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内关”穴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交感神经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崔翔 曹洪 +3 位作者 刘群 刘坤 高昕妍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交感神经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自主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慢性心肌缺血大鼠...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交感神经活动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自主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制备慢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给予双侧"内关"穴电针治疗,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28 d。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的变化;采用在体电生理技术观察Ⅱ导联心电图ST段高度、记录大鼠心交感神经活动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F及LVFS显著下降(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LVEF及LVFS显著升高(P<0.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ST段高度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大鼠心电图ST段高度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交感神经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01);电针组大鼠心交感神经放电频率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电针"内关"穴能够改善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促进心电图恢复,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心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调整交感-副交感平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肌缺血 电针 超声心动图 心交感神经活动
原文传递
地佐辛对腰硬联合麻醉后寒战预防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宏月 曹洪 《中外医疗》 2020年第6期18-20,共3页
目的探索地佐辛运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对预防其麻醉后寒战情况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该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处置的64例患者开展分析,区分病例方法选择随机双盲方式,各个组别归入32例,实验组选用地佐辛预防麻醉... 目的探索地佐辛运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对预防其麻醉后寒战情况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0月在该院接受腰硬联合麻醉处置的64例患者开展分析,区分病例方法选择随机双盲方式,各个组别归入32例,实验组选用地佐辛预防麻醉之后寒战方法 ,参比组选用芬太尼预防麻醉之后寒战方法 ,统计1~4级寒战整体计算值、恶心呕吐例数、呼吸抑制例数、镇静评估结果。结果实验组1~4级寒战整体计算值(3.13%)对比参比组检测数据内容(18.75%)变低,评定指标内容相差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P=0.045<0.05);实验组恶心呕吐例数(2例)对比参比组检测数据内容(9例)变低,评定指标内容相差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9,P=0.020<0.05);实验组镇静评估结果[(2.50±0.39)分]对比参比组检测数据内容[(1.44±0.20)分]变高,评定指标内容相差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0,P=0.000<0.05)。结论为腰硬联合麻醉患者选用地佐辛中有助于预防其麻醉之后出现寒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腰硬联合麻醉 寒战
下载PDF
前臂动脉超声联合超声显影线定位法指导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 被引量:2
3
作者 曹万才 曹洪 +3 位作者 米加 董兆强 周国 高东学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11期1356-1359,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臂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桡动脉超声显影线定位法指导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TRI)治疗老年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山东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择期实施TRI的老年女性UAP住院患者...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前臂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桡动脉超声显影线定位法指导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TRI)治疗老年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山东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择期实施TRI的老年女性UAP住院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超声组与对照组两组。超声组在TRI前采用前臂动脉超声检查,桡动脉穿刺采用超声显影线定位法指导;对照组即传统触摸定位法操作,TRI前不行前臂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桡动脉置管成功率、血管入路解剖变异、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情况、操作总时间、手术总成功率、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总量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1246例患者入选,每组623例。两组患者年龄、易患因素及冠脉病变情况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的桡动脉置管成功率、手术总成功率与总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99.2%(618/623)vs.95.0%(592/623),98.2%(612/623)vs.92.9%(579/623),6.7%(42/623)vs.11.4%(71/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与对照组的操作总时间、X线透视时间与前臂血肿发生率依次为(65.3±8.9)min vs.(76.8±7.3)min,(16.6±8.9)min vs.(17.4±8.3)min,5.8%(36/623)vs.8.9%(55/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对照组桡动脉解剖变异发生率、对比剂总量依次为16.8%(105/623)vs.15.6%(97/623),(139.3±55.4)ml vs.(146.8±42.9)ml,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老年女性UAP患者,联合应用前臂动脉超声检查与桡动脉超声显影定位法指导下的TRI,有益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和相对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 超声检查 显影线定位 女性
下载PDF
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万才 曹洪 +1 位作者 周国 董兆强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桡动脉途径接受PTSMA治疗的32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实施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通过桡动脉途径接受PTSMA治疗的32例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的左心室流出道(LVOT)宽度、左心室流出道压差(LVOTG)以及室间隔(IVS)厚度等指标,评估PTSMA的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2例患者成功完成PTSMA。术后LVOTG由术前(75.17±12.70)mmHg降至(32.42±7.62)mmHg,术后IVS厚度由术前(26.87±4.35)mm降至(17.83±3.27)mm,术后LVOT宽度由术前(6.45±2.34)mm增至(11.23±3.28)mm;术后LVOTG、LVOT宽度以及IVS厚度均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显著改善。11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出现迟发性Ⅲ度AVB的2例患者中,置入双腔起搏器1例。无桡动脉闭塞、心包填塞、出血或急性肺栓塞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PTSMA是治疗HOCM患者的可行方法,能够显著降低LVOTG及IVS厚度、改善临床症状,并且桡动脉途径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桡动脉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于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评价
5
作者 曹洪 王宏月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第12期22-24,共3页
目的探究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于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18年1—12月间选该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同时添加增强型体外反搏进行... 目的探究增强型体外反搏应用于冠心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2018年1—12月间选该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同时添加增强型体外反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活动耐量进行观察记录并比较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活动耐量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可以用增强型体外反搏结合药物进行有效治疗,安全性高且治疗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增强型体外反搏 康复治疗 活动耐量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曹洪 任长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本文对替罗非班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对替罗非班的药理特征进行阐述,然后提出了其在临床中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与其他抗凝剂联用的剂量以及应用指南概况和缺陷,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