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运行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 被引量:5
1
作者 郭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机制是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稳定运行的方式或程序。在现实中,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系列机构、制度和体制的联系,是保持事物内部稳定的自发起作用的规律,也是程序化了的方法。社会运行中的机制具有稳定性、自组... 机制是指事物内部组成要素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事物稳定运行的方式或程序。在现实中,机制往往表现为一系列机构、制度和体制的联系,是保持事物内部稳定的自发起作用的规律,也是程序化了的方法。社会运行中的机制具有稳定性、自组织性、整体性、择优性等特点。社会机制研究的核心是解决它的优化问题,并通过机制的优化实现社会系统优化和效能优化。机制的优化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确立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体制 制度 规律 机制的优化
下载PDF
时代精神的呼唤——“纪念李秀林等主编哲学教科书出版25周年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创新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锦刚 王洪波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代精神 李秀林 教科书出版 教材创新 主编 20世纪80年代初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原文传递
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辩证分析
3
作者 武岩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新的时代内涵,二者的辩证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固有价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要求。构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传统诚信观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辩证统一,必须将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到传统诚信观之中、注入到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观 社会主义义利观 辩证统一
下载PDF
对话、交锋与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解读”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2
4
作者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解读 学术界 研讨会综述 中国人民大学 对话 《哲学研究》 学术研讨会
原文传递
在实践中转化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评郭湛、安启念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
5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性特点 教程 主编 人民出版社 转化 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传递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作者 《理论界》 2009年第8期32-33,共2页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地、合理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人、依靠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践
原文传递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就与思考
7
作者 郭湛 刘志洪 《新疆社会科学(维文)》 2019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从思想、学术、现实三个方面梳理了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的局限和自我超越之道,认为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三者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目标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 本文从思想、学术、现实三个方面梳理了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的局限和自我超越之道,认为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三者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目标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前行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多维度领会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8
作者 《理论导报》 2018年第10期47-48,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光明未来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共同富裕 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原文传递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就和思考
9
作者 郭湛 刘志洪 《新疆社会科学(哈文)》 2019年第1期1-13,共13页
文章从思想、学术、现实三个方面梳理了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的局限和自我超越之道,认为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三者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目标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 文章从思想、学术、现实三个方面梳理了70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取得的进展,揭示出当前研究的局限和自我超越之道,认为思想性、学术性、现实性三者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目标及研究者的价值取向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前行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被引量:3
10
作者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66,共7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的共同信念,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逻辑必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的共同信念,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逻辑必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理念和“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也是借鉴现代政治文明成果中“主权在民”理念的必然结果。进入新时代,要从确保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夯实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筑牢人民的创造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共享主体地位、落实人民的评价主体地位等多个维度,努力落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主体地位 理论逻辑 实践要求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就与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湛 刘志洪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11期5-6,共2页
总结和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已走过的70年历程,是为了探明前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持续阔步前行。这种总结和思考既要面对现实,又应朝向自身,汲取思想和勇气,发现通达未来的道路,从而睿智并坚毅地前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面对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
原文传递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公共性问题”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3-204,共2页
关键词 共性问题 唯物史观 研讨会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哲学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公”“私”观念:演变、关系特征及其现代转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在中国,公与私的领域含义相当淡薄,伦理规范色彩强烈。“公”的观念最初的和最稳定的内涵是官家、政府,不仅含有关乎国家利益、民众幸福的普遍关怀,而且与平分、天道、公心等理想价值相通,而“私”则含有民间或私人的意思,常被局限在“... 在中国,公与私的领域含义相当淡薄,伦理规范色彩强烈。“公”的观念最初的和最稳定的内涵是官家、政府,不仅含有关乎国家利益、民众幸福的普遍关怀,而且与平分、天道、公心等理想价值相通,而“私”则含有民间或私人的意思,常被局限在“私利”“人欲”的范围内而成为排斥的对象。历史上,公私之辨经久不息,但占主导地位的关系特征是“崇公非私”。历经几次政治社会变革,中国公私观念的内容不断发生结构性转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个人、公域与私域不断分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传统社会与传统观念正在被解构,现代社会与现代性理念还在建构中。进入新时代,中国已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实现传统公私观念的现代转化。以史为鉴,要谨防两种转化偏误:一是转向“崇公抑私”,甚至“崇公灭私”;二是转向“崇私非公”,即“扬私忘公”以至于“公私两无”。必须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从辩证统一中把握公与私,实现以尊重“私”为基础的“尚公重私”,合理界分公私,努力在二者之间不断地寻求或维持一种“公私兼得”的动态平衡,既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又发展适度合理的个人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公与私 现代转化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唯物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79-83,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思考中国发展问题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科学发展观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思考中国发展问题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实践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发展过程与社会实践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和基本内涵,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必然性、科学性和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以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 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实践唯物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