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8
1
作者 陈勇 覃川 +3 位作者 杨秀江 张正保 胡建刚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19-1421,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出血量在20-30 mL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微创手术组106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130例采...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出血量在20-30 mL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微创手术组106例采用立体定向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130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后2周采用改良爱丁堡由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法(SSS)和治疗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法(ADL)[1],统计分析两组间患者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微创手术组治愈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出血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中少量(20-3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 出血量 非手术治疗 微创手术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救治策略 被引量:30
2
作者 周劲 刘强 +1 位作者 刘皇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21-2623,共3页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STBI)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STBI的临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42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预后分组,采用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分级标准,Ⅰ~Ⅱ级患者视为预后不... 目的研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STBI)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STBI的临床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142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患者出院时进行预后分组,采用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分级标准,Ⅰ~Ⅱ级患者视为预后不良,Ⅲ~Ⅳ级患者视为预后良好。将患者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疝、CT环池形态、合并伤、休克、低氧血症、基础疾病及高血糖作为观察指标,采用χ2检验分析。结果 142例STBI患者预后不良68例(47.89%),其中死亡45例(31.69%);预后良好74例(52.11%)。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依次为脑疝、休克、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及基础疾病(P<0.05)。结论脑疝、休克、CT环池形态、患者年龄、GCS及基础疾病能显著影响STBI患者的预后。针对患者个体的实际情况采取多学科协作治疗,是提高STBI患者救治的成功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救治策略 多学科协作治疗
下载PDF
微创血肿淬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3
作者 覃川 +1 位作者 陈勇 谢惠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257-1259,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淬吸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量血肿组行微创血肿淬吸术疗效为... 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淬吸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行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巨大量血肿组行微创血肿淬吸术疗效为优、良的百分率[3(7.3%)、7(17.1%)]低于开颅血肿清除术[11(23.4%)、18(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等量血肿患者(30~60mL)选择微创血肿淬吸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均可,巨大量血肿患者(>60~90mL)以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血肿 颅骨切开术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药物治疗联合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26
4
作者 覃川 杨秀江 +5 位作者 李柏成 邓伟 胡建刚 牛文勇 杨彪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231-3232,3235,共3页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80例睡眠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血管药物治疗,舒乐安定片2mg,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及镇静催眠... 目的观察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80例睡眠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血管药物治疗,舒乐安定片2mg,睡前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及镇静催眠药(文拉法辛、右佐匹克隆);治疗14d后组内、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结果两组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Barthel指数、NIHSS及PSQ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脑血管药物基础上结合文拉法辛、右佐匹克隆及心理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睡眠障碍 心理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下载PDF
PBL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831-2832,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实习教学 神经外科 PBL教学模式 神经系统疾病 应用 医学教学 教学价值 解剖结构
下载PDF
P38 MAPK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对GFAP、vimentin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富贵 夏永智 +3 位作者 余海军 马岚 刘敬贤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4期462-467,共6页
目的探讨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对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P38 MAPK特异性激动... 目的探讨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对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模型组(model group)、P38 MAPK特异性激动剂anisomycin组(anisomycin group)和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组(SB203580group)。脊髓夹伤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分别在损伤区硬脊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anisomycin和SB203580各10μL,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做其他处理。于术后第1、3、7及14天利用BBB评分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GFAP和vimentin表达。结果术后第14天,模型组BBB评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SB203580组大鼠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而anisomycin组则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第7和14天,模型组GFAP、vimentin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SB203580组GFAP、vimentin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anisomycin组GFAP、vimentin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SCI后胶质瘢痕形成早期P38 MAPK可调控GFAP、vimentin的表达,抑制P38 MAPK可降低GFAP、vimentin的表达,减轻大鼠SCI后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GFAP 波形蛋白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肿瘤脑浸润的量化和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唐文渊 +4 位作者 邓朝霞 谢兵 吕发金 刘斌 杨刚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66-670,共5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的量化和临床应用。方法颅内肿瘤40例,其中脑胶质瘤20例,脑膜瘤12例,脑转移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并以此标准分入各亚组;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颅内肿瘤脑浸润程度的量化和临床应用。方法颅内肿瘤40例,其中脑胶质瘤20例,脑膜瘤12例,脑转移瘤8例,均经病理证实;建立不同颅内肿瘤的脑浸润病理标准,并以此标准分入各亚组;利用MRI常规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比较,确定并测量5个兴趣区(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较分析不同肿瘤FA值的差异及其与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中有10例的DTI图像超出常规MRI范围,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中未见;FA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其中胶质瘤组内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而脑膜瘤和脑转移瘤亚组出现在肿瘤实体区和瘤周水肿区之间;胶质瘤瘤周水肿区FA值与肿瘤脑浸润程度显著相关;在脑胶质瘤中有脑浸润者的瘤周水肿区FA值显著低于无脑浸润胶质瘤和非胶质来源肿瘤。结论DTI可用于量化比较不同脑肿瘤的脑浸润程度,其瘤周水肿区的FA值可用于指导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对延缓复发、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脑肿瘤 侵袭 量化
下载PDF
颅脑损伤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被引量:11
8
作者 唐文渊 《创伤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475-477,共3页
近20年颅脑损伤的研究得到巨大的发展。本文从继发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客观评价和脑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亚低温 基因治疗
下载PDF
急性重型脑损伤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海林 唐文渊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722-724,共3页
目的 研究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 2 0例 ,行PbtO2 持续监测 ,同时行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测定。分析P... 目的 研究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 2 0例 ,行PbtO2 持续监测 ,同时行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测定。分析PbtO2 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结果  (1)患者PbtO2 在监测期内的变化有 4种形式。在伤后立即或早期出现PbtO2 进行性下降者提示预后不良。 (2 )伤后CPP、PaO2 、PaCO2 明显影响患者PbtO2 。 (3)电极的平均零点漂移为 (1.5±0 .8)mmHg ,平均灵敏度漂移为 (- 0 .9± 15 .3) % ;没有发生与插入电极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 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脑氧监测方法 ,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并有助于合理调整治疗方案 ,提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脑缺血缺氧 电极治疗
原文传递
IL-1β通过JAK2-STAT3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敬贤 夏永智 +2 位作者 王富贵 唐维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5期668-675,共8页
目的探讨IL-1β促进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采用钳夹脊髓的方法建立SCI模型)、假手术组(sham group)、IL-1β特异性抑制剂组(IL-1RA)、IL-1β组(IL-1β)及IL-1β+JAK2-STAT3特异性抑制剂组(IL-1β+AG4... 目的探讨IL-1β促进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采用钳夹脊髓的方法建立SCI模型)、假手术组(sham group)、IL-1β特异性抑制剂组(IL-1RA)、IL-1β组(IL-1β)及IL-1β+JAK2-STAT3特异性抑制剂组(IL-1β+AG490)。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不作其他处理。在术后相应时间点(术后8及12 h和1、3、7及14 d)进行大鼠后肢BBB评分,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FAP、vimentin、p-STAT3的表达变化。结果 p-STAT3(术后第8 h和第12 h)及GFAP、vimentin(术后第7和第14天)表达趋势:模型组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IL-1RA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IL-1β+AG490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IL-1β组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术后第14天,BBB评分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IL-1RA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IL-1β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IL-1β可通过JAK2-STAT3促进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抑制IL-1β或JAK2-STAT3可减弱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IL-1Β JAK2-STAT3 GFAP VIMENTIN
下载PDF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睡眠障碍与损伤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正保 覃川 +4 位作者 李柏成 张彪 胡建刚 杨秀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06-1207,1210,共3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出现睡眠障碍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IEGEL量表对200例轻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睡眠质量测评,随访3个月,结合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发生睡眠障碍与脑外伤部位...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出现睡眠障碍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PIEGEL量表对200例轻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睡眠质量测评,随访3个月,结合患者的头颅CT、MRI影像检查结果分析发生睡眠障碍与脑外伤部位的关系。结果 200例TBI患者发生睡眠障碍105例,有71例出现在患者清醒后1周内。其中,脑干、额叶、基底节受伤的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相关性高于其他部位受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眠障碍是轻度TBI的常见临床症状,与脑干、额叶、基底节等部位损伤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损伤部位 睡眠障碍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损伤的脑氧代谢和神经电生理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唐文渊 +6 位作者 何建国 高晋健 但炜 钟东 杨刚 刘科 黄海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脑氧代谢和神经电生理变化规律,评估亚低温对重型脑伤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受伤后10 h 内入院 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3~8分之间的急性重型脑伤患者148例,按病情轻重分为 GCS 7...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过程中脑氧代谢和神经电生理变化规律,评估亚低温对重型脑伤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受伤后10 h 内入院 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Scale)3~8分之间的急性重型脑伤患者148例,按病情轻重分为 GCS 7~8分组、GCS 5~6分组和GCS 3~4分组,并随机分入亚低温亚组和常温亚组。亚低温亚组(32~34℃)在降温前后的不同时段记录脑氧代谢监测指标、神经电生理指标;常温组在同样的时段记录上述指标。结果 GCS 7~8分组:SLSEP 的 N20波幅、BAEP 的Ⅰ/Ⅴ波幅比值和 rSaO_2在降温后亚低温组较常温组有显著性改善,P_(br)O_2在亚低温组的部分时段低于常温组;GCS 5~6分组:亚低温治疗组 N20、Ⅰ/Ⅴ和 rSaO_2在部分时段较常温组有改善,P_(br)O_2在亚低温组的部分时段高于常温组;GCS 3~4分组:亚低温组与常温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亚低温对于 GCS 7~8分的重型脑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 GCS 3~4分者无明显疗效,对 GCS 5~6分者疗效不确定;脑氧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指标对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亚低温 脑氧代谢 神经电生理
原文传递
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唐文渊 钟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通过诱发电位 (EP)监测 ,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h内入院的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5 ) 2 4例 ,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亚低温组体温降至 32~ 34℃ ,于降温前、降温过程中及复温后监测... 目的 通过诱发电位 (EP)监测 ,探讨亚低温对特重型颅脑伤的疗效。 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h内入院的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5 ) 2 4例 ,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亚低温组体温降至 32~ 34℃ ,于降温前、降温过程中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 ;常温组在同样的时间段监测上述指标。统计分析亚低温组与常温组诱发电位的变化情况。 结果 亚低温组在治疗前后SLSEP的N2 0波幅变化值为 (0 .6 7± 0 .41) μV ,常温组为 (0 .6 1± 0 .39) μV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BAEP的V/I波幅比值 ,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 结论 从神经电生理角度来看 ,亚低温对GCS为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神经电生理
原文传递
亚低温治疗重型脑外伤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唐文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9-282,共4页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受伤后 10小时内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 8) 44例 ,按伤情轻重分为GCS 6~ 8分和GCS 3~ 5分两组 ,各组再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 2~ 3 4℃ )于降温前、降温后 4、2 4、48、72、96、12 0小时及复温后监测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的N2 0 波幅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的I、V波幅比值 ;对照组在同样的时段监测上述指标 ,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GCS 6~ 8分的亚低温组降温 2 4小时及其后的两个诱发电位 (EP)指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前者存活比例 (10 /14 )亦高于后者(3 /10 )。GCS 3~ 5分组有无亚低温治疗者 ,其EP检测结果及存活比例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从EP监测显示 :亚低温对于重型脑外伤中GCS 6~ 8分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对 3~ 5分的病例则无明显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外伤 亚低温治疗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脑胶质瘤分级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正保 覃川 +4 位作者 李柏成 张彪 胡建刚 杨秀江 《华西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分别测定A、B两组共40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前、...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探讨其与胶质瘤分级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分别测定A、B两组共40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IGF-1和GFAP浓度。结果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组血清中IGF-1浓度显著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09 0);血清GFAP浓度显著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P<0.000 1)。经手术治疗后且疗效评价为有效的胶质瘤患者,其血清中IGF-1、GFAP浓度较术前水平显著下降(P<0.001 0)。结论 IGF-1、GFAP是两种较好的脑胶质瘤血清标志物,在其分级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生长因子-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肿瘤标志物 脑胶质瘤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脑胶质瘤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浓度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6
作者 覃川 杨秀江 +6 位作者 谢惠 张正保 张彪 胡建刚 李柏成 胡铁弋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214-2215,共2页
目的分析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68(45.32&#... 目的分析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脑胶质瘤患者血清中的浓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1~68(45.32±8.34)岁];选择同期住院的40例非胶质瘤的颅内良性肿瘤患者[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44.32±5.24)岁];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的40例健康人,无任何肿瘤病史、颅内病变和脑损伤病史[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43.26±6.52)岁]。用双抗体夹心一步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清GFAP浓度,Kruskal-wallis H法比较GFAP在脑胶质瘤组、颅内非胶质来源脑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中的血清浓度。并用ROC曲线分析GFAP的检验效能并确定其临界值。结果脑胶质瘤、颅内非胶质来源脑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前血清GFAP浓度分别为(82.74±89.32)、(5.70±11.08)ng/L,正常对照组血清GFAP浓度为(4.31±4.51)ng/L,脑胶质瘤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血清GFAP浓度>10.665 ng/L,可以此作为最佳阳性临界值用作脑胶质瘤的诊断。当GFAP浓度>10.665 ng/L,GFAP检测脑胶质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佳,分别为72.5%和87.7%。术前患者的GFAP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49.30±86.04)明显高于术后(P<0.01)。结论 GFAP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及临床转归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肿瘤标志物 脑胶质瘤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量化分析脑胶质瘤侵袭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文渊 +5 位作者 邓朝霞 吕发金 谢兵 刘斌 杨刚 钟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3289-3295,共7页
背景:胶质瘤侵袭能力的量化对于指导治疗或筛检肿瘤侵袭因子均有重要意义。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进行量化,但尚无很好的临床量化胶质瘤侵袭力的方法。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量化分析脑胶质瘤的侵袭性。设计、时间及地点:... 背景:胶质瘤侵袭能力的量化对于指导治疗或筛检肿瘤侵袭因子均有重要意义。在实验研究中有较为成熟的方法进行量化,但尚无很好的临床量化胶质瘤侵袭力的方法。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量化分析脑胶质瘤的侵袭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量化分析,于2005-10/2007-01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放射科完成。对象:选择幕上脑胶质瘤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73岁,平均51.3岁。方法:全部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行内减压,获取瘤周水肿区的组织标本,病理检查作肿瘤细胞计数和细胞密度分析,建立肿瘤脑浸润程度的病理标准。主要观察指标: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肿瘤实体区、瘤周水肿区、水肿外区、相对正常白质区和对侧白质区5个兴趣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和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将不同兴趣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和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与肿瘤病理脑浸润程度作相关分析。结果:①肿瘤分量各向异性值由瘤体区向外呈递增趋势,依次为0.055±0.017,0.107±0.037,0.255±0.064,0.376±0.070,0.396±0.099,其中最大增幅出现在瘤周水肿区和水肿外区之间。②瘤周水肿区的分量各向异性值与胶质瘤病理脑浸润程度呈负相关性,表观平均弥散系数值在瘤周水肿区明显增高,但在其他区域的增减变化无规律。结论:瘤周水肿区分量各向异性值可作为脑胶质瘤侵袭性的量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 侵袭 量化
下载PDF
ROC曲线评价血清IGF-1在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8
作者 胡建刚 +4 位作者 覃川 李柏成 张彪 张正保 杨秀江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2472-2473,2476,共3页
目的运用ROC曲线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诊断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胶质瘤、非胶质来源肿瘤及健康对照组各40例。采用ELISA法对3组患者血清中的IGF-1进行定量检测,比较3组结果间的差异,评估胶质瘤的诊断临界值。结果非胶... 目的运用ROC曲线评价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诊断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胶质瘤、非胶质来源肿瘤及健康对照组各40例。采用ELISA法对3组患者血清中的IGF-1进行定量检测,比较3组结果间的差异,评估胶质瘤的诊断临界值。结果非胶质来源肿瘤组血清IGF-1水平(37.77±46.29)μg/L和健康对照组(26.98±27.63)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组血清IGF-1水平(643.13±792.19)μg/L显著高于非胶质来源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63.52±101.53)μg/L(P<0.01)。对实验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IGF-1诊断胶质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1(95%CI0.745~0.917),诊断临界值为110.425μg/L,其诊断敏感度为90.0%,诊断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期值为87.5%,阴性预期值为92.3%,正确率为90.5%,Youden值为82.3%。结论 IGF-1在诊断胶质瘤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胶质瘤诊断指标之一。但由于IGF-1的局限性,寻求另一种或多种胶质瘤相关的血清标记物与IGF-1联合检测更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IGF-1 ROC曲线
下载PDF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vimentin表达及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黎天尊 +1 位作者 刘强 夏永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95-800,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ASK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中中间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及损伤大鼠后肢行为学和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夹伤模型,设ASK1特异性抑制剂Thioredoxi...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ASK1)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中中间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及损伤大鼠后肢行为学和电生理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脊髓夹伤模型,设ASK1特异性抑制剂Thioredoxin组(Trx组)、ASK1单克隆抗体组(Anti-ASK1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odel组)及假手术组(Sham组),于损伤即刻在损伤局部分别给予Thioredoxin、ASK1单克隆抗体、生理盐水各10μl,Sham组大鼠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大鼠定期(SCI后1、7、14、28 d)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检测GFAP、vimentin的表达,BBB评分检测大鼠后肢行为学变化,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电生理的变化。结果 SCI后1 d各组GFAP、viment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7、14、28 d Trx组、Anti-ASK1组GFAP、vimentin的表达较Model组明显下降(P<0.01);SCI后1、7、14 d各组BBB评分及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无明显差异,SCI后28 d,Trx组、Anti-ASK1组BBB评分较Model组明显升高(P<0.01),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峰值明显升高(P<0.01或P<0.01)。结论抑制ASK1可减弱大鼠SCI胶质瘢痕局部GFAP、vimentin的表达,并可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电生理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蛋白1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波形蛋白
下载PDF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刚 唐文渊 +1 位作者 孙晓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34-535,543,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18例PNSH患者床表现、CT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PNSH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Ⅰ~Ⅱ级。均有头痛 ,呕吐 1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14例 ,局灶性...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 18例PNSH患者床表现、CT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PNSH患者均无意识障碍 ,Hunt-Hess分级Ⅰ~Ⅱ级。均有头痛 ,呕吐 1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 14例 ,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 2例。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PNSH患者临床症状轻 ,并发症少 ,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特征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