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旁永和下7组为监测点,使用吸蚊管于试验前夜在现场采集牛圈内的中华按蚊成蚊,带回实验室饲以10%葡萄糖水供试验用。参照《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26347-2010),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开展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调查。测定结束后分别收集死亡(敏感表型)和存活(抗性表型)个体,用无水乙醇保存带回,提取蚊DNA后,开展抗药性靶标kdr(knockdown resistance)、ace-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接触0.05%高效氯氰菊酯、0.05%高效氯氟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1%残杀威、5%马拉硫磷和1%杀螟硫磷后,中华按蚊首只被击倒的时间分别为5 min 34 s、5 min 11 s、6 min 46 s、4 min 30 s、5 min 13 s和3 min 36 s;击倒率分别为17.49%、17.32%、15.44%、29.72%、57.39%和46.82%。其中,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击倒时间最长,击倒率最低,表明对溴氰菊酯的抗击倒力最强,其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8.33%,为敏感群体(S),对杀螟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0%,为初步抗性群体(M),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区分剂量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R)。检测接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华按蚊共386只,kdr基因的1014位点全部为L1014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检测接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中华按蚊113只,仅存在G119S型突变。中华按蚊ace-1的119位点突变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结论当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已产生较大抗药性,为防止输入性�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微小按蚊在不同年份的群体遗传特征,对比微小按蚊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4年5月和2021年5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后,单管单只保存待用。使用试剂盒提...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微小按蚊在不同年份的群体遗传特征,对比微小按蚊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4年5月和2021年5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后,单管单只保存待用。使用试剂盒提取微小按蚊的DNA。用8对荧光引物扩增模板DNA中的微卫星序列后,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使用PopGen32分别计算单个微卫星位点和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香农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PIC-CALC软件计算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结果2014年捕获158只共6种按蚊,2021年捕获529只共5种按蚊。2014年和2021年的微小按蚊在按蚊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8,P<0.01)。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85个等位基因。Na为6~20个,平均值为10.625。Ne为1.717~7.797个,平均值为4.011;PIC最高的是am4位点,最低的是am25位点。群体方面,在2014年中发现77个等位基因;在2021年中发现62个等位基因。2014年Ne为1.630~8.658,平均为4.147;2021年Ne为1.760~6.744,平均为3.698。2014年平均Ho为0.641,2021年为0.650;2014年平均He为0.699,2021年为0.691。2014年I为0.774~2.493,平均为1.579;2021年I为0.938~2.224,平均为1.464。2014年的4个指标Na、Ne、I和PIC均高于2021年,分别是Na:9.625>7.750,Ne:4.147>3.698,I:1.579>1.464,PIC:0.655>0.640。结论盈江县那邦镇微小按蚊2014年和2021年的群体均呈高度多态性。但2021年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低于2014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助力云南省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为选择或更换适宜的杀虫剂,控制当地媒介按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沧源县开展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和抗性基因突变调查,选定沧源县勐董镇勐董社区芒勐寨旁永和下7组为监测点,使用吸蚊管于试验前夜在现场采集牛圈内的中华按蚊成蚊,带回实验室饲以10%葡萄糖水供试验用。参照《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生物测定法》(GB/T26347-2010),采用成蚊接触筒法开展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调查。测定结束后分别收集死亡(敏感表型)和存活(抗性表型)个体,用无水乙醇保存带回,提取蚊DNA后,开展抗药性靶标kdr(knockdown resistance)、ace-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接触0.05%高效氯氰菊酯、0.05%高效氯氟氰菊酯、0.05%溴氰菊酯、0.1%残杀威、5%马拉硫磷和1%杀螟硫磷后,中华按蚊首只被击倒的时间分别为5 min 34 s、5 min 11 s、6 min 46 s、4 min 30 s、5 min 13 s和3 min 36 s;击倒率分别为17.49%、17.32%、15.44%、29.72%、57.39%和46.82%。其中,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首只击倒时间最长,击倒率最低,表明对溴氰菊酯的抗击倒力最强,其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中华按蚊对马拉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8.33%,为敏感群体(S),对杀螟硫磷区分剂量死亡率是90%,为初步抗性群体(M),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区分剂量死亡率均小于80%,为抗性群体(R)。检测接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中华按蚊共386只,kdr基因的1014位点全部为L1014野生型,未检测到突变;检测接触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的中华按蚊113只,仅存在G119S型突变。中华按蚊ace-1的119位点突变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结论当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残杀威已产生较大抗药性,为防止输入性�
文摘目的通过研究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微小按蚊在不同年份的群体遗传特征,对比微小按蚊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变化。方法分别于2014年5月和2021年5月在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经形态学分类鉴定后,单管单只保存待用。使用试剂盒提取微小按蚊的DNA。用8对荧光引物扩增模板DNA中的微卫星序列后,产物送测序公司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使用PopGen32分别计算单个微卫星位点和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umber of alleles,Na)、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香农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PIC-CALC软件计算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结果2014年捕获158只共6种按蚊,2021年捕获529只共5种按蚊。2014年和2021年的微小按蚊在按蚊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8,P<0.01)。8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85个等位基因。Na为6~20个,平均值为10.625。Ne为1.717~7.797个,平均值为4.011;PIC最高的是am4位点,最低的是am25位点。群体方面,在2014年中发现77个等位基因;在2021年中发现62个等位基因。2014年Ne为1.630~8.658,平均为4.147;2021年Ne为1.760~6.744,平均为3.698。2014年平均Ho为0.641,2021年为0.650;2014年平均He为0.699,2021年为0.691。2014年I为0.774~2.493,平均为1.579;2021年I为0.938~2.224,平均为1.464。2014年的4个指标Na、Ne、I和PIC均高于2021年,分别是Na:9.625>7.750,Ne:4.147>3.698,I:1.579>1.464,PIC:0.655>0.640。结论盈江县那邦镇微小按蚊2014年和2021年的群体均呈高度多态性。但2021年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低于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