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被引量:248
1
作者 薛德升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3-910,共8页
以“最短路径模型”为基础,选取距离与时间两个特征指标以及联结两者的速度指标,分析了目前中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通达性最高的50个城市集... 以“最短路径模型”为基础,选取距离与时间两个特征指标以及联结两者的速度指标,分析了目前中国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结果显示,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模式,通达性最高的50个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地区,通达性最低的50个城市散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外围地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同心圈层结构,由最优区域向外逐渐降低;国家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边界效应,在不同的速度状态下呈现波状形态变化;国家干线公路网络中行车速度从60 ̄80km/h的城市通达性变化显著大于80 ̄100km/h的城市通达性变化;120km/h时速下,8小时以内每个城市连接的城市数量平均为33个,联结数量最多的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平均每个城市可联结数量为70个,联结数量最少的城市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平均每个城市可联结数量为6个。未来国家干线公路网络除继续建设外,行车速度的提高将大大影响城市通达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中国城市 速度指标 国家干线公路
下载PDF
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对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被引量:198
2
作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05-312,共8页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分析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演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由于东莞市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结构已趋于成熟 ,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均质化发展状态 ,区域的空间收敛显著 ,明显... 本文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分析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的演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由于东莞市经济发达地区交通网络结构已趋于成熟 ,通达性空间格局呈现均质化发展状态 ,区域的空间收敛显著 ,明显改变了区位决策的条件 ,扩大了区位决策的范围和选择余地。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广东省东莞市城镇发展的区域蔓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结构 通达性 空间格局 东莞市
下载PDF
海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 被引量:135
3
作者 黄晓燕 李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5-999,共15页
以海南省为例,选取县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节点,采用交通网络密度、邻近度、通达性等指标,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的数理模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及IDW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海南省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选取了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 以海南省为例,选取县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节点,采用交通网络密度、邻近度、通达性等指标,构建区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的数理模型,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及IDW空间插值法定量分析海南省交通网络的地域空间特征。选取了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人口与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交通与城市建设等4方面共20项主要的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海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通过对海南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及空间结构性规律进行分析,并比较二者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海南省通达性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不吻合,但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耦合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均呈现出"凹"型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反自然梯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优势度 邻近度 通达性 区域经济发展 海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96
4
作者 马林兵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5,共5页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对居民的服务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谐的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达性是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能够综合多种因素对这种服务能力做出评价,为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提供借鉴。提出的一个基于网格划分的城市...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对居民的服务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谐的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参考,可达性是一个量化的评价指标,能够综合多种因素对这种服务能力做出评价,为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提供借鉴。提出的一个基于网格划分的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计算方法,利用每个网格的道路密度来近似模拟交通成本的阻力,在可到达性计算中综合了考虑人口分布、公共绿地景观服务力、交通成本等因素,来研究城市公共绿地景观可达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计算性。最后,利用ArcInfo9这一G IS工具,以广州市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绿地景观 可达性 网络
下载PDF
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65
5
作者 陈再齐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3-378,共6页
以广州港为例,适当选取了一定的城市经济指标和港口经济指标,在系统分析广州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广州港对广州城市经济的影响和广州城市经济对广州港发展的反馈两个方面,对广州港与广州城市经... 以广州港为例,适当选取了一定的城市经济指标和港口经济指标,在系统分析广州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从广州港对广州城市经济的影响和广州城市经济对广州港发展的反馈两个方面,对广州港与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广州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港 关系研究 定量分析方法 城市经济发展 经济指标 系统分析 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 互动关系 理论借鉴
下载PDF
20世纪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6
作者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0-56,共7页
首先阐明走廊的概念 ,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 ,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的交通网络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间系统。然后综合了国内外关于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 ,总结了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的... 首先阐明走廊的概念 ,走廊是一种地域经济空间系统 ,是由高度发达的多模式的交通网络连接至少两个以上的大中城市或城市群而形成的廊道状地域经济空间系统。然后综合了国内外关于走廊和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 ,总结了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演化、特征及其功能。指出 ,走廊及交通运输走廊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空间概念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三个层面 :城市尺度、区域尺度、国家或国际尺度。最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走廊 交通运输走廊 交通网络
下载PDF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67
7
作者 甄峰 魏宗财 +1 位作者 杨山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07-1317,共11页
信息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活与管理中的加速应用不仅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论文基于社会调查,以南京为例,考察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特征的影响。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在接入信... 信息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活与管理中的加速应用不仅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论文基于社会调查,以南京为例,考察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特征的影响。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在接入信息技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接入互联网能力迈入快速增长期。但由于各城区间、各郊区间的信息接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影响居民的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在家办公的出现减少了日常的工作出行。信息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部分替代。城市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费用大幅增长,上网时间增长较快,而城区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城市 居民出行 南京
原文传递
珠江三角洲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与人口变化关系 被引量:66
8
作者 李涛 黄晓燕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61-1672,共12页
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陆路交通网络数据,借助GIS软件,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并采用GAM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09年期间陆路交通网络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公路交通通... 基于1988年、1998年、2008年陆路交通网络数据,借助GIS软件,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并采用GAM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09年期间陆路交通网络与人口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公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穗-莞-深一线为最高,向外围逐渐递减;铁路交通通达性空间格局以广佛地区为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陆路交通网络发展主要受公路网络的影响,铁路在整个交通网络中所起的作用较弱;各阶段通达性提高幅度差异较大,存在递减效应,第一阶段(1988~1998年)通达性提高较第二阶段(1998~2008年)更为显著;公路交通、铁路交通与人口变化关系具有差异性,公路交通对人口变化的作用显著,三个时段内其对人口变化的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1.56%、48.07%、44.92%,铁路与人口变化的关系较为薄弱,但在1990年以后,随着铁路网络扩展以及铁路运输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与人口变化的关系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达性 人口变化 广义可加模型(GAM) 珠江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被引量:66
9
作者 徐建斌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5-1075,共11页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边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蒙甘边界,蒙宁边界和陕蒙边界地区。政府宏观调控因子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负相关趋势,教育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呈现出贫困与发达地区二元分异,边界的紧凑度、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与产业结构因子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在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内,各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为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发展要素、缩小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 经济发展差异 影响因素 空间异质性 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
原文传递
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杨帆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4-77,73,共5页
本文从广州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运输结构。在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基础上 ,探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及目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 本文从广州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现状入手 ,分析了广州市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运输结构。在对城市总体土地利用状况描述的基础上 ,探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广州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及目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广州市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际间运输联系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11
作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7-89,共3页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主要城市之间客、货流量的空间分布形态 ,就珠江三角洲的整体交通运输形势而言 ,占第一位的是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一线。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社会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最初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本文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主要城市之间客、货流量的空间分布形态 ,就珠江三角洲的整体交通运输形势而言 ,占第一位的是广州—东莞—深圳—香港一线。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历史、社会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最初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目前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使穗港沿线成为珠江三角洲成型的交通运输走廊。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运输联系具有强烈的广州指向性 ,目前尚未形成走廊的网络模式 ,对整体珠三角的发展并非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输联系 穗港走廓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 被引量:57
12
作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51-2059,共9页
地理系统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强调人地关系、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即人地耦合系统。地理系统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主要由地理决策、地理模拟、地理工程所组成,并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治理。国土空间是自然与人类所... 地理系统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强调人地关系、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综合,即人地耦合系统。地理系统在国土空间中的应用主要由地理决策、地理模拟、地理工程所组成,并且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治理。国土空间是自然与人类所共同实践的物质载体,人类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并不亚于自身塑造自然的程度,以人地耦合系统为核心的地理系统理论成为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修复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的国土空间重塑最终以地理治理的形式反映在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各种活动中。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国土空间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格局,形成了经济区、贫困区、小城镇为主的三种形态空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是城市化、城镇化、乡村化"三化耦合"并存的状态。必须重视泛第三极、环中国南海、东北亚—北极等以"一带一路"全球空间为基础的战略区域研究。基于人地耦合系统理论与国土空间价值均衡理论,国土空间重塑的基础科学问题是人地耦合系统演化机理与驱动机制。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发展型规划、控制型规划和修复型规划。国土空间的保护与治理包括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全域整治,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系统修复,以社会和谐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人地耦合系统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形成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系统 人地耦合 国土空间 保护治理
原文传递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广州城市社区居民出行行为 被引量:55
13
作者 林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从微观的社区层面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选取广州市的3个城市社区作为案例,以218个样本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其中居民出行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行为主义的视角,从微观的社区层面研究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选取广州市的3个城市社区作为案例,以218个样本数据库为基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建立两个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其中居民出行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重点分析居民属性、居住区位与居民出行目的、出行时间、出行方式等出行偏好之间的关系。居民出行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则模拟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结果显示:居民之间由于自身属性不同在出行选择和出行偏好上存在差异,居民出行行为中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是根本,出行目的是关键,居民出行行为可以概括为"属性决定目的,目的影响行动"。此外,居民的出行行为有其复杂的作用机制和决策路径,居民的出行决策过程可以解读为性别决策子系统、年龄决策子系统、收入决策子系统和居住区位决策子系统等4个决策子系统,各子系统中路径作用的不同使居民属性和居住区位对居民出行决策产生多重多向的效应,在复合系统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表现出差异化的出行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出行行为 结构方程模型 广州市
原文传递
广州市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50
14
作者 刘望保 +1 位作者 方远平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85-1096,共12页
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模拟居民的居住与就业区位的最优组合获取理论上的最小通勤,过剩通勤是实际通勤成本与最小通勤成本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城市通勤效率和潜力。利用线性规划函数,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1年和2005年家庭... 在不改变目前城市结构的前提下,通过模拟居民的居住与就业区位的最优组合获取理论上的最小通勤,过剩通勤是实际通勤成本与最小通勤成本之间的差值,它反映了城市通勤效率和潜力。利用线性规划函数,以广州市为例,利用2001年和2005年家庭调查问卷数据,计算两年的过剩通勤分别为58.41%和44.74%,这部分通勤是可通过优化居住与就业的区位组合而理论上可节约的。过剩通勤与家庭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尤其与家庭收入、户籍类型、住房产权和类型等密切相关,家庭结构分化和收入分化是产生过剩通勤的重要原因。除受模型假设产生的误差影响外,过剩通勤的产生还受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规划与建设及个人的居住与就业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住房、国企和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导致城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重组、城市规划较少关注小区域范围内居住与就业的平衡、个人的择居和择业偏好的变化,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对过剩通勤的产生和扩大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剩通勤 线性规划 居住与就业平衡 广州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CGSS(2005)的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刘望保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49-960,共12页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 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科层分配体制来获取个人住房,获取稀缺的住房资源的途径和机会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房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制度、市场和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选择。以覆盖全国88个城镇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5年城镇部分)调查资料为基础,本文分析了转型背景下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城镇的住房自有率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从1998年前的公房房改政策向1998年后住房市场化政策转变。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户籍、单位性质、职业等变量显著影响住房选择,体现市场与制度对住房资源分配的双重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住房资源紧缺、住房价格高,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差异较大,工作单位性质、户籍和家庭生命周期变量对住房选择的影响更显著。随着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地方政府应逐步放宽社会住房的享受标准,尤其是户籍限制条件;开发商应更关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其对居住偏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房类型选择 社会分化 住房产权分化 LOGISTIC回归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世界城市地铁发展历程与规律 被引量:38
16
作者 林强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57-1267,共11页
基于地铁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对地铁建设的空间时序以及网络发育差异进行归纳,结合相关数据推导出地铁规模的匡算模型.并依据地铁系统的属性指标组和网络指标组对世界121个城市地铁系统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讨论城... 基于地铁系统数据统计分析,对地铁建设的空间时序以及网络发育差异进行归纳,结合相关数据推导出地铁规模的匡算模型.并依据地铁系统的属性指标组和网络指标组对世界121个城市地铁系统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3个类别.并讨论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对地铁规模的影响.最后对中国53个城市进行地铁规模匡算和等级划分。结果显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在时空上存在波动性,地区间地铁系统的网络发育不均衡.欧洲和北美洲的地铁网络发育较为成熟.而亚洲和南美洲的地铁网络则有较大的扩展潜力.第一类别地铁系统规模大,网络发育成熟,但仍有较大的扩展潜力.地铁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的相关性更强:第二类别地铁系统网络的发育程度较好,但是扩展潜力一般.地铁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的相关性较弱:第三类别地铁系统的规模普遍较小.地铁网络发育处于较低等级水平.地铁网络仍然有很大的成环潜力和结合潜力.地铁规模与城市人口规模的相关性更强。中国城市地铁的匡算规模介于37.4~129.9km.根据模型的匡算结果中国地铁系统可以划分为4个等级.未来中国的地铁建设仍然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铁 网络结构 属性指标 聚类分析 世界 中国
下载PDF
基于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广州多尺度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被引量:41
17
作者 杨文越 李昕 +1 位作者 陈慧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064-6074,共11页
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是衡量城市居民接触和使用绿地便捷程度与机会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和反映城市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体现,并与城市环境、生态、健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较少从多个尺度、多种出行模... 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是衡量城市居民接触和使用绿地便捷程度与机会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和反映城市绿地资源空间配置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重要体现,并与城市环境、生态、健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较少从多个尺度、多种出行模式测度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以广州为研究区域,结合出行O-D点智能查询系统(Travel O-D Point Intelligent Query System,TIQS)构建了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模型(Multi-mode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M2SFCA)和绿地公平性模型,对广州绿地可达性和公平性空间格局与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广州多尺度绿地可达性水平存在明显的“城郊两极化”空间差异,低绿地可达性区域集聚于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城区,而人口较少的外围城市区域绿地可达性值普遍较高。(2)广州市域绿地资源空间分布处于严重不公平状态(绿地公平性指数为0.58),且各行政区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南沙区、天河区和花都区绿地公平性相对较好,其他区域绿地资源空间分配均有待提高与优化。(3)在镇街层面,有73.29%的镇街绿地资源空间分配处于高度平均水平(绿地公平性指数≤0.2);在社区层面,低可达性-公平类型的社区数量最多(占社区总量的39.85%),高可达性类型的社区分布最少:有15.91%的社区属于高可达性-公平类型,有12.94%的社区属于高可达性-不公平类型。研究结论将为优化城市区域绿地空间结构、保障绿地空间公平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 空间公平 绿地公平性 可达性 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演变研究——以广佛地铁为例 被引量:38
18
作者 周群 马林兵 +1 位作者 陈凯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7,共8页
空间句法在地铁可达性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传统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可达性研究只考虑换乘的次数,而忽略各线路站点分布的影响,不能精细地反映各个站点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 空间句法在地铁可达性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传统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可达性研究只考虑换乘的次数,而忽略各线路站点分布的影响,不能精细地反映各个站点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地铁可达性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改进的凸状分割方法,以每个地铁站点以及各个站点之间的线路作为研究的基本单元,选择GIS中的网络分析方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最后,通过对广佛地铁可达性进行实证验算,揭示了不同时期地铁站点可达性分布和演变情况,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展现了该方法在地铁网络可达性分布的空间形态特征、演变过程及预测中的有效性,可为交通规划、地铁周边商业布局及沿线房地产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可达性 广州地铁 佛山地铁 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甄峰 姚亦锋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0-45,共6页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 ,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对区域与城市社会、经济及文化系统影响迅速加深 ,从而使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本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然后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的点、线、面在内涵及形态上的相应变化进行了解释。对于点要素而言 ,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 ,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这些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 ,指出了空间结构的成长与变化是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空间结构 构成要素
下载PDF
广州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6
20
作者 潘裕娟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城市批发市场是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品集散地,其产生的物流活动属于城市物流的一部分。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广州市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空间格局进行研究。首先构建由19个供应地和21个接收地组成的2-模矩... 城市批发市场是集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于一体的商品集散地,其产生的物流活动属于城市物流的一部分。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广州市批发市场的供应物流空间格局进行研究。首先构建由19个供应地和21个接收地组成的2-模矩阵,将其反应的关系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显示物流结点呈现出交通指向性、地域集中性以及圈层式布局特点;货物供应以外向型为主,并形成国外、省外城市、珠三角和粤北地区的主要供应流格局;结点集货规模等级差异明显,形成城市内部的反y形集货格局。然后对物流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通过测量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等指标,得出珠三角、省外城市和白云区是物流网络的核心供应地;流花服装和中大布匹批发市场群是物流网络的核心接收地;南沙区、黄埔茅岗批发市场群等则属于物流网络的边缘结点。最后从城市性质、城市空间发展、产业集群和物流服务等4方面对供应物流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通过对批发市场货流网络空间的研究,有利于为今后城市物流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批发市场 供应物流 空间格局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