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车前桥锥齿轮渗碳淬火工艺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德顺 彭晓东 +1 位作者 鸿宇 张清雨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25-127,131,共4页
介绍了锥齿轮在冷锻和机加工后的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及其在齿轮生产上的实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渗碳淬火工艺对冷锻和机加工齿轮产生不同畸变、力学性能和组织,不仅可以实现组织易控、操作简单,能够获得一定数量比例的马氏体硬相组织... 介绍了锥齿轮在冷锻和机加工后的渗碳淬火热处理工艺及其在齿轮生产上的实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渗碳淬火工艺对冷锻和机加工齿轮产生不同畸变、力学性能和组织,不仅可以实现组织易控、操作简单,能够获得一定数量比例的马氏体硬相组织,提高了车用齿轮的强度,得到优良的塑形和韧性,从而延长齿轮的抗疲劳寿命;而且能够有效地应用到实践生产中,缩短了制造周期,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工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齿轮 渗碳 抗疲劳寿命
下载PDF
一次突变,蜥蜴变成蛇?
2
作者 鸿宇 史静耸 《环球科学》 2018年第2期68-73,共6页
从蜥蜴到蛇的演化是剧烈的,但是甩掉四肢和增长脊椎,就能更适应当时周围的环境了?中国有个谜语:“无足而行,无鳍而游,无翼而翔”。谜底倒是不难猜,是蛇。如今,全球有3000多种蛇。
关键词 蜥蜴 突变 应当
原文传递
中国侏罗纪原始辽翼龙(爬行纲:翼龙目)头骨CT三维形态数据集 被引量:4
3
作者 鸿宇 周长付 高克勤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 原始辽翼龙(Liaodactylus primus)为已知最早的具滤食性生态适应的翼龙,化石产自辽宁葫芦岛市建昌县,地层为晚侏罗世髫髻山组,年代距今约1亿6千万年前(161.8±0.4~159.5±0.6 Ma)。原始辽翼龙的发现记录了中国北方中生代燕辽生物群中翼龙类特异的食性,有助于了解该生物群中爬行动物的生态多样性。本文对应提供该化石种正型标本(PMOL-AP00031)的X光断层扫描(X-ray CT)数据集,包括CT原始图片数据、根据CT数据重建的上下颌三维模型及视频、以及用于系统分析的形态学矩阵。其头骨CT数据和形态学矩阵可应用于翼龙类形态、生态、系统发育的进一步研究。其翼龙取食器官的数字三维模型,3D打印为实体模型后可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科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 翼龙 燕辽生物群 CT扫描数据
下载PDF
新发现的长吻型离龙(双孔亚纲:离龙目)幼年个体--袖珍蒙山龙,兼论新离龙类的个体发育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梦 李大庆 +1 位作者 Daniel TKSEPKA 鸿宇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3-228,共16页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新泰 早白垩世 蒙阴组 新离龙类
下载PDF
中国山东省下白垩统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爬行纲:离龙目)高精度CT三维数据集
5
作者 秦婉莹 袁梦 鸿宇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4期138-148,共11页
离龙目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到中新世时期、已经绝灭的双孔类爬行动物。从早白垩世时期起,离龙类中出现了一支形似现生食鱼鳄的类群—新离龙类(Neochoristodera)。新离龙类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浅水区;成体体长大于1米,头骨吻部显著增长,... 离龙目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到中新世时期、已经绝灭的双孔类爬行动物。从早白垩世时期起,离龙类中出现了一支形似现生食鱼鳄的类群—新离龙类(Neochoristodera)。新离龙类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浅水区;成体体长大于1米,头骨吻部显著增长,长有尖利的牙齿以捕食鱼类。新离龙类幼体化石极少被发现,因此目前尚不清楚这一支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特化的长吻。最近,新离龙类中已知最小的个体—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发现于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地层中。正型标本为一近完整保存的化石头骨,全长约35 mm,为一幼年个体。本研究提供了袖珍蒙山龙正型标本的高精度X射线CT扫描数据集,其中原始CT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为7.5197μm。袖珍蒙山龙头骨的三维CT模型提供了丰富的骨骼学信息,便于与其他新离龙类进行形态、系统分类和个体发育的对比研究。本数据集中还包含袖珍蒙山龙头骨的三维表面多边形网格模型,经进一步优化处理后3D打印为实体模型,可服务于科研、教学、科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珍蒙山龙 幼体 高精度CT扫描 三维重建
下载PDF
眼齿鸟再分析显示其蜥蜴属性
6
作者 李志恒 王维 +3 位作者 胡晗 王敏 鸿宇 卢静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5-105,共11页
最近在白垩纪晚期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件小型头骨化石,原论文作者将其鉴定为一蜂鸟大小的鸟翼类(Avialae)恐龙,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基于这件标本,原论文提出了中生代恐龙(包括鸟翼类)体型演化和生态类型的种... 最近在白垩纪晚期缅甸琥珀中报道了一件小型头骨化石,原论文作者将其鉴定为一蜂鸟大小的鸟翼类(Avialae)恐龙,并命名为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基于这件标本,原论文提出了中生代恐龙(包括鸟翼类)体型演化和生态类型的种种假设。但原论文的插图和描述均显示这件头骨呈现出多个鳞龙类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这些特征很少在主龙类中出现。原论文先验地将标本鉴定为鸟翼类,继而进行仅包括鸟翼类作为内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该分析的取样过于局限,不能对其系统位置归属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对宽娅眼齿鸟正型标本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始数据重新进行了重建、渲染和分析,结果揭示了多个新的头骨形态学特征,包括侧生齿、开放的下颞孔以及头骨腭面着生有腭齿等,这些均为典型的鳞龙类/有鳞类特征,不支持其主龙类,遑论鸟翼类的系统位置归属。基于上述新的形态学发现,使用一双孔类(Diapsida)形态特征矩阵重新分析了眼齿鸟的系统演化位置。数据矩阵的分类单元涵盖了蜥蜴、鸟类和鳞龙形类与主龙形类中的主要支系。分析所得的严格合意树明确了眼齿鸟属于鳞龙形类中的有鳞类。因此,宽娅眼齿鸟的正型标本显示了足够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完全能够指示眼齿鸟的系统分类位置应为有鳞类,而不是鸟翼类或非鸟恐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白垩纪 鸟类 蜥蜴 双孔类 有鳞类 眼齿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