海南部海域产生挤压,尤其是第一次碰撞挤压(向西方向)很强烈,是这次构造事件的主导因素。万安构造运动在南海南部海域沉积盆地中产生了许多挤压构造;而该海域沉积盆地中生烃的关键时刻是6MaBP,构造形成时间在生烃关键时间之前,因此,该海域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构造运动 板块碰撞 生烃时间 新生代
下载PDF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被引量:25
6
作者 万玲 姚伯初 +3 位作者 吴能友 夏斌 朱本铎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874-884,共11页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且以含气为主,含油次之。此外,这一区域深水区还存在多个潜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研究发现,南海的油气分布与深部岩石圈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南海的含油气盆地位于岩石圈块体边缘或之上,受控于大型岩石圈断裂的发育与演化。在油气富集的盆地中,莫霍面显著凸起,与盆地基底形成镜像,地壳厚度最薄处仅数千米厚,热流值明显较周围地区高,热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映,这些盆地深部发育一条规模宏大的北西向上地幔隆起带,自红河口向东南穿越南海西部海盆,一直延伸到婆罗州东北部地区,在宏观上控制了南海的油气分布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结构 油气资源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被引量:24
7
作者 吴能友 +2 位作者 杜德莉 李振五 吴新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8,共8页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耦合模式 构造演化 岩石圈 南海区域
下载PDF
南海区域的上地幔活动特征及印支地幔柱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振五 《南海地质研究》 1997年第9期1-19,共19页
根据不同阶次的卫星模型重力异常计算岩石层下的地幔拖曳力场,揭示南海区域存在三种尺度的地幔对流是控制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其中大尺度和中等尺度的地幔对流模型已为震波层析成像的资料所证实,并可用现行的地幔柱概念进行解释... 根据不同阶次的卫星模型重力异常计算岩石层下的地幔拖曳力场,揭示南海区域存在三种尺度的地幔对流是控制其地球动力学的主要因素。其中大尺度和中等尺度的地幔对流模型已为震波层析成像的资料所证实,并可用现行的地幔柱概念进行解释。本文着重讨论了印支地幔柱的表现形式、成因和时代以及对沉积盆地中的有机质转化和烃类富集等所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地幔活动 印支地幔柱 油气资源 南海 油气勘探
原文传递
广州—巴拉望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南海地质研究》 1991年第3期39-64,共26页
关键词 地学断面 综合研究 区域地质 广州-巴拉望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缘西部的地壳结构 被引量:16
10
作者 姚伯初 +1 位作者 陈艺中 张锡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6-93,共8页
通过中美科学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采集了一条地壳剖面,从阳江地区开始,经珠三坳陷、神弧-东沙隆起、西沙海槽至西沙-中沙台地.结果表明,珠三坳陷的地壳已减薄至23km,去掉新生代沉积,则只有15km厚.西沙海槽的地壳... 通过中美科学合作,在南海北部陆缘西部采集了一条地壳剖面,从阳江地区开始,经珠三坳陷、神弧-东沙隆起、西沙海槽至西沙-中沙台地.结果表明,珠三坳陷的地壳已减薄至23km,去掉新生代沉积,则只有15km厚.西沙海槽的地壳结构已具备裂谷特征,地壳强烈减薄,厚14.47km;下地壳有高速地壳层,层速度为7.1km/8,厚6.7km.说明在新生代,南海北部陆缘西部受过强烈拉张,地壳减薄;上地幔部分熔融物质沿强烈拉张处侵入到地壳底部,使其地表形成裂谷.在西沙海槽的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差异很大,推测这里可能是由两个古老地块沿西沙海槽缝合起来,新生代早期的张性事件,又将这条古缝合线拉开,形成新生代裂谷──西沙海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裂谷 南海 陆缘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断裂体系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1
作者 邱燕 李唐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中新生代时期,欧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几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南海中、南部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和构造格局。本文利用两种主要的解释方法在该海域识别出断裂达数百条之多,以张性正断层为主... 中新生代时期,欧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几大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南海中、南部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和构造格局。本文利用两种主要的解释方法在该海域识别出断裂达数百条之多,以张性正断层为主。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板块缝合线、俯冲带、大型裂谷带和走滑带;二级断裂一般延伸上百公里并切穿沉积基底,断距较大,往往控制其两侧的地层发育;三级断裂规模相对较小,主要在新生界内发育,与邻近的二级断裂有明显的成因联系。依据断裂的分带性将区内的断裂构造体系划分为西缘断裂体系、西南缘断裂体系、东南缘断裂体系、东缘断裂体系、岛礁区断裂体系和海盆断裂体系。本区断裂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不同的断裂发育期次反映了不同的区域构造活动。本区断裂发育期次可分为三期,其发育时间为第一期(K -E2 )、第二期(E3 -N2 )和第三期(N3 -Q)。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南部 断裂体系 张性正断层 构造格局 构造意义
下载PDF
基于系统工程和统计学理论的中国土地整治体系框架构建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川 余建新 +3 位作者 郑宏刚 张耿杰 龚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55-263,共9页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 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新要求,亟需土地整治体系顶层设计的指引。该文结合国内外土地整治体系的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土地整治体系和土地科学体系在内容组成、侧重点和框架层次等差异的基础上,从人类对土地利用和认知的逻辑思维过程出发,将土地整治体系划分为土地整治核心层、土地整治配套层和土地整治准则层3个层次,具体包括技术体系、理论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文化体系和法制体系等6个部分。依据系统工程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提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和基本原则,并构建了土地整治体系框架。该体系具有系统性、开创性和引导性3个特点,完善了土地整治体系,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科学的体系框架,对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治 体系 技术体系 理论体系 学科体系 管理体系 文化体系 法制体系
下载PDF
南海及邻域中、新生代盆地类型与油气资源关系探讨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杜德莉 吴能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0-589,共10页
在南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周缘盆地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盆地分类的理论,试将南海及周缘的35个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两型十一类。各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表明,不同类型的盆地,其油气远景不同。分析认为,在板内拉张离散环境中所形成... 在南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周缘盆地发育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盆地分类的理论,试将南海及周缘的35个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两型十一类。各主要盆地的油气地质特点表明,不同类型的盆地,其油气远景不同。分析认为,在板内拉张离散环境中所形成的盆地,含油气远景最佳,是目前勘探和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盆地类型 油气远景 新生代 中新代 油气藏
下载PDF
南沙海域新生代构造运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4
作者 万玲 吴能友 +1 位作者 姚伯初 《南海地质研究》 2003年第1期8-16,共9页
根据海区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层序、断裂和褶皱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结合已有钻井资料和围区陆地地质,南沙地区新生代期间大致可划分出四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和南沙运动。频繁的构造运动反映了南沙地区新生代... 根据海区地震反射界面、地震层序、断裂和褶皱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结合已有钻井资料和围区陆地地质,南沙地区新生代期间大致可划分出四次重要的构造运动——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南海运动和南沙运动。频繁的构造运动反映了南沙地区新生代构造的活动性,也造成了这一地区构造样式的多样性。这一系列运动的产生与南海周缘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与欧亚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 构造运动 新生代 地震反射 地震层序
原文传递
红托竹荪菌托多糖提取工艺及抗氧化降血糖活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玲 王万坤 +4 位作者 罗丽平 李冰晶 康超 郑旋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18-429,共12页
为利用红托竹荪菌托,采用酶解法提取菌托多糖,优化多糖提取工艺,并测定多糖分子量、单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法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2.5%、果胶酶0.4%、木瓜蛋白酶1.5%,50℃酶解1 h,料液比1:60、提取温度80℃、时... 为利用红托竹荪菌托,采用酶解法提取菌托多糖,优化多糖提取工艺,并测定多糖分子量、单糖组成、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法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2.5%、果胶酶0.4%、木瓜蛋白酶1.5%,50℃酶解1 h,料液比1:60、提取温度80℃、时间3 h,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15.37%,比热水浸提法提高39.60%。酶解法多糖分子量为3344 Da(Mn)、522208 Da(Mw)、2929 Da(Mp),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和岩藻糖等组成,葡萄糖占最高,达48.82%。菌托多糖为2.0 mg/mL时,DPPH·清除率为93.83%,Fe3+还原能力为0.1407,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54.62%、α-淀粉酶活性抑制率为56.45%,与热水浸提法相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酶解法提取红托竹荪菌托多糖,提取率较高,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菌托多糖 酶法提取 分子量 单糖组成 抗氧化 降血糖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方法红托竹荪产值与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杨玲 +3 位作者 罗丽平 康超 王万坤 郑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2-110,共9页
以贵州红托竹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棒覆土法和木材覆土法处理下的红托竹荪产值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栽培方法对子实体菌盖、菌柄、菌托3个部位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红托竹荪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 以贵州红托竹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棒覆土法和木材覆土法处理下的红托竹荪产值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栽培方法对子实体菌盖、菌柄、菌托3个部位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红托竹荪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棒覆土法与木材覆土法相比,红托竹荪的每公顷栽培投入成本下降39.18%,产值、利润分别提升26.15%、60.49%;子实体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5.90%、18.68%,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20.36%,其中废弃的菌托粗多糖含量提高42.23%;子实体的磷、钾、镁、钙、锰、锌含量提高,菌柄的砷、汞、镉含量降低。综合所有品质因素,菌棒覆土法处理的子实体3个部位的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所以该方法下的红托竹荪品质较优。与木材覆土法相比,菌棒覆土法投入成本低,收获的红托竹荪品质优、废弃物加工利用潜力大、产值和利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方法 红托竹荪 产值 品质
原文传递
南海北部陆缘西沙海槽—台湾恒春半岛地学断面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万玲 +3 位作者 吴能友 姚伯初 朱本铎 陈泓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4-572,共9页
利用南海北部陆缘及邻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编制了印支半岛东缘—西沙海槽—南海北部陆坡—台湾恒春半岛—菲律宾海地学断面,从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岩石圈... 利用南海北部陆缘及邻区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编制了印支半岛东缘—西沙海槽—南海北部陆坡—台湾恒春半岛—菲律宾海地学断面,从地形地貌、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揭示了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岩石圈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对深入认识南海北部陆缘构造格局和深水区油气地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地学断面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西南片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元智 陈运春 +4 位作者 廖丽君 刘唯佳 向冬蕾 李建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6-232,共7页
为了满足西南区耕地质量管护和利用的需求,以西南5省(市、自治区)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ArcGIS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西南片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片区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 为了满足西南区耕地质量管护和利用的需求,以西南5省(市、自治区)年度更新数据为基础,运用面积加权平均法、ArcGIS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西南片区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西南片区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的平均等别分别为9.85,9.86,9.80,耕地质量整体中等偏低。(2)西南片区各省耕地等别差异明显,广西自治区3类指标平均等均在8.5等以下;四川省利用等最高为8.25等;重庆市3类指标平均等别为9—10等;云南省为10—11等;贵州省质量最差,平均等为11—12等。(3)市(区、县)际3类等别分布特征和自相关分析结果相匹配,多以连片和团状聚集,整体显示质量较高的耕地集中在江南区和华南区的各市(州),平均等趋于7—8,8—9两个区间内,与自相关空间分布LL型相匹配;而质量较差的耕地则集中分布在横断山区和云贵高原区的各市(州),与HH型相匹配;负相关类型LH和HL无明显集中区域。西南片区耕地质量整体呈现出由北往南耕地质量逐渐上升的分布规律,耕地质量受到区位因素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区域内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空间分布 西南片区 局部自相关
下载PDF
GPS-PDA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年第28期169-171,共3页
介绍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阐述了GPS-PDA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功能实现、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
关键词 GPS-PDA技术 土地变更调查 数据采集
下载PDF
鱼腥草主要病虫害调查方法与综合防治标准操作规程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涛 张圣喜 +3 位作者 李苏翠 刘奇伯 伍贤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85-189,共5页
该文简述了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种类,形态和症状及识别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查取样方法和分级标准。根据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参照《国家绿色食品A级农药施用标准》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条例的规定,归纳了一套鱼腥... 该文简述了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种类,形态和症状及识别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查取样方法和分级标准。根据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参照《国家绿色食品A级农药施用标准》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条例的规定,归纳了一套鱼腥草病虫害防治标准操作规程,为鱼腥草GAP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病虫害 调查方法 综合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