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 被引量:264
1
作者 方李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 ,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消失 ,谁也不会注意 ,谁也不会感到惋惜 ,但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时候 ,人们有没有想到过 ,这是不是一种文化... 在现代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 ,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消失 ,谁也不会注意 ,谁也不会感到惋惜 ,但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时候 ,人们有没有想到过 ,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 ?也就是说 ,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的生物在急剧的递减 ,同样 ,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也正使得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在急剧的递减。这种现象告诉我们 :我们现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态的被破坏 ,自然资源的在减少 ,但同样我们将面临的还有一个文化生态的被破坏和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生物多样性 原生态 本土性 文化生态平衡 文化资源
原文传递
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84
2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8,共12页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就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就充满着生机,并能得到蓬勃发展,包括一些空巢化的乡村,由于艺术家的介入而开始得到改变。这样的现象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转型,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而乡村建...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有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就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就充满着生机,并能得到蓬勃发展,包括一些空巢化的乡村,由于艺术家的介入而开始得到改变。这样的现象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转型,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精神的追求。而乡村建设的目标也从"富裕乡村"走向了"美丽乡村"。社会的转型常常会引发启迪人类心灵的文艺复兴,艺术介入社会建构,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中国式的文化复兴"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继"中国式文艺复兴"之后的,将有可能是代表人类未来的生态文明的形式。中国的乡村不仅是许多农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还是蕴含着中国文化之根的宝地,也许还是人类社会再次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的、一块包含农业文明智慧的生态之地。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传统的中国"生活式样",修复乡村价值,将"旧文化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 人类学 生态社会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关于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对话 被引量:64
3
作者 费孝通 方李莉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9,共12页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人文资源 地域文化 文化艺术 文化事业
原文传递
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 被引量:62
4
作者 方李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7,共8页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这是一种文化的转型,是一种后工业文明的特征,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技艺 资源 传统文化 本土性的现代化
下载PDF
从“遗产到资源”的理论阐释——以费孝通“人文资源”思想研究为起点 被引量:61
5
作者 方李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6-198,共13页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而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的人文资源。西部地区是中国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最为多样化,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文化遗产和人文资源保存最为丰富的地方。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费孝通晚年指导的最后一个国家重点课题。课题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了费先生的"人文资源"思想,而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个案研究,对西北地区人文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在当今的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的领域里,在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农村建设、文化的自主创新、道德重建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重要问题的讨论中,在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甚至在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都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资源 费孝通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资源 西部开发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发展——费孝通“文化自觉”思想的再阐释 被引量:56
6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0-87,共8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主张。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非西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转型,面临着怎样让自己国家的文化去适应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的问题。这不仅包括了文化反思,也包括了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主张。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非西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文化转型,面临着怎样让自己国家的文化去适应一个新的文化环境的问题。这不仅包括了文化反思,也包括了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费孝通“文化自觉”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具有历史性的意义,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全球化 西方国家 非西方国家
原文传递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 被引量:55
7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83,共13页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正在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的同时,还在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未来之路。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作为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相反,其正在帮助我们建构着今天的社会的同时,还在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未来之路。如果人类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发展出一条属于自己地方性的现代文化之路和地方性的独特现代社会运行模式。也就是说,现代化的道路也可以有多种模式,文化的多样性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现代文化之中。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不再存在封闭的文化系统,每个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传播者未必只是当地民众,其可以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传承与传播。在人类的知识系统已经世界化了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互动,将会是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 手工艺 文化多样性
原文传递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39
8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3,51,共9页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也逐渐显示出其独有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艺术人类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更是众多学人关注的重心所在。本期"人文讲坛"刊发的方李莉研究员《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认为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来说,其更关注的...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也逐渐显示出其独有的学术价值,特别是艺术人类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更是众多学人关注的重心所在。本期"人文讲坛"刊发的方李莉研究员《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认为作为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来说,其更关注的是艺术的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需要重新确认以往艺术研究的疆域:地理空间上的、时间历史上的、社会分层上的。在当代社会中,艺术人类学展示了艺术与人类、自然、社会的种种关系,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艺术,认识艺术中的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本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研究 当代价值 艺术人类学 少数民族艺术 研究视野 艺术学研究 原始艺术 人类性 全球性 艺术史
原文传递
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 被引量:31
9
作者 费孝通 方李莉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20,32,共14页
关键词 全球一体化 民族文化 人文环境 文化构成 表现形态 文化生态失衡
原文传递
有关“从遗产到资源”观点的提出 被引量:41
10
作者 方李莉 《艺术探索》 2016年第4期59-67,共9页
在人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失,但前提是它要被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成为活的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如何做到?首先就是让这些"遗产"成为建造未来政治文化经济的资源,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种... 在人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会消失,但前提是它要被融入到当代生活中,成为活的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一部分。如何做到?首先就是让这些"遗产"成为建造未来政治文化经济的资源,成为新的文化生长的种子和基因。由此,如何认识我们的传统,如何认识在当代社会转型中遗产作为资源的重要价值,正是"遗产资源论"应该讨论的问题,也是这一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资源来支持,工业、农业要开发的都是自然资源,而文化产业要开发的主要就是人文资源。如果离开了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以说没有人文资源,所以,人文资源大都属于遗产资源。如何认识遗产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如何将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等,也都是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 文化生态
下载PDF
走向田野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视角 被引量:33
11
作者 方李莉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5期25-38,共14页
在当今时代,艺术不仅失却了原始时期的文化精神象征能力,也失却了古典时代的再现与真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今天,艺术放弃了与超验存在王国的任何联系,失掉了它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对世界或历史的解释方式的特征,进入了一种虚无... 在当今时代,艺术不仅失却了原始时期的文化精神象征能力,也失却了古典时代的再现与真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今天,艺术放弃了与超验存在王国的任何联系,失掉了它作为一种世界观——一种对世界或历史的解释方式的特征,进入了一种虚无主义的视域。黑格尔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提到的艺术的终结,真的会出现在我们的这个时代吗?如果是这样,用更客观的方式认识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与人类的社会及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非常重要了。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研究中有必要引进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根据的、程式化的错位形式,这种错位就是研究方位的转变,而人类学的这种研究方位的转变将会给以往的艺术学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新视角、什么样的新的方法论,这正是笔者在论文中提出并希望解答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 艺术学 方位转换
下载PDF
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 被引量:30
12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7,80,共13页
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作用于这些人文资源的各种“权利”与“权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力”。在这些各种“力”的交锋中,西部的民间文化在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重新组合和重新建... 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作用于这些人文资源的各种“权利”与“权威”,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力”。在这些各种“力”的交锋中,西部的民间文化在向我们展示出一幅重新组合和重新建构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民间艺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资本逻辑”渗透到人类文化各个层面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人文资源 民间文化 民间艺术 力量
原文传递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 被引量:35
13
作者 方李莉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1,共7页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一直是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讨论中发展的,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予以对立。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认... 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一直是在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讨论中发展的,从"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都是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把"传统"和"现代化"予以对立。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认识和肯定我们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时,需要做哪些新的思考?能否可以通过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促使一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出现,同时促使一个新绿色文明的建构,使中国成为世界率先迈向生态文明的国家?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是从人对自身文化的重新认识,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回归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人的新的"生活样式"开始的,因此,其复兴的形式主要是表现在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上,而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手工艺复兴正是激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 生态文明 文艺复兴 传统的重构
原文传递
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 被引量:32
14
作者 方李莉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7-109,共13页
艺术人类学是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界和艺术学界的关注,那是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感觉到,问题意识比学科意识更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光靠一个学科很难做到,因此,... 艺术人类学是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界和艺术学界的关注,那是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感觉到,问题意识比学科意识更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光靠一个学科很难做到,因此,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任何艺术都包含有技艺,对技艺的认识角度也是多样性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有关系;与艺人们的知识构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系;与艺人们应对生存的策略有关系;与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技能的运用有关系;与艺人们的技艺传承方式有关系等等。用人类学以及艺术学多角度的的观点和方法探讨技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探讨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构成了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建构 被引量:31
15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35,共1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学术界出现了一股进入艺术发生的本土现场,在社会具体的情境中研究艺术的学术潮流。于是,在20世纪末,部分学者走出了书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对近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学术界出现了一股进入艺术发生的本土现场,在社会具体的情境中研究艺术的学术潮流。于是,在20世纪末,部分学者走出了书斋内空对空的研究,走进田野,在具体的生活空间中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当下生活等方面的关系,由此,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成为最具活力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艺术人类学从一个来自西方的跨学科分支开始走进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受到了人类学、艺术学、美学及各门类艺术研究的关注。时至今日,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已从发展的初始阶段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对艺术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需要从文化的整体观照中,从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去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艺术,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并努力去创建有关具有中国本土性特点的艺术人类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中国本土艺术 艺术民族志 人类学理论 艺术学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层社会背景——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28
16
作者 方李莉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0,共15页
文化遗产已经成了一种可以开发的人文资源,人们正在用原有的文化去重构现有甚至未来的文化;对于人文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迫在眉睫。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必须研究先行,同时还要唤起民众"文化自觉&qu... 文化遗产已经成了一种可以开发的人文资源,人们正在用原有的文化去重构现有甚至未来的文化;对于人文资源以及人文资源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迫在眉睫。有关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必须研究先行,同时还要唤起民众"文化自觉"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多样性 文化变迁模式 生态博物馆 人文资源
原文传递
论“文化生态演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 被引量:28
17
作者 方李莉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10,共3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已经13年了,我国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今也整整十年了:在这十年中,从政府到学者,到民众,大家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参与这一工作,可以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传承 演替 国家级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共同体意识建构”笔谈 被引量:29
18
作者 方李莉 孟凡行 +1 位作者 季中扬 甘锋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发表了以"铸...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又发表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的讲话,他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符号 形象体系 共同体意识 民族文化共同体
原文传递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方李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2-47,共6页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 ,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 ,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 ,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 ,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 ,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 艺术 审美
下载PDF
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方李莉 《中华手工》 2004年第1期31-34,共4页
传统手工艺原生性发展的动力模式来自古代的农业技术状态。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模式则来自于机械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同的动力模式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构成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人... 传统手工艺原生性发展的动力模式来自古代的农业技术状态。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模式则来自于机械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状态。不同的动力模式产生着不同的社会构成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不同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在人们的眼中勾画出不同的世界文化图案。在当今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世界文化图景中,代表传统农业文化的手工技艺还能占有一席之地吗?如果能的话,它的价值何在?这种价值与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何种联系?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业 现代价值 手工艺术品 民族文化 地球生物圈 动力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