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 被引量:28
1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sTBI)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93例,其中106例为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UDC)组,87例为双侧去骨瓣减压(BDC)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DC组与UDC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8.9±3.1)、(38.6±2.5)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分别为(13.2±3.1)、(18.3±3.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DC组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为3.4%(3/87),低于UDC组的11.3%(1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2组刀口愈合不良率分别为9.2%(8/87)、10.4%(11/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术后1年随访,BDC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为8.0%(7/87),UDC组为17.9%(19/106);BDC组预后良好率为32.2%(28/87),UDC组为13.2%(14/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UDC相比,BDC可减少sTBI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更加有效缓解术后颅内压力,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减压颅骨切除术 颅内压 脑积水 预后
原文传递
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重型颅脑外伤救治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2435-2438,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s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73例,2012年12月前的患者均未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治疗,纳... 目的 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sTBI)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改善预后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sTBI患者173例,2012年12月前的患者均未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治疗,纳入对照组(66例),2013年1月后的患者均采用该策略治疗,纳入研究组(107例).对其住院资料和伤后1年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等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明确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和影像学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颅内压最高值分别为(35.71±4.13) mmHg和(34.85±3.81) mmHg;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研究组(7例,6.5%)明显低于对照组(13例,19.7%)(P〈0.01);亚组分析显示,单纯单侧病变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1.3%),而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高(19.4%).伤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预后良好62例(57.9%),对照组26例(3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对单侧病变为主合并其余部位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的患者,术中应用急性脑膨出预防策略可有效的延缓迟发性血肿或弥漫性脑肿胀的进展,减少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膨出 重型颅脑外伤 预防 迟发型血肿 预后
原文传递
利伐沙班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深静脉血栓防治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4 位作者 张源 王广辉 王华卿 黄齐兵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5期3558-3561,共4页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sTBI患者157例,其中男119例(75.8%),年龄(38.75±11.98)岁。所有患者均应用间歇性静脉充气加压预防DVT,应用D-...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sTBI患者157例,其中男119例(75.8%),年龄(38.75±11.98)岁。所有患者均应用间歇性静脉充气加压预防DVT,应用D-二聚体动态监测和定期超声检查对DVT进行筛查,如颅内出血情况稳定,对手术3 d后D-二聚体持续下降且存在高危因素者预防性口服利伐沙班,对确诊DVT患者治疗性口服利伐沙班,符合停药条件后停用利伐沙班。对患者的一般资料,D-二聚体动态变化,DVT发病情况,利伐沙班应用情况及抗凝出血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二聚体持续下降者超声均未发现DVT,D-二聚体持续不降或升高45例,超声发现DVT 43例。预防性应用利伐沙班47例(29.9%),用药7~36(16.3±6.5)d,随访期间均未见DVT发生;治疗性用药43例(27.4%),用药时程32~68(49.3±9.9)d,停药后仅1例复发周围型DVT。未见症状性肺栓塞及致死性出血并发症,发生血尿3例,气管切开处渗血1例,痔疮导致血便1例,未见颅内出血增加及其他消化道出血。结论应用利伐沙班抗凝可安全有效预防和治疗sTBI术后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静脉血栓形成 利伐沙班 出血
原文传递
损害控制外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源 王广辉 +3 位作者 张泽立 王志勇 黄齐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2-1037,共6页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外科(DCS)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1例,女47例;年龄19~77岁,平均3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所有患者除常规处理外,行颅内压监测。患者根据救治方法分为两组:损害控制组(87例,DCS治疗方法),Ⅰ期只行开颅手术并固定骨折部位,择期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41例,传统常规方法救治),Ⅰ期行开颅手术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后颅内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等指标。结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损害控制组术后颅内压控制正常44例(5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例(20%)(P〈0.05)。损害控制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12.4)min、(270.6±15.3)ml、(29.7±9.3)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70.6±9.8)min、(460.2±17.5)ml、(34.4±6.2)d](P〈0.05)。损害控制组伤后6个月良好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P〈0.05)。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四肢骨折患者,DCS的应用有利于控制术后颅内压,显著缩短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骨折 减压颅骨切除术 损害控制外科
原文传递
钻孔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源 王广辉 +4 位作者 张泽立 刘文明 苏雨行 黄齐兵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疝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是TB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是救治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及脑疝患者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易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是TBI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是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会导致颅内压持续增高,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硬膜下积液一般采用如单纯包扎加压、经头皮穿刺积液抽出术、钻孔外引流术、积液-腹腔分流术、开颅清除硬膜下积液等。近几年,笔者采用钻孔外引流结合腰大池引流治疗DC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外引流术 硬膜下积液 去骨瓣减压术 减压术后 引流治疗 进展型 腰大池 积液-腹腔分流术
原文传递
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开颅术后后颅窝与侧脑室内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时传君 郭钦栋 +3 位作者 孙守家 张源 黄齐兵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开颅术后后颅窝与侧脑室内压力的相关性,对比分析单纯监测侧脑室内压力与同时监测侧脑室和后颅窝内压力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3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行后颅窝开...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开颅术后后颅窝与侧脑室内压力的相关性,对比分析单纯监测侧脑室内压力与同时监测侧脑室和后颅窝内压力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3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神经外科行后颅窝开颅去骨瓣减压及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的50例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28例患者同时进行侧脑室和后颅窝内压力监测(简称联合监测组),22例患者仅行侧脑室内压力监测(简称侧脑室监测组)。采用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联合监测组侧脑室内压力与同一时刻后颅窝内压力的相关性。出院后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分为预后不良(Ⅰ~Ⅲ级)和预后良好(Ⅳ~Ⅴ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及出院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时长、住院时长及预后。结果联合监测组28例患者共采集颅内压数据3370次;术后侧脑室内压力[(8.53±4.48)mm Hg(1 mm Hg=0.133 kPa)]较后颅窝内压力[(13.47±4.12)mm Hg]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配对t值=104.41,P<0.001);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侧脑室与后颅窝内压力呈正相关(R 2=0.64),线性回归公式拟合为Y=0.87 X-3.19(Y为侧脑室内压力,X为后颅窝内压力;P<0.001)。联合监测组与侧脑室监测组比较,脑室外引流管留置时长、住院时长、术后7 d及出院时GC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联合监测组预后良好19例(67.9%),预后不良9例(32.1%);侧脑室监测组预后良好14例(63.6%),预后不良8例(3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977)。结论小脑梗死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后颅窝与侧脑室内压力存在差异,两者呈正相关;单纯基于侧脑室内压力监测与同时监测侧脑室和后颅窝压力指导术后治疗可获得相似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窝 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压 引流术
原文传递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7
作者 张泽立 孙守家 +50 位作者 包义君 别黎 曹云星 晁彦公 陈菊祥 方文华 冯光 冯雷 冯军峰 高亮 韩冰莎 韩萍 胡成功 胡锦 胡荣 何伟 侯立军 黄贤键 江基尧 江荣才 李立宏 李晓鹏 刘劲芳 刘杰 吕胜青 邱炳辉 孙西周 孙晓川 田恒力 田野 王珂 王宁 王新军 王东海 王玉海 汪建军 王新功 魏俊吉 徐峰 徐敏 闫伟 杨小锋 杨朝华 张睿 张永明 赵迪 朱建新 高国一 黄齐兵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患者病情复杂,主要表现为sTBI可显著增高COVID-19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概率;COVID-19也可增加sTBI的手术风险和术后肺部病变的严重程度,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点,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救治带来困难。截至目前,可供医务人员参考的有关sTBI合并COVID-19的临床研究和诊疗规范甚少。为规范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重症医学分会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方案为政策依据,基于国际疫情大流行3年来sTBI和COVID-19的国内外文献,制订《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成人患者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从急诊处理、急诊手术和病房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15条推荐建议,为sTBI合并COVID-19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属 脑损伤 创伤性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