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卫所军政官述论 被引量:13
1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45,共7页
明朝于宣德八年正式设立卫所军政官,主要负责管理卫所军士及判署文案,以解决卫所冗员众多、武官职责不明、素质良莠不齐造成的管理混乱、军政败坏的问题。军政官定期由巡按等考选任命,改变了洪武、永乐以来武官世袭任职的旧制,到明后期... 明朝于宣德八年正式设立卫所军政官,主要负责管理卫所军士及判署文案,以解决卫所冗员众多、武官职责不明、素质良莠不齐造成的管理混乱、军政败坏的问题。军政官定期由巡按等考选任命,改变了洪武、永乐以来武官世袭任职的旧制,到明后期基本实现了卫所武官隔卫、隔所调用,不再官其本籍。明中后期武职袭替所袭乃出身而非职位。军政官的设立与考选,是明朝在卫所官制与官员选任两个层面对洪武旧制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卫所 军政官
原文传递
明代武举与武官选任新探 被引量:11
2
作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90,共17页
明代武举由正统年间考试选拔京营、镇戍将领的政策发展而来,是军制与武官制度演变的产物。武举会试、乡试俱开设于天顺八年,最初以荐举的名义推行,成化末年始有武举之名。因将领选任资格和职业户计制的限制,武举长期只能发挥从卫所武官... 明代武举由正统年间考试选拔京营、镇戍将领的政策发展而来,是军制与武官制度演变的产物。武举会试、乡试俱开设于天顺八年,最初以荐举的名义推行,成化末年始有武举之名。因将领选任资格和职业户计制的限制,武举长期只能发挥从卫所武官中选拔将领的作用。嘉靖中叶以后选将资格放宽,户籍限制也被突破,武举方成为军民进身为将的重要阶梯。明后期的武举在录取规模与任用规格两方面达到了中国古代武举制度发展的顶峰。武举依赖政策保障,在出身主导的低级将领选除中超过了世职,但在功绩主导的中高级将领升迁中仍逊于世职。明季过度重视武举,任用大批缺乏练兵作战经验的人员为将,是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武举 武官选任 营兵制
原文传递
明代镇戍将官的官阶与待遇 被引量:9
3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3,共8页
明代镇戍将官的官阶由都督、都指挥、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三等身份规格与五府、都司、卫所十四级职衔表明的俸级构成。这套官阶制度形成于成化年间,其主要特征是身份级别与支俸级别的分离。由于十四级正俸过于微薄,而柴薪、军伴、公费、月... 明代镇戍将官的官阶由都督、都指挥、以都指挥体统行事三等身份规格与五府、都司、卫所十四级职衔表明的俸级构成。这套官阶制度形成于成化年间,其主要特征是身份级别与支俸级别的分离。由于十四级正俸过于微薄,而柴薪、军伴、公费、月廪及养廉田等其他待遇先后附丽于将官职衔,明后期,将官职衔取代都司卫所职衔成为武人追求的目标,明廷也依靠加授将官职衔以奖酬功劳,将官职衔因而官阶化。旧的官阶制度解体,对打破因卫所武职世袭而导致的将官出身不同有重要意义,但也产生了较大消极影响。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主持厘正官阶,给定副总兵以下将官品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镇戍营兵制 将官 官阶 待遇
原文传递
明代臣僚封爵制度略论 被引量:8
4
作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2,共7页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 洪武初年定五等爵制,皆须军功,有大功方可封公、侯。武官因袭替制度的存在,故最低封侯,以下世袭指挥使。永乐以后伯爵规格提高,武官有功则封伯。而明初文官在严酷的政治气氛下难获封爵,故子、男长期虚置,逐渐废革。此外,《大明律》文官封公侯条件极高,故此后文官有大功亦止于伯爵。宣德以后,臣僚封爵即落去职事官衔,爵位与职事官衔并立的局面终结,勋臣只出任差委。明代封爵待遇较唐宋优厚,但"祖宗之制"与明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矛盾,文官地位崛起而不许封,武官地位日渐低下而难获封,使爵位在百余年中仅为承荫袭爵者把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封爵制度 文官 武官
下载PDF
明代京营制度新探 被引量:3
5
作者 《史学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51,共25页
洪熙至正统时的京营为“大营、五军”体制,唯勋臣一人主管,其主要功能是亲征扈从。三大营格局的正式确立及内官提督皆在“土木之变”以后,万历《大明会典》所载“旧三大营”是迟至嘉靖前期才完全形成的营制。嘉靖中叶以前,京营总体规模... 洪熙至正统时的京营为“大营、五军”体制,唯勋臣一人主管,其主要功能是亲征扈从。三大营格局的正式确立及内官提督皆在“土木之变”以后,万历《大明会典》所载“旧三大营”是迟至嘉靖前期才完全形成的营制。嘉靖中叶以前,京营总体规模变化不大,但官兵缺额、差占渐多,团营、两官厅频繁驰援边镇,代价高昂而收效较低。“庚戌之变”后更定营制,大幅缩编,其功能最终定位为坐守京师。于谦之后,文官在营中的权势始终不高于勋臣、内官,明后期还呈下降趋势,是高度发达的文官政治局限所在。勋臣掌营重在身份亲贵,其在明中后期存续不废,与京营主要功能转换,可靠性重于战斗力有关;调用边将以振兴营务的做法最终基本被放弃。京营规模从大到小、功能从攻到守演化的过程,反映了明朝统治从“开创”向“守成”长期曲折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三大营 团营 勋臣
原文传递
论明代勋臣的培养与任用 被引量:7
6
作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6-120,共5页
明朝建立了一套勋臣子弟培养制度,并坚持由勋臣出任高级军职,以达到拱卫皇室、维护等级秩序、防范边将等目的。但在世袭制度的保护下,勋臣的培养收效甚微,多是纨绔子弟。勋臣任职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而且加剧了军政的废弛与腐败。
关键词 明代 勋臣 培养 任用
下载PDF
太监曹吉祥事迹发微
7
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7,141,共16页
曹吉祥本名吉祥,终身未正式冠以曹姓,其原籍永平府滦州长春社,该地于明初安置有许多蒙古等族百姓。吉祥以军功发迹,成为首位提督京营太监,其麾下长期蓄有一批蒙古等族达官军。吉祥家族贪财嗜利,并为达官军谋求利益,其侄曹钦因不法事遭... 曹吉祥本名吉祥,终身未正式冠以曹姓,其原籍永平府滦州长春社,该地于明初安置有许多蒙古等族百姓。吉祥以军功发迹,成为首位提督京营太监,其麾下长期蓄有一批蒙古等族达官军。吉祥家族贪财嗜利,并为达官军谋求利益,其侄曹钦因不法事遭到揭发,从而率达官军武力反抗。吉祥及其家族具有半蒙半汉的文化特征,不排除其原本是蒙古人。明朝对曹钦兵变的妥善处置,显示了“华夷一家”的统治理念,在明代民族交融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曹吉祥 达官军 曹钦兵变
原文传递
明代武职阶官化述论 被引量:6
8
作者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8-116,共9页
明初武职具有阶职合一,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犯罪难革四个特点。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明朝采取署职与"以某官... 明初武职具有阶职合一,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犯罪难革四个特点。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明朝采取署职与"以某官体统行事"两种虚授武职调整官阶与职位之间的关系;实授武职则表明武官俸级与世袭等级,两种武职与所任差委都要入衔,武官结衔从而叠床架屋。武职阶官化是明代武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武官 武职 阶官化
下载PDF
明代军制演进与盛衰之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历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67,M0004,M0005,共26页
明代军制在正统至嘉靖年间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其实质是从军事劳役体制向职业军队发展。卫所屯军从军队分离,大多数军士按作战任务组织为营兵,并定为经制。以户供军制度几近解体,世兵由户役向职业兵转化,不强制世袭的招募军兵和不入军... 明代军制在正统至嘉靖年间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其实质是从军事劳役体制向职业军队发展。卫所屯军从军队分离,大多数军士按作战任务组织为营兵,并定为经制。以户供军制度几近解体,世兵由户役向职业兵转化,不强制世袭的招募军兵和不入军籍的招募民兵相继出现。官兵上升通道由封闭转为开放,将校选拔平民化。嘉靖后期至万历前期,军额大幅增长,军事人才济济,军队战斗力提高,军力比较强盛。万历中叶以后,明朝治理能力跟不上军制发展的新形势,导致军队职业化的负面作用愈加明显,这是强盛局面很快结束、军力迅速衰败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军制 军事劳役体制 职业军队 募兵制
原文传递
明代镇戍营兵中的基层武官 被引量:5
10
作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5-152,共18页
明代镇戍营兵中数量庞大的基层武官,按职能可分为中军、千总、把总等管营官与操守、防守、守堡等守土官两类。官职由督抚等从宜设置,人选由督抚等自行委用,是这些武官的基本特征。这种管理体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武官管理层面取得... 明代镇戍营兵中数量庞大的基层武官,按职能可分为中军、千总、把总等管营官与操守、防守、守堡等守土官两类。官职由督抚等从宜设置,人选由督抚等自行委用,是这些武官的基本特征。这种管理体制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武官管理层面取得一定的平衡,并可发挥搜罗、储备军事人才的积极作用。基层武官的选任称为"镇巡会选",其人选来源最初限于卫所世职,兼及武举,嘉靖中叶以后发展为多途并用,日渐冗杂。其中,行伍出身的基层武官不在军政考选的范围之内,成为武官管理的一大漏洞,产生诸多消极影响。镇戍营兵基层武官管理的积弊,是明季军事失败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镇戍营兵制 基层武官
原文传递
明代名色武官考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43,共13页
明朝实行武官世袭制和军民分籍制,既导致一般兵士升职困难,又限制了非军籍百姓成为武官,武官阶层因而逐渐固化,营兵军职也为世袭武官所垄断。嘉靖后期,为应对"南倭北虏",明廷始授权督抚等委任军民布衣,授以名色千总、名色把... 明朝实行武官世袭制和军民分籍制,既导致一般兵士升职困难,又限制了非军籍百姓成为武官,武官阶层因而逐渐固化,营兵军职也为世袭武官所垄断。嘉靖后期,为应对"南倭北虏",明廷始授权督抚等委任军民布衣,授以名色千总、名色把总等名目领兵,是为名色武官。名色武官成为百姓投军入仕、提高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给明朝军事体制注入了诸多积极因素,为"倭乱"的平定和万历前期军力的重振提供了重要支撑。明后期,名色武官日趋冗滥,引发种种乱象,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和国家对于军队的控驭,明廷因而限制名色武官的任用,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这类军职后为清朝沿用并加以改造,是为绿营外委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名色武官 世袭武官 社会流动
原文传递
明代两京武学的会举 被引量:4
12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3,共6页
明朝特设会举制科,考取两京武学官生选充京军要职,以拱卫明皇室。会举首行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0年一次,逢丁年举行,嘉靖以后为6年一次,逢巳、亥年举行。会举考试的范围仅限于系籍两京武学的功臣后裔、官贵子弟,竞争不足,规制不严,... 明朝特设会举制科,考取两京武学官生选充京军要职,以拱卫明皇室。会举首行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10年一次,逢丁年举行,嘉靖以后为6年一次,逢巳、亥年举行。会举考试的范围仅限于系籍两京武学的功臣后裔、官贵子弟,竞争不足,规制不严,成为特权阶层出任军职的捷径。尽管会举为武官世袭制度引入了考试选拔的要素,但其对明代军政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会举 两京武学 世袭武官
原文传递
题用与咨用:明代督抚监镇的选将权 被引量:4
13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50,共6页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 明朝授予督抚监镇等地方军政长官就近选将之权,以弥补兵部铨选的不足,有"题用"与"咨用"两种方式,又以巡抚的权责最重。无论题用还是咨用,督抚监镇拟定的人选能否任用皆取决于兵部,最终由皇帝定夺,从而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寄在选将的层面取得了一定的平衡。但是,题用与咨用在制度设计上并不完善,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未能对挽回明季的军事颓势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将官 题用 咨用
原文传递
明代兵部武选职方二司职掌分工考辨 被引量:4
14
作者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9-130,共2页
《明史》卷七一《选举三》曰:“兵部凡四司,而武选掌除授,职方掌军政,其职尤要。”即武选司职掌武官选任,职方司职掌武官考核。此说影响甚大,不少论著都认为明代武官选任总归武选司管理。其实这一点并不符合史实,有必要加以澄清。
关键词 职掌 明代 考辨 分工 《明史》 武官 选任 史实
原文传递
明代风宪官举劾制度的发展与流弊 被引量:3
15
作者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8-162,共5页
明代巡按御史、巡抚、总督任内要向朝廷举荐优异官员并纠劾不称职官员,谓之"风宪官举劾"。该制度产生以后,负责举劾的官员陆续增加;举劾范围愈广,由文官而及武官;举劾周期趋于固定,成为明朝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并且是铨选的... 明代巡按御史、巡抚、总督任内要向朝廷举荐优异官员并纠劾不称职官员,谓之"风宪官举劾"。该制度产生以后,负责举劾的官员陆续增加;举劾范围愈广,由文官而及武官;举劾周期趋于固定,成为明朝考核官员的重要制度,并且是铨选的基本依据。尽管体制日渐完备,但风宪官举劾制度的发展却最终背离其设立的初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风宪官 举荐 纠劾
下载PDF
明代武职纳级述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古代文明》 CSSCI 2011年第1期91-97,114,共7页
明代军民、武官通过捐纳升除武职,称为“纳级”,始行于正统四年。明中期以后,朝廷为弥补财政匮乏而频繁开纳,又出现了加纳世袭、纳赀免比试、募兵升级等形式,所需财物数量则随武官地位的下降而减少。嘉靖中叶以前,纳级主要得虚衔... 明代军民、武官通过捐纳升除武职,称为“纳级”,始行于正统四年。明中期以后,朝廷为弥补财政匮乏而频繁开纳,又出现了加纳世袭、纳赀免比试、募兵升级等形式,所需财物数量则随武官地位的下降而减少。嘉靖中叶以前,纳级主要得虚衔,对武官铨选影响较小。明后期,纳级已是武官四大来源之一,朝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任用纳级武官规范,对铨选产生较大影响。纳级对打破资格,招徕无缘世职或难中武举的豪杰之士有积极作用,但整个官僚系统的腐败使纳级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非常有限,实际上加剧了军队的腐败和铨选制度的败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武职 纳级 捐纳
下载PDF
明后期的边镇将门 被引量:3
17
作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32,共7页
明朝长期实行边将选于本土、就近升转、久任其地的政策,与恩荫、家丁制相结合,到明后期,各边镇陆续形成了十余家几世为将,甚至一门同时为将的"将门"。"九边"中高级将领多出自将门,拥家丁为私兵,侵膏腴为己业。明廷... 明朝长期实行边将选于本土、就近升转、久任其地的政策,与恩荫、家丁制相结合,到明后期,各边镇陆续形成了十余家几世为将,甚至一门同时为将的"将门"。"九边"中高级将领多出自将门,拥家丁为私兵,侵膏腴为己业。明廷对武将的控驭力渐被削弱,军阀势力萌芽,最终形成了武将骄横跋扈、尾大不掉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后期 边镇 将门
下载PDF
明前期的江南卫所与赋役征调 被引量:3
18
作者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2-160,共9页
明朝在江南地区设置密集的卫所,不但改变了汉唐宋屯兵北重南轻的格局,而且超过了元代江南镇戍的规模。明前期的江南卫所承担着为其他地区提供兵源、生产与转运军国之需的任务,是明朝充分利用江南人力、物力资源的有力工具,也是全民当差... 明朝在江南地区设置密集的卫所,不但改变了汉唐宋屯兵北重南轻的格局,而且超过了元代江南镇戍的规模。明前期的江南卫所承担着为其他地区提供兵源、生产与转运军国之需的任务,是明朝充分利用江南人力、物力资源的有力工具,也是全民当差户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万卫所军实质上是为国家耕种供役的农奴。军役的大规模强制签发,军屯落后的生产关系,与唐宋变革以来江南社会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明前期卫所的密集设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江南原有的社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前期 江南 卫所 屯田 漕运
原文传递
明代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新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27,221-222,共27页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 以官制完备为标志,锦衣卫的职权在成化年间基本发展成熟。缉捕谳狱及城市管理是锦衣卫堂官的首要职掌,侍卫皇帝则居次要地位。北镇抚司官专理诏狱,北镇抚司狱与锦衣卫狱是两所不同的监狱。锦衣卫处理的案件以京师地区一般犯罪居多。堂官、镇抚司官主要由兵部推选,嘉靖中叶以后,文化与司法考试是选官必经之途,从而使文臣子孙掌握卫务,锦衣卫趋于文职化。堂官、镇抚司官职掌、排序及其人选要求显示,明中后期锦衣卫的性质更接近于治安司法机构。锦衣卫官制与职权演化的过程,是明中后期文治道路的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锦衣卫 堂官 镇抚司官 文职化
原文传递
以文選武:明代的推用將領制度
20
作者 《文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66,共34页
明代臣僚輔佐皇帝選任京營與鎮戍武官的制度稱爲“推用將領”,有會推與部推兩種形式,出現於宣德年間,在弘治初年基本形成。會推最初由兵部會同管軍勳臣推舉,弘治以後由五府、九卿、科道共同推舉,而兵部預擬人選。部推則是兵部推舉人選,... 明代臣僚輔佐皇帝選任京營與鎮戍武官的制度稱爲“推用將領”,有會推與部推兩種形式,出現於宣德年間,在弘治初年基本形成。會推最初由兵部會同管軍勳臣推舉,弘治以後由五府、九卿、科道共同推舉,而兵部預擬人選。部推則是兵部推舉人選,以供皇帝選用。其規制和運作具有文官主管、文書行政、選任標準重文三方面突出特徵,呈現“以文選武”的歷史特殊性。將領人選的推舉基於“資”“薦”“俸”“地”等要素。明前中期,出身資格與受到舉薦最爲重要,而資格在“土木之變”和“庚戌之變”後兩次降低和放寬,主要舉薦人從廷臣變爲疆臣,人選來源也從主要出自京衞變爲土著優先,從而實現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寄的統一,使邊軍的統領從勳貴轉移到邊鎮戰將,較廣泛地選拔了一批軍事人才,得以化解危機、延續統治。萬曆以後,在政治形勢的影響下,推用將領向限制、削弱兵部及督撫職權,嚴密運作規制,重用正途出身的方向發展,至明季幾近“程式化”和“技術化”。推用將領制度的形成、發展及異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爲重大事件、社會潮流、政治格局等因素交織形塑的具體案例,也是認識明清時期軍事體制演進的重要視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將領 兵部 會推 部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