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夏季高温与北极海冰的联系特征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修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86,共6页
为研究前期以及同时期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高温的影响,根据近50年来中国160个台站的夏季高温资料以及近50年来的北极海冰资料,用SVD诊断分析方法,提取出两场相关最强,协方差最大的三个时次——分别为同期、海冰超前夏季高温9个月和超... 为研究前期以及同时期北极海冰异常对中国夏季高温的影响,根据近50年来中国160个台站的夏季高温资料以及近50年来的北极海冰资料,用SVD诊断分析方法,提取出两场相关最强,协方差最大的三个时次——分别为同期、海冰超前夏季高温9个月和超前13个月。分析研究表明:当北极海冰发生异常时,中国夏季高温异常的响应是滞后的,尤其是滞后9个月、13个月时;北极海冰在1978—1979年突然异常减少,且1979年以后维持海冰偏少的态势;当前期或同时期的北极海冰出现异常增多(减少)时,在中国夏季高温场上的响应以"南区"、"北区"夏季高温异常偏低(偏高),与海冰变化反位相;"中区"夏季高温异常偏高(偏低),与海冰变化同位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夏季平均最高气温 SVD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学林 靳青春 +2 位作者 祝颂 孙亚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6期129-136,共8页
为定量评价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江南地区1961—2011年43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相对湿度、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结果... 为定量评价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演变特征,本研究基于江南地区1961—2011年434个常规气象观测站逐日相对湿度、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人体舒适度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江南地区人体舒适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应的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除夏季外,江南地区全年及各季节人体舒适度值空间分布由南向北呈现逐渐减小的带状分布。(2)研究发现江南地区舒适日、不舒适日由南到北逐渐减少,极不舒适日呈现明显相反的趋势。(3)江南地区全年及各季节人体舒适度值分别以0.302/10 a、0.162/10 a、0.211/10 a、0.355/10 a、0.484/10 a上升,全年及春、秋、冬舒适感逐渐增加,而夏季舒适感显著下降。(4)全年及春、秋、冬人体舒适度值均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突变点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后期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年及春、秋、冬舒适度增加,减少了夏季人体舒适感。该研究结果可为江南地区人居环境决策、旅游气候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旅游气象服务保障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江南地区 时间变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Z指数修正 被引量:10
3
作者 周后福 屈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0-113,共4页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 利用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合肥、六安、巢湖3个代表站1957—2008年汛期5—9月降水量资料,计算成相应的Z指数,在用Z指数作为旱涝分级指标过程中,发现Z指数理论界限值并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修改和订正。以微调和旱涝年份数量大体对等为原则进行修正,修正后的7级和5级Z指数界限值较好地反映出江淮分水岭地区实际旱涝,因此修正后的Z指数可以应用到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旱涝等级划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旱涝 Z指数 指数修正 江淮分水岭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未来10~15年旱涝趋势预测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德生 《预测》 CSSCI 2002年第4期36-39,共4页
本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近 5 0 0年来的旱涝史料进行分析 ,探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发生规律 ,并对未来旱涝形势作出预测 ,结果表明 :未来 10~ 15年该地区将处于少水期 ,干旱灾害将增加。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预测 小波分析 旱涝灾害 10至15年
下载PDF
基于SVD和修正Z指数的汛期旱涝预测及其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周后福 +1 位作者 张建军 钱玉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72,共9页
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和降水资料,建立起汛期降水的预测方程;经过适应本地化的Z指数修正,将预测结果转化为旱涝等级;将SVD技术与修正的Z指数结合起来,实现旱涝的气候预测;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气象、防... 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500hPa高度场、太平洋海温场和降水资料,建立起汛期降水的预测方程;经过适应本地化的Z指数修正,将预测结果转化为旱涝等级;将SVD技术与修正的Z指数结合起来,实现旱涝的气候预测;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气象、防汛抗旱部门。结果表明:1)影响江淮分水岭地区汛期降水的因子有5个,分别是太平洋地区2个,印度半岛附近2个,欧洲地区1个;2)理论上的Z指数等级不符合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实际状况,因而必须对Z指数进行修正。经过修正后的各个旱涝等级的划分概率较为合理,说明Z指数的5级指标是可靠的;3)利用5个影响因子可以建立汛期降水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预报方程,在共计8年的旱涝滚动预测和实况检验中,等级相符的有7年,只有2003年的预测试验相差一个等级,5级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7.5%;4)经过气象、防汛抗旱部门2008年的应用,旱涝等级的预测意见和实际基本吻合,说明预测技术的应用情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分水岭 旱涝预测 奇异值分解 修正Z指数
下载PDF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罗爱文 朱科锋 +2 位作者 金龙 赵坤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8-597,共10页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强对流
下载PDF
安徽省夏季降水区域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健 杜晓宾 +2 位作者 翟振芳 邓斌 《气象科技》 2012年第5期794-798,共5页
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对1957—2000年安徽省1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观测站点进行区域划分,找出每个区域内的代表观测站,统计各分区夏季降水特征、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变化、区域旱涝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 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对1957—2000年安徽省1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观测站点进行区域划分,找出每个区域内的代表观测站,统计各分区夏季降水特征、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变化、区域旱涝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降水可以划分为3个区。其中砀山、滁州和宁国可以分别作为它们的标准站。研究指出,40多年3个区的夏季降水特征差别较大:1区夏季降水量最少,2区居中,3区最多,其中6月3个区差别最明显;1区、2区夏季降水量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而3区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变化;2区是降水异常的多发区,更容易发生干旱与洪涝;1区中在1957—1970年和1991—2000年旱涝较频繁,而在2区和3区中,旱、涝频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是从旱向涝转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R型因子分析 夏季降水 区域特征
下载PDF
合肥市城市典型易涝点致灾阈值确定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邓汗青 田红 +4 位作者 卢燕宇 何冬燕 翟振芳 魏春旋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82-487,共6页
以合肥市为例,设计了4个内涝风险等级,并运用"Flood Area"模型确定了两种排水条件下典型易涝点致灾阈值,开展城市内涝动态淹没模拟,评估不同风险下承灾体的可能损失。结果表明:岳西新村各等级致灾阈值为4级56.9 mm·h^(-1... 以合肥市为例,设计了4个内涝风险等级,并运用"Flood Area"模型确定了两种排水条件下典型易涝点致灾阈值,开展城市内涝动态淹没模拟,评估不同风险下承灾体的可能损失。结果表明:岳西新村各等级致灾阈值为4级56.9 mm·h^(-1),3级65.9 mm·h^(-1),2级100.8 mm·h^(-1),1级162.3 mm·h^(-1)。在4个内涝风险等级下,岳西新村内涝积水主要集中在社区东北部低洼区,且随降水强度的增大,社区内积水面积和住宅财产损失率也相应增加。长江东街下穿桥致灾阈值为4级49.0 mm·h^(-1),3级53.0 mm·h^(-1),2级78.0 mm·h^(-1),1级108.0 mm·h^(-1),当出现2级以上内涝风险时,长江东大街下穿桥路面积水将对过往车辆造成重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阈值 风险 典型易涝点
下载PDF
相似区间叠合集成法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德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39-42,共4页
在用相似预报方法制作安徽省汛期降水预报中 ,同时用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表征预报因子场的相似程度。并采用相似区间叠合集成法对找出的数十个相似年进行集成 ,客观地确定出预报量可能出现的范围 ,此方法预报效果良好。
关键词 预测 相似 叠合 集成法 降水预报
下载PDF
近50年安徽气候及其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效瑞 《减灾与发展》 1999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基于50年代初期至1998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给出了安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温度和降水变化的事实,讨论了近50年来年平均温度、季节温度和年降水量、汛期(5-9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给出了其气候倾向率。最... 本文基于50年代初期至1998年的温度和降水资料,给出了安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年际、年代际温度和降水变化的事实,讨论了近50年来年平均温度、季节温度和年降水量、汛期(5-9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给出了其气候倾向率。最后给出了全省四个自然区域旱涝等级及其频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气候 气候变化 旱涝 变化过程
下载PDF
2007年7月4日合肥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及数值预报的对比检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健 魏春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10043-10044,共2页
2007年7月4日4:00~12:00,合肥地区中北部普降暴雨,其中长丰县、肥东县部分乡镇出现超100mm的大暴雨。利用7月4日8:00的实况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T213和欧洲中心的预报产品综合分析检验,最后找出造成合肥地区... 2007年7月4日4:00~12:00,合肥地区中北部普降暴雨,其中长丰县、肥东县部分乡镇出现超100mm的大暴雨。利用7月4日8:00的实况资料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同时对T213和欧洲中心的预报产品综合分析检验,最后找出造成合肥地区该次暴雨的影响天气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抬过程中遭遇从东路南下的冷空气,二者共同作用在副热带高压北侧造成强降水;西南急流和西北急流在江淮上空交汇,动力抬升作用明显。通过分析得出数值预报产品的对比检验结果。1213模式由于时空分辨率高、物理量产品丰富,对暴雨等影响时间短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 检验
下载PDF
合肥市大雾预报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健 周后福 +2 位作者 周文鳞 赵倩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2-2014年合肥市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日最低能见度资料统计出的大雾观测样本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合肥市县大雾划分为2个区:中南区、北区。基于PP法统计ECMWF模式输出产品与大雾之间的相关性,全市和...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2-2014年合肥市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站日最低能见度资料统计出的大雾观测样本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合肥市县大雾划分为2个区:中南区、北区。基于PP法统计ECMWF模式输出产品与大雾之间的相关性,全市和分片分别确定与大雾密切相关的高影响因子,利用等级分类和逐步回归建立大雾预报模型。在回归结果的判定阈值和消空指标选定的情况下,通过研发的大雾天气精细化预报系统每日定时输出合肥市大雾预报格点产品。经过前期业务化运行和预报效果检验表明:数值模式产品释用方法在有无大雾预报技巧方面较WRF模式明显占优,技巧评分大幅提升,而2类典型大雾天气过程预报效果检验则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数值模式产品释用的预报方法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区域划分 PP法 数值释用 业务系统
下载PDF
合肥市大雾时空特征与细网格资料的预报释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健 周后福 +2 位作者 黄向荣 翟振芳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24-230,共7页
选取合肥市近50年年平均大雾日数、近10年逐日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市大雾时空特征;并利用ECMWF细网格预报场资料对该市秋冬季发生的大雾过程进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合肥市大雾有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大雾异常年占比20%;出雾时段91%... 选取合肥市近50年年平均大雾日数、近10年逐日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市大雾时空特征;并利用ECMWF细网格预报场资料对该市秋冬季发生的大雾过程进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合肥市大雾有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大雾异常年占比20%;出雾时段91%在早晨04:00~10:00,辐射雾占比为94%;11月、1月,大雾和浓雾天气出现频数均最多;大雾天气冬半年多于夏半年,但12月份雾天反而较少;肥西观测站大雾和浓雾天气出现频数均最多;温度、湿度、风速和云量等气象要素条件指标与辐射雾生成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时空特征 细网格 释用
下载PDF
皖北地区年雨量的小波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效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1期69-71,75,共4页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皖北地区年降水量波动进行分析 ,得出在 2 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下 ,所研究区域年雨量可分成 6个偏多偏少时期 ,并指出这些降水水量偏多偏少时段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尺度而言的 .利用方差贡献分析 ,得出该区域年雨量以 2... 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对皖北地区年降水量波动进行分析 ,得出在 2 0年左右的时间尺度下 ,所研究区域年雨量可分成 6个偏多偏少时期 ,并指出这些降水水量偏多偏少时段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尺度而言的 .利用方差贡献分析 ,得出该区域年雨量以 2年或 6年的振荡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皖北地区 年降水量 波动变化规律
下载PDF
1999和2000年安徽省汛期旱涝分析及可能性预报
15
作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5326-5327,5330,共3页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 1999与2000年安徽省汛期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模态。1999年雨带位于长江流域,安徽出现南涝北旱,而2000年雨带位于淮河流域,安徽出现北涝南旱。通过环流对比分析认为1999年南涝北旱主要是6~7月鄂海阻塞高压的形成和维持及8月大陆异常的高压所致;2000年副高较1999年长期显著偏弱偏东、脊线位置偏北是形成雨带偏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是由于副高的影响机制不同而导致雨带位置的偏差。统计分析表明,副高对拉尼娜的响应滞后6~18个月最为显著,2000年副高的变化是对拉尼娜的响应,而1999年副高的变化可能是受厄尔尼诺的影响。另外,通过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转换与夏季东亚阻塞高压的关系分析认为,南亚高压季节性转换早,夏季东亚易形成阻塞,江淮梅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对比 副高 滞后效应 可预报性
下载PDF
合肥市近55年的旱涝演变规律
16
作者 张建军 +4 位作者 翟振芳 张平 陈健 魏春璇 邓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0期13297-13299,共3页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 将合肥市近55年的年、汛期以及四季的降水量资料处理成相对应的Z指数序列,并由此分析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涝出现的频率,采用最大熵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与涝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旱与涝的发生频率均在30%以上,年、汛期、夏、秋季节旱多于涝,冬、春季节涝明显多干旱,合肥市旱涝灾害比较频繁。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的旱涝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同时年、汛期以及夏、秋季节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亦很显著,但是冬春季节则为5~6年的周期所取代。近年来合肥市的旱涝变化趋势是:对于春季而言,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处于偏涝阶段,年、汛期以及夏秋冬季节在长时间尺度上处于偏涝阶段,在较短时间尺度上则处于干旱时期。并诊断出合肥市年、汛期以及四季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旱涝转换突变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市 旱涝 Z指数 最大熵谱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做好新闻采访的途径探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新闻研究导刊》 2019年第16期151-151,153,共2页
新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全新媒体形式,是以往媒体模式的优化和革新,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据此进行调整。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其次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 新媒体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全新媒体形式,是以往媒体模式的优化和革新,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需要据此进行调整。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其次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记者做好新闻采访工作的可行发展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电视台 业务能力 新闻采访 心理素质
下载PDF
全媒体时代电视台新闻采访形式创新探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夏精棋 《西部广播电视》 2019年第18期163-164,共2页
新闻采访是电视台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中需要对方式进行调整,否则将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全媒体时代中电视台新闻采访的现状,并对其中的新特点进行总结。最后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探究创新新闻采访形... 新闻采访是电视台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中需要对方式进行调整,否则将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全媒体时代中电视台新闻采访的现状,并对其中的新特点进行总结。最后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探究创新新闻采访形式的手段,目的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促进电视台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电视台 新闻采访 形式创新
下载PDF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应变能力 被引量:4
19
作者 《记者摇篮》 2019年第9期80-81,共2页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阶段我国新闻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成为电视台队伍建设中亟待考虑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记者采访角度,分析了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 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现阶段我国新闻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成为电视台队伍建设中亟待考虑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记者采访角度,分析了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升记者应变能力的方法,希望以下内容的论述可以推动我国新闻行业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电视台 记者 应变能力
下载PDF
微语态下短视频传播模式分析及趋势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丁青云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4期148-149,共2页
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为短视频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短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破了原有的视频叙事结构,传输快、内容广等特点进一步推动了短视频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微语态下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要点,然后结合当前短视频的发展分析其传... 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为短视频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短视频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突破了原有的视频叙事结构,传输快、内容广等特点进一步推动了短视频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微语态下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要点,然后结合当前短视频的发展分析其传播模式,进一步探索微语态下短视频的发展趋势,旨在全面分析现代化短视频发展形势,根据其特点了解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语态 短视频 传播模式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