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43
1
作者 施爱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9,共14页
以顾颉刚系列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代表的"历史演进法"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奠定了中国故事学最坚实的学科范式,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学理论命题,但是由胡适提倡、顾颉刚实践的"演进公式",其局限性也... 以顾颉刚系列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代表的"历史演进法"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奠定了中国故事学最坚实的学科范式,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学理论命题,但是由胡适提倡、顾颉刚实践的"演进公式",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源单线的理论预设与故事生长的多向性特点之间的不相符、故事讲述的复杂多样与文献记载的偶然片面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材料解读过程中基于进化论假设的片面性导向。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在于突出体现了合情推理诸形式在人文科学中的恰当应用。虽然基于合情推理的上古史研究在理论上是永远不可能被证实的,但是,学术研究的尊严不在于是否能找到一个终极结论,而在于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是否体现了时代的科学水平,研究过程是否合乎学术规范,研究成果是否充分体现了人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闪烁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据此衡量,我们认为顾颉刚的工作是出色而伟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故事学 历时研究 历史演进法 科学革命
原文传递
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笔谈一) 被引量:42
2
作者 麻国庆 关凯 +6 位作者 施爱东 严庆 冯建勇 郝亚明 李静 田钒平 巴战龙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2020年第2期5-17,共13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而现实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将主题置于更为系统宏阔的学术视野,避免单一学科的诸多局限。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学术进取提供强劲动力,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学科融合也是新文科理念的要义所在,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要而言之,加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打造学术共同体走起。为此,严庆教授创意策划,本刊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以期实现星光交彻,集聚智慧,凝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学科融合 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被引量:34
3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2009年第4期5-28,共24页
我们把所有具备"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孟姜女故事称作"孟姜女同题故事"。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故事的节点网络构成了一... 我们把所有具备"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孟姜女故事称作"孟姜女同题故事"。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故事的节点网络构成了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某个节点被篡改后,必然会发生连锁反应,可能引起故事逻辑结构的全盘崩溃,或者导致原有故事主题的全面消解,因此,节点就成了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而只要故事家不篡改故事的节点,任何相容母题的进入,都不会影响到同题故事逻辑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点之上,还是节点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故事家们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文学想象,随人所愿地增添新的故事母题。要之,在故事的传承与变异过程中,传承的稳定依赖于节点的稳定,变异的随意是指节点之外的随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题 功能 节点 故事类型 同题故事
原文传递
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被引量:35
4
作者 施爱东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14,共5页
民俗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主要学术力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家"多数由民俗学者变身而来。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参与非遗保护运动是民俗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可是,作为... 民俗学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的主要学术力量,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家"多数由民俗学者变身而来。民俗学者们普遍认为,参与非遗保护运动是民俗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和学术职责,同时也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可是,作为一门常规科学,民俗学的处境却显得非常尴尬:学术与时政的结盟必然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常规研究的停滞也将进一步削弱民俗学在整个学术格局中的学科地位;对基础研究以及既有范式的放弃必将导致民俗研究后继乏力;而一旦非遗保护运动落幕,久违了常规研究的民俗学家们必将进退两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俗学者 参政议政 学术运动 学科建设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31
5
作者 施爱东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基于"人类共同遗产"理念发展出来的保护制度;后者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的基于"私有制财产"理论建立起来的保护制度。我国在非遗保护中的杰出成就,以及在"民间文艺著作权保护"领域的踌躇不前,进一步证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理念的先进性,以及作为特定社区或群体"私有制财产"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文化表现形 世界文化多样性 人类共同遗产
原文传递
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以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为例 被引量:25
6
作者 施爱东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6年第1期5-12,共8页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文,成功地利用共时研究法,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特定故事类型的内部结构与结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结构概念和理论命题。本文在追溯形态学方法和共时研究范式的博物学源头的同时,总结了《民间叙事的... 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文,成功地利用共时研究法,从形态学的角度探讨了特定故事类型的内部结构与结构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结构概念和理论命题。本文在追溯形态学方法和共时研究范式的博物学源头的同时,总结了《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文的理论生产与方法论意义,试图借助索绪尔的思想以及刘魁立的实践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在民间文学界,历时研究不是我们惟一可以选择的范式。共时研究范式的兴起,不仅是合理的,也是我们现阶段研究工作所必须的,是学术史上无法逾越的一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学 形态学 共时研究 历时研究 刘魁立 《民间叙事的生命树》
原文传递
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 被引量:25
7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2005年第3期5-28,共24页
今天我们提起梁祝故事,可能会以为"化蝶"就是该故事的唯一结尾.实际上,民间的口头叙事从来没有定本,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滋生新奇情节的可能,总体上表现为无限的丰富多样和生命树般的枝繁叶乱.但是,它又不同于完全的混沌,正如... 今天我们提起梁祝故事,可能会以为"化蝶"就是该故事的唯一结尾.实际上,民间的口头叙事从来没有定本,它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滋生新奇情节的可能,总体上表现为无限的丰富多样和生命树般的枝繁叶乱.但是,它又不同于完全的混沌,正如顾颉刚所说:"虽是无稽之谈原也有它的无稽的法则."①本文所要讨论的,正是这些"无稽的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祝故事 最优策略 结尾 生长 无序 生命树 顾颉刚 法则
原文传递
告别田野 被引量:21
8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2003年第1期5-16,共12页
西方人类、考古以及语言诸学科fieldwork的概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我国民俗学界,至今译法尚未统一,大致可分为田野作业、田野工作、田野调查、田野考察、野外考察、实地考察等几种译法。……
关键词 民俗学 民俗研究 田野调查 田野工作 田野作业 研究方法 顾颉刚 资料搜集工作 科学性
原文传递
灾难谣言的形态学分析——以5.12汶川地震的灾后谣言为例 被引量:24
9
作者 施爱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8-45,共18页
谣言的兴起契合了灾后民众对于不明朗信息的高度渴求,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有不断放大的趋势,当它放大到一个"可能的最大值"的时候,就会逐渐趋于稳定。稳定的灾难谣言都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依据形态差别,灾难谣言分为预报谣言、灾... 谣言的兴起契合了灾后民众对于不明朗信息的高度渴求,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有不断放大的趋势,当它放大到一个"可能的最大值"的时候,就会逐渐趋于稳定。稳定的灾难谣言都有相似的形态特征。依据形态差别,灾难谣言分为预报谣言、灾情谣言、灵异谣言、问责谣言四类,每一类都可以归纳出一个相对稳定的谣言公式(完全式),完全形态的谣言有时是以分散叙事的方式,经过多次信息的综合来成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谣言 预报谣言 灾情谣言 灵异谣言 问责谣言 故事形态学
原文传递
理想故事的游戏规则 被引量:21
10
作者 施爱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20,共10页
所有故事都有明确边界,都是限定在密闭时空、特定关系之中的虚拟语言游戏。故事中驱动或约束人物行为的游戏规则,我们称之为“驱动设置”。从故事的最简结构图看,故事情节的形态标志就是转折。转折意味着主人公现有的状态和轨迹发生了... 所有故事都有明确边界,都是限定在密闭时空、特定关系之中的虚拟语言游戏。故事中驱动或约束人物行为的游戏规则,我们称之为“驱动设置”。从故事的最简结构图看,故事情节的形态标志就是转折。转折意味着主人公现有的状态和轨迹发生了变化。在民间故事中,引起状态改变的原因一定是外在因素的变化,也就是说,在既有条件和主人公希望达成的目标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障碍成为诱发或促成情节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故事中,障碍的设置必须同时包括出题和解题两个方面,我们称之为“系铃方案”和“解铃方案”。无论系铃还是解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利用规则来推进情节,实施解铃步骤。如果按照正常的故事逻辑无法实现转折,就需要通过打破常规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故事 故事逻辑 故事结构 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
原文传递
盗肾传说、割肾谣言与守阈叙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施爱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0,157,共16页
如果我们将笼统的割肾传闻区分为都市传说(盗肾传说)和恐慌谣言(割肾谣言),就会发现都市传说基本遵循自然传播规律,有相对稳定的爆发周期,而恐慌谣言却往往由一些不可预期的恶性事件所引爆,因而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 如果我们将笼统的割肾传闻区分为都市传说(盗肾传说)和恐慌谣言(割肾谣言),就会发现都市传说基本遵循自然传播规律,有相对稳定的爆发周期,而恐慌谣言却往往由一些不可预期的恶性事件所引爆,因而具有非周期性的特点。都市传说与恐慌谣言是一种相生互动的关系,传说一旦遭遇可供联想的恶性事件,马上可以转化成谣言。割肾传闻本质上是一种守阈叙事,之所以在中国多地引发骚动,主要是因为撩起了部分民众的侵阈想像,接通了传统采生恐慌的地脉。而现代都市传说中的情色元素,早在清末的反洋教文士手中,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了。割肾传闻之所以能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一定是直接或间接地迎合了这个时代流行的社会、文化心态或价值观念,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希望或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闻 都市传说 恐慌谣言 谣言周期 采生
下载PDF
四大传统节日应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魁立 陈连山 +2 位作者 施爱东 高丙中 黄涛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3,共3页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她作为广大民众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历纪年,除春节之外,其他传统节日均没有被纳...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她作为广大民众极为重要的日常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在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社会生活当中都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公历纪年,除春节之外,其他传统节日均没有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在确定国家时间制度的时候,没有把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当作整个社会的公共时间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从民众的角度,有历史传统的文化情怀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抒发;另一方面,从行政领导的角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公共时间资源,没有在国家的节假日体系中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给予恰当的安排,忽视了这种可以在多方面发挥重大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传承、情感认同、民族认同,从而成为广大民众心中的一个郁结。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国家文化部委托中国民俗学会完成“民族传统节日与国家法定假日”课题。课题组成员为刘魁立、高丙中、金泽、陈连山、黄涛、施爱东。本期笔谈即为结题报告中的主要内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流变”、“内涵与功能”、“象征符号”、“节日符号”等,其中主体部分由刘魁立撰写,春节部分由陈连山撰写、清明节部分由施爱东撰写、端午节部分由高丙中撰写、中秋节部分由黄涛撰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节日 法定假日 公历纪年 中华民族 国民政府 历史 夏历 习俗
下载PDF
学术行业生态志:以中国现代民俗学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施爱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25,共21页
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 如果我们把学术研究还原为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那么,学者们学术生活中惯行的学术行为也就可以视为一种"行业民俗"。通过对中国现代学术生态的民俗志书写,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研究的行业民俗与其他社会职业的行业民俗并没有本质差别,在学术界,一样有祖师崇拜、有学术赶集、有资辈亲疏、有派系与行规、有反抗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的对立、有师承与圈子的壁垒、有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有王婆卖瓜似的叫卖与吆喝。通过对普通学者行业民俗的功能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貌似不良的学术风气,却是现代学术生态滋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学术界的行业民俗是学者们在特定学术体制下必然选择的生存方式,是受到传统生活伦理深刻影响的典型世俗生活。现行学术体制使大多数普通学者成了学术行业的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学术生态 学科危机 学术革命 行业民俗
原文传递
故事学30年点将录 被引量:17
14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0-48,共29页
一、概述因“神话”已另有专学,本文所讨论的“故事”,泛指民间流传的除神话之外的广义的口头散文叙事作品。因此,本文不区分传说、故事、笑话、童话、寓言等相关概念。
关键词 故事学 叙事作品 神话 散文 民间 传说 笑话 童话
原文传递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被引量:16
15
作者 施爱东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61,共15页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火爆,是2006年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之一。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调用了各种“传统”的手段,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声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传统,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传... 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火爆,是2006年最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之一。郭德纲打着传统相声的旗号,调用了各种“传统”的手段,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相声发展史上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传统,传统是动态的不是僵化的,传统是在适应中生存的。聪明的商家总是善于利用流行话语的市场效应进行商业包装,郭德纲所谓的传统相声本质上是一种迎合流行话语的市场策略。传统话语的流行,有其民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背景,当传统的弘扬与民族情绪结盟的时候,许多想像的民族传统就被挖掘、被修正、被发明了。当下的传统话语只是一种轮回的流行话语,回归传统不是必然的济世良药;郭德纲的成功只是个人的成功,而不是相声的成功;相声“回归剧场”不是草根阶层的胜利,而是愤青和有闲阶层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绍文 侯宝林 马季 民俗主义 传统的发明
原文传递
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宗迪 施爱东 +1 位作者 吕微 陈建宪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6期1-11,共11页
1923年2月,中国文化界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论战缘起于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张在演说中对科学万能的思想倾向提出批评,力主划清科学与人生观的界限,着力提倡宋明理学。这一观点受到了以丁文江为代表... 1923年2月,中国文化界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论战缘起于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张在演说中对科学万能的思想倾向提出批评,力主划清科学与人生观的界限,着力提倡宋明理学。这一观点受到了以丁文江为代表的科学派的严厉批评。西方世界将这种观念分歧称做“斯诺命题”。1952年,经济学家哈耶克(F.A.Hayek)的《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出版,率先在西方文化界掀起了对于科学的反动。几年之后,物理学家斯诺(C.P.Snow)在剑桥大学做了题为“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的演讲,认为科学所应得到的尊崇和重视还远远不够。后来,人们就把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这种对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的互相对立现象称为斯诺命题。今天,在一贯波澜不惊的民俗学圈内,也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文与科学的论战。最近,“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站关于“田野是什么”的论争,无疑可以看做是斯诺命题在民俗学界的一次强势回应。其中涉及到许多关于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对于我们清理民俗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学术思路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有意思的是,这场论争不是发生在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间,而是发生在人文学科内部。论争的两个发起者施爱东和刘宗迪,都是原本出身于自然学科,后来从事人文学科的青年学者,这一论争被学界同人戏称为“石榴(施刘)之争”。论争引起了许多民俗学同人的关注,成为近期民俗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以下为论争双方的前期论辩整理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研究 丁文江 实验场 人文学科 民俗学者 两种文化 中国民俗学 民间文化 青年论坛 傲慢与偏见
下载PDF
“概论教育”与“概论思维” 被引量:13
17
作者 施爱东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0-172,共13页
本文认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的学术层次上,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急功近利地使用了概论教育的方式,培训了大批没有学术素养的准研究工作者,他们的概论思维模式在带来学科的表面... 本文认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工作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的学术层次上,而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急功近利地使用了概论教育的方式,培训了大批没有学术素养的准研究工作者,他们的概论思维模式在带来学科的表面繁荣的同时,也危害了学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论教育” “概论思维” 民间文学概论 格式化 人才培训 编写工作 钟敬文
原文传递
网络谣言的语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施爱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5,132,共8页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具有可外在识别的结构、语法等形态特征。如相对简短的篇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难以追踪检索的模糊信源、情绪宣泄式的行文风格、极端化的夸张表述、浅显直白的警示语等。当代流行的网络谣言多由...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文体,具有可外在识别的结构、语法等形态特征。如相对简短的篇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难以追踪检索的模糊信源、情绪宣泄式的行文风格、极端化的夸张表述、浅显直白的警示语等。当代流行的网络谣言多由网络水军、职业谣言家生产传播,往往以快速扩散、吸纳关注为其核心诉求,一方面高调故作惊悚之语,一方面压低姿态求转发、求关注、求辟谣,行文多用祈使句、感叹号,等等。有些谣言只有其中一二种特征,有些谣言具有以上多种特征的复合形态,这些显著的形态特征让我们有可能仅仅凭借谣言的"衣着相貌"就能将其从纷繁的网络信息中识别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形态 标题制作 求转发 钓鱼谣言 谣言警示语
原文传递
从“保卫端午”到“保卫春节”:追踪与戏说 被引量:13
19
作者 施爱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9,共1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浮出,是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观念在中国的推行,始终步履维艰。滑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推广,居然是借助于非理性的“新闻事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浮出,是以肯定“文化多样性”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这是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观念在中国的推行,始终步履维艰。滑稽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的推广,居然是借助于非理性的“新闻事件”与“保护运动”而得以初步实现的。也就是说,一种“进步”观念的宣传,却戏剧性地依赖了“落后”观念的造势。这无疑是一出啼笑皆非的文化闹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一“悖论”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我们可能将在更多的舞台上闹出更多的笑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端午保卫战 新闻职业道德 愤青 民俗学家
原文传递
“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笔谈 被引量:14
20
作者 刘铁梁 黄永林 +9 位作者 徐新建 吕微 陈泳超 刘晓春 徐赣丽 施爱东 刘志伟 刘德增 杨正文 宋俊华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45,共41页
2020年8月3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齐鲁书社联合主办的“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论坛暨《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 2020年8月3日上午,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齐鲁书社联合主办的“礼俗传统与中国社会建构”论坛暨《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加华教授、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的主持下,多位学者从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谈礼论俗,畅所欲言,对当前礼俗研究动态进行反思,并预估其未来趋向。本期选刊的一组笔谈,由各位学者在现场演讲录音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鲁书社 礼俗 民俗学 未来趋向 学科视角 历史学 山东大学 当代民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