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海北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与客流量关系 被引量:36
1
作者 朱宝文 哈承智 +2 位作者 王军 何永晴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1期83-87,共5页
根据1961-2012年海北地区刚察、门源、海晏、祁连4县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温湿指数分析了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关系,结果表明:海北地区除10月至翌年4月不宜开展户外旅游活动外,其他月份气温适宜、湿度适中,较... 根据1961-2012年海北地区刚察、门源、海晏、祁连4县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温湿指数分析了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及其与旅游客流量关系,结果表明:海北地区除10月至翌年4月不宜开展户外旅游活动外,其他月份气温适宜、湿度适中,较适宜旅游活动,其中6—8月为旅游黄金期。各地旅游舒适天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州旅游景点平均舒适期为92天,占全年天数的25%,平均旅游舒适期天数祁连的〉门源的〉海晏的〉刚察的。旅游游客量年内分布呈典型的“单峰型”,7月达一年中的最高峰,占全年游客总数的25%~35%,6—8月是一年中游客最集中的时段,游客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1-2月和12月旅游人数处于低谷。海北地区客流量与旅游气候适宜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约90%左右的客流量同该地的旅游气候因素有关。温湿指数与客流量呈指数函数,基于气候适宜指数建立客流量预测模型能够为旅游部门提前掌握旅游人数、旅游景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温湿指数 客流量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对青海祁连山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戴升 保广裕 +6 位作者 祁贵明 马占良 白文蓉 余迪 冯晓莉 杨延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3-1066,共14页
利用青海祁连山区极端气候要素和青海湖、哈拉湖及主要河流的水文资料,研究表明:冷夜日数(10%)呈显著减少趋势,暖夜日数(90%)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年降水量21世纪初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并发生突变,降水量增加幅度中西段大于... 利用青海祁连山区极端气候要素和青海湖、哈拉湖及主要河流的水文资料,研究表明:冷夜日数(10%)呈显著减少趋势,暖夜日数(90%)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年降水量21世纪初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并发生突变,降水量增加幅度中西段大于东段;≥5 mm、≥10 mm、≥25 mm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更为明显,而≥0.1 mm年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大风日数与湖泊水位、河流流量变化呈负相关,大风天气的减少,可以缓解湖面和土壤因蒸发而导致的水分损失,对植被的改善可增加径流的产生,流入湖泊的流量增加;降水量与湖泊水位、河流流量呈正相关,受21世纪降水量增加的影响青海湖水位逐年上升,共上升1.67 m,达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位,中西部主要河流流量近几年也达到最大值,而东段流量增加不明显;祁连山区≥5 mm、≥10 mm、≥25 mm年平均降水量与湖泊、河流流量变化呈正相关,各量级年降水量对湖泊水位、河流流量的增加贡献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候事件 大风 河流 暖夜日数 青海湖水位 流量 青海祁连山
下载PDF
祁连县农牧业气候水分资源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连东 雷有宏 《青海气象》 2010年第2期19-24,共6页
采用祁连县托勒、野牛沟、祁连三站1959-2008年历年逐月、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及0.1~25mm各等级降水日数,用气候诊断方法,对统计量的平均值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水分资源时空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祁... 采用祁连县托勒、野牛沟、祁连三站1959-2008年历年逐月、逐日降水量和蒸发量及0.1~25mm各等级降水日数,用气候诊断方法,对统计量的平均值和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水分资源时空的变化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发现,①祁连县年平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分布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趋势。②祁连县各季除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其余季节都呈上升趋势,夏季降水最多,冬季最少,秋雨多于春雨。③祁连县三站≥0.1~≥25.0mm不同等级夜雨率总体呈逐步增大的趋势,托勒和祁连≥0.1~≥25.0mm夜雨率较野牛沟大,≥0.1mm夜雨率各季呈现冬季大于春季大于秋季大于夏季的情况。④蒸发量,祁连大于托勒大于野牛沟。年内蒸发量最大值、最小值分别出现在7月份和1月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县 水分资源 时空分布 夜雨率
下载PDF
青海省海北州水分资源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戴虎德 +1 位作者 李万志 朱生翠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5期119-127,共9页
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产品。本研究基于1961—2015年降水、河流径流量、最大冻土深度等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海北州地区水分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年降水量比1971—2000年、1961—1990... 为了给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预报服务产品。本研究基于1961—2015年降水、河流径流量、最大冻土深度等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海北州地区水分资源的变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年降水量比1971—2000年、1961—1990年分别增加11.6 mm和13.3 mm。≥25.0 mm降水出现的站次1990s、2000s均偏多。年平均降水变率(相对湿度)基本呈弱的增大(减小)趋势。年干燥度指数呈极其显著的减小趋势,1960s、1970s、1990s相对偏大,1980s和2000s相对偏小。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呈极显著的减小趋势。布哈河和沙柳河年平均流量总体呈微弱的增大趋势,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呈极其显著的下降趋势,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差呈十分显著的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和平均流量是影响年平均水位变差的最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资源 变化 研究 海北州 青海省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乌兰县近20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文蓉 +3 位作者 张调风 段丽君 李万志 董少睿 《青海草业》 2019年第1期50-55,共6页
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雨季时间为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年平均气温为4.2℃,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天数为106d;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 统计1996~2016年乌兰县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年平均降水量为211.0mm。雨季时间为50d,非雨季时间为218d;年平均气温为4.2℃,夏季和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相对湿度为41.8%,湿润天数为106d;平均风速为2.2m/s,年内风速相对较大时段所占的比例为24%;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每10a分别增加45.281mm、0.299℃、0.609℃;年相对湿度、年日照时数、年总辐射、年平均气压、年平均风速每10a分别减少0.785%、24.891h、25.074MJ·m^(-2)、0.125hpa、0.261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特征 乌兰县
下载PDF
青海省暴雨诱发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和影响评估
6
作者 刘彩红 李万志 +9 位作者 余迪 童玉珍 李红梅 李金海 刘义花 白彦芳 冯晓莉 来晓玲 《中国科技成果》 2021年第15期69-70,共2页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作为重要的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对完善区域的防洪减灾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减灾体系 非工程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 影响评估 防御措施 风险区划 风险评价 致灾因子危险性
原文传递
茶卡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7
作者 张调风 +2 位作者 王晓雍 晁红艳 李万志 《青海科技》 2018年第3期64-70,共7页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15年茶卡站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茶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24.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6mm;多雨时间为41天,少雨时间为221天;年平均气温为2.8℃,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雨热同季的特征比较明显;湿润日数为118天,干燥日数为24...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15年茶卡站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茶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24.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6mm;多雨时间为41天,少雨时间为221天;年平均气温为2.8℃,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雨热同季的特征比较明显;湿润日数为118天,干燥日数为247天;夏半年多以偏西南风为主,冬半年多以偏西北风为主,属于温带干燥型气候类型;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属于三类可利用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总辐射每10年分别增加43.269mm、0.558℃、0.231℃、0.739%、22.287h、22.409MJ·m-2,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每10年分别减少0.317hpa、0.155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卡 气候特征
下载PDF
青海省海北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8
作者 哈承智 +2 位作者 朱宝文 王军 苏索南 《青海气象》 2013年第4期18-22,共5页
根据海北地区1957—2011年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温湿指数分析和评价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结果表明:6—8月是海北地区最佳旅游期,5月和9月为适宜旅游期;最佳旅游期内的舒适程度7月>8月>6月,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该地平均旅游舒适... 根据海北地区1957—2011年气温、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温湿指数分析和评价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结果表明:6—8月是海北地区最佳旅游期,5月和9月为适宜旅游期;最佳旅游期内的舒适程度7月>8月>6月,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该地平均旅游舒适期为92d,占全年总天数的25%,舒适期每10年增加5.9d。舒适期天数祁连县>门源县>海晏县>刚察县。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大是舒适程度提高和舒适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北 温湿指数 舒适期 旅游
下载PDF
1961—2015年青海省西宁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昭明 张调风 +2 位作者 郭卫东 兴合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2期118-124,共7页
为解决西宁市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舒适度预报问题,基于1961—201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重点旅游城市度假、人体舒适度、温湿指数的月和年序列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评估其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青海省西宁市夏季舒适日... 为解决西宁市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舒适度预报问题,基于1961—2015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重点旅游城市度假、人体舒适度、温湿指数的月和年序列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评估其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近55年青海省西宁市夏季舒适日数呈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1 d/10 a,舒适平均日数为89天。西宁夏季的寒冷、温湿、度假、人体舒适度指数位于适宜-舒适级别和很适宜-最舒适级别,夏季西宁旅游或居住的气候条件舒适程度与昆明、贵阳、兰州、银川相当。夏季西宁适合旅游度假和休闲养生的气候关联指标在重点旅游城市中占据了优势,而这种优势在近10年显现得更加明显。评估结果为青藏高原相关部门开展旅游舒适度预报和西宁市旅游气候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气候 关联指数 西宁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寒潮次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调风 +3 位作者 马占良 李万志 杨延华 杨苏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9-1178,共10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1961-2015年6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了各站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寒潮次数,并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寒潮次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寒潮各年代的年平...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1961-2015年68个国家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统计了各站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的寒潮次数,并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寒潮次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00年代,寒潮各年代的年平均次数大致经历了"多-多-多-多-少"的变化过程;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寒潮年次数的平均值为2.6次,以0.192次·(10a)^(-1)速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1981年为突变点,2005-2015年为显著的减少时段,而1961-2004年为较弱的减少时段;春、秋、冬三季寒潮次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7、0.7、1.2次,秋季减少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检验,2月和11月减少的趋势最为明显。在空间尺度上,年度、春季、秋季寒潮次数显著减少的站点数量分别达19、44和21个。寒潮年次数减少的这种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气候变暖以来气温明显升高的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次数 变化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三江源区雪灾风险评估
11
作者 余迪 杜海荣 +3 位作者 郭娇 李万志 祁门紫仪 《气象科技进展》 2023年第4期34-40,共7页
三江源区是青海省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对畜牧业影响较大。利用1961—2020年逐日积雪深度气象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冬季雪灾时空分布特征,运用MOD10A1积雪遥感数据提取积雪覆盖天数,选择最低气温、雪灾强度及积雪覆盖天数作为致灾因子,高... 三江源区是青海省雪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对畜牧业影响较大。利用1961—2020年逐日积雪深度气象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冬季雪灾时空分布特征,运用MOD10A1积雪遥感数据提取积雪覆盖天数,选择最低气温、雪灾强度及积雪覆盖天数作为致灾因子,高程和坡向作为孕灾环境,地均人口、牲畜存栏及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承灾体,构建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并评估三江源区冬季雪灾风险。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冬季雪灾呈增加趋势,称多地区最为严重,进入21世纪后雪灾极端性明显加剧;称多、玛多等地因最低气温低、雪灾强度大及积雪覆盖天数多导致致灾因子危险性最高,孕灾环境敏感性自东向西增强,人口及牲畜存栏均在东部地区较多,而草地在中、东部地区广泛分布,因此三江源区以中等承灾体脆弱区为主;基于所选因子建立三江源区冬季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雪灾风险评估,三江源区中部称多、达日、甘德、同德、泽库及玛沁西部为雪灾风险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区 多源数据 积雪 雪灾 风险评估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次数和强度变化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调风 +2 位作者 马占良 李万志 杨延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2-243,共12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的全区月、季、年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资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1961—201...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的全区月、季、年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资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出现次数为49.6次,冷空气次数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减少0.600次,减少趋势不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强度为0.39,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22,减弱趋势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强降温综合平均强度为0.67,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05,减弱趋势不显著。在季节尺度上,冷空气次数夏季减少的趋势显著,而春季减少的趋势和秋季、冬季增加的趋势不显著;冷空气强度冬季减弱的趋势显著,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明显;强降温综合强度春季增强趋势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显著。1961—2015年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等因子减小以及热带北大西洋海温指数等因子增大是导致全区年冷空气次数减少的主要成因之一,而西藏高原指数等因子增强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等因子减弱是导致年冷空气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次数 强度 变化 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过程阈值的探讨及其气候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全宁 张调风 +1 位作者 段丽君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7期110-116,共7页
为解决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的气象预报和服务问题,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本研究探讨了近57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温的阈值及气候特征,并利用NECP/NCAR(2.5°×... 为解决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的气象预报和服务问题,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本研究探讨了近57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温的阈值及气候特征,并利用NECP/NCAR(2.5°×2.5°)海温场、高度场建立了预报诊断模型。研究发现(:1)应用改进的强降温指标统计寒潮发生的特征更符合高原实际情况。(2)受地形地貌及山脉阻挡的影响,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次数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海拔较高的山区和东部地区强降温次数明显多于盆地。南部山区24 h寒潮发生的次数多于48、72 h。(3)近57年区域寒潮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南部和北部的降速分别为-0.5次/10 a、-0.4次/10 a,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西北部盆地区降速分别为-0.1次/10 a,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高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是强降温预测的关键信号。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相关部门开展农牧业资源的和旅游资源的相关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温 对比分析 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高原东北部冬季区域冷空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诊断预测
14
作者 段丽君 张调风 《青海科技》 2018年第4期39-45,共7页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冬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过程持续期以及冷空气过程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测的关系模...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冬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过程持续期以及冷空气过程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预测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全区和3个分区冬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每10年的气候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60和+0.003、-0.139、-0.063次,全区和柴达木盆地增多的趋势不显著,而东部区和南部减少的趋势也不显著。在周期变化上,3、11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17年等其他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在时段变化上,1963~1987年呈(显著)增多趋势,而1988~1991、2009~2014年呈(显著)减少趋势。冬季东欧至西亚的高压脊、贝加尔湖低压槽、鄂霍次克海高压脊持续偏强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容易沿偏西北路和西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过境的通道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次数容易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次数 变化特征 诊断预测 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冷空气次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15
作者 杨昭明 +2 位作者 张调风 马占良 李万志 《气象科技》 2019年第2期244-254,共11页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各站和全区月、季、年强冷空气的次数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1961—2015年强冷空气次数全年20站、春季11站、夏季17... 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各站和全区月、季、年强冷空气的次数资料,利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1961—2015年强冷空气次数全年20站、春季11站、夏季17站、秋季12站、冬季8站,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时间尺度上,1961—2015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每10年减少0.401次,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该区域夏季和秋季平均强冷空气次数每10年分别减少0.094、0.119次,也呈显著的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每10年分别减少0.087、0.076次,减少的趋势不显著。在时段尺度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1983—2014年呈显著减少趋势,而1962—1982年仅存在减少的趋势。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强冷空气次数减少是由年平均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和年大风日数显著减少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发生频次 青藏高原东北部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次数变化及其诊断分析
16
作者 杨昭明 +1 位作者 段丽君 张调风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27期128-136,共9页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春季(3—5月)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春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青藏高...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春季(3—5月)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春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90次/10 a,减少的趋势不显著;柴达木盆地区、南部区的减少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致,东部区的增多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相反。在周期变化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和3个分区,3、5、7、8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25年等其他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1991—2015年(1961—1980年),500 hPa层贝加尔湖地区春季高度值持续偏高(偏低)是导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持续偏少(偏多)的主要成因之一。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里海至咸海高压脊持续偏强,容易引导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从偏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冷空气过程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过程容易次数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空气次数 变化 诊断分析 环流因子 冷空气活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