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Le FortⅠ前徙术与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术后软组织变化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李沛然 毕瑞野 +5 位作者 王旻 王瑞宇 刘尧 姜楠 祝颂松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 目的测量不同上颌骨正颌术式前后鼻唇区域软组织变化,分析可能导致变化的因素。方法2017—2021年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住院行正颌手术的患者37例,其中因上颌后缩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前徙术(LFIA)的患者18例,因上颌前突行上颌骨前份根尖下截骨后退术(AMOS)的患者19例。收集其术前即刻和术后6~12个月的螺旋CT影像,通过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测量软硬组织标志点变化。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结果2种术式术后最主要的软组织变化均发生在上唇区域且改变方向与骨组织移动方向相同。在前后向软组织改变上,LFIA组软硬组织改变的比例为0.628,而AMOS组为0.465。颊部和鼻尖软组织在2种术式后均发生了前移,其中AMDS组中颊部软组织前移的量与软组织厚度的改变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垂直向软组织变化上,LFIA组鼻尖点发生上抬且其距离与颌骨前徙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AMOS组上唇缘点发生下降且其距离与颌骨后退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在水平向软组织变化上,鼻翼宽度在行2种术式后均出现增宽,但在AMOS组中鼻翼宽度增宽量与后退距离呈显著负相关。结论AMOS和LFIA术后的鼻唇区域软组织改变与颌骨移动量及方向具有显著相关性。上唇前后向改变与颌骨移动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鼻翼宽度改变与上颌骨后退距离具有相关性。以上相关性的发现可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鼻唇区域的软硬组织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 牙颌面畸形 上颌骨Le FortⅠ型骨切开术 上颌骨前份骨切开术 正颌外科
下载PDF
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生物力学的多维测量及定量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楠 杨于桃 +3 位作者 毕瑞野 侯毅 祝颂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64-768,共5页
目的从压缩、拉伸、循环压缩、循环拉伸、蠕变、摩擦等多维度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颞下颌关节盘的力学检测体系。方法在市场统一购置新鲜羊头15只(2.5~3.0 kg),均为普通饲养山羊(9~12个月龄,体质量18~21 kg),雌雄不... 目的从压缩、拉伸、循环压缩、循环拉伸、蠕变、摩擦等多维度测量分析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完善颞下颌关节盘的力学检测体系。方法在市场统一购置新鲜羊头15只(2.5~3.0 kg),均为普通饲养山羊(9~12个月龄,体质量18~21 kg),雌雄不限,于处死后30 min内解剖出双侧关节盘(共计30枚)。参照黏弹性材料的力学测试国标,将山羊颞下颌关节盘按不同检测要求制样,模拟体内条件进行实验,使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颞下颌关节盘的各项生物力学性能。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具备一定的抗压缩[(8.41±2.12)MPa]、抗拉伸[(9.54±3.26)MPa]性能,但在超过生理载荷后,即发生不可逆性破坏,丧失原有力学属性。颞下颌关节盘在持续应力(0.5或3.0 MPa)作用下发生明显蠕变松弛(30%);其表面摩擦系数为0.015±0.011,低于一般黏弹性材料的表面摩擦值。结论颞下颌关节盘是具有一定抗压-抗拉性能、表面在润湿状态下非常光滑的生物黏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盘 生物力学 生物黏弹体
原文传递
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及其继发畸形的分类与治疗
3
作者 王瑞宇 姜楠 +3 位作者 刘尧 祝颂松 毕瑞野 《口腔疾病防治》 2022年第10期712-717,共6页
目的建立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分类新体系,指导不同临床特点的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提出基于成人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CD”强直分类法,即髁突残留情况(C)、牙颌面畸形... 目的建立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分类新体系,指导不同临床特点的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joint ankylosis,TMJA)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提出基于成人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CD”强直分类法,即髁突残留情况(C)、牙颌面畸形程度(D)分类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TMJA患者共56例(73侧强直关节),采用“CD”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个亚类,分别为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无明显骨性错颌(C-D-)、内侧髁突头部分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内侧无髁突头残留且伴骨性错颌(C-D+)。对不同亚类患者采取不同的颞下颌关节重建治疗策略并进行随诊。“C+”:采取关节外侧成形术(lateral arthroplasty,LAP),在解除强直的同时保留内侧残留髁突;“C-”:强直骨球较小,升支高度丧失不明显,行关节间隙成形解除强直;强直骨球较大,升支高度降低明显,解除强直后行关节重建;“D+”:同期或分期采用外科手段矫治继发牙颌面畸形;“D-”:术后进行正畸治疗改善咬合关系,口腔疾病对症治疗。结果根据“CD”分类法采取不同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治疗策略后,56例患者共73侧关节强直全部解除,平均开口度由(3.6±3.2)mm提升至(32.8±5.4)mm(P<0.001)。术后随访12~48个月,未见关节强直复发。结论“CD”分类法对高效指导成人关节强直患者临床方案的制定有积极指导意义,也有利于将颞下颌关节功能重建的理念在更多单位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颞下颌关节强直 分类方法 牙颌面畸形 颞下颌关节重建 关节外侧成形术 正颌手术 关节间隙成形术 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