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时空格局演变 被引量:29
1
作者 卢晓宁 黄玥 +2 位作者 洪佳 曾德 杨柳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314-4324,共11页
为全面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演变,利用1973~2016年9期Landsat卫星影像,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分析区域湿地景观的组成及其变化,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趋势,并结合质心模型探讨湿地景观空间... 为全面揭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的演变,利用1973~2016年9期Landsat卫星影像,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空间数据库,分析区域湿地景观的组成及其变化,应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趋势,并结合质心模型探讨湿地景观空间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1)黄河三角洲咸水湿地多分布于海岸带附近,淡水湿地多分布于河流沿岸,人工湿地多分布于距离海岸线15km以内的沿海区域以及河流沿岸.(2)黄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是由芦苇沼泽、翅碱蓬柽柳沼泽以及芦苇柽柳沼泽为主的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的转换变化导致.(3)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整体呈破碎化的萎缩趋势,景观空间构型不断朝破碎化、多样化,形状简单化的人工化特征突出的方向发展.(4)1973~1985年间,受黄河由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的影响,加上充沛的淡水水源,黄河三角洲湿地呈以淡水湿地的东北向扩张变化主导;1985年后,黄河处于改道清水沟流路中后期,后又改至清8汊流路,加上黄河径流量的减少,使得区域湿地景观整体呈咸水湿地主导的东南方向萎缩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咸水湿地 淡水湿地 人工湿地 景观格局 空间位置
下载PDF
综合考虑植被、温度和降水的四川省月尺度伏旱遥感监测 被引量:10
2
作者 卢晓宁 张静怡 +2 位作者 王玲玲 孟成真 曾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5-1157,共13页
基于四川农业大省的重要性、伏旱监测的必要性、复杂地貌背景区实测气象站点的有限性以及多云雾天气下高频伏旱遥感监测的困难性,综合降水(TRM)、植被(VCI)和地表热力状况(TCI)在旱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体现,构建基于三者加权的伏旱遥... 基于四川农业大省的重要性、伏旱监测的必要性、复杂地貌背景区实测气象站点的有限性以及多云雾天气下高频伏旱遥感监测的困难性,综合降水(TRM)、植被(VCI)和地表热力状况(TCI)在旱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体现,构建基于三者加权的伏旱遥感监测模型,并完成了2000—2015年7—8月四川省月尺度伏旱监测,从伏旱多年平均状态、演变趋势、频率三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月尺度伏旱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SDCI(归一化旱情综合指数)=0.25×VCI+0.5×TRM+0.25×TCI模型是最适用于四川省的月尺度伏旱监测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在伏旱监测过程中考虑并突出降水的重要性。2)四川省7月平均旱情强度较强,8月旱情强度整体上有所减弱;各地貌类型区7、8月旱情强度则表现为川东盆地旱情强度最强,高原与盆地过渡区次之,川西高原最弱。3)四川省整体上7月伏旱呈减缓变化,8月旱情呈加重变化。川东盆地7月伏旱以加重变化为主,8月则为减缓变化;高原与盆地过渡区及川西高原7月伏旱以减缓变化为主,8月多表现为加重变化。4)四川省不同地貌背景区伏旱频率分布特征表现为川东盆地历年旱情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高原与盆地过渡区、川西高原。川东盆地和高原与盆地过渡区以中度干旱较为频发,川西高原则多为轻度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旱 四川省 遥感监测 地貌区划
原文传递
四川省伏旱及驱动因子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卢晓宁 曾德 +2 位作者 黄玥 杨柳青 孟成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8-146,共9页
为研究四川这一复杂地形地貌背景区伏旱的多尺度特性,该文在已完成的2000—2015年7—8月四川省月尺度伏旱的遥感监测研究的基础之上,应用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不仅分析伏旱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演变趋势的多尺度特征,更对导致旱情发生发... 为研究四川这一复杂地形地貌背景区伏旱的多尺度特性,该文在已完成的2000—2015年7—8月四川省月尺度伏旱的遥感监测研究的基础之上,应用二维离散小波变换的方法,不仅分析伏旱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演变趋势的多尺度特征,更对导致旱情发生发展的驱动因子进行多尺度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旱情多年平均状况在四川省各地貌类型背景区都以垂直方向(南北方向)的小波方差最大,体现出旱情沿区域垂直方向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各地貌类型背景区多年平均伏旱状况的主导尺度的数量和范围不同。川东盆地主要存在5个主导尺度,且以中旱的5040.75km2的宏观尺度最为突出,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等级区则以中观尺度(187.34、560.08km^2)为主,集中体现在成都平原一带。高原与盆地过渡区主要存在3个主导尺度,亦以中旱的2194.5km^2的宏观尺度为主,严重或特大干旱等级则集中在160.51和418km^2的中观尺度的城市和建成区。川西高原则存在2个主导尺度,以9487.5km^2的宏观尺度无旱的常绿针叶林和混交林交错分布区为主。3)旱情演变趋势则表现为:川东盆地和高原与盆地过度区呈旱情加重趋势区都以中观尺度为主,而呈旱情减缓趋势区则都以宏观尺度为主,只存在尺度数量和具体值上的差异;川西高原则相反,加重趋势区以宏观尺度为主,减缓趋势区以中观尺度为主。4)三大地形地貌类型区在旱情演变趋势的主导因素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旱情加重趋势区的主导尺度以植被的衰退变化趋势为主,而旱情减缓趋势区的主导尺度则都以降水的增加趋势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遥感 四川省 二维小波 多尺度
下载PDF
离散Landsat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间序列融合构建
4
作者 曾德 卢晓宁 +2 位作者 黄玥 杨柳青 孟成真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45-51,共7页
结合滑动窗的使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逼近和线性融合降尺度的时间序列构建方法。在时间序列上逐像元对离散的Landsat数据进行傅里叶逼近,并同分辨率较低的AVHRR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试验区Landsat植被指数的时间序列构建,结合... 结合滑动窗的使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逼近和线性融合降尺度的时间序列构建方法。在时间序列上逐像元对离散的Landsat数据进行傅里叶逼近,并同分辨率较低的AVHRR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了试验区Landsat植被指数的时间序列构建,结合作为实际观测数据的Landsat数据对模型结果的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结果在色调与纹理等图像特征方面与实际观测数据一致,构建了白色冰雪覆盖区域的NDVI,构建结果与周边地表具有非常好的空间连续性,且整幅影像不存在明显的块状效应;模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平均0.8692)和较低的均方根误差(平均0.0435),平均高达75.04%的像元误差在±0.05之间,高达97.64%的像元误差在±0.1之间,并且误差呈良好的正态分布。模型精度对输入数据量存在一定依赖,同时对混合像元的处理方面尚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 NDVI 数据融合 傅里叶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