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Cd在不同品种水稻组织中的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付铄岚 王昌全 +8 位作者 李冰 徐强 张敬昇 李萌 何玉亭 严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3-910,共8页
采用水培试验,以低镉(Cd)积累水稻品种‘D83A/R527’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辐优83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Cd浓度(5μmol·L^(-1)、10μmol·L^(-1)、25μmol·L^(-1))处理,从Cd亚细胞及化学形态分布角度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 采用水培试验,以低镉(Cd)积累水稻品种‘D83A/R527’和高Cd积累水稻品种‘辐优83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Cd浓度(5μmol·L^(-1)、10μmol·L^(-1)、25μmol·L^(-1))处理,从Cd亚细胞及化学形态分布角度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的Cd积累特性,为探讨水稻对Cd的吸收积累生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水稻‘D83A/R527’的根系和茎叶Cd含量及根系-茎叶转移系数均显著低于‘辐优838’(P<0.05)。(2)两水稻根系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表现为可溶部分(F3)>细胞壁(F1)>细胞器(F2),茎叶表现为细胞壁(F1)>可溶部分(F3)>细胞器(F2);‘D83A/R527’根系和茎叶细胞壁Cd的质量分数(36.76%~51.75%)高于‘辐优838’(31.29%~49.07%)。(3)两水稻品种Cd化学形态含量均表现为氯化钠提取态(F_(NaCl)-Cd)>醋酸提取态(F_(HAc)-Cd)>去离子水提取态(F_W-Cd)>乙醇提取态(F_E-Cd)>盐酸提取态(F_(HCl)-Cd);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D83A/R527’根系F_E-Cd和F_W-Cd(活性态Cd)质量分数逐渐下降(24.75%~18.34%),‘辐优838’活性态Cd逐渐上升(27.18%~28.68%),茎叶F_(HAc)-Cd和F_(HCl)-Cd(惰性态Cd)质量分数(32.41%~38.98%)逐渐上升且高于‘辐优838’(28.44%~31.22%),‘D83A/R527’根系和茎叶F_(NaCl)-Cd质量分数(32.71%~51.17%)均高于‘辐优838’(32.14%~47.63%)。综上,‘D83A/R527’水稻幼苗Cd积累量低;与‘辐优838’相比,‘D83A/R527’水稻幼苗根系和茎叶细胞壁质量分数较高,"活性态"Cd质量分数较低,"惰性态"Cd则更高,表明‘D83A/R527’水稻对Cd有更强的固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镉 水稻 亚细胞组分 化学形态 活性态镉 惰性态镉
下载PDF
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2
作者 董琴 王昌全 +5 位作者 李启权 李冰 黎国阳 徐强 李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2,共7页
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为了准确获取土壤钾素剖面分布信息,掌握区域钾素运移和合理精准施肥的需要,基于134个剖面(0—10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成都平原西部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特征,并对比分析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含量在水平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高值密集在金马河以南的崇州、邛崃和大邑区域,而低值出现在都江堰—郫县—温江一带,低值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50%以上,总体呈现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显著降低趋势。垂直方向上0—100 cm随土层逐渐降低,表层土壤显著高于下层土壤(P<0.05),下层土壤变幅(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0—100 cm不同土层块金系数均为25%~75%,表现为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因素共同影响。表层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共同影响,土壤类型的解释能力最高,分别是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1.97,2.58倍;下层土壤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影响程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相较之下,母质的影响程度增加更为显著。总体来看,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速效钾 空间变异 影响因素 成都平原
下载PDF
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耦合分析
3
作者 崔秀芳 邵志鹏 +1 位作者 赖炜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07-3314,共8页
为定量分析船舶自沉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识别导致船舶自沉事故的关键因素,科学预防事故的发生,引入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研究船舶自沉事故风险耦合。首先结合中国海事局公布的136起船舶自沉事故案例,分析事故致因,将船舶自沉事故风... 为定量分析船舶自沉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识别导致船舶自沉事故的关键因素,科学预防事故的发生,引入融合N-K模型的复杂网络研究船舶自沉事故风险耦合。首先结合中国海事局公布的136起船舶自沉事故案例,分析事故致因,将船舶自沉事故风险因素归纳为4个一级风险因素和15个二级风险因素,运用N-K模型计算出一级风险因素风险耦合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值;然后,以二级风险因素为节点、致因关联为边,构建危险因子的关联网络,通过风险可达性分析和网络节点中心度分析,探究危险因子的作用机制,对危险因子进行初步识别,并以N-K模型计算的耦合值对节点中心度进行改进,获得最终的关键风险因素;最后,挖掘船舶自沉事故致因网络的凝聚子群并进行分析,得到密度矩阵,确定风险关联性最强的二级风险因素,以期从事故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为船舶自沉事故的科学预防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船舶自沉事故的发生与风险耦合值成正比,耦合因素越多则风险值越大;人的因素和船舶因素风险耦合易导致船舶自沉事故;导致船舶自沉事故的关键风险因素为安全意识淡薄、公司未履责、船舶管理不到位、公司管理不到位、船舶故障、船舶不适航,其中安全意识淡薄与其他风险关联性最大,须重点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船舶自沉事故 N-K模型 复杂网络 耦合分析
下载PDF
成都平原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不同母质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元媛 李呈吉 +7 位作者 方红艳 邓茜 李艾雯 李一丁 吴德勇 王昌全 李启权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分析区域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和土壤演化特点,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174个土壤剖面的675个采样数据,分析成都平原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和母质条件下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差异,采用... 【目的】分析区域土壤磁化率变化特征有助于掌握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和土壤演化特点,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174个土壤剖面的675个采样数据,分析成都平原不同农地利用方式和母质条件下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差异,采用时空替代法探究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农田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磁化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0~20 cm土层土壤磁化率(23.30×10^(−8)m^(3)kg^(−1))显著大于20~40 cm和40~60 cm土层(20.42×10^(−8)m^(3)kg^(−1)和19.36×10^(−8)m^(3)kg^(−1))。总体上,稻-蔬轮作地各土层土壤磁化率显著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和园林地,是后2种农地利用方式的1.57~2.15倍;园林地各土层土壤磁化率则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相差不大。但稻-蔬轮作地和园林地土壤磁化率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间的差异随着成土母质的变化而变化。Q3老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稻-蔬轮作地4个层次土壤磁化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P<0.05),而Q4灰色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稻-蔬轮作地土壤磁化率仅在4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稻-麦/油轮作地(P<0.05)。园林地土壤剖面磁化率在Q3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略高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在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上则低于传统稻-麦/油轮作地;同时,在传统稻-麦/油轮作地上Q4灰色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各土层磁化率均显著高于Q3老冲积物发育的土壤(P<0.05),但在园林地上3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各土层磁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以上结果说明,农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磁化率的影响依赖于母质。传统稻-麦/油轮作地转变为稻-蔬轮作地和园林地改变了土壤剖面磁性特征;与传统稻-麦/油轮作相比,稻-蔬轮作显著增强了Q3老冲积物和Q4灰棕冲积物发育的土壤各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磁化率 农地利用转变 土壤剖面 成土母质 成都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